《入菩薩行論》第06課
現在開始講第二個科判立誓句。立誓句在講《善說海》的時候介紹過,此處的立誓句是寂天菩薩的原文。立誓句的必要是:大智者在造論之前,爲了讓事情善始善終,中間不會因爲任何違緣而停止,所以在著論之前要立誓把論典造圓滿。因爲前面有了立誓句的緣故,所以後面不管遇到什麼情況,都不會輕易放棄對善事的修持、對論典的寫作。
丁二、立誓句:
今當依教略宣說,趨入佛子律儀法。
一方面立誓把論典寫圓滿,同時也說明了論典是什麼內容。這有什麼必要呢?依靠教典簡略地宣說趨入佛子律儀法,即真正能夠趨入佛子律儀的方法,將在這個論典中進行講述。此法如果廣說則無量無邊,現在的衆生也沒有時間能去廣泛學習。寂天菩薩考慮到末法時代衆生的根性,所以用簡略的方式宣講。雖然簡略,但是裏面內容完整,詞句精練,表達的意義非常圓滿、殊勝。
“趨入佛子律儀法”:這部論典的必要是爲了讓後代的衆生趨入佛子行、菩薩行,所以依靠佛經和論典,簡略宣說趨入佛子菩薩律儀的行爲方法。接下來我們學習《善說海》注釋的意義。
〖所說的內容是什麼呢?即是趨入佛子律儀的方法。〗本論所講的內容就是趨入佛子律儀的方法。佛子律儀雖然多,歸攝起來就是嚴禁惡行戒、攝集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能夠抓住這叁個重點,就抓住了佛子律儀的核心。
佛子律儀似乎是一種戒律,實際上這裏指廣義的律儀,代表一切學處、行爲。在這叁個戒律中,具有戒律意義的是第一個嚴禁惡行戒,如五戒、比丘戒都是嚴禁惡行戒。攝集善法戒、饒益有情戒,都是指菩薩應該修習善法,應該做饒益有情的事情,實際上就是趨入菩薩的行爲。
經典中講過“什麼是佛法”?即“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諸惡莫作”可以對照“嚴禁惡行”;“衆善奉行”可以對照“攝集善法”,也包括“自淨其意”,清淨自己的心;“是諸佛教”,這就是佛教。佛子行、菩薩行以利他爲主,所以在叁個戒律中,就有一個饒益有情戒。
〖其中佛子律儀是指嚴禁惡行戒,攝集善法戒與饒益有情戒。〗這就是平時所講的叁聚淨戒,“聚”是聚集的意思。叁聚淨戒第一個是嚴禁惡行戒。嚴禁惡行戒的範圍比較廣,禁止所有惡行。別解脫戒、小乘戒中遮止的內容,在菩薩行中仍要遮止。只要對自己的修行、他人的利益有害的惡行全部要遮止。不但嚴禁小乘別解脫戒規定的內容,也嚴禁在大乘的標准上更爲嚴格、細微的內容,所有的惡行都禁止。
有一種情況很常見:在世間不算惡行,但在佛法中屬于惡行。比如,世間基本上沒有人認爲殺魚、殺雞,就是不可饒恕的罪業,但在佛法中,這就是惡行。世間人認爲只要不殺人就可以了,在佛法中,殺生——包括殺螞蟻,或者殺其他的衆生,都屬于惡行。同樣的道理,有些行爲在小乘中不一定是惡行,但在大乘中有可能變成惡行。小乘爲了解脫,以自私自利的心修法也可以;但是在大乘中,如果爲了自利而修法,這是必須要斷除的。惡行的標准隨著修法的深入,會越來越嚴格,乃至于在密乘中,心一刹那沒有安住在壇城中,也算犯戒。嚴禁惡行戒一方面包括了小乘的戒律,另一方面還包括小乘沒有的、小乘是善業而大乘是惡業的內容。大乘主要是發起利他之心,只要對利他的發心、行爲有所妨害就屬于惡行。
《入行論》後面還講到,如果發了菩提心又舍棄菩提心:說我不度衆生了;我要獨自修持解脫之道;我要去依止小乘道修行......這樣做雖然沒有舍棄修行,舍棄佛法,只是不修大乘道,不修菩薩行,退大乘而修小乘,看起來還不算惡行;但是在大乘中,這樣做的後果卻很嚴重——欺騙了佛,欺騙了衆生,後世墮入惡趣,過失相當嚴重。我們理解嚴禁惡行戒的時候,要知道標准是很嚴格的。
嚴禁惡行戒有一些戒條比較明確,在學習第二品的前面有一個總說,宣講一個受了菩薩戒的菩薩,要遵守的戒律、戒條有多少種:十八種、十九種、或者二十種。有些戒律是國王容易犯的,有些是大臣容易犯的;國王容易犯的五條,大臣容易犯的五條,一般平民老百姓容易犯的八條,在後面都要講。嚴禁惡行戒有比較明確的戒條和規定。
第二個戒律是攝集善法戒。攝集善法戒的要點是所有的善法都必須修持。比如發了菩提心,受了菩薩戒之後,就必須努力修持一切善法。如果把攝集善法戒的內容歸納起來,就是修六度萬行,因爲六度包括了所有的善法:布施、持戒......乃至後面的禅定、智慧,攝善法戒以六度作爲修行的核心。
第叁條饒益有情戒,主要是要饒益衆生。發了菩提心之後,要想方設法的去利益衆生、饒益衆生。有能力時直接去利益,沒有能力時間接去利益。間接利益:比如發了菩提心,發願以後要利益衆生,善根回向衆生;直接利益衆生:比如放生、給衆生講法等等。受了菩薩戒之後,要遵守饒益有情戒,盡量去做饒益衆生的事情。
〖行持這些戒的方法通過十品來宣說。〗在《入行論》十品中,禁止惡行戒的內容如第五品,就說了菩薩應該遮止的很多惡行,散見于各品也很多;攝善法戒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等等;饒益有情戒,就是教導佛子應該怎樣利益衆生、饒益衆生,十品都包含了叁聚淨戒。
〖那麼,這部論典是以什麼方式造的呢?“依教”,〗頌詞“今當依教略宣說”,就是依靠教義宣講。〖也就是說,依據經論中所說的意義來造的。〗依靠經典中所述菩提心的意義、叁聚戒的意義,以及前輩大德在論典中所說菩提心,怎麼樣修菩提心,戒律的方式、行爲等意義,造了這個《入菩薩行論》。
〖若有人想:如果是經論中所說的內容在這裏講述,那就沒有必要了吧。〗有人認爲:如果是經論講過的內容又講,實際上沒有必要,論典所講也就是經典所講,何必再重複,看經論就可以。是不是在經論中已經講過,就沒有必要單獨再造一部《入行論》了呢?畢竟內容沒有什麼新鮮的,全在經論中。也許很多人都會有這種想法,實際上並非如此。下面講造論典的必要性。
〖實際上,這部論典是將經論中雜亂無章的內容理順成井井有條,不清楚的內容解釋得一清二楚,零零散散的內容彙集一處,並將許多典籍的內容概括起來進行闡述。由此可見並沒有你們說的過失。〗雖然經典中講過這些內容,但《入菩薩行論》是把經典中雜亂無章的內容理出條理,安排出次第,以井井有條的方式,一步一步地宣講。
我們知道,經典內容不一定有次第。爲什麼呢?因爲當時佛陀和弟子在一起時,弟子提問,佛陀就回答;其他弟子又提問,佛陀又開始回答,問題和問題之間不一定有關聯。後來由很多得到不忘智的阿羅漢、菩薩把法會內容記錄下來,彙集爲經典。但並不是所有的經典都沒有次第,而是在某些法會中,佛時而跟隨提問者的問題作答,時而根據在場人的根基進行講述,所以記錄下的內容不一定有次第。一般人,雖知經典內容很殊勝,但看的時候卻理不出一個頭緒,這樣就沒有次第性的緣故。論典把看似雜亂無章的內容理順成井井有條,這就是造論典的一個必要。
“不清楚的內容解釋得一清二楚。”論典的主要作用就是解釋經典,尤其是解釋經典中意義不清楚的地方。並非是佛陀講得不清楚,而是有隱蔽的意義,隱意也有一定的必要性。有時佛說法是針對當時情況而言,很多隱蔽的意義當時沒有解釋,後世弟子看經典時就不明白。論典的任務之一,就是把經典中隱藏的含義開顯出來,把不清楚的內容解釋得清清楚楚,這樣衆生就可以了知到佛經的真正含義。
“零零散散的內容彙集一處。”這部經典、那部經典,也許幾十部經典都講到相同的內容,如果讓後代的衆生去看,一方面經典多,一方面沒有這麼多時間精力,終其一生也無法通過自力把這些內容彙集起來。大菩薩卻有殊勝的智慧,將各種經典有關一個問題的零散內容彙集到一起。後世人學完這個論典,相當于已經學完了所有關于這個問題的經典內容,有這種必要,能夠幫助後學的弟子,在短時間通達某個修行的內容。
“將許多典籍的內容概括起來,進行闡述。”把很多典籍的內容全部概括起來,讓衆生便于憶持。佛經中有很多廣大宣講的內容,衆生智慧若不夠,就不知道這些內容概括起來講了什麼,核心內容是什麼,抓不住重點。而論典把很多經典的內容概括起來,如描述空性或者修道的方法。有這種必要性的緣故,一定可以造論,所以沒有過失。
上師在注釋說過,論典分爲四種。第一種是次第論,講了修道的次第。比如前面講華智仁波切的科判:“菩提心勝寶,未生令生起,已生令不壞,不退而增長”。菩提心怎麼生起,生起之後怎麼不退,不退之後怎麼增長,把修菩提心的次第理得很清楚。《入行論》把經論中講菩提心的內容,整理出井井有條的次第,這就叫次第論。《善說海》講過,這部論典是將經論中雜亂的內容理順爲井井有條,這就是次第論的意思。
“把不清楚的內容解釋得一清二楚。”這是第二種解隱論。解開隱蔽的內容,把隱藏的內容開顯出來叫解隱。我們前面提到,般若就是《現觀莊嚴論》,《現觀莊嚴論》很明顯就是解隱論,它把般若經中修空性的不同次第開顯出來:加行道、資糧道怎麼修持,見道、修道怎麼修持等等。修道次第隱藏在經典中,一般人看不出來,彌勒菩薩通過殊勝的智慧,把這些隱藏的意義,通過造《現觀莊嚴論》的方式作了解釋,讓大家明白般若經中有清楚的道次第。《入菩薩行論》把怎樣通過修利他來開放自己的心胸等等隱藏的意思,也解釋得清清楚楚,所以《入行論》也屬于解隱論。
“把零零散散的內容彙集一處”就叫彙集論。彌勒菩薩另外一部論典《大乘莊嚴經論》就是彙…
《《入菩薩行論》第06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