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第08课▪P2

  ..续本文上一页就是圆满智悲自性的菩提心。菩提心既圆满了智慧的自性,也圆满了大悲的自性。菩提心有两个条件: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所谓的发菩提心是什么?第一个发心为利他、大悲缘众生,发心为利他就是大悲缘众生,这是大悲的自性;第二求正等菩提是通过智慧缘菩提,为了利益众生的缘故自己去求佛果。求佛果是智慧缘菩提,利他是大悲缘众生,里面具足了智慧和慈悲的自性,这就是菩提心的本体。

  我们能修持这种圆满智悲自性的菩提心,就能够遣除重大的恶业,除此之外,有什么其他善法能遣除得了呢?其他善法无法真实遣除。有些善法可能和自私自利的心并存,力量不是很强大。和自私自利完全不并存的、力量很大的就是菩提心。菩提心通过大悲心、智慧,泯灭俱生的我爱执,在胜义谛中以离戏的智慧打破我执,在世俗谛中通过修利他心、大悲心来泯灭我执。无论胜义或世俗,圆满的菩提心都直接与自私自利的心相对,所以它一定能够遣除其他的善法难以遣除的强大恶业。

  〖所以我们一定要发起菩提心这就告诉我们,现在一定要发起菩提心、想方设法要发起菩提心,发心之后还要真正生起。首先要为了利益众生发誓成佛,这样的心一定要发,每天发、做善法之前都要发。发心之后的重要问题是要生起来,从内心深处真正生起菩提心,这是非常重要的。

  整个大乘道就是由菩提心引发的一个精进修道过程。什么时候开始发了菩提心、生起了菩提心,这时候就进入了大乘。修大乘的整个过程就是让菩提心逐渐地增长、圆满:从愿菩提心到行菩提心,从世俗菩提心到胜义菩提心等等。所以有菩提心就可以相合于大乘,没有菩提心相合不了大乘,我们一定要发起菩提心。《入行论》让我们集中学习菩提心的教言,知道菩提心的重要性,然后逐渐打破我爱执,生起利他心。

  《华严经》中云:“猫眼见即能震慑诸鼠,令其无法堪忍。同理,遍知之心(指菩提心)宝明目亦能制伏一切业惑之鼠,令其无法堪忍。”这是引用教证,说明菩提心能够有效灭除大的罪业,以喻意对照的方式宣讲。比如猫就是老鼠的天敌,不要说抓住老鼠,即使是猫的眼睛看到了老鼠,也能震慑老鼠,让老鼠根本没有办法堪忍。

  同理:遍知之心宝明目”遍知之心就是指菩提心,因为遍知就是觉悟的意思,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菩提心就是觉悟之心、遍知之心,遍知的觉悟之心就是菩提心宝,它如猫的明目能制伏一切业惑之鼠。内心中真正具足菩提心、生起菩提心时,也能够完全制伏一切业惑之鼠——业和惑就像老鼠一样。

  内心中如果产生了大悲、智慧,完全能够制伏、压制一切的业惑,让业惑没办法堪忍、没办法发展。整个大乘道就是智慧和大悲之道,菩提心之道就是智慧大悲之道,有了智慧、有了大悲,就能够顺利趋向遍知佛果。有智慧的缘故,能看清一切万法的本性;有大悲的缘故,不会坐视众生的痛苦不管。有大悲心会想方设法利益众生,有智慧能知道救度众生的方法,也能了知一切万法的实相。所以整个大乘就是发展智悲、发展菩提心的一个殊胜的过程。现在我们有幸学习《入菩萨行论》,要知道整个《入菩萨行论》的核心、整个大乘道的核心,都不能够离开智慧和大悲。所以学习《入行论》是发展智悲菩提心的一个殊胜过程。

  庚二、成办利乐:

  这是共同的利益之一,那么是成办什么利乐呢?

  

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

  

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

  菩提心能够成办利乐,“利”指暂时的利益,“乐”指究竟安乐。菩提心帮助我们成办暂时和究竟的快乐,因而是最应该依止的善妙方法。我们在轮回中依止过很多所谓的方法——有的引导众生进入痛苦的深渊,有的趋入歧途,有的仅是成办暂时利益......真实能够成办利乐的殊胜方便就是菩提心。如果我们真愿对自己负责任、对亲朋好友负责任、对一切众生负责任,最好的方法、方便就是依止菩提心、修持菩提心。

  从哪些方面了知菩提心最为殊胜呢?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了知:“佛于多劫深思维”——首先,谁是观察者?是谁发现了这个深奥的问题呢?是佛发现的。这里一方面可以理解为:佛在成道之后一直安住于思维的状态中,但参考很多注释之后,此处理解为:佛在因地时,从发心到积累资粮的三个无数劫中,以菩萨的身份做了相应的观察较为合适。因为菩萨要在三个无数劫中积累资粮,行持菩提心,所以可以解释为佛在因地、在菩萨位时所做的甚深思维。此处的思维者,是具足大悲智慧的佛陀,或是佛在因地时的大菩萨。如果是一个世间人经过思维作出的结论——因为凡夫智慧不深,悲心不广,考虑问题不可能很全面,而此处的思维者是佛陀、或佛陀因地时的大菩萨,他的智力、悲心、能力等都值得信任,因此思考者是具有殊胜智悲的佛或菩萨。

  思考的时间多长呢?“于多劫”。多劫就是在三个无数劫、乃至更长的时间思维了这个问题。不像现在有些人,拍拍脑门就决定事情,不作甚深的思维会出现很多问题。佛陀不是一两天、一两年,而是在三个无数劫中,一而再、再而三的思考。思维的方式是什么呢?“深思维”——甚深的思维,不是表面上想一想,而是究其根源、从其作用、果等等方面都进行思考,这叫深思维。思维什么法最能使众生获益、最能利益众生,穷尽一切法之后最终“见此觉心最饶益”。“觉”就是觉悟之心即菩提心,发现菩提心是最能够饶益众生的方便,唯有殊胜的菩提心百利而无一弊,全是功德、利益,没有一点害处。所以众生只要能够接近菩提心、修持菩提心,对自己的今生后世、暂时究竟、对自己和他人就能产生最大的饶益。这就是佛于多劫深思维之后,得出了“见此觉心最饶益”。

  “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无量”一方面指数量,一方面指种类。不论什么种类、数量的众生,如果能够依止并修持菩提心,经由菩提心的大路都能够顺利获得最为殊胜的安乐——无上菩提。在追求无上菩提大乐的过程中,增上生的暂时安乐顺便就可以获得。所以在成办利乐方面,菩提心是最为殊胜的。例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等诸佛,全都是经由菩提心的大道,在实践、圆满了菩提心之后,获得了最胜快乐。诸佛在经典中给众生宣讲正法时,都无一例外的提到了菩提心的殊胜之处,教诫众生修持菩提心。《华严经》、《妙法莲华经》等很多大乘经典,都劝告后学弟子要发菩提心。

  菩提心是最为殊胜的一种修法,如果自己心中能够产生殊胜的菩提心,在菩提心的牵引下,身心都会快乐。生起菩提心之后,不会再造新的恶业,也能很快清净往昔罪业。所有身苦由罪业而生,所有心苦从执著而来。菩萨能够修持广大、清净的菩提心,就不会造任何恶业,所以在轮回中不会有身苦;因其了知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本性,所以能够解开种种执著而不会有心苦,身心俱无苦。通过此安乐之道最后会达到安乐之果,这都是菩提心带来的殊胜利益。

  我们想饶益自他,在众多方法中,什么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究竟利益自他呢?不是成办暂时利益而是究竟利益,佛告诉我们:菩提心最为饶益。所以我们一定要下决心修菩提心!要把菩提心作为所有修法中最殊胜、最主要的修法。其他甚深的法如中观、密法等,如果没有以菩提心摄持,就无法成为大乘的殊胜修法,只有在菩提心的基础上修持妙法,方可相应于大乘。因为是为利他而修,不是为自利而修,也不是为了获得世间的快乐而修,所以所修的法就会成为利他的方便。

  菩提心的修法暂时也能帮助我们扩展心胸:没有修菩提心的时候,我们的心胸和思维方式非常狭隘,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亲属的利益,只考虑和自己有关的人,其他的人要么不予理会,要么打压。这种非常狭隘的心胸,给自己带来烦恼,也给其他众生带来伤害。如果修持了菩提心,就能帮助我们有效地打开心胸——不单是对个别众生发慈悲心,而是对一切众生,乃至怨敌、乃至与自己无关的人,都平等地利益他们,这是怎样一种清净的心胸呢!在这样的心胸中,还有什么语言、行为、事物不能容忍呢?只要自己见、闻、忆、触的所有众生,都以一颗平等心去爱护和利益。那别人说几句话,别人对自己做一点伤害的事,哪怕恩将仇报、侮辱自己、打压自己,在这样广阔的菩萨心中,都可以安忍。所以如果不修菩提心,心胸非常狭隘,一句话、一个简单的行为自己就会容忍不了,自己生气让别人也不好受。有些人在团体中发脾气,其他人都跟着难过,对自他都没有利益。因此菩提心能有效的扩展我们的心胸,如果认真修持,一定能够帮助我们打开狭隘的心胸,进而能够容忍一切现象,也更加容易显现出究竟的实相。

  菩提心这一慈悲之心、广大慈爱之心、平等之心,实际上也是接近证悟空性的最佳的法门。心胸开放,一切万法究竟的实相也是开放的,通过开放的心胸迎接开放的实相很容易相应。如果心很狭隘,有强烈的执著,这样的心胸要去接受开放的空性是很难的,因为二者不对称的缘故。开放的心胸也能够容忍他人的伤害,在学习《释迦牟尼佛广传》时,为什么佛在因地时的安忍如此圆满和自然?因为他的心胸是开放的,在犹如虚空一样开放的心胸中,有什么不能容忍呢?都可以容忍。我们看起来非常难忍的事,佛却能自然而安忍,我们觉得佛非常伟大,当然佛很伟大!如果我们自己去修持菩提心,把心胸开放出来,也能成为圆满安忍的菩萨,在别人看来也会非常伟大。当然修法不是为了得到一个伟大与否的名称,而是修持菩提心、利他心——既没有特定保护的对象,也没有特定打压的对象,而是平等发起利…

《《入菩萨行论》第08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