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第08课▪P3

  ..续本文上一页益众生的心,这就是修持菩提心的殊胜功用,后面学《入行论》时都会接触到这类教言。

  下面是讲记中的内容:〖诸位佛陀在三大阿僧祇劫中深深思维、再再观察利益众生的方便,结果发现这颗菩提心是对众生最为有利,因为依靠这一菩提心,无量众生能轻而易举获得无上菩提的殊胜安乐。〗诸位佛陀或佛陀的前身大菩萨,在三大阿僧祇中深深地思维——“阿僧祇”是无数的意思,所以三大阿僧祇劫就是指三大无数劫。有的佛经、论典讲,阿僧祇指已经泯灭了时间的概念:什么时候资粮圆满,什么时候可以成佛,所以时间是不定的。固定时间我们会产生功利心,比如必须在五天之内做什么事,我们就被这个时间所限,觉得时间紧迫,该思考的问题没时间思考,该准备的条件没时间准备,仓促之间创造出的东西也不会圆满。在佛道当中刻意说无数劫,一是指时间很长,二是指没有时间概念,没有说必须在什么时间具足什么标准。时间越紧压力越大,准备就不会很充分。如果有精进心,而且时间很充裕,我们就能方方面面都考虑到。如在准备修法条件时——闻思、抉择见解等,没有时间限制的缘故就能做得很到位,所以在三个无数劫中有什么不能准备好呢?因此有些大德解释说,三个无数劫是为了打消菩萨比较冒进、急躁的心态,有的是时间去修行、去思考,就会有效地遏制一些可能出现的违缘。

  三无数劫也有无边的意思,即没有边际,刻意泯灭时间概念。此外,阿僧祇也指印度的一个数字——在1后面加59个0,总共是一个60位数,以此代表一个无数,三大阿僧祇即三个无数,三大阿僧祇劫就是三个无数劫,不用年而是以劫作单位,劫在时间中是最长的。所以诸位佛陀在三无数劫中深深思维、再再观察利益众生的方便,怎样才能利益众生?哪个方便最圆满?结果发现菩提心对众生最为有利。

  菩提心具有智慧和大悲两个方面,智悲具足对众生是最为有利的。依靠菩提心,无量众生能轻而易举获得无上菩提的殊妙安乐——顺利获得最胜乐。注释中说,虽说顺利,也不是不需任何劳作和苦行,这是观待世间痛苦而言。一切众生流转轮回的时间有多长?绝对不止三个无数劫,每一世都在感受痛苦、都在劳作,得不到一点快乐,有哪一世受的苦有价值?与此相比,三个无数劫时间不长,感受的痛苦有限,而且为解脱受苦是有意义的。所以观待于众生在轮回中受尽痛苦却无法获得快乐而言,修菩提心可谓大利,以一点的小苦就获得了大乐。

  庚三、满足愿望:

  

欲灭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众不安,

  

欲享百种快乐者,恒常莫舍菩提心。

  很多注释讲三士道的修法都需要具足菩提心。“欲灭三有百般苦”:想自己从三界轮回的百般痛苦中解脱出来,获得涅槃的快乐,是相应于中士道而讲的;“及诸有情众不安”:相合于上士道,也叫大士道,为了遣除一切有情的众多不快乐而投入修行;“欲享百种快乐者”:想在轮回中享受快乐相合于下士道,也叫小士道。有这三种愿望的人,应“恒常莫舍菩提心”,不能够舍弃菩提心。

  下面分析一下含义中的难点。“恒常莫舍菩提心”可从两个方面解释:

  一方面指菩萨本人不能舍弃菩提心。因为菩萨发心是为救度一切众生,三类众生都要救度,所以想要救度三类众生的菩萨不能够舍弃菩提心。对第一类具小乘意乐的、“欲灭三有百般苦”的中士道众生,菩萨不能舍弃菩提心,若舍弃了菩提心,就不会有救度对方的意乐了;

  对于第二类想要遣除有情众生众多不安的菩萨种姓的人来讲,菩萨本来就是要遣除有情众生的痛苦,那么如何救度菩萨种姓的人呢?为他们讲法,让他们安住在菩萨道中,对于初发心的菩萨,要救度他们,也不能舍弃菩提心;

  对第三类暂时没有解脱意乐,只想在轮回中感受快乐的这类众生(有没有这种众生?当然有,众生的根基意乐不同。)在弥勒菩萨的《大乘经庄严论》中,讲了众生的各种种姓,其中有一种断一切善根种姓者,即一阐提人。暂时他不想解脱,不想发出离心,也不想发菩提心,只想享受轮回的快乐。对于这类众生,菩萨为他们宣讲十善法,因为修十善法是获得增上生轮回快乐的正因。对于这类“欲享百种快乐”的众生,菩萨要度化他们,也不能舍菩提心。

  菩萨对三类众生都要救度,所以必须坚持菩提心,才有救度各类众生的能力。如果只发小乘心,能够救度第一类和第三类众生,对于第二类众生则无法救度,没有发菩提心怎么去救度发了菩提心的初学菩萨呢?若只发世间心,那么无法救度第一类和第二类众生。只有发了菩提心,在坚持菩提心的基础上,才能既救度初发心菩萨,也能救度中士道和下士道众生。所以“恒常莫舍菩提心”从这个方面解释也可以。

  另一方面,对三士道的众生都需要菩提心这个问题,要加以简别观察。对于第一类“欲灭三有百般苦”的中士道有情,上师在讲记中说过,只愿自己出离获得解脱,是否具足标准菩提心的体性呢?圆满菩提心的体性:第一必须缘所有众生,小乘中士道众生不具足,第二缘佛果的心也没有。所以中士道的菩提心不是标准菩提心。可不可说他有菩提心呢?以最严格的标准衡量,可以说没有,因为只求个人解脱。如果把标准放宽一点、放低一点,从利他的角度观察也可以说有。小乘中士道的人,对和自己有关的父母亲属、弟子等是有利他心、愿意利益的,也具有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阿罗汉在入灭前也会讲经说法,引导他人趋向阿罗汉道,这些都是利他。把利他的标准放低一点,他们也具有利他心。从菩提心的第一个条件发心为利他来观察,(这种利他还不能称为大悲,只有菩萨的悲心才能叫大悲,阿罗汉的悲心不能称为大悲,这是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讲的。)可以说有悲心、利他心,但是打了折扣。

  第二、以智慧缘佛果是否具足?前面提过,小乘阿罗汉也算是一种觉悟。佛经中讲三乘菩提,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三乘菩提是指大乘菩提、声闻乘菩提、缘觉乘菩提(缘觉是中佛)、小乘菩提——阿罗汉也有觉悟的名称。所以为自己获得涅槃,获得小乘的觉悟,这种心也可以称为菩提心,菩提就是觉的意思。标准放低之后,从不圆满的角度而言,小乘也有利他心、菩提心。

  第二类“及除有情众不安”这个可以直接解释:上士道菩萨的发心是缘所有众生,二乘或小乘只缘有限的众生,入灭之后就不再利益众生。菩萨对一切众生不分亲疏都要利益,所以在利益众生方面完全具有利众的大悲;在求佛果方面,菩萨是直接求大乘的菩提果。所以第二类上士道菩萨发了菩提心、不舍菩提心,所发之心是圆满的、标准的菩提心。

  第三类“欲享百种快乐者”,其标准要放得更低才能说具有菩提心。放在哪个标准呢?放在利他的角度,求觉悟的心没有,但有利他心。从因果的角度分析:享受快乐是果,生起快乐之因是什么呢?就是善业,通过善业引发快乐。而善业的因是什么?就是利他心。所有善事都和利他有关,比如世间的慈善以利他为宗旨:把钱赠与穷人是利他;有人倒在路上去帮助是利他;老人过马路去搀扶是利他;守戒不偷别人东西也是利他;安忍还是利他……如是观察,十善业都有一个共同特质就是利他心。

  所以从这个角度观察:小士道有利他心,可以和菩提心沾点边,因为菩提心以利他为主。在十善业道中,所有的善法无一不是利他的:修桥补路是利他,做慈善帮别人是利他,所有的善业都以利他为宗旨,通过善业可以感受百种快乐。因此想要享受百种快乐的人,绝对不能离开利他心,一旦离开了利他的想法,完全自私自利就和恶业相关联了,与善法相关联的都是利他的心和行为。因此下士道众生想要享受百种快乐,也不能离开菩提心的利他部分。虽然菩提心的利他更为广大,而且这里没有菩提心中缘佛果的智慧,但下士道毕竟有利他心,要感受快乐必须有利他心,有利他心也就和菩提心沾边了,所以把标准再放低一点,下士道众生也可以有菩提心。

  〖想要摧毁自己在三有中的千万痛苦、想要遣除其他一切有情的所有不幸、想要使自他群生普享百千快乐的人恒时也不要舍弃菩提心,因为依靠它必定能实现这些目标。〗如果自己不想感受三有的痛苦,就不要舍弃菩提心;要遣除一切有情的所有不幸和痛苦,也不要舍弃菩提心;要使自他恒时享受百千快乐,恒时也不要舍弃菩提心。无著菩萨的注释没有很明显区分三士道的菩提心,其他的注释中的确有。总而言之,要摧毁自己在三有中的痛苦,要救度一切众生,要让自他众生享受快乐,都不要舍弃菩提心。“因为依靠它必定能实现这些目标”,依靠菩提心能够实现三大目标,所以要实现三大目标的人,都不能舍弃菩提心的修法。

  庚四、名义转移:

  

生死狱系苦有情,倘若生起菩提心,

  

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

  这一科判讲名义转移,即从发了菩提心开始,名称变成了菩萨,意义是内心具足了菩提心,名称和意义都转变了。“生死狱系”:被生死轮回的牢狱所系缚的痛苦有情,尚未远离轮回,还是凡夫的身份;“倘若生起菩提心”:如果已经产生了救度自他的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从生起菩提心的这一刹那起,他的名字就变为佛子,称为菩萨,这是名的转变;“世间人天应礼敬”:是意义上的转移,因为有了菩提心,与过去凡夫的相续完全不同,能够接受世间人天的顶礼。如果是凡夫,接受他人顶礼会产生很多过失,而现在相续中产生了伟大清净的菩提心,能够接受世间所有人的顶礼。虽然我们还是凡夫人,倘若内心中生起了菩提心,当下名称和意义都会转变,因而利益是非常大的。通过名义转移的功德,说明菩提心的利益非常大,其他的功德无法相比。虽然菩萨修习菩提心,并不在乎名称转变与否,但此处通过名义转变的功德,来凸显发菩提心的功德非常巨大。当然,生起菩提心,严格意义上并不那么容易,发菩提心比较容易,但生起菩提心就比较困难。上课前我们念诵“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请发菩提心”叫发心,生起菩提心则是从内心深处真正的产生了利益众生的这样一种意乐,这样一种善心,而且一旦生起之后,一定会获得名义转变的功德。

  〖在轮回的牢狱中被业与烦恼紧紧束缚的苦难众生,如果能生起菩提心,那么瞬间也就是说从此以后,名称上可以堪称一切如来之子,从意义上来说,成为人天世间的应礼处。〗在轮回的牢狱中,被业和烦恼紧紧束缚的苦难众生,如果当下生起菩提心,瞬间他的名字就变为佛子,堪称一切如来之子,从意义上讲,也成为了人天世间的应礼之处。上师在讲记中引用了《入中论》的教义,《入中论自释》说:世间人礼敬初月过于满月——拜月亮的人礼敬初月胜过于满月。同样的道理:一切众生也应该礼敬菩萨过于如来。此处把菩萨比喻成初月,佛陀比喻成满月。如同世间人对初月的恭敬超过满月,同理世间人礼敬菩萨应该超过礼敬佛陀,因为佛陀是从菩萨而生,菩萨是一切诸佛的正因,如果最初没有菩萨发菩提心,就不会有后面的佛陀。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菩萨的功德更为超胜,能够成为一切世间人天的应供之处。还有一个例子:如国王的太子刚出生时,虽然只是一个小婴儿,但是那些年龄高、权势重的大臣,都要对其顶礼,太子的种姓超胜了下面的一切大臣。还有一些教证中说:如果一驾马车上坐的是阿罗汉,对于这辆坐着阿罗汉的马车,佛陀哪怕用脚去牵引都不应当;如果马车上坐了一位菩萨,即便只是初发心的菩萨,佛陀却可以用头去牵引。以此说明:因为发了菩提心救度一切众生的菩萨,以后会成为救度一切世间人天的大觉佛陀,一切大觉佛陀都是从初发菩提心开始,所以刚刚发起菩提心的菩萨,其功德利益非常巨大,能够成为世间人天的应供之处,名称也可以转变成菩萨,这就是名义转变的功德。  

  

《《入菩萨行论》第08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