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08課▪P3

  ..續本文上一頁益衆生的心,這就是修持菩提心的殊勝功用,後面學《入行論》時都會接觸到這類教言。

  下面是講記中的內容:〖諸位佛陀在叁大阿僧祇劫中深深思維、再再觀察利益衆生的方便,結果發現這顆菩提心是對衆生最爲有利,因爲依靠這一菩提心,無量衆生能輕而易舉獲得無上菩提的殊勝安樂。〗諸位佛陀或佛陀的前身大菩薩,在叁大阿僧祇中深深地思維——“阿僧祇”是無數的意思,所以叁大阿僧祇劫就是指叁大無數劫。有的佛經、論典講,阿僧祇指已經泯滅了時間的概念:什麼時候資糧圓滿,什麼時候可以成佛,所以時間是不定的。固定時間我們會産生功利心,比如必須在五天之內做什麼事,我們就被這個時間所限,覺得時間緊迫,該思考的問題沒時間思考,該准備的條件沒時間准備,倉促之間創造出的東西也不會圓滿。在佛道當中刻意說無數劫,一是指時間很長,二是指沒有時間概念,沒有說必須在什麼時間具足什麼標准。時間越緊壓力越大,准備就不會很充分。如果有精進心,而且時間很充裕,我們就能方方面面都考慮到。如在准備修法條件時——聞思、抉擇見解等,沒有時間限製的緣故就能做得很到位,所以在叁個無數劫中有什麼不能准備好呢?因此有些大德解釋說,叁個無數劫是爲了打消菩薩比較冒進、急躁的心態,有的是時間去修行、去思考,就會有效地遏製一些可能出現的違緣。

  叁無數劫也有無邊的意思,即沒有邊際,刻意泯滅時間概念。此外,阿僧祇也指印度的一個數字——在1後面加59個0,總共是一個60位數,以此代表一個無數,叁大阿僧祇即叁個無數,叁大阿僧祇劫就是叁個無數劫,不用年而是以劫作單位,劫在時間中是最長的。所以諸位佛陀在叁無數劫中深深思維、再再觀察利益衆生的方便,怎樣才能利益衆生?哪個方便最圓滿?結果發現菩提心對衆生最爲有利。

  菩提心具有智慧和大悲兩個方面,智悲具足對衆生是最爲有利的。依靠菩提心,無量衆生能輕而易舉獲得無上菩提的殊妙安樂——順利獲得最勝樂。注釋中說,雖說順利,也不是不需任何勞作和苦行,這是觀待世間痛苦而言。一切衆生流轉輪回的時間有多長?絕對不止叁個無數劫,每一世都在感受痛苦、都在勞作,得不到一點快樂,有哪一世受的苦有價值?與此相比,叁個無數劫時間不長,感受的痛苦有限,而且爲解脫受苦是有意義的。所以觀待于衆生在輪回中受盡痛苦卻無法獲得快樂而言,修菩提心可謂大利,以一點的小苦就獲得了大樂。

  庚叁、滿足願望:

  

欲滅叁有百般苦,及除有情衆不安,

  

欲享百種快樂者,恒常莫舍菩提心。

  很多注釋講叁士道的修法都需要具足菩提心。“欲滅叁有百般苦”:想自己從叁界輪回的百般痛苦中解脫出來,獲得涅槃的快樂,是相應于中士道而講的;“及諸有情衆不安”:相合于上士道,也叫大士道,爲了遣除一切有情的衆多不快樂而投入修行;“欲享百種快樂者”:想在輪回中享受快樂相合于下士道,也叫小士道。有這叁種願望的人,應“恒常莫舍菩提心”,不能夠舍棄菩提心。

  下面分析一下含義中的難點。“恒常莫舍菩提心”可從兩個方面解釋:

  一方面指菩薩本人不能舍棄菩提心。因爲菩薩發心是爲救度一切衆生,叁類衆生都要救度,所以想要救度叁類衆生的菩薩不能夠舍棄菩提心。對第一類具小乘意樂的、“欲滅叁有百般苦”的中士道衆生,菩薩不能舍棄菩提心,若舍棄了菩提心,就不會有救度對方的意樂了;

  對于第二類想要遣除有情衆生衆多不安的菩薩種姓的人來講,菩薩本來就是要遣除有情衆生的痛苦,那麼如何救度菩薩種姓的人呢?爲他們講法,讓他們安住在菩薩道中,對于初發心的菩薩,要救度他們,也不能舍棄菩提心;

  對第叁類暫時沒有解脫意樂,只想在輪回中感受快樂的這類衆生(有沒有這種衆生?當然有,衆生的根基意樂不同。)在彌勒菩薩的《大乘經莊嚴論》中,講了衆生的各種種姓,其中有一種斷一切善根種姓者,即一闡提人。暫時他不想解脫,不想發出離心,也不想發菩提心,只想享受輪回的快樂。對于這類衆生,菩薩爲他們宣講十善法,因爲修十善法是獲得增上生輪回快樂的正因。對于這類“欲享百種快樂”的衆生,菩薩要度化他們,也不能舍菩提心。

  菩薩對叁類衆生都要救度,所以必須堅持菩提心,才有救度各類衆生的能力。如果只發小乘心,能夠救度第一類和第叁類衆生,對于第二類衆生則無法救度,沒有發菩提心怎麼去救度發了菩提心的初學菩薩呢?若只發世間心,那麼無法救度第一類和第二類衆生。只有發了菩提心,在堅持菩提心的基礎上,才能既救度初發心菩薩,也能救度中士道和下士道衆生。所以“恒常莫舍菩提心”從這個方面解釋也可以。

  另一方面,對叁士道的衆生都需要菩提心這個問題,要加以簡別觀察。對于第一類“欲滅叁有百般苦”的中士道有情,上師在講記中說過,只願自己出離獲得解脫,是否具足標准菩提心的體性呢?圓滿菩提心的體性:第一必須緣所有衆生,小乘中士道衆生不具足,第二緣佛果的心也沒有。所以中士道的菩提心不是標准菩提心。可不可說他有菩提心呢?以最嚴格的標准衡量,可以說沒有,因爲只求個人解脫。如果把標准放寬一點、放低一點,從利他的角度觀察也可以說有。小乘中士道的人,對和自己有關的父母親屬、弟子等是有利他心、願意利益的,也具有慈悲喜舍四無量心,阿羅漢在入滅前也會講經說法,引導他人趨向阿羅漢道,這些都是利他。把利他的標准放低一點,他們也具有利他心。從菩提心的第一個條件發心爲利他來觀察,(這種利他還不能稱爲大悲,只有菩薩的悲心才能叫大悲,阿羅漢的悲心不能稱爲大悲,這是彌勒菩薩在《經莊嚴論》中講的。)可以說有悲心、利他心,但是打了折扣。

  第二、以智慧緣佛果是否具足?前面提過,小乘阿羅漢也算是一種覺悟。佛經中講叁乘菩提,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叁乘菩提是指大乘菩提、聲聞乘菩提、緣覺乘菩提(緣覺是中佛)、小乘菩提——阿羅漢也有覺悟的名稱。所以爲自己獲得涅槃,獲得小乘的覺悟,這種心也可以稱爲菩提心,菩提就是覺的意思。標准放低之後,從不圓滿的角度而言,小乘也有利他心、菩提心。

  第二類“及除有情衆不安”這個可以直接解釋:上士道菩薩的發心是緣所有衆生,二乘或小乘只緣有限的衆生,入滅之後就不再利益衆生。菩薩對一切衆生不分親疏都要利益,所以在利益衆生方面完全具有利衆的大悲;在求佛果方面,菩薩是直接求大乘的菩提果。所以第二類上士道菩薩發了菩提心、不舍菩提心,所發之心是圓滿的、標准的菩提心。

  第叁類“欲享百種快樂者”,其標准要放得更低才能說具有菩提心。放在哪個標准呢?放在利他的角度,求覺悟的心沒有,但有利他心。從因果的角度分析:享受快樂是果,生起快樂之因是什麼呢?就是善業,通過善業引發快樂。而善業的因是什麼?就是利他心。所有善事都和利他有關,比如世間的慈善以利他爲宗旨:把錢贈與窮人是利他;有人倒在路上去幫助是利他;老人過馬路去攙扶是利他;守戒不偷別人東西也是利他;安忍還是利他……如是觀察,十善業都有一個共同特質就是利他心。

  所以從這個角度觀察:小士道有利他心,可以和菩提心沾點邊,因爲菩提心以利他爲主。在十善業道中,所有的善法無一不是利他的:修橋補路是利他,做慈善幫別人是利他,所有的善業都以利他爲宗旨,通過善業可以感受百種快樂。因此想要享受百種快樂的人,絕對不能離開利他心,一旦離開了利他的想法,完全自私自利就和惡業相關聯了,與善法相關聯的都是利他的心和行爲。因此下士道衆生想要享受百種快樂,也不能離開菩提心的利他部分。雖然菩提心的利他更爲廣大,而且這裏沒有菩提心中緣佛果的智慧,但下士道畢竟有利他心,要感受快樂必須有利他心,有利他心也就和菩提心沾邊了,所以把標准再放低一點,下士道衆生也可以有菩提心。

  〖想要摧毀自己在叁有中的千萬痛苦、想要遣除其他一切有情的所有不幸、想要使自他群生普享百千快樂的人恒時也不要舍棄菩提心,因爲依靠它必定能實現這些目標。〗如果自己不想感受叁有的痛苦,就不要舍棄菩提心;要遣除一切有情的所有不幸和痛苦,也不要舍棄菩提心;要使自他恒時享受百千快樂,恒時也不要舍棄菩提心。無著菩薩的注釋沒有很明顯區分叁士道的菩提心,其他的注釋中的確有。總而言之,要摧毀自己在叁有中的痛苦,要救度一切衆生,要讓自他衆生享受快樂,都不要舍棄菩提心。“因爲依靠它必定能實現這些目標”,依靠菩提心能夠實現叁大目標,所以要實現叁大目標的人,都不能舍棄菩提心的修法。

  庚四、名義轉移:

  

生死獄系苦有情,倘若生起菩提心,

  

即刻得名諸佛子,世間人天應禮敬。

  這一科判講名義轉移,即從發了菩提心開始,名稱變成了菩薩,意義是內心具足了菩提心,名稱和意義都轉變了。“生死獄系”:被生死輪回的牢獄所系縛的痛苦有情,尚未遠離輪回,還是凡夫的身份;“倘若生起菩提心”:如果已經産生了救度自他的菩提心;“即刻得名諸佛子”:從生起菩提心的這一刹那起,他的名字就變爲佛子,稱爲菩薩,這是名的轉變;“世間人天應禮敬”:是意義上的轉移,因爲有了菩提心,與過去凡夫的相續完全不同,能夠接受世間人天的頂禮。如果是凡夫,接受他人頂禮會産生很多過失,而現在相續中産生了偉大清淨的菩提心,能夠接受世間所有人的頂禮。雖然我們還是凡夫人,倘若內心中生起了菩提心,當下名稱和意義都會轉變,因而利益是非常大的。通過名義轉移的功德,說明菩提心的利益非常大,其他的功德無法相比。雖然菩薩修習菩提心,並不在乎名稱轉變與否,但此處通過名義轉變的功德,來凸顯發菩提心的功德非常巨大。當然,生起菩提心,嚴格意義上並不那麼容易,發菩提心比較容易,但生起菩提心就比較困難。上課前我們念誦“爲了利益一切衆生請發菩提心”叫發心,生起菩提心則是從內心深處真正的産生了利益衆生的這樣一種意樂,這樣一種善心,而且一旦生起之後,一定會獲得名義轉變的功德。

  〖在輪回的牢獄中被業與煩惱緊緊束縛的苦難衆生,如果能生起菩提心,那麼瞬間也就是說從此以後,名稱上可以堪稱一切如來之子,從意義上來說,成爲人天世間的應禮處。〗在輪回的牢獄中,被業和煩惱緊緊束縛的苦難衆生,如果當下生起菩提心,瞬間他的名字就變爲佛子,堪稱一切如來之子,從意義上講,也成爲了人天世間的應禮之處。上師在講記中引用了《入中論》的教義,《入中論自釋》說:世間人禮敬初月過于滿月——拜月亮的人禮敬初月勝過于滿月。同樣的道理:一切衆生也應該禮敬菩薩過于如來。此處把菩薩比喻成初月,佛陀比喻成滿月。如同世間人對初月的恭敬超過滿月,同理世間人禮敬菩薩應該超過禮敬佛陀,因爲佛陀是從菩薩而生,菩薩是一切諸佛的正因,如果最初沒有菩薩發菩提心,就不會有後面的佛陀。所以從這個角度講,菩薩的功德更爲超勝,能夠成爲一切世間人天的應供之處。還有一個例子:如國王的太子剛出生時,雖然只是一個小嬰兒,但是那些年齡高、權勢重的大臣,都要對其頂禮,太子的種姓超勝了下面的一切大臣。還有一些教證中說:如果一駕馬車上坐的是阿羅漢,對于這輛坐著阿羅漢的馬車,佛陀哪怕用腳去牽引都不應當;如果馬車上坐了一位菩薩,即便只是初發心的菩薩,佛陀卻可以用頭去牽引。以此說明:因爲發了菩提心救度一切衆生的菩薩,以後會成爲救度一切世間人天的大覺佛陀,一切大覺佛陀都是從初發菩提心開始,所以剛剛發起菩提心的菩薩,其功德利益非常巨大,能夠成爲世間人天的應供之處,名稱也可以轉變成菩薩,這就是名義轉變的功德。  

  

《《入菩薩行論》第08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