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第07課
今天和大家一起學習寂天菩薩造的《入菩薩行論》。《入菩薩行論》主要是讓我們趣入菩薩的行爲、菩薩的學處。沒有發起菩提心、沒有修菩薩行,我們的身份、名稱都還是一般的凡夫人、世間人。只有在我們的相續中産生菩提心、開始落實菩薩行的時候,才能稱之爲菩薩。菩薩必須具有某種法相,具足某種條件、標准,才能稱之爲菩薩。第一必須要發起菩提心,第二必須要修持殊勝的布施、持戒等菩薩行。
現在我們要趨入菩薩行,就要跟隨寂天菩薩的指引,逐漸讓我們的心從庸俗的世間人的心、從追求自私自利的心轉變爲開始生起菩提心,開始關心衆生的利益、關心聖教的利益,關心和自己無關的其他人的福祉等等,像這樣我們的心會逐漸調柔,我們也要做利益他人的布施、持戒等等這些行爲。只有這樣行持之後,我們才能真實的稱自己爲菩薩。如果還沒有真正趨向菩薩行,通過學習《入行論》逐漸讓自己有所改變,也是我們學習這部論典的殊勝必要。菩提心的教授一方面能夠幫助我們獲得殊勝的佛果、菩薩果,另一方面也能暫時讓我們身心愉悅,通過取舍因果的方式,安住在清淨的正道中。這就是直接的必要和間接的必要。
學習《入菩薩行論》實際上也是我們前世修來的福報,如果沒有這樣的福德,則根本沒有辦法聽聞這樣殊勝的菩提心的教授。雖然《入菩薩行論》的詞句看起來不怎麼難,但它所表達的含義(因爲是幫助我們從自私自利的心態當中徹底的扭轉,趨向于成佛的意樂,趨向于菩薩的行爲的緣故)非常深,我們在學習的時候要多花一點工夫。
首先,要認識我們的心和菩提心之間的差距,再認識我們的行爲和菩薩行之間的差距,了知之後讓我們的心和行爲逐漸趨向殊勝的菩薩道,這是非常有裨益的。
前面的課講了《入菩薩行論》前面的一些內容,通過四法的宣說,通過其他方式讓我們了知頂禮句和立誓句的含義。
今天我們從第一品開始學習。第一品是《菩提心利益》,宣講菩提心的利益是非常關鍵、重要的。按照華智仁波切的科判,第一品、第二品、第叁品是“菩提心勝寶,未生令生起”。如果我們還沒有産生菩提心,那麼通過學習前叁品就可産生、發起菩提心。菩提心從無到有要通過殊勝的方便——學了“菩提心的利益”、“忏悔罪業”和“受持菩提心”這叁品,可以幫助我們相續中從無到有産生菩提心。第四、第五、第六品是生起之後不退失。第七、第八、第九品是不退的基礎上再再增上。第十品就是回向所有修學菩薩行的善根于衆生和成佛道。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是通過宣講菩提心功德、菩提心利益的方式,讓我們想要發起菩提心。對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必須有清晰的了知,就比如我們在世間做事情,做這個事情之前,我們要了解能夠帶來什麼好處——給我的團隊、我的家人帶來什麼好處。如果做這個事情對我、我的親朋好友、我的團隊等有很大的幫助,當然就很有興趣去做。如果通過觀察,做這個事情沒有什麼利益反而有很多過患,我們就會放棄這件事情。
我們現在要生起菩提心,就必須要了知菩提心到底有什麼功德、利益。第一品宣講了很多發菩提心的功德利益,通過學習第一品,就知道修菩提心、發菩提心,是能夠對自己産生很大利益的。雖然從究竟的角度講,菩提心的功德側重于利他,但是在學習菩提心之前,多少還是會考慮學這個法對自己有什麼利益。因爲我們現在剛剛開始接觸菩提心,關心的還是與自己的利益有無關系。如果我們發現菩提心的修法對我們沒有利益、沒有功德,就不願意學了。但是我們學習了《菩提心利益》這一品之後,知道它能增長善根、消除罪障,在輪回中能帶來很多利益,爲得到這些利益,就願意去發菩提心。雖然究竟來講菩提心是利他的,現在學菩提心利益這一品,好像又是能夠給自己帶來利益,二者之間看似有個小小的矛盾,其實我們最初發菩提心的時候,出于自己的利益去了知它的含義和利益也不是不可以。畢竟我們是初學,對于廣大無邊、非常清淨偉大、一心一意利他的菩提心,現在還沒有辦法站在那麼高的位置上去體會。所以最初的時候寂天菩薩告訴我們,只要我們能夠發菩提心,我們就能夠得到如是的功德、如是的利益,也相合于我們現在的心態,宣講對我們有利益的法。
隨著學習《入菩薩行論》的深入,我們就會發現,寂天菩薩會把我們的心從考慮自己發菩提心能得到什麼利益,逐漸轉移到利益衆生上面。菩提心本身就是圓滿的利他之心,這個心遠遠超越了世間中所謂的愛心。菩提心沒有任何附加條件,利益的對象不只是人,其他所有具有心識的衆生都是它所利益的對象,而且最終目的是要把和自己結緣的所有衆生全部安置于解脫成佛之地。我們通過觀察了知菩提心的本體之後,世間中有哪種愛心能夠和菩提心的本體相比?實際上根本就無法相比。菩提心是一心一意利他的,雖然我們最初的時候考慮到它能夠利益自己——如果自己發了願菩提心,能夠得到什麼功德,多少有點自利心。但是隨著學習《入行論》的深入,自利之心通過不斷的學習修練,逐漸都會轉變成利他之心。這也是“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的一種方便。“先以欲勾牽”就是先告訴你發菩提心有什麼好處;“後令入佛智”——學習之後,我們的自私心越來越少,利他心越來越多,逐漸真實趨入于利他的菩薩道。佛陀、菩薩講法也是通過這個方便,逐漸讓我們從當下庸俗、執著的心態中脫離出來,趨向殊勝、偉大、清淨的菩提正道。這是在標題上稍微介紹一下本品的內容和含義。
還有一個就是講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它本來具有這些功德,它的功德利益本來就很大,所以,第一有必要讓我們對菩提心的功德利益有所了知,讓我們願意發心;第二告訴我們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就是有這麼大,如果我們一旦發起了利他心,發起了菩提心,一定能夠得到這裏所講的種種功德。
乙二(所入之自性)分叁:一、入者所依補特伽羅;二、入者之意樂;叁、趨入之方法。
所入的自性從叁個方面講,前面講了一些內容,現在從所入的本體、自性來進行觀察。首先是入者的所依補特伽羅,誰來入這種菩薩行?是某某衆生或我們要趨入于菩薩行,即入者補特伽羅種種的身心狀態;第二是入者的意樂,就是發心,入者是通過什麼樣的發心趨入的;第叁是講趨入的方法,通過什麼方式趨入的,講這叁個含義。
丙一、(入者所依補特伽羅)分二:一、宣說身所依暇滿難得;二、意樂所依福德之心稀罕。
我們要趨入菩薩行,補特伽羅在什麼所依上生起菩提心呢?實際上無外乎就是身、心兩個方面。第一以什麼樣的身體作爲所依才能生起菩提心,後面講到暇滿難得的人身是最能夠生起菩提心的載體、所依,這是很重要的;第二意樂所依福德之心也是很稀罕的。第一是身體的所依——暇滿人身很稀罕,第二個是意樂的所依——具有福德的心也很稀罕。
爲什麼這樣講呢?因爲菩提心是非常清淨廣大、深入的善妙之心,這樣一種菩提心,必須要有很深厚的福德基礎才能生起來。如果我們的心經常産生邪分別念、邪見,産生很多非福德之心,在這些汙穢的心態中産生不了很清淨的菩提心。菩提心非常清淨,它已經遠遠超勝了爲自己獲得解脫的小乘出離心,也超勝了一般的世間人爲了自我的利益而謀取福德之心,它完全是爲了利益一切衆生。這種心非常清淨,這種清淨的心態必須要有一個非常善妙的所依——福德之心,具有福德之心才可以産生清淨的菩提心,而這樣一種福德之心是很稀罕的,非常稀少。
暇滿人身也很難得,具有福德之心也很稀罕。現在我們已經獲得了暇滿人身,已經有了想要修持福德之心,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獲得的。我們現在獲得了之後,它可以作爲産生菩提心的身所依和心所依,它就是最好的條件、最好的載體。最好的所依就是這個暇滿難得的人身和想要修持福德的殊勝善心,這兩個科判就是這樣的。
丁一、宣說身所依暇滿難得:
暇滿人身極難得,既得能辦人生利。
倘若今生利未辦,後世怎得此圓滿。
這個科判和頌詞主要是宣講了身體的所依暇滿難得。菩提心是很清淨、非常偉大的一種心,這種心在什麼身體上面最爲圓滿、最能夠發起呢?佛菩薩告訴我們,暇滿難得的人身最能夠引發殊勝的菩提心,在這個所依上菩提心最容易産生。爲什麼這樣講呢?在經論中也有過記述:一些大鵬、腹行的大蛇、旁生、天人,它們聽了佛講解大乘妙道之後,也會心生歡喜發起菩提之心。所以發菩提心的所依不單是人身,其他身體也有發起菩提心的可能性,也能夠發起菩提心。但是從能夠發起的角度而言,最好的身依是什麼呢?佛陀在經典中再再宣講,最好的身所依無外乎暇滿難得的人身。第一是人身,第二是暇滿難得的人身,在暇滿難得的人身上發起菩提心最容易。現在我們擁有了最好的身體、載體,既然擁有了,就應該好好珍惜暇滿的人身,以這個所依修持菩提心、産生能依的菩提心,這個機會是非常難得的,得到了我們就不能輕易放走。
下面我們開始觀察暇滿人身的道理。
“暇滿人身極難得”:這樣的暇滿人身是非常難以獲得的。在一些注釋中,要想獲得暇滿人身有叁個條件,而這叁個條件都不太容易具足。
第一個條件是持戒,必須要具足十善業道,或者具足五戒以上的戒律。總而言之,必須修持一種斷惡的善法,這是第一個條件;第二個條件要修持布施、安忍等善法;第叁還要發清淨的願,發願自己的善根以後獲得暇滿人身,這叁個條件都不好具足。第一是持戒,有時候看起來持戒很容易。環境對于修行者持戒的影響非常大,現在整個環境很汙濁…
《《入菩薩行論》第07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