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是圓滿智悲自性的菩提心。菩提心既圓滿了智慧的自性,也圓滿了大悲的自性。菩提心有兩個條件:發心爲利他,求正等菩提。所謂的發菩提心是什麼?第一個發心爲利他、大悲緣衆生,發心爲利他就是大悲緣衆生,這是大悲的自性;第二求正等菩提是通過智慧緣菩提,爲了利益衆生的緣故自己去求佛果。求佛果是智慧緣菩提,利他是大悲緣衆生,裏面具足了智慧和慈悲的自性,這就是菩提心的本體。
我們能修持這種圓滿智悲自性的菩提心,就能夠遣除重大的惡業,除此之外,有什麼其他善法能遣除得了呢?其他善法無法真實遣除。有些善法可能和自私自利的心並存,力量不是很強大。和自私自利完全不並存的、力量很大的就是菩提心。菩提心通過大悲心、智慧,泯滅俱生的我愛執,在勝義谛中以離戲的智慧打破我執,在世俗谛中通過修利他心、大悲心來泯滅我執。無論勝義或世俗,圓滿的菩提心都直接與自私自利的心相對,所以它一定能夠遣除其他的善法難以遣除的強大惡業。
〖所以我們一定要發起菩提心,〗這就告訴我們,現在一定要發起菩提心、想方設法要發起菩提心,發心之後還要真正生起。首先要爲了利益衆生發誓成佛,這樣的心一定要發,每天發、做善法之前都要發。發心之後的重要問題是要生起來,從內心深處真正生起菩提心,這是非常重要的。
整個大乘道就是由菩提心引發的一個精進修道過程。什麼時候開始發了菩提心、生起了菩提心,這時候就進入了大乘。修大乘的整個過程就是讓菩提心逐漸地增長、圓滿:從願菩提心到行菩提心,從世俗菩提心到勝義菩提心等等。所以有菩提心就可以相合于大乘,沒有菩提心相合不了大乘,我們一定要發起菩提心。《入行論》讓我們集中學習菩提心的教言,知道菩提心的重要性,然後逐漸打破我愛執,生起利他心。
〖《華嚴經》中雲:“貓眼見即能震懾諸鼠,令其無法堪忍。同理,遍知之心(指菩提心)寶明目亦能製伏一切業惑之鼠,令其無法堪忍。”〗這是引用教證,說明菩提心能夠有效滅除大的罪業,以喻意對照的方式宣講。比如貓就是老鼠的天敵,不要說抓住老鼠,即使是貓的眼睛看到了老鼠,也能震懾老鼠,讓老鼠根本沒有辦法堪忍。
同理:〖“遍知之心寶明目”〗,遍知之心就是指菩提心,因爲遍知就是覺悟的意思,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菩提心就是覺悟之心、遍知之心,遍知的覺悟之心就是菩提心寶,它如貓的明目能製伏一切業惑之鼠。內心中真正具足菩提心、生起菩提心時,也能夠完全製伏一切業惑之鼠——業和惑就像老鼠一樣。
內心中如果産生了大悲、智慧,完全能夠製伏、壓製一切的業惑,讓業惑沒辦法堪忍、沒辦法發展。整個大乘道就是智慧和大悲之道,菩提心之道就是智慧大悲之道,有了智慧、有了大悲,就能夠順利趨向遍知佛果。有智慧的緣故,能看清一切萬法的本性;有大悲的緣故,不會坐視衆生的痛苦不管。有大悲心會想方設法利益衆生,有智慧能知道救度衆生的方法,也能了知一切萬法的實相。所以整個大乘就是發展智悲、發展菩提心的一個殊勝的過程。現在我們有幸學習《入菩薩行論》,要知道整個《入菩薩行論》的核心、整個大乘道的核心,都不能夠離開智慧和大悲。所以學習《入行論》是發展智悲菩提心的一個殊勝過程。
庚二、成辦利樂:
這是共同的利益之一,那麼是成辦什麼利樂呢?
佛于多劫深思維,見此覺心最饒益,
無量衆生依于此,順利能獲最勝樂。
菩提心能夠成辦利樂,“利”指暫時的利益,“樂”指究竟安樂。菩提心幫助我們成辦暫時和究竟的快樂,因而是最應該依止的善妙方法。我們在輪回中依止過很多所謂的方法——有的引導衆生進入痛苦的深淵,有的趨入歧途,有的僅是成辦暫時利益......真實能夠成辦利樂的殊勝方便就是菩提心。如果我們真願對自己負責任、對親朋好友負責任、對一切衆生負責任,最好的方法、方便就是依止菩提心、修持菩提心。
從哪些方面了知菩提心最爲殊勝呢?從以下幾個方面可以了知:“佛于多劫深思維”——首先,誰是觀察者?是誰發現了這個深奧的問題呢?是佛發現的。這裏一方面可以理解爲:佛在成道之後一直安住于思維的狀態中,但參考很多注釋之後,此處理解爲:佛在因地時,從發心到積累資糧的叁個無數劫中,以菩薩的身份做了相應的觀察較爲合適。因爲菩薩要在叁個無數劫中積累資糧,行持菩提心,所以可以解釋爲佛在因地、在菩薩位時所做的甚深思維。此處的思維者,是具足大悲智慧的佛陀,或是佛在因地時的大菩薩。如果是一個世間人經過思維作出的結論——因爲凡夫智慧不深,悲心不廣,考慮問題不可能很全面,而此處的思維者是佛陀、或佛陀因地時的大菩薩,他的智力、悲心、能力等都值得信任,因此思考者是具有殊勝智悲的佛或菩薩。
思考的時間多長呢?“于多劫”。多劫就是在叁個無數劫、乃至更長的時間思維了這個問題。不像現在有些人,拍拍腦門就決定事情,不作甚深的思維會出現很多問題。佛陀不是一兩天、一兩年,而是在叁個無數劫中,一而再、再而叁的思考。思維的方式是什麼呢?“深思維”——甚深的思維,不是表面上想一想,而是究其根源、從其作用、果等等方面都進行思考,這叫深思維。思維什麼法最能使衆生獲益、最能利益衆生,窮盡一切法之後最終“見此覺心最饒益”。“覺”就是覺悟之心即菩提心,發現菩提心是最能夠饒益衆生的方便,唯有殊勝的菩提心百利而無一弊,全是功德、利益,沒有一點害處。所以衆生只要能夠接近菩提心、修持菩提心,對自己的今生後世、暫時究竟、對自己和他人就能産生最大的饒益。這就是佛于多劫深思維之後,得出了“見此覺心最饒益”。
“無量衆生依于此,順利能獲最勝樂”。“無量”一方面指數量,一方面指種類。不論什麼種類、數量的衆生,如果能夠依止並修持菩提心,經由菩提心的大路都能夠順利獲得最爲殊勝的安樂——無上菩提。在追求無上菩提大樂的過程中,增上生的暫時安樂順便就可以獲得。所以在成辦利樂方面,菩提心是最爲殊勝的。例如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等諸佛,全都是經由菩提心的大道,在實踐、圓滿了菩提心之後,獲得了最勝快樂。諸佛在經典中給衆生宣講正法時,都無一例外的提到了菩提心的殊勝之處,教誡衆生修持菩提心。《華嚴經》、《妙法蓮華經》等很多大乘經典,都勸告後學弟子要發菩提心。
菩提心是最爲殊勝的一種修法,如果自己心中能夠産生殊勝的菩提心,在菩提心的牽引下,身心都會快樂。生起菩提心之後,不會再造新的惡業,也能很快清淨往昔罪業。所有身苦由罪業而生,所有心苦從執著而來。菩薩能夠修持廣大、清淨的菩提心,就不會造任何惡業,所以在輪回中不會有身苦;因其了知一切萬法的究竟實相、本性,所以能夠解開種種執著而不會有心苦,身心俱無苦。通過此安樂之道最後會達到安樂之果,這都是菩提心帶來的殊勝利益。
我們想饒益自他,在衆多方法中,什麼方法能夠幫助我們究竟利益自他呢?不是成辦暫時利益而是究竟利益,佛告訴我們:菩提心最爲饒益。所以我們一定要下決心修菩提心!要把菩提心作爲所有修法中最殊勝、最主要的修法。其他甚深的法如中觀、密法等,如果沒有以菩提心攝持,就無法成爲大乘的殊勝修法,只有在菩提心的基礎上修持妙法,方可相應于大乘。因爲是爲利他而修,不是爲自利而修,也不是爲了獲得世間的快樂而修,所以所修的法就會成爲利他的方便。
菩提心的修法暫時也能幫助我們擴展心胸:沒有修菩提心的時候,我們的心胸和思維方式非常狹隘,只考慮自己的利益、親屬的利益,只考慮和自己有關的人,其他的人要麼不予理會,要麼打壓。這種非常狹隘的心胸,給自己帶來煩惱,也給其他衆生帶來傷害。如果修持了菩提心,就能幫助我們有效地打開心胸——不單是對個別衆生發慈悲心,而是對一切衆生,乃至怨敵、乃至與自己無關的人,都平等地利益他們,這是怎樣一種清淨的心胸呢!在這樣的心胸中,還有什麼語言、行爲、事物不能容忍呢?只要自己見、聞、憶、觸的所有衆生,都以一顆平等心去愛護和利益。那別人說幾句話,別人對自己做一點傷害的事,哪怕恩將仇報、侮辱自己、打壓自己,在這樣廣闊的菩薩心中,都可以安忍。所以如果不修菩提心,心胸非常狹隘,一句話、一個簡單的行爲自己就會容忍不了,自己生氣讓別人也不好受。有些人在團體中發脾氣,其他人都跟著難過,對自他都沒有利益。因此菩提心能有效的擴展我們的心胸,如果認真修持,一定能夠幫助我們打開狹隘的心胸,進而能夠容忍一切現象,也更加容易顯現出究竟的實相。
菩提心這一慈悲之心、廣大慈愛之心、平等之心,實際上也是接近證悟空性的最佳的法門。心胸開放,一切萬法究竟的實相也是開放的,通過開放的心胸迎接開放的實相很容易相應。如果心很狹隘,有強烈的執著,這樣的心胸要去接受開放的空性是很難的,因爲二者不對稱的緣故。開放的心胸也能夠容忍他人的傷害,在學習《釋迦牟尼佛廣傳》時,爲什麼佛在因地時的安忍如此圓滿和自然?因爲他的心胸是開放的,在猶如虛空一樣開放的心胸中,有什麼不能容忍呢?都可以容忍。我們看起來非常難忍的事,佛卻能自然而安忍,我們覺得佛非常偉大,當然佛很偉大!如果我們自己去修持菩提心,把心胸開放出來,也能成爲圓滿安忍的菩薩,在別人看來也會非常偉大。當然修法不是爲了得到一個偉大與否的名稱,而是修持菩提心、利他心——既沒有特定保護的對象,也沒有特定打壓的對象,而是平等發起利…
《《入菩薩行論》第08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