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觉得这样的乞丐如果给他会造很多罪业,比如毁谤三宝,或造其他罪业,这个不算他胜罪。他胜罪的关键就是悭吝心。
第三种根本罪是以嗔恨心对待众生,然后别人忏悔了,不接受别人的忏悔,这就犯了第三条他胜罪。所以发了菩提心的人,首先不能嗔恨别人,如果有人知道了错误来忏悔,也不能以嗔恨心不接受,这种情况也是犯根本罪。
第四种根本罪是以愚痴心信仰邪法,诽谤正法。对佛陀所宣讲的正法不信受,出于愚痴信仰邪法并去宣讲。发了菩提心的人应该注意,对于佛陀所讲的正法不能诋毁,对于似是而非的讲法也不能以愚痴心去信受,否则很容易犯第四条罪业。这四种根本罪业是按照《菩萨地论》的四种他胜罪宣讲的,四十六种恶作罪在这里没有细讲,上师也没有细讲。如果以后有机会可以学习,它不像根本罪严重,是比较容易犯的一些戒律,属于轻罪。
下面我们学习甚深见派的观点。〖《虚空藏经》中所说的十四戒在《学集论》中归纳为偈颂:〗佛陀在《虚空藏经》中宣讲了这种根本戒律,然后在《学集论》、《三戒论》等不同的论典中也宣讲、归纳了这个颂词。此处有十四条戒的提法,后面又出现十八条、十九条戒律的说法,这些说法并不矛盾,因为有不同的安立方式。《虚空藏经》所说的十四条戒是按照实际戒条安立的,数字上是十八条根本戒。对于十八条根本戒我们还是要相当关注。
首先第一条是〖“盗夺三宝财,许为他胜罪;〗通过偷盗、霸占或其他的方式把三宝财物据为己有。如通过贩卖佛像、法宝敛财供自己挥霍,就是盗夺三宝财的行为,属于他胜罪,这是很重的一条罪业,因为三宝是我们的皈依处,不是一般的世间财物,如果我们把三宝物视同世间财物,连内心的皈依戒也会失去。所以作为大乘菩萨,对于三宝这个根本所依,必须要非常慎重地去对待。
第二条〖舍弃微妙法,佛说第二条;〗“微妙法”就是佛陀所宣讲的能够让众生远离痛苦、获得安乐、获得解脱的法义都称之为微妙法。如果自己说小乘法没用,没办法断烦恼,我们根本不需要去看、去学;或有人说大乘法没用,密乘的法太繁琐,没有解脱道是邪法等等。对于佛陀所宣讲的三乘妙法经常有一种舍弃心,嘴里也宣讲舍法的语言,这样就很危险,很容易犯第二条罪。当我们进入不同派别学习佛法之后,不小心很容易犯这条戒律。比如说其他派别的法不好,然后开始诽谤、舍弃,罪是非常重的。实际上每个佛法都是引导众生趋向解脱的,只不过是针对不同众生的根性,有不同的传统、仪式而已,实际上每一种都是让众生断恶行善、获得解脱道,根本上没丝毫不足之处。
第三条根本戒:〖于破戒比丘,殴打抢袈裟,关入牢狱中,及令彼还俗,制死为第三;〗破戒比丘虽然已经破了戒律,但是我们不可以殴打,也不可以抢夺他的袈裟和财富,佛没有这样的开许。《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对这个问题有详细宣讲,这样做的罪过非常大。当然,也不是对破戒比丘抢袈裟犯戒,对具戒比丘抢袈裟就不犯戒,没有这种说法。对破戒比丘都不能这么做,更何况是对具戒的比丘。
还有一种情况是把破戒比丘或具戒比丘关入牢狱中,古代这种事情很多,很多比丘还是高僧大德。破不破戒的关键是:受过菩萨戒这样做就犯戒,没有受菩萨戒就不犯。如果是不学佛、没有受菩萨戒的人,这样做虽然没有犯菩萨戒,但并不是没有罪过,还是犯了自性罪,因为比丘是非常殊胜、严厉的对境。此处都是针对受了菩萨戒的人而言,宣讲什么是毁犯菩萨戒的因缘。
“及令彼还俗”即让比丘还俗,这是针对国王和有权有势的人制定的。国王把比丘关在牢狱里、命令他们还俗。这样的事情,在古今中外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次,如三武一宗[2]灭佛的时候、文革时期等等。如果国王是受了菩萨戒的人,就会犯菩萨戒。“制死为第三”:“制死”就是下令置比丘于死地、判死刑,都属于犯菩萨戒。此处是针对国王制定的五定罪,是指国王比较容易犯,实际上一般人做这些事同样有罪过。
第四条〖造五无间罪〗[3]国王造五无间罪就会犯菩萨戒。五无间罪比较容易犯的是前两条:杀父、杀母。虽然世间中造作杀父、杀母罪的机率不高,但是从古至今仍有很多杀父杀母的案例。不论国王还是一般人,杀父、杀母就是造了五无间罪,罪业相当重。五无间罪第三条是杀阿罗汉,这条不太容易犯。因为现在阿罗汉也不多,不太容易找,更何况把阿罗汉杀死而造下五无间罪。但也并不是绝对没有可能,因为还是有阿罗汉入世的,如果通过某种因缘把阿罗汉杀死了,就犯了五无间罪。最后两条五无间罪是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现在基本上犯不了,因为这两条罪的前提是佛在世的时候。破和合僧罪是指佛在世时,像提婆达多那样有能力的人,能够把僧团分成两派,当时必须是在舍利弗、目犍连尊者在世的时候,而且必须在一天中把僧团重新和合,在这样的条件下才会犯此罪。所以随着佛陀涅槃,二位圣者入灭,根本的五无间罪现在没法犯。挑拨、破环两个僧团的关系是相近于五无间罪。因为佛陀色身已经入灭了,所以也没办法犯出佛身血这条戒律。
第五条是〖执持诸邪见〗:守持无因无果的断灭见、邪见等等。〖这是讲国王五定罪〗,国王的五定罪就是指国王比较容易犯,而不是说其他人犯这些戒律就不犯菩萨戒。国王五定罪、大臣五定罪、平凡人所犯八条罪,总共加起来是十八条戒。
大臣的五定罪,〖“彼之前四条,复加毁城等,佛说根本罪”,这是讲大臣的五定罪。〗大臣的五定罪实际上与国王五定罪的“盗夺三宝财;舍弃微妙法;于破戒比丘,殴打抢袈裟;造五无间罪。”前四条是相同的,只是把“执持诸邪见”换成“复加毁城等”。如果大臣受过菩萨戒,毁坏大中小城市、毁坏村落、毁坏房屋等等就很容易犯根本罪。大臣的五定罪和国王共同的有四条,不共的只有一条“复加毁城等”。
下面讲平凡人容易犯的八条罪。第一条〖“于未修心众,宣说空性法;〗对于“宣讲空性法”必须要非常注意,因为空性法是很殊胜、甚深的法,一般人不一定马上能接受。空性法如果讲给没有修心的人听,他很有可能认为一切善恶都不存在,就会诽谤业因果;或者认为空性法根本不是佛说,就会诽谤空性法门,这样对他们不但不能产生利益,反而产生很多的过患。所以宣讲空性法的对象,应该是那些相续中根性比较成熟的人——或有宿善,或在今生已修了无常等法,有能够接受空性法的基础,对这类人可以宣讲空性法。
第二条〖令诸佛教徒,退失圆菩提;〗佛教徒就是大乘的佛弟子,所谓退失圆满菩提,就是对佛弟子说:大乘的修道非常困难,众生无边无际,刚强难化,为了度化众生要布施头目手足,要修持三大阿僧祗劫的资粮,所以还不如从大乘道中退下来趋入小乘道,很快得到自我解脱、自我涅槃。现在也经常可以看到,某些佛教徒大肆宣扬大乘非佛说,不能学大乘法,让别人改学小乘。如果让别人退失菩提心,退失修学大乘佛法,过失是很重的。如果他是菩萨就会犯菩萨戒,他不是菩萨也会犯很重的其他罪业,所以不能劝别人从大乘退失。
第三条〖尽舍别解脱,修行大乘法;〗反过来,劝说他人舍弃别解脱戒修行大乘法也犯菩萨戒。如对人说:守持小乘别解脱戒很麻烦,过午不食、夜不倒单很着相,还不如修大乘法,一切都是空性。大乘非常洒脱自在,小乘束缚心胸等等。所以不能劝别人舍弃别解脱戒、修持大乘法,否则很容易犯这条戒律。
第四条〖执说小乘法,不能断贪等,令他亦持此;〗“执说小乘法”:就是自己执著小乘法不能断贪的见解,并如是宣讲;或进一步诽谤:单单修持小乘法不能断贪,也不能从根本上断除烦恼,不能获得解脱。“令他亦持此”:到处宣扬自己的这个观点,通过公开演讲、著书立说等方式宣传,让别人也接受这种观点,如果这个人是菩萨的话就犯菩萨戒。
第五条〖宣扬自功德,为利养恭敬,以语诋毁他;〗这条与广大行派他胜罪第一条“自赞毁他”相似,就是为了利养恭敬,宣传自己的功德,诋毁他人。如果想获得利养恭敬,应该在善法上着手,因具足了,果就自然获得。但是众生因为愚痴不了知这个道理,为了得到利养恭敬而自赞毁他,实际上自己的威德和福报反而受损,利养恭敬反而得不到。所以经常赞叹、宣扬别人的功德,以这种心态去做善行,可以逐渐得到利养恭敬。尤其是发了菩提心的人,虽然不想获得利养恭敬,但实际上发了利益众生的菩提心,无量无边的利养恭敬都可以获得。
第六条〖谓我深安忍,言说颠倒语;〗这条相当于“上人法妄语”。甚深的安忍是指安住在甚深法忍空性的境界当中,获得殊胜的圣果。没有获得这种法忍的殊胜圣果而说自己获得了,宣讲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的颠倒语言,就毁犯了菩萨戒。
第七条〖惩令惩沙门,三宝财行贿,以及受贿赂;〗“惩令惩沙门,三宝财行贿”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有人想方设法在国王与大臣面前挑拨离间,令他们对沙门产生不好的看法,从而对沙门进行惩罚或罚款,以此讹诈沙门的财富。沙门受打压时没有办法,只有用三宝的财物去给这些国王大臣行贿送礼,以求出离祸端。此人收取一份贿赂,或者拿走一份罚金,这个人就会犯菩萨戒。这条戒律主要针对谁呢?主要是挑拨离间的人。其他的人犯不犯菩萨戒?如果是受了菩萨戒的国王或大臣去惩罚沙门,就犯了国王五定罪中的第三条“于破戒比丘,殴打抢袈裟,关入牢狱中,及令彼还俗”。用三宝财去行贿的沙门如果是个菩萨,也犯菩萨戒,他犯的是前面的第一条“盗夺三宝财”。平凡人八定罪第七条主要是指中间挑拨离间的人。
第八条〖令舍弃寂止,修者诸受用,施于闻思者。〗是指把修行者的资粮夺走施与闻思者,让修行者舍弃修行。“令舍弃寂止”就是说修行者在寂静处修寂止、或者胜观、止观的时候,某个菩萨把这个修行者的受用夺走或者没收,把他的财富拿来布施给闻思者,令修行人中断寂止的修法,这样就会犯第八条戒。
〖此等根本罪,众生大狱因。”〗这些都是菩萨的根本罪,“众生大狱因”——是众生堕于大地狱的主因。一般来说,我们对别解脱戒律很重视,觉得如果犯了别解脱戒的根本罪一定会堕入恶趣,但是很少有人对菩萨根本戒破了之后会怎样引起重视。有些居士、出家人对自己所受的在家、出家根本戒倒背如流,如果问他菩萨戒的根本戒是哪些?可能很少有人回答得出来。如果受了菩萨戒,又犯了菩萨戒,实际上这是“众生大狱因”,不注意是很容易堕地狱的。如果犯了之后马上知道、马上忏悔还可以忏净,如果自己再三犯戒都不知道,一直不忏悔的话就会堕地狱。一般来讲,受菩萨戒的功德远远超胜别解脱戒的功德;反过来讲,犯了菩萨根本戒的过失,也远远超胜犯小乘别解脱戒的过失。颠倒之处就在于:我们对小乘别解脱戒的功德和过失了知得很清楚,也很严谨的去防范,但是对于菩萨根本戒的功德和过失就没有这么清楚的了解,所以我们就要通过学习经论来了知关键之处,让我们对守戒产生一个高度重视,尽量守护这些戒律。当然守护戒律的因是首先要了知戒律,了知之后再去守护不要犯,这样比较好。
〖按照这其中所说,国王与大臣共有十定罪,再加上舍弃愿菩提心,总共有十九种菩萨堕罪。〗前面我们讲到有十四条戒,这方面又讲十八条戒,如果不加舍愿菩提心就是十八条戒,实际上前面我们分析过,国王、大臣五定罪的前四条戒是重合的,里面真正针对大臣的戒律就只有一条,国王的五定罪加大臣的一条戒律共六条,再加上平凡人八条是十四条,这样算是十四条;但从数字来看,国王五定罪、大臣五定罪,总共加起来就是十条罪,再加八条就十八条罪,十八条戒律是数字上的十八条,实际上戒律本身只有十四条,再加上一个舍愿菩提心戒,就有十九条,再加上一条舍弃行菩提心戒,共有二十条,不同的说法有不同的安立方式。以上主要宣讲了部分护戒方法。本课就讲到这里。
[1]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
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
[2]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四位帝王。
[3]五无间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入菩萨行论》第16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