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第31课▪P2

  ..续本文上一页ter">舍尽则脱苦,吾心成涅槃,

  

死时既须舍,何若生尽施。

  此处讲了两个根据,第一、二句是第一个根据,第三、四句是第二个根据。

  首先讲第一个根据,为什么这样做布施?“舍尽则脱苦,吾心成涅槃”。我们之所以漂流轮回感受痛苦,就是因为有执著,执著“我”就形成了我执,这就是轮回的大无明,是一切流转的根本因,其余的烦恼、恶业等一切轮回痛苦都是因为我执才得以显现。因为很执著自己身体的缘故,不愿因修行而令身体受苦,觉得身体比法更重要:在身体不受累的前提下可以学法,若受累就不愿学了。这就是因为对身体很执著,从而成为一个导致懒散的因。为什么有人要去杀生、偷盗呢?因为要解决吃饭、穿衣、买房子等问题,为了贪著身体造了很多业,原因何在?就是贪身。以此类推,很多痛苦都是因为执著而引发的。要脱苦就要放舍对这些法的执著,所以颂词中讲“舍尽则脱苦”。因为苦是由执著而来,如果要脱苦必须要放弃对世间法的执著,能够放下多少就能够脱离多少,全部放舍就可以脱尽一切苦。如果我们放弃对世间法的执著,就会从不断追求物质的成败得失的痛苦当中解脱出来;如果我们完全舍弃对“我”的执著,就能从流转轮回的根本因“我执”上解脱出来。所以放弃一部分就脱离一部分的苦,如果舍尽了就脱离一切苦。

  接下来讲“吾心成涅槃”。既然远离了一切执著,心就寂灭了。从严格意义上讲,涅槃的意思就是圆寂,圆是指证得圆满功德,寂就是寂灭一切烦恼。我们不得解脱,感受痛苦就是因为执著,如果能够放弃执著就会远离一切痛苦,这是圣者给我们开示的殊胜解脱之道。凡夫众生无法了知这一点,认为只有不放弃才能够享受,但这只是暂时的获得,实际上在紧紧抓住的过程中,会延伸出很多额外的烦恼,而且执著的过程本身也是痛苦的自性,所以要真正脱苦必须舍掉一切。如果执著受用就会引发由受用产生的痛苦;如果执著身体就会引发由身体产生的痛苦;如果执著善根就会引发执著善根而产生的痛苦。

  执著善根的痛苦:比如说一个菩萨对自己的善根很执著,不愿意回向给众生,那么这个善根就不能引发广大的菩提心、菩萨行,从而导致他的心无法解脱,其本身是一种痛苦。在苦中包括:苦苦、变苦、行苦,善根虽然是一种善法,但它仍然属于苦的范畴。论典当中将轮回分为两类:分段的生死轮回和细微的流转轮回,第二种就是因为没有断尽一切执著而引发的,所以如果不断尽对善根的执著,无法真实获得菩萨道,因此必须把自己所执著的善根也舍掉,最好的方法就是布施给一切众生。这是一种放舍,它与罪犯被捉之后发誓以后不再犯法的放舍完全不同,菩萨放舍的是执著,但不等于不再造善根,菩萨还会为了利益一切有情不断地造善法,因为能利益自他的,除了善根之外绝无其他。所以舍弃的是利益自己而造善的错误想法,放舍还是打开心胸的一种修法。因此“舍尽则脱苦”,不管粗大或细微的苦,惟有舍尽之后心才会觉悟,才会成为自他二利的佛陀。

  以前因为不了知而痛苦,如今我们通过学习《入行论》知道了正确的方法,为什么不实践呢?应当逐渐习惯布施自己所执著的东西,通过放舍让自己的心获得解脱自在。当然不可能一步到位,突然间从执著很强的凡夫变成能够放舍一切的大菩萨,这是不现实的。首先要了知次第,再逐渐地修持放舍之道,先从财富受用开始,能够不悭吝地布施,逐渐让自己的心开放,习惯之后再逐渐布施身体、善根。

  放舍的必要性第一个是“吾心成涅槃”,通过这样修法可以让自己获得圆满觉悟之果,必要性相当大,所以应该修持布施,而且所施的物品一定是内外一切物。如果此时还有所保留,就会顾虑:把所有东西都布施了自己怎么办?实际上还是无法从一切痛苦中脱离。因为有所保留就是有所执著,就会有痛苦,所以此处将所施安立为身心内外所有一切,因为这些东西就是引发我们执著的因,会进一步引发痛苦。每个众生都想脱苦,如果真的想获得自在,就必须要放弃一切。当然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会很纠结,为什么呢?是因为没考虑到放舍能够带来的利益,或者没有对比执著带来的痛苦和放舍带来的安乐,对其因果没有真正去分析。我们的惯性思维是:如果要安乐就要牢牢抓住,比如外道修法抓住“我”不放,只要“我”在就可以修道,“我”就可以解脱;众生把钱抓住,认为只要有钱就可以获得安乐,心里才会踏实。如果放弃,就像一个人在海里面船沉了,此时死命抓住一块木板,他觉得那是救命稻草,只有牢牢抓住不放才会心安,让他把木板放掉是绝无可能的,这就是众生的心态。我们现在就处于这样的心态中,所以让我们舍弃财富、身体,会认为放舍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感觉处在危险的境地中没有安全感,所以众生修道很难与正法相应的原因就在这里。佛菩萨看在眼中,也是使用了很多方便,安排了三个无数劫的时间让众生去习惯能够放弃,最后舍尽了才能成佛,这是第一个必要。

  第二个必要是“死时既须舍,何若生尽施”。为什么现在就要修布施呢?善根方面不用多说,身体和受用这两者,即便是牢牢地执著它舍不得放弃,死亡到来的时候,谁都没办法带走自己的身体,哪怕一根头发;谁都没办法带走自己的财富,哪怕一分钱一根针,所以死的时候,一切身体和身外之物都要被迫舍弃。而且被迫舍弃和主动舍弃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在被迫放弃的时候,心存强烈的执著,心态很痛苦,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死的时候把眼睛睁得大大的,手里还紧紧抓住执著的东西不放,因为执著,死的时候就会痛苦。按照中阴的教法,死的时候执著某些事物,神识很容易转到那上面而感受恶趣的身相,《极乐愿文大疏》当中这方面的公案很多。所以,被迫放弃的时候,自己处在非常不情愿的心态中,有很深的贪念,会因此而引发很深的痛苦,所以贪著越大痛苦就越大。就好像世间上一对恋人,正在热恋的时候被拆散,会非常非常地难受。所以,对世间法非常的执著,因为死亡而必须要放舍,这种不可抗的力量出现的时候,那种被迫分离的心态很痛苦。

  “何若生尽施”:既然被迫放弃时如此痛苦,还不如现在主动放弃。怎么样主动放弃呢?就是布施给一切众生,因为只有用于利益众生才是最有价值的。或许有人认为还有很多放弃的方式:烧了、扔到水里等等,这样做自己不能用,其他人也不能用,虽然是放弃了,但效果不理想。既然放弃了,就可以给予众生,让众生享受财富而得到安乐,自己既解脱了执著,也积累了善根,各得其乐,何乐而不为呢?一方面,布施众生是最好的主动放弃的方式,另外,因为早已布施众生,早已主动放弃,心理有所准备,即便是死亡到来的时候,要和自己的财富、身体分离,也不会有任何痛苦。因此,主动放舍有很多利益。

  死亡时都是要舍弃一切的,这些问题我们要经常思考,这样才会看得比较淡,执著减轻,痛苦也会减少。如果自己的痛苦少了,头脑会更清晰,可以生起智慧去深入法义。相反,如果每天都处在执著当中,智慧不清晰,那么看法本、打坐时都会出现世间上纷繁散乱的事情,又如何能深入法义呢?更不会懂得抉择圣人的解脱之道。如果主动地放舍,认为一切执著的对境可有可无,对财富受用没有很强的执著,这种心态可以帮助自己得到一个清晰的思维,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入法义,才能深入思维空性、思维因果,可以更加清晰地了知甚深的含义——而不只是在昏浊的大脑中,留下词句大概的印象,其中甚深的含义,对解脱有什么必要和帮助完全不明白。所以,主动放舍能够帮助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生起清净的智慧,了知这一道理之后,应当进一步开始修持放舍之道。

  辛二(别说布施身体)分二:一、布施缘自己而造业之众生;二、回向成为利众之因。

  壬一(布施缘自己而造业之众生)分二:一、无条件而布施;二、发愿成为利益之因。

  此处宣讲布施身体。关于布施身体的问题,上师在宣讲布施的时候经常提到,佛陀在经典中也经常提。佛经中讲要布施身体,是因为我们对身体的执著导致了轮回众多的痛苦,虽然布施身体很难做到,但必定还是要放弃。但是布施身体是属于一种比较成熟的修法,或者说比较高层次的修法,因此佛陀并没有要求初学的菩萨一开始就要做到根本不考虑自己,完全奉献给众生。此处虽然讲到了布施身体的内容,但对于初学众生而言,佛并不开许,甚至不支持去布施身体,所以对这个问题我们不用感到害怕,因为初学者法义没有融入相续,对身体还是相当执著的,如果一开始就要把自己的头布施出去,那很多众生会觉得菩萨行不是自己能修的,有可能就退失了。佛的意思是等到自己的功德成熟之后,为了打破对身体的执著障碍,在因缘条件成熟的前提之下,可以布施身体,而不是现在就要布施,这个是我们的目标,将来要逐渐达到这样的境界。还没有到达这种很高的境界之前,我们可以按照颂词的教义相应地行持,首先从学习开始。

  癸一、无条件而布施:

  

吾既将此身,随顺施有情,

  

一任彼欢喜,恒常打骂杀。

  我既然把身体已经布施给了一切众生,任凭他们的高兴,可以随意处置,可以恒常地打骂,甚至杀死。

  此处的含义可以有很多解释,总的来说表达了什么含义呢?一个菩萨已经到达完全利他,对自己的身体没有丝毫执著的境界。比如说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做菩萨时,有些人要他的头,他就把头布施了。至于菩萨登地之后,倘若众生真要杀他,他是否随顺众生杀害,这是不一定的,不接受并不能说明菩萨还有执著,菩萨并不是只要到达了能够布施头的境界,不管是谁来…

《《入菩萨行论》第31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