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稳固,所以所修正行也不能成为真正的修法。
为什么要讲这些呢?实际上,下面马上要讲发菩提心的正行。前面寂天菩萨用了很多的篇幅来交代前行:说明我们在真正发心、接受正行之前,我们的心应该调整到怎样的状态,你的心调整到怎样的状态,你才能够去接受这个真实的菩提心。前面我们讲了:要一心一意地忏罪,然后怎么样发愿,通过内心的发愿利益众生;为了利益众生,自己完全不计自利,完全一心利他。这些方面认认真真做了,有了这个基础之后,再去受菩提心的正行,的的确确能成为正行,成为我们真实获得菩提心、菩萨戒的因缘。否则如前所讲,以修仪轨为例,念三遍皈依、三遍发心,我们就觉得圆满了,可以修正行了。现在终于盼到了受菩萨戒的正行了,就觉得前行可以忽略了,自己很有成就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所以我们该做的前行还要老老实实地做。有些大德在很多修心法要中,甚至把菩提心作为一个很高很高的修法。如果我们没有看破今生,没有舍弃今生的执著,在这样的前提下,绝对不开许谈菩提心。必须要看破轮回,真正完全看破轮回,放下对轮回的执著,基础很牢固的时候,才能谈论怎么样去发菩提心,然后才是怎么修空性的问题。如果我们基础没打好,虽然接触了,虽然去修了,很难以产生那种真实觉受。前面讲完了前行。
己二、正行:
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
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
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
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
课诵集有这个受菩萨戒的仪轨,受菩萨戒的仪轨就是以《入菩萨行论》第三品的这两个颂词作为正行的。首先祈祷十方诸佛、金刚上师垂念我,请他们作为证人。“垂念我”一方面有求加持的意思;一方面有成为发菩提心证人的意思,因为我们在发心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如果请一些德高望重的人作为证人的话,那么我们以后不敢随随便便违约。现在我们在发菩提心的时候,祈祷十方诸佛及十地菩萨、金刚上师垂念我们,作为我们的证人,当我们发了菩提心、受了菩萨戒之后,我们就不敢随随便便违约这个学处。
然后开始皈依三宝,之后开始发菩提心、受菩萨戒,这个就是正行。按照自宗的传统,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大车疏》里是这样讲的,在文殊菩萨的传统中受戒也这样讲,上师也是这样传讲的,所以宁玛派的传统中,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戒律是同时受的,没有先受愿心戒,再受行心戒的差别。
虽是同时受但两个颂词是次第念,首先把第一个颂词、第二个颂词念一遍,在念第一遍的时候自己发愿:得到了愿菩提心或者愿心戒;念第二遍的时候自己就观想:获得了行菩提心、行心戒;第三遍念完之后自己发愿:愿心和行心都得以稳固,这个就叫所谓的同时受。它没有先念三遍受愿心,再念三遍受行心的方式,自宗的传统就是这样,同时受愿心和行心戒律。
“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就如以前的佛陀,他们为了利益众生怎样首先发起菩提心,发心之后又怎样循序地安住菩萨戒律,那么我也为了利益众生,开始发菩提心。为了让自己的誓愿得以圆满,“复于诸学处”:我对于菩萨的学处“次第勤修学”。意思就是:佛陀以前怎么样成办的——“如昔诸善逝”,现在佛陀已经成就佛果,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是已经成就了佛果的佛陀,他们是怎么成佛的?先发起利益一切众生的菩提心,发心之后“复此循序住”,循序地安住菩萨诸学处,对经论中所讲的六度次第修学、安住。修六度的时候,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前前的修法比较简单,六度中布施的修法最简单,持戒的修法比布施要难一点,安忍更难,精进比安忍难,禅定比精进难,最困难的修法是智慧度,是循序地去修学这些菩萨学处。修行佛法是从粗到细、从简单到复杂、从容易到困难,是循序安住、次第安住的,这样学处就可以逐渐圆满。
以前佛陀从发菩提心和受菩萨戒开始修行,现在他已经成佛了,已经在利益众生了,既然一切诸佛都是通过这样的次第成就,现在我也要发愿追随一切诸佛的足迹,也通过次第的方式成就,所以说“如是为利生”:同样道理,我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也要发起菩提心。我随学一切诸佛,最初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对于一切菩萨的学处次第地精进修学,那么也会像诸佛一样成为能够利益一切众生的殊胜佛的自性。颂词并没有难以理解的地方,就说佛最初发心,中间守护诸学处,后来成为利益众生的殊胜的佛陀,那么现在我也是走这条路,也是发愿守诸学处,然后最终我也会成佛。
三世一切诸佛的通学大道就是通过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的方式而成就的,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捷径可言。如果不修持菩提心,内心不生起菩提心,非常难以成就殊胜的佛果。现在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来了知,然后修学这种菩提心,这就是它的正行。
《喇荣课诵集》中有发心仪轨,平时我们每天念诵的话,相续中的菩提心会再再增上。菩萨戒和比丘戒、别解脱戒是不一样的,别解脱戒不能通过每天再再受的方式增长戒体,但是菩萨戒可以通过每天念诵,每天受愿心、行心的戒律。如果每天都能够念诵发心仪轨,就可以让自己的学处再再增上,让菩萨戒再再清净、再再增上,这个方面有它不共的作用。平时如果违犯一些小的学处,不是根本戒,可以通过念诵仪轨的方式得以清净。前面讲第二品的时候也提到过相关问题,上根者是守十八条戒、二十条戒,也有守四条戒的,乃至下根者只守一条戒——不舍愿菩提心就足够了,要通过次第去修学这种戒律。第五品还要讲到三聚戒:戒恶行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到时候再介绍。
本课就到这里。
《《入菩萨行论》第33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