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33課▪P4

  ..續本文上一頁穩固,所以所修正行也不能成爲真正的修法。

  爲什麼要講這些呢?實際上,下面馬上要講發菩提心的正行。前面寂天菩薩用了很多的篇幅來交代前行:說明我們在真正發心、接受正行之前,我們的心應該調整到怎樣的狀態,你的心調整到怎樣的狀態,你才能夠去接受這個真實的菩提心。前面我們講了:要一心一意地忏罪,然後怎麼樣發願,通過內心的發願利益衆生;爲了利益衆生,自己完全不計自利,完全一心利他。這些方面認認真真做了,有了這個基礎之後,再去受菩提心的正行,的的確確能成爲正行,成爲我們真實獲得菩提心、菩薩戒的因緣。否則如前所講,以修儀軌爲例,念叁遍皈依、叁遍發心,我們就覺得圓滿了,可以修正行了。現在終于盼到了受菩薩戒的正行了,就覺得前行可以忽略了,自己很有成就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所以我們該做的前行還要老老實實地做。有些大德在很多修心法要中,甚至把菩提心作爲一個很高很高的修法。如果我們沒有看破今生,沒有舍棄今生的執著,在這樣的前提下,絕對不開許談菩提心。必須要看破輪回,真正完全看破輪回,放下對輪回的執著,基礎很牢固的時候,才能談論怎麼樣去發菩提心,然後才是怎麼修空性的問題。如果我們基礎沒打好,雖然接觸了,雖然去修了,很難以産生那種真實覺受。前面講完了前行。

  己二、正行:

  

如昔諸善逝,先發菩提心,

  

複此循序住,菩薩諸學處。

  

如是爲利生,我發菩提心,

  

複于諸學處,次第勤修學。

  課誦集有這個受菩薩戒的儀軌,受菩薩戒的儀軌就是以《入菩薩行論》第叁品的這兩個頌詞作爲正行的。首先祈禱十方諸佛、金剛上師垂念我,請他們作爲證人。“垂念我”一方面有求加持的意思;一方面有成爲發菩提心證人的意思,因爲我們在發心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如果請一些德高望重的人作爲證人的話,那麼我們以後不敢隨隨便便違約。現在我們在發菩提心的時候,祈禱十方諸佛及十地菩薩、金剛上師垂念我們,作爲我們的證人,當我們發了菩提心、受了菩薩戒之後,我們就不敢隨隨便便違約這個學處。

  然後開始皈依叁寶,之後開始發菩提心、受菩薩戒,這個就是正行。按照自宗的傳統,無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大車疏》裏是這樣講的,在文殊菩薩的傳統中受戒也這樣講,上師也是這樣傳講的,所以甯瑪派的傳統中,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戒律是同時受的,沒有先受願心戒,再受行心戒的差別。

  雖是同時受但兩個頌詞是次第念,首先把第一個頌詞、第二個頌詞念一遍,在念第一遍的時候自己發願:得到了願菩提心或者願心戒;念第二遍的時候自己就觀想:獲得了行菩提心、行心戒;第叁遍念完之後自己發願:願心和行心都得以穩固,這個就叫所謂的同時受。它沒有先念叁遍受願心,再念叁遍受行心的方式,自宗的傳統就是這樣,同時受願心和行心戒律。

  “如昔諸善逝,先發菩提心,複此循序住,菩薩諸學處”:就如以前的佛陀,他們爲了利益衆生怎樣首先發起菩提心,發心之後又怎樣循序地安住菩薩戒律,那麼我也爲了利益衆生,開始發菩提心。爲了讓自己的誓願得以圓滿,“複于諸學處”:我對于菩薩的學處“次第勤修學”。意思就是:佛陀以前怎麼樣成辦的——“如昔諸善逝”,現在佛陀已經成就佛果,如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是已經成就了佛果的佛陀,他們是怎麼成佛的?先發起利益一切衆生的菩提心,發心之後“複此循序住”,循序地安住菩薩諸學處,對經論中所講的六度次第修學、安住。修六度的時候,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禅定、智慧,前前的修法比較簡單,六度中布施的修法最簡單,持戒的修法比布施要難一點,安忍更難,精進比安忍難,禅定比精進難,最困難的修法是智慧度,是循序地去修學這些菩薩學處。修行佛法是從粗到細、從簡單到複雜、從容易到困難,是循序安住、次第安住的,這樣學處就可以逐漸圓滿。

  以前佛陀從發菩提心和受菩薩戒開始修行,現在他已經成佛了,已經在利益衆生了,既然一切諸佛都是通過這樣的次第成就,現在我也要發願追隨一切諸佛的足迹,也通過次第的方式成就,所以說“如是爲利生”:同樣道理,我爲了利益一切衆生,也要發起菩提心。我隨學一切諸佛,最初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之後“複于諸學處,次第勤修學”:對于一切菩薩的學處次第地精進修學,那麼也會像諸佛一樣成爲能夠利益一切衆生的殊勝佛的自性。頌詞並沒有難以理解的地方,就說佛最初發心,中間守護諸學處,後來成爲利益衆生的殊勝的佛陀,那麼現在我也是走這條路,也是發願守諸學處,然後最終我也會成佛。

  叁世一切諸佛的通學大道就是通過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的方式而成就的,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捷徑可言。如果不修持菩提心,內心不生起菩提心,非常難以成就殊勝的佛果。現在我們通過這種方式來了知,然後修學這種菩提心,這就是它的正行。

  《喇榮課誦集》中有發心儀軌,平時我們每天念誦的話,相續中的菩提心會再再增上。菩薩戒和比丘戒、別解脫戒是不一樣的,別解脫戒不能通過每天再再受的方式增長戒體,但是菩薩戒可以通過每天念誦,每天受願心、行心的戒律。如果每天都能夠念誦發心儀軌,就可以讓自己的學處再再增上,讓菩薩戒再再清淨、再再增上,這個方面有它不共的作用。平時如果違犯一些小的學處,不是根本戒,可以通過念誦儀軌的方式得以清淨。前面講第二品的時候也提到過相關問題,上根者是守十八條戒、二十條戒,也有守四條戒的,乃至下根者只守一條戒——不舍願菩提心就足夠了,要通過次第去修學這種戒律。第五品還要講到叁聚戒:戒惡行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到時候再介紹。

  本課就到這裏。

  

《《入菩薩行論》第33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