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们肯定有缘,所以我们一定会被佛度化,其实这也不一定。要成为佛度的有缘之人,是什么样的呢?“度”,不是单单结上一个缘,能不能成为度化的因缘,就需要特殊的、不共的福德,才能成为得度的因缘。互相之间都曾经做过亲人,互相之间都成为过父母,这种因缘是有的,但单凭这点因缘就可以成为度化之因,还不好讲。
此处也一样,菩萨发愿成为一切众生资生的大根本,应该说和所有众生都结缘了,但众生结缘的量怎样,能不能真正走向解脱道,还不一定。比如我们现在学佛之后,听了《入行论》很感动,真正愿意发愿成为菩萨,很愿意走这条路,也需要很深厚的因缘。不是看到一位菩萨,就可以发起菩提心、生起菩提心,并非如此。但是,如果没有以前菩萨再再发愿,从小小的方面发愿和众生结缘,有可能现在我们得度的因缘还无法真正成熟。我们思考问题过于简单了,实际上要很多生世,我们才能圆满利益众生的目标,想在一生或几生中承担是不现实的。我们现在要跟随佛菩萨去发愿,愿我也能够利益众生。
实际上,我们发这个愿会担心:如果我真变成了四大会怎样?其实这是次要的,关键在于:能够从内心中发出这种心愿,就说明他特别在乎众生的利益,考虑众生利益已经到极致了,已经到愿自己变成地水火风空去利益众生的程度,其他粗大的地方没有哪个没考虑到。这方面主要说明:菩萨的心完全是一心一意利益众生的。
反观我们自己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在利益众生方面,太过于粗大、粗糙了。仔细分析颂词,会体会到菩萨在发菩提心的时候,细致到什么程度,在方方面面发愿利益众生。自己也可以尽量以这种方式去思维,这样就可以把菩提心落实到更深细、更实在的地方,而不是大概地想一下,就觉得自己已经是菩萨,已经有菩提心了。
实际上通过颂词观察自己:有时自己根本没有想到能这样发愿;有时自己根本不敢这样发愿;有时怀疑这样发愿到底有什么意义?如果我们没有理解颂词的意义,说明我们在思维利益众生方面还有所欠缺,仔细思维这些颂词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继续看颂词:
迨至尽空际,有情种种界,
殊途悉涅槃,愿成资生因。
“迨至尽空际”:直到尽虚空遍法界,一切种种不同的有情界,通过不同的方式——“殊途”获得涅槃之前,愿我能变成一切众生资生的根本。此处包含了暂时利益众生的发愿——“愿成资生因”,也包括了究竟利益众生——“有情种种界,殊途悉涅槃”。暂时、究竟都发愿来利益众生。
“迨至尽空际”:一切有情犹如虚空一样,虚空不尽,有情界无尽。行、发菩提心为众生做事情,不能做两三个月或几年,就认为已经够了,如果我们有这种念头,就说明远远不够。
佛经中为了说明菩萨应该发这样一种无穷无尽的广大之心,就说修菩萨道需要三个无数劫的时间。三个无数劫,实际上就是根本没有时间概念。三个无数劫到底是多少劫?用现在的时间算到底是多少年?算也算不清楚。
阿僧祗就是无数的意思,无数有几层含义。有一层意义是:按照印度的算法,阿僧祗是一个单位,叫无数。在某种讲记上看到,相当于在1后面加59个0,有60位数字,这就是无数,无数的意义叫做大劫。这么长时间算是一个无数劫,三个无数劫需要三个这么长的时间。
修菩萨道是不是一定需要无数劫呢?实际上,无数一方面说明了时间长,另一个意思是说,菩萨在发心度化众生的时候,根本没有时间的概念,他的发心完全没有办法衡量。所以无数劫没有确切的数字,菩萨要在无数的时间中利益众生,在无边无际的众生没有完全获得涅槃之前,要成为他们资生的根本。
“有情种种界”:“界”也有种性的意思。“界”就是一切众生的界性、种性、想法完全不一样。每个众生的喜好、界性都不一样。有些贪欲重,有些嗔恨重,有些愚痴重等等;有些喜欢吃这样,有些喜欢吃那样,也不一样,所以说“有情种种界”。菩萨的发愿并没有界定:这一类的众生我喜欢,我就发愿专门让他们快乐,让他们获得解脱;那个界性的众生,因为和我的想法不一致,所以我就不度化他,菩萨是不会有这种想法的。不管是任何一种界的众生,任何一种根性的众生,全部都是菩萨度化的对象。而且乃至于虚空界尽,菩萨一直发愿让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得解脱,在他们获得解脱、涅槃之前,发愿成为他们得度的根本。这方面就是讲菩萨发了这个殊胜的愿。
我们了知颂词之后,应尽量去深入思维意义,了知含义后再闭目沉思,反反复复思维。也许我们在听的时候有一种收获,但如果再去静思,在沉静的境界中又会产生一些新的感受。平时我们在修法、打坐的时候,有时觉得没什么可想、可修的。实际上,就是通过词句、文字作为一种引导,去思维里面非常深的含义。通过词句引发我们内心的共鸣,让我们知道作为一个菩萨,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利益众生,从内心产生真实的感受,产生感受之后,我们这样一种愿心、菩提心,才可能有所增长、有所转变。从相似利他的菩提心,转变成真实的利他心,由浅转深。只要产生了菩提心,就会真实一心一意利他,把利益众生放在首位。
初学菩萨发菩提心都带有自利的成分。我们在学《入行论》的时候,都会关心学这部论典对我有什么帮助?有什么好处?如果法师说有这样那样的好处,就愿意学。如果说对你没什么好处,全是众生的利益,那你就不愿意学。发菩提心的时候:哦!菩提心的功德好大!就愿意去发。我们好好思考、观修颂词之后,内心会发生一种转变,真实觉得利益众生很重要,不是光看文字就会有这种认识。
在学法的时候,我自己都有这种体会:多学几遍学到后面的时候,有一天突然发现:这个颂词表达的意义是这么的深刻啊!为什么以前没有发现呢?实际上,它表达的意思没有变过。上师讲的时候,也提到、点到了,但是当时我们的理解能力不够,或者忽略了、或者就是没有通过沉思,没有理解得那么深。所以虽然上师讲了,自己的感触却不深,虽然看到书上有这么一行字,但理解并不深刻。经过后面再再学习、观察之后,突然有一天才领悟了上师讲的这个话:哎呀!这么深啊!真的是个窍诀!或者恍然大悟:书上表达了这么深的含义!是不是这个含义以前没有,现在才突然从无到有呢?并不是的,意义永远如是,只不过,我们在学的时候没有深入,没有发现里面的殊胜意义。所以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要反复学习、认认真真地去思考,可以发现里面很深的意义。
当我们发现很深的意义之时,随之引导就能转变我们的心态。我们的心态要从虚伪的变为真实的,必须要有某种触动,这种触动来自于什么呢?就是来自于认真地思维,来自于通过禅修、打坐有一种很深的体悟。产生觉受之后,可以成为真实修行的一种基础,还谈不上证悟和其他。有了这个基础之后,再进一步去积累资粮、忏悔罪障,最后可以真实证悟万法的法性。
以上讲完了真实受菩萨戒的前行——之前我们应该怎样发愿,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基础没有打牢、打好,你的心没有通过前行有所转变,即便特别着急到了正行受菩萨戒,念诵三遍正行的仪轨之后,也会发现自己的内心空荡荡的,什么感觉都没有。本来受了菩萨戒之后,应该非常欢喜啊!或者心里应该很充实啊!真实发起了一种迫切利益众生的心,通过守戒的方式来利益众生。有的人虽然受了菩萨戒,但内心没有感觉,这不是其他原因,就是自己忽略了前行。
所以在修某个仪轨之前,要重视前行。有人特别轻视前行,重视正行:从正行开始修仪轨,把自己观成一个本尊,愤怒的也好,寂静的也好,就重视观这个。前面的皈依、发心,“哇哇……”三遍念完,就觉得已经修完了,就开始修正行:我一定要修成什么什么。实际上前行这个皈依,是要从内心对上师三宝产生一种非常强烈的皈依之心:除了您之外不再找其他的皈依之处!有一种宁舍生命也不舍上师三宝的决心。但这种决心,实际上自己并没有产生。在念发心仪轨的时候,念了三遍就觉得好了,我现在已经有菩提心了,那我下面修这个正行,应该成为大乘的修法。但是只是念三遍,不一定就有了菩提心,你下面修的这个所谓的正行,会不会成为大乘的因呢?不会的,就是这样。
真正发起菩提心的时候,内心中修这个法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利益众生。如果不是为了利益众生,我绝对不修这个法。哪怕就是为了自己成佛,我也不修这个法。所以为了什么呢?就是为了利益众生,我才修这个法的。内心中有一种很强烈的意乐,要一心一意利益众生,然后通过修法开始利益众生。
从皈依和发心本身来讲,需要很长时间的观修。虽然我们在修正行的时候,皈依和发心都只有一个颂词,念三遍就可以了。我们看到法本上写着念三遍,觉得念三遍就够了。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这里的重点是讲正行。当轮到我们修正行的时候,按理来说,前行应该修得非常好了,已经修得非常好了之后,你才有资格修行正行。
我们受到快餐文化的影响,没有耐心。觉得现在一定要抓正行,正行才重要,就以主观的看法绕过了前行,认为前行可以忽略,在修皈依、发心的时候不下工夫。实际上,宗喀巴大师在《广论》中讲得很清楚,虽然在仪轨中叫前行,但是完全要把发心作为正行来修。我们学《入行论》就知道,真实地产生一心一意利益众生的心,的的确确很不容易,我们刻意地去观修都很难以产生,何况只念三遍就会有菩提心?这是非常不现实的。
我们修仪轨的时候,只念几遍前行就觉得完成任务了,就可以修正行了,但修行的结果却很难与正法相应。因为皈依的心不稳固,所发的菩提心也不…
《《入菩萨行论》第33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