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33課▪P3

  ..續本文上一頁我們肯定有緣,所以我們一定會被佛度化,其實這也不一定。要成爲佛度的有緣之人,是什麼樣的呢?“度”,不是單單結上一個緣,能不能成爲度化的因緣,就需要特殊的、不共的福德,才能成爲得度的因緣。互相之間都曾經做過親人,互相之間都成爲過父母,這種因緣是有的,但單憑這點因緣就可以成爲度化之因,還不好講。

  此處也一樣,菩薩發願成爲一切衆生資生的大根本,應該說和所有衆生都結緣了,但衆生結緣的量怎樣,能不能真正走向解脫道,還不一定。比如我們現在學佛之後,聽了《入行論》很感動,真正願意發願成爲菩薩,很願意走這條路,也需要很深厚的因緣。不是看到一位菩薩,就可以發起菩提心、生起菩提心,並非如此。但是,如果沒有以前菩薩再再發願,從小小的方面發願和衆生結緣,有可能現在我們得度的因緣還無法真正成熟。我們思考問題過于簡單了,實際上要很多生世,我們才能圓滿利益衆生的目標,想在一生或幾生中承擔是不現實的。我們現在要跟隨佛菩薩去發願,願我也能夠利益衆生。

  實際上,我們發這個願會擔心:如果我真變成了四大會怎樣?其實這是次要的,關鍵在于:能夠從內心中發出這種心願,就說明他特別在乎衆生的利益,考慮衆生利益已經到極致了,已經到願自己變成地水火風空去利益衆生的程度,其他粗大的地方沒有哪個沒考慮到。這方面主要說明:菩薩的心完全是一心一意利益衆生的。

  反觀我們自己的時候,會發現自己在利益衆生方面,太過于粗大、粗糙了。仔細分析頌詞,會體會到菩薩在發菩提心的時候,細致到什麼程度,在方方面面發願利益衆生。自己也可以盡量以這種方式去思維,這樣就可以把菩提心落實到更深細、更實在的地方,而不是大概地想一下,就覺得自己已經是菩薩,已經有菩提心了。

  實際上通過頌詞觀察自己:有時自己根本沒有想到能這樣發願;有時自己根本不敢這樣發願;有時懷疑這樣發願到底有什麼意義?如果我們沒有理解頌詞的意義,說明我們在思維利益衆生方面還有所欠缺,仔細思維這些頌詞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繼續看頌詞:

  

迨至盡空際,有情種種界,

  

殊途悉涅槃,願成資生因。

  “迨至盡空際”:直到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種種不同的有情界,通過不同的方式——“殊途”獲得涅槃之前,願我能變成一切衆生資生的根本。此處包含了暫時利益衆生的發願——“願成資生因”,也包括了究竟利益衆生——“有情種種界,殊途悉涅槃”。暫時、究竟都發願來利益衆生。

  “迨至盡空際”:一切有情猶如虛空一樣,虛空不盡,有情界無盡。行、發菩提心爲衆生做事情,不能做兩叁個月或幾年,就認爲已經夠了,如果我們有這種念頭,就說明遠遠不夠。

  佛經中爲了說明菩薩應該發這樣一種無窮無盡的廣大之心,就說修菩薩道需要叁個無數劫的時間。叁個無數劫,實際上就是根本沒有時間概念。叁個無數劫到底是多少劫?用現在的時間算到底是多少年?算也算不清楚。

  阿僧祗就是無數的意思,無數有幾層含義。有一層意義是:按照印度的算法,阿僧祗是一個單位,叫無數。在某種講記上看到,相當于在1後面加59個0,有60位數字,這就是無數,無數的意義叫做大劫。這麼長時間算是一個無數劫,叁個無數劫需要叁個這麼長的時間。

  修菩薩道是不是一定需要無數劫呢?實際上,無數一方面說明了時間長,另一個意思是說,菩薩在發心度化衆生的時候,根本沒有時間的概念,他的發心完全沒有辦法衡量。所以無數劫沒有確切的數字,菩薩要在無數的時間中利益衆生,在無邊無際的衆生沒有完全獲得涅槃之前,要成爲他們資生的根本。

  “有情種種界”:“界”也有種性的意思。“界”就是一切衆生的界性、種性、想法完全不一樣。每個衆生的喜好、界性都不一樣。有些貪欲重,有些嗔恨重,有些愚癡重等等;有些喜歡吃這樣,有些喜歡吃那樣,也不一樣,所以說“有情種種界”。菩薩的發願並沒有界定:這一類的衆生我喜歡,我就發願專門讓他們快樂,讓他們獲得解脫;那個界性的衆生,因爲和我的想法不一致,所以我就不度化他,菩薩是不會有這種想法的。不管是任何一種界的衆生,任何一種根性的衆生,全部都是菩薩度化的對象。而且乃至于虛空界盡,菩薩一直發願讓他們通過不同的方式獲得解脫,在他們獲得解脫、涅槃之前,發願成爲他們得度的根本。這方面就是講菩薩發了這個殊勝的願。

  我們了知頌詞之後,應盡量去深入思維意義,了知含義後再閉目沈思,反反複複思維。也許我們在聽的時候有一種收獲,但如果再去靜思,在沈靜的境界中又會産生一些新的感受。平時我們在修法、打坐的時候,有時覺得沒什麼可想、可修的。實際上,就是通過詞句、文字作爲一種引導,去思維裏面非常深的含義。通過詞句引發我們內心的共鳴,讓我們知道作爲一個菩薩,應該從哪些方面去利益衆生,從內心産生真實的感受,産生感受之後,我們這樣一種願心、菩提心,才可能有所增長、有所轉變。從相似利他的菩提心,轉變成真實的利他心,由淺轉深。只要産生了菩提心,就會真實一心一意利他,把利益衆生放在首位。

  初學菩薩發菩提心都帶有自利的成分。我們在學《入行論》的時候,都會關心學這部論典對我有什麼幫助?有什麼好處?如果法師說有這樣那樣的好處,就願意學。如果說對你沒什麼好處,全是衆生的利益,那你就不願意學。發菩提心的時候:哦!菩提心的功德好大!就願意去發。我們好好思考、觀修頌詞之後,內心會發生一種轉變,真實覺得利益衆生很重要,不是光看文字就會有這種認識。

  在學法的時候,我自己都有這種體會:多學幾遍學到後面的時候,有一天突然發現:這個頌詞表達的意義是這麼的深刻啊!爲什麼以前沒有發現呢?實際上,它表達的意思沒有變過。上師講的時候,也提到、點到了,但是當時我們的理解能力不夠,或者忽略了、或者就是沒有通過沈思,沒有理解得那麼深。所以雖然上師講了,自己的感觸卻不深,雖然看到書上有這麼一行字,但理解並不深刻。經過後面再再學習、觀察之後,突然有一天才領悟了上師講的這個話:哎呀!這麼深啊!真的是個竅訣!或者恍然大悟:書上表達了這麼深的含義!是不是這個含義以前沒有,現在才突然從無到有呢?並不是的,意義永遠如是,只不過,我們在學的時候沒有深入,沒有發現裏面的殊勝意義。所以我們學習佛法的時候,要反複學習、認認真真地去思考,可以發現裏面很深的意義。

  當我們發現很深的意義之時,隨之引導就能轉變我們的心態。我們的心態要從虛僞的變爲真實的,必須要有某種觸動,這種觸動來自于什麼呢?就是來自于認真地思維,來自于通過禅修、打坐有一種很深的體悟。産生覺受之後,可以成爲真實修行的一種基礎,還談不上證悟和其他。有了這個基礎之後,再進一步去積累資糧、忏悔罪障,最後可以真實證悟萬法的法性

  以上講完了真實受菩薩戒的前行——之前我們應該怎樣發願,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基礎沒有打牢、打好,你的心沒有通過前行有所轉變,即便特別著急到了正行受菩薩戒,念誦叁遍正行的儀軌之後,也會發現自己的內心空蕩蕩的,什麼感覺都沒有。本來受了菩薩戒之後,應該非常歡喜啊!或者心裏應該很充實啊!真實發起了一種迫切利益衆生的心,通過守戒的方式來利益衆生。有的人雖然受了菩薩戒,但內心沒有感覺,這不是其他原因,就是自己忽略了前行。

  所以在修某個儀軌之前,要重視前行。有人特別輕視前行,重視正行:從正行開始修儀軌,把自己觀成一個本尊,憤怒的也好,寂靜的也好,就重視觀這個。前面的皈依、發心,“哇哇……”叁遍念完,就覺得已經修完了,就開始修正行:我一定要修成什麼什麼。實際上前行這個皈依,是要從內心對上師叁寶産生一種非常強烈的皈依之心:除了您之外不再找其他的皈依之處!有一種甯舍生命也不舍上師叁寶的決心。但這種決心,實際上自己並沒有産生。在念發心儀軌的時候,念了叁遍就覺得好了,我現在已經有菩提心了,那我下面修這個正行,應該成爲大乘的修法。但是只是念叁遍,不一定就有了菩提心,你下面修的這個所謂的正行,會不會成爲大乘的因呢?不會的,就是這樣。

  真正發起菩提心的時候,內心中修這個法是爲了什麼?就是爲了利益衆生。如果不是爲了利益衆生,我絕對不修這個法。哪怕就是爲了自己成佛,我也不修這個法。所以爲了什麼呢?就是爲了利益衆生,我才修這個法的。內心中有一種很強烈的意樂,要一心一意利益衆生,然後通過修法開始利益衆生。

  從皈依和發心本身來講,需要很長時間的觀修。雖然我們在修正行的時候,皈依和發心都只有一個頌詞,念叁遍就可以了。我們看到法本上寫著念叁遍,覺得念叁遍就夠了。但是我們忽略了一個事實:這裏的重點是講正行。當輪到我們修正行的時候,按理來說,前行應該修得非常好了,已經修得非常好了之後,你才有資格修行正行。

  我們受到快餐文化的影響,沒有耐心。覺得現在一定要抓正行,正行才重要,就以主觀的看法繞過了前行,認爲前行可以忽略,在修皈依、發心的時候不下工夫。實際上,宗喀巴大師在《廣論》中講得很清楚,雖然在儀軌中叫前行,但是完全要把發心作爲正行來修。我們學《入行論》就知道,真實地産生一心一意利益衆生的心,的的確確很不容易,我們刻意地去觀修都很難以産生,何況只念叁遍就會有菩提心?這是非常不現實的。

  我們修儀軌的時候,只念幾遍前行就覺得完成任務了,就可以修正行了,但修行的結果卻很難與正法相應。因爲皈依的心不穩固,所發的菩提心也不…

《《入菩薩行論》第33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