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你自己还没离开烦恼,没有修持离开烦恼的修法,遇到一点点痛苦就想厌倦,说出这样不自量力的大话,难到不是癫狂吗?简直和疯子一模一样。
这个颂词不要误解为:不能发菩提心,不堪救度众生的重任,干脆退了算了。其实这里虽然带有呵斥的语气,但是寂天菩萨的本意是让我们在遇到痛苦时,要忆念自己的承诺,进一步在内心中发起精进心,继续坚守菩萨戒。既然我们承诺利益众生,如果一点实际行动都没有,也没有离开烦恼,这时就是一种癫狂状态。
当然,承诺之后不可能马上就实现,比如我今天发了誓愿:我一定要救度一切众生离开烦恼,如果今天没做到,就好像推翻了自己的誓言,这里并不是这个意思。我们发誓要利益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离开烦恼,那我们自己就必须一步一步逐渐去做。
第四句讲到“然我未离惑”,要让一切众生出离烦恼的前提,就是自己首先要出离烦恼,这样才能够真正帮助众生出离烦恼。比如佛陀已经从所有的烦恼当中出离了,达到自利之后,就有能力将一切众生从烦恼当中救度出来。
前面我们提到过,佛陀在自利圆满之后,就有了把一切众生从烦恼中救度出来的力量,并运用善巧方便,针对不同的众生给予不同的教言,使其通过适合自己的方式修持,从烦恼当中脱离。这种殊胜的智慧和善巧方便,佛陀从圆满自利那一刻起,利他的力量就已经具足,已经圆满了。这是标准的自利利他的典范。再退一步,菩萨离开了部分迷惑,也能够帮助众生从部分的烦恼当中解脱出来。
我们现在既不是佛,也不是菩萨,还没有断惑,因为只有初地菩萨或见道之后,才有断惑的智慧,在凡夫位时,对烦恼都是压制,没有真正的离惑。那这样是不是无法帮助众生了?不是这样,虽然我们无法像佛和菩萨那样去利益众生,但我们也能帮助他人,只是自己需要具足某种能力。所以,凡夫人救度众生就是修持上师或佛菩萨教授的方法,一边学习,提高自己自身的能力,一边尽可能地帮助众生。如果我们一点功德都没有,自己一分的烦恼也没有压制住,自相续的烦恼比谁都重,要去帮助他人,是很不现实的。但是如果我们通过学习,了知了部分佛理;通过修持,生起了一点点的感受和体会,离开了一点点的烦恼,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去做利益众生的事。
一边自我圆满,一边尽量去帮助众生,这也算是自利利他。佛菩萨的教言经常讲,如果我们要利他、度他,必须要自度。就好像两个人同时掉到水中,如果自己都没有办法自保,怎能把他人从水里救出来?从比较严格的标准来分析,必须自己解脱、成就之后,才能利益众生。是否没有获得菩萨地之前完全不能利益众生?这不一定。前面我们也分析过,自己有多大的能力,就做多大的事情。在完善自己的同时,不离开利益有情的发心和行为,那么这种发心和行为本身,就能让我们逐渐远离烦恼,次第修持殊胜修法。所以要完全把自利和利他分开,有时候是有困难的。但如果在利他的过程当中,没有忘记自我的提升和自我的修行,逐渐离开烦恼,这样是最好的。一方面能够自我完善,一方面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利益他人。
此处“出言不量力,云何非颠狂?”并不是要让我们放弃,而是自己以前自不量力说出的大话,现在一点都不去实践断烦恼的修行,实际上是一种癫狂的行为。
观察自己曾经做过的许诺,在遇到痛苦的时候,我们就不应该厌倦。因为自己发了这么大的愿,但行为和所发的愿相差很远,有什么资格厌倦?在观察自己离目标的距离之后,这时应当更加精进。就好像一个走远路的人,他要走出一片茫茫的沙漠,走到中间或走了一小部分路之后,如果产生了厌倦,就根本走不出去,很有可能倒下去,被埋在茫茫黄沙之中失去生命;如果这时打起精神,提高心力,就很有可能一鼓作气走出去。所以我们想想自己所承诺的要救度一切众生的伟大誓愿,现在离实现这个誓愿还很远,不应该厌倦。现在受到了佛菩萨的呵斥,是因为离目标很远我厌倦了,遇到一点痛苦就想要退失,被烦恼打败了。所以要让我们观察到自己的承诺而不应该厌倦,再一次发起勇猛精进的心,为了调伏烦恼一定要努力精进的修持,这非常重要!
发了菩提心之后,仍然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虽然我们还远远达不到真正利益众生,但如果努力,也值得肯定。就好像学生在读书时,让他去赚很多钱,这个做不到,如果做不到就放弃,以后就更做不到,虽然现在读书和最后真正赚钱去养家糊口相差很远,但只要精进学习,现在虽然没有能力,但将来会有能力。菩萨也一样,只要不断努力精进,就会靠近目标,佛菩萨看到这种情况,就会非常欣慰。关键是在和烦恼作战过程当中,千万不要因为痛苦而厌倦,这个至关重要!
壬三:坚持不懈对治烦恼
故于灭烦恼,应恒不退怯
我们在对治烦恼时要坚持不懈。对于灭除烦恼,应该恒时的去对治,不应该产生退却之心。
前面颂词讲到:“出言不量力,云何非颠狂?”有些人会想:我发了这么大的愿,要度化这么多众生出轮回,现在自己一丝烦恼都没有断,我怎么去完成这种伟大的誓言,还不如从菩萨道当中退出来,这时就轻松自在,不用再去承担这么重的担子了。包括在守持戒律、发菩提心、修菩萨道过程中,如果想到一点点成就的希望都没有,没有马上立竿见影生起所谓的感受、觉受,很多人会不想再修下去,从中退失。当然前面也讲过,我们如果从承诺过的善法中退失,有欺骗见证者,欺骗一切众生的巨大过患。
世间如果坐上了某个位子,感到有很大的压力,实在撑不下去了,就从职务上退下来,卸了担子之后会感到很轻松。但现在我们所做的事情是什么?从自己的角度来讲,是对治烦恼,修持佛法,要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如果把救度众生的重担卸下来,不再管众生,也不发菩提心,我们真正就轻松了?没有压力了?万事大吉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我们退失的是和烦恼作战的决心,和自私自利作战的菩提心。如果我们能够坚持灭除烦恼,这对灭掉自私自利的我执心,生起广大清净菩提心将有很大的帮助,终将获得自在。
比如,你觉得守持不杀生戒特别痛苦,压力非常大,干脆就舍戒了,好像就如释重负了。虽然表面上看好像是轻松了,但从因果律的角度来讲,你舍戒、随便杀生,会有很大果报,对自己的今生、后世是相当不负责任的。我们守持不杀生的戒律,好像被戒律束缚,被条条框框框住,很不自在,但这是强制保护我们的最佳手段,是帮助我们断除杀生罪业的方便。
以此为例可知,如果我们把发菩提心的重担放下,放弃了利益众生,这就意味着我们自私自利的心又加强了。一切的痛苦都来自于自利心,都是来自于我执。发菩提心,承担度化众生事业的担子看起来很重,但通过这种方式能让我们逐渐地远离轮回,远离一切痛苦的根源——我执。如果把救度众生的重担放下来,这势必加强我们自私自利的心:不管众生,只管自己和亲友,实际上加重了我执。很多重大恶业产生的基础就是我执:自我及我所,我的朋友、我的亲属,我就要去保护;谁伤害他们,我就要对他嗔恨、打击报复。如果我们放弃了利益众生,罪业就会像没有大堤的洪水一泻千里。
我们有时会想:为什么要发誓利益众生?利益众生对我有什么好处?为了其他人,没日没夜地修行、守护戒律,对我到底有什么利益?好像毫无利益,还不如放弃,从此如释重负。但是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了知:利益众生就意味着放弃我执、一心一意地去利他。这对斩断轮回痛苦的根本——我执来讲,是非常殊胜的对治,这样才能彻底将自己从轮回中解放出来。可是现在我们主动放弃了救度自己的方法,还自以为摆脱了重担,其实恰好相反,我们对贪心、嗔心、嫉妒等引发严重痛苦的烦恼,根本不去对治,放任它们像荒草一样越长越高,越来越茂盛。不要认为放弃菩提道之后就轻松了,其实不但不会轻松,反而轮回中的种种烦恼、痛苦,会像毫无阻挡的滔滔的洪水,把美好的未来全部扫荡干净。那时不但利益不了自己及亲友,对自他都是灭顶之灾。所以绝对不能放弃帮助自他解脱的清净修法!
这方面我们要深入思考,如果不深入思维,就会觉得守戒太困难,发菩提心太困难,放弃之后就自在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发菩提心是殊胜的善法,初中后都是清净的。从因果律来讲,善法只会带来安乐。所以,我们要坚持菩提心不能退,通过菩提心等方法来对治烦恼。
进一步讲,我们真正应该害怕的是轮回的因、轮回的苦。对于能够产生轮回痛苦的因——集谛,应该退出,这才是该恐怖的地方。但现在我们反而颠倒作意,对于不该恐怖、不该退失的菩提心、菩萨戒及对治烦恼的修行,产生了很大的厌倦和恐怖心,而对于能引发无穷无尽烦恼痛苦的烦恼心、我执心,反而像保护、养育自己的儿子一样细心呵护,这种行为值得我们深思。
对于对治烦恼的清净修法,对于菩提心的修法,实在是不应该退失,没有理由退失。“故于灭烦恼,应恒不退怯” ,根本不是应该退失之处,是应坚持不懈的地方。
学习佛法应该恒常深入。只有这样才能够深入到问题的本质,而不是想当然通过自己的分别念来判断,分别念思考问题是似是而非的。应该依照《入菩萨行论》所讲的教言深入思考,这样才可以获得甚深的智慧,才有能力全面思考,才可以得到取舍的明镜。
吾应乐修断,怀恨与彼战,
似嗔烦恼心,唯能灭烦恼。
对灭烦恼方面不能退失,“吾应乐修断”:我应该乐于修持断烦恼的殊胜窍诀。在修持这个窍诀时,我一定要把烦恼当成一个真实的敌人。
修行人在世间中没有真实的敌人,了义的敌人就是烦恼,就是非理作意、分别心。前面已经分析,烦恼怎样隐藏在我们心中,任意伤害我,把我们引向无间地狱,怎样像刽子手、狱卒等等,我们对烦恼已经有了深入的认知,产生了绝对不可能和烦恼继续共存的决心,一定要断除它,一定要发狠心下死手把烦恼彻底消灭。
“怀恨与彼战”:要怀着把它彻底断尽的决心,似乎是一种嗔恨心的心态和烦恼作战。如果不带这种嗔恨心,心软了或想饶它一回,这对我们将是最大伤害。因为我们如果放过烦恼,它绝对不可能利益我们,只有把它彻底连根摧毁才是正确的,否则留一点点烦恼在相续中,它就会逐渐壮大,给我们以毁灭性的打击。为什么要“怀恨与彼战”的原因就是这样。
有些人就会想,怀着嗔恨心和它打仗是不是一种烦恼?前面不是说所有的烦恼都是所断,都应该断除?为什么这种烦恼我们要鼓励?
下面回答:“似嗔烦恼心,唯能灭烦恼。”这种“怀恨与彼战”的“恨”,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嗔恨,但实际上不是烦恼,不但不是烦恼,而且唯有这种坚定决心,才能灭烦恼,它是和智慧相应的善巧方便。所以我们在断烦恼时,一定要下定决心连根铲除,绝对不允许烦恼在我们相续中存在,因为它是一切痛苦的来源。不但要遣除自己相续中的烦恼,而且要帮助众生彻底遣除他们相续中的烦恼。烦恼不管在谁的相续中,都能让众生感受无穷无尽的伤害。但很多众生还没认识到这一点,没有能力断烦恼,所以,我首先通过修持断除自相续当中的烦恼,然后再去帮助一切众生断除他们相续当中的烦恼。
菩萨修道成功之后,会变现很多化身,帮助众生断除烦恼。对于根性成熟的众生,直接宣讲断烦恼之道;对于因缘还没有成熟的众生,就给他种下解脱的种子,慢慢培育,待他的根性成熟,种性苏醒了,再教给他断烦恼的方式。菩萨化身有针对个别所化的应化身,也有针对众多根基成熟的众生,比如说像法王如意宝、上师仁波切,他们就是通过大众传法的方式,教给弟子断烦恼的方法,然后大批的弟子通过修持,泯灭了相续中的烦恼,这只是一方刹土的显现而已。实际上,已经成就佛菩萨果位的圣者,在十方世界有无量化身,帮助众生修持断除烦恼之道。菩萨有这种自在,可以用众多善巧方便度化众生。虽然做度化众生的事业,但相续中有了自在的功德,不会产生厌倦心,也不会有丝毫的痛苦。这是因为在佛菩萨初发心遇到烦恼、对治烦恼时,没有懈怠,没有厌倦而坚持不懈。烦恼一旦断除,就会有许多善巧方便,救度有情也会任运自成。
现在我们处在抉择的关口,如果能坚持不懈的对治烦恼,就可以从烦恼中出离获得自在。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退失了,那就变成了一般的凡愚众生,我执的烦恼依旧炽盛。虽然现在不一定马上堕恶趣,但堕恶趣的种子---我执烦恼在相续中不断加强,堕恶趣将顺利成章。如果从菩提心中退失,早晚必堕恶趣,反之坚持修持菩提心,就会像佛菩萨一样身心自在、清净,毫无勤作地度化众生。
通过对比,我们应该知道,坚持不懈对治烦恼的确非常重要。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
《《入菩萨行论》第45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