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自己還沒離開煩惱,沒有修持離開煩惱的修法,遇到一點點痛苦就想厭倦,說出這樣不自量力的大話,難到不是癫狂嗎?簡直和瘋子一模一樣。
這個頌詞不要誤解爲:不能發菩提心,不堪救度衆生的重任,幹脆退了算了。其實這裏雖然帶有呵斥的語氣,但是寂天菩薩的本意是讓我們在遇到痛苦時,要憶念自己的承諾,進一步在內心中發起精進心,繼續堅守菩薩戒。既然我們承諾利益衆生,如果一點實際行動都沒有,也沒有離開煩惱,這時就是一種癫狂狀態。
當然,承諾之後不可能馬上就實現,比如我今天發了誓願:我一定要救度一切衆生離開煩惱,如果今天沒做到,就好像推翻了自己的誓言,這裏並不是這個意思。我們發誓要利益一切衆生,讓一切衆生離開煩惱,那我們自己就必須一步一步逐漸去做。
第四句講到“然我未離惑”,要讓一切衆生出離煩惱的前提,就是自己首先要出離煩惱,這樣才能夠真正幫助衆生出離煩惱。比如佛陀已經從所有的煩惱當中出離了,達到自利之後,就有能力將一切衆生從煩惱當中救度出來。
前面我們提到過,佛陀在自利圓滿之後,就有了把一切衆生從煩惱中救度出來的力量,並運用善巧方便,針對不同的衆生給予不同的教言,使其通過適合自己的方式修持,從煩惱當中脫離。這種殊勝的智慧和善巧方便,佛陀從圓滿自利那一刻起,利他的力量就已經具足,已經圓滿了。這是標准的自利利他的典範。再退一步,菩薩離開了部分迷惑,也能夠幫助衆生從部分的煩惱當中解脫出來。
我們現在既不是佛,也不是菩薩,還沒有斷惑,因爲只有初地菩薩或見道之後,才有斷惑的智慧,在凡夫位時,對煩惱都是壓製,沒有真正的離惑。那這樣是不是無法幫助衆生了?不是這樣,雖然我們無法像佛和菩薩那樣去利益衆生,但我們也能幫助他人,只是自己需要具足某種能力。所以,凡夫人救度衆生就是修持上師或佛菩薩教授的方法,一邊學習,提高自己自身的能力,一邊盡可能地幫助衆生。如果我們一點功德都沒有,自己一分的煩惱也沒有壓製住,自相續的煩惱比誰都重,要去幫助他人,是很不現實的。但是如果我們通過學習,了知了部分佛理;通過修持,生起了一點點的感受和體會,離開了一點點的煩惱,在這個基礎上,可以去做利益衆生的事。
一邊自我圓滿,一邊盡量去幫助衆生,這也算是自利利他。佛菩薩的教言經常講,如果我們要利他、度他,必須要自度。就好像兩個人同時掉到水中,如果自己都沒有辦法自保,怎能把他人從水裏救出來?從比較嚴格的標准來分析,必須自己解脫、成就之後,才能利益衆生。是否沒有獲得菩薩地之前完全不能利益衆生?這不一定。前面我們也分析過,自己有多大的能力,就做多大的事情。在完善自己的同時,不離開利益有情的發心和行爲,那麼這種發心和行爲本身,就能讓我們逐漸遠離煩惱,次第修持殊勝修法。所以要完全把自利和利他分開,有時候是有困難的。但如果在利他的過程當中,沒有忘記自我的提升和自我的修行,逐漸離開煩惱,這樣是最好的。一方面能夠自我完善,一方面也能夠在這個過程中利益他人。
此處“出言不量力,雲何非顛狂?”並不是要讓我們放棄,而是自己以前自不量力說出的大話,現在一點都不去實踐斷煩惱的修行,實際上是一種癫狂的行爲。
觀察自己曾經做過的許諾,在遇到痛苦的時候,我們就不應該厭倦。因爲自己發了這麼大的願,但行爲和所發的願相差很遠,有什麼資格厭倦?在觀察自己離目標的距離之後,這時應當更加精進。就好像一個走遠路的人,他要走出一片茫茫的沙漠,走到中間或走了一小部分路之後,如果産生了厭倦,就根本走不出去,很有可能倒下去,被埋在茫茫黃沙之中失去生命;如果這時打起精神,提高心力,就很有可能一鼓作氣走出去。所以我們想想自己所承諾的要救度一切衆生的偉大誓願,現在離實現這個誓願還很遠,不應該厭倦。現在受到了佛菩薩的呵斥,是因爲離目標很遠我厭倦了,遇到一點痛苦就想要退失,被煩惱打敗了。所以要讓我們觀察到自己的承諾而不應該厭倦,再一次發起勇猛精進的心,爲了調伏煩惱一定要努力精進的修持,這非常重要!
發了菩提心之後,仍然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完善自己。雖然我們還遠遠達不到真正利益衆生,但如果努力,也值得肯定。就好像學生在讀書時,讓他去賺很多錢,這個做不到,如果做不到就放棄,以後就更做不到,雖然現在讀書和最後真正賺錢去養家糊口相差很遠,但只要精進學習,現在雖然沒有能力,但將來會有能力。菩薩也一樣,只要不斷努力精進,就會靠近目標,佛菩薩看到這種情況,就會非常欣慰。關鍵是在和煩惱作戰過程當中,千萬不要因爲痛苦而厭倦,這個至關重要!
壬叁:堅持不懈對治煩惱
故于滅煩惱,應恒不退怯
我們在對治煩惱時要堅持不懈。對于滅除煩惱,應該恒時的去對治,不應該産生退卻之心。
前面頌詞講到:“出言不量力,雲何非顛狂?”有些人會想:我發了這麼大的願,要度化這麼多衆生出輪回,現在自己一絲煩惱都沒有斷,我怎麼去完成這種偉大的誓言,還不如從菩薩道當中退出來,這時就輕松自在,不用再去承擔這麼重的擔子了。包括在守持戒律、發菩提心、修菩薩道過程中,如果想到一點點成就的希望都沒有,沒有馬上立竿見影生起所謂的感受、覺受,很多人會不想再修下去,從中退失。當然前面也講過,我們如果從承諾過的善法中退失,有欺騙見證者,欺騙一切衆生的巨大過患。
世間如果坐上了某個位子,感到有很大的壓力,實在撐不下去了,就從職務上退下來,卸了擔子之後會感到很輕松。但現在我們所做的事情是什麼?從自己的角度來講,是對治煩惱,修持佛法,要從輪回中獲得解脫。如果把救度衆生的重擔卸下來,不再管衆生,也不發菩提心,我們真正就輕松了?沒有壓力了?萬事大吉了?事實並非如此。因爲我們退失的是和煩惱作戰的決心,和自私自利作戰的菩提心。如果我們能夠堅持滅除煩惱,這對滅掉自私自利的我執心,生起廣大清淨菩提心將有很大的幫助,終將獲得自在。
比如,你覺得守持不殺生戒特別痛苦,壓力非常大,幹脆就舍戒了,好像就如釋重負了。雖然表面上看好像是輕松了,但從因果律的角度來講,你舍戒、隨便殺生,會有很大果報,對自己的今生、後世是相當不負責任的。我們守持不殺生的戒律,好像被戒律束縛,被條條框框框住,很不自在,但這是強製保護我們的最佳手段,是幫助我們斷除殺生罪業的方便。
以此爲例可知,如果我們把發菩提心的重擔放下,放棄了利益衆生,這就意味著我們自私自利的心又加強了。一切的痛苦都來自于自利心,都是來自于我執。發菩提心,承擔度化衆生事業的擔子看起來很重,但通過這種方式能讓我們逐漸地遠離輪回,遠離一切痛苦的根源——我執。如果把救度衆生的重擔放下來,這勢必加強我們自私自利的心:不管衆生,只管自己和親友,實際上加重了我執。很多重大惡業産生的基礎就是我執:自我及我所,我的朋友、我的親屬,我就要去保護;誰傷害他們,我就要對他嗔恨、打擊報複。如果我們放棄了利益衆生,罪業就會像沒有大堤的洪水一瀉千裏。
我們有時會想:爲什麼要發誓利益衆生?利益衆生對我有什麼好處?爲了其他人,沒日沒夜地修行、守護戒律,對我到底有什麼利益?好像毫無利益,還不如放棄,從此如釋重負。但是通過前面的分析可以了知:利益衆生就意味著放棄我執、一心一意地去利他。這對斬斷輪回痛苦的根本——我執來講,是非常殊勝的對治,這樣才能徹底將自己從輪回中解放出來。可是現在我們主動放棄了救度自己的方法,還自以爲擺脫了重擔,其實恰好相反,我們對貪心、嗔心、嫉妒等引發嚴重痛苦的煩惱,根本不去對治,放任它們像荒草一樣越長越高,越來越茂盛。不要認爲放棄菩提道之後就輕松了,其實不但不會輕松,反而輪回中的種種煩惱、痛苦,會像毫無阻擋的滔滔的洪水,把美好的未來全部掃蕩幹淨。那時不但利益不了自己及親友,對自他都是滅頂之災。所以絕對不能放棄幫助自他解脫的清淨修法!
這方面我們要深入思考,如果不深入思維,就會覺得守戒太困難,發菩提心太困難,放棄之後就自在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發菩提心是殊勝的善法,初中後都是清淨的。從因果律來講,善法只會帶來安樂。所以,我們要堅持菩提心不能退,通過菩提心等方法來對治煩惱。
進一步講,我們真正應該害怕的是輪回的因、輪回的苦。對于能夠産生輪回痛苦的因——集谛,應該退出,這才是該恐怖的地方。但現在我們反而顛倒作意,對于不該恐怖、不該退失的菩提心、菩薩戒及對治煩惱的修行,産生了很大的厭倦和恐怖心,而對于能引發無窮無盡煩惱痛苦的煩惱心、我執心,反而像保護、養育自己的兒子一樣細心呵護,這種行爲值得我們深思。
對于對治煩惱的清淨修法,對于菩提心的修法,實在是不應該退失,沒有理由退失。“故于滅煩惱,應恒不退怯” ,根本不是應該退失之處,是應堅持不懈的地方。
學習佛法應該恒常深入。只有這樣才能夠深入到問題的本質,而不是想當然通過自己的分別念來判斷,分別念思考問題是似是而非的。應該依照《入菩薩行論》所講的教言深入思考,這樣才可以獲得甚深的智慧,才有能力全面思考,才可以得到取舍的明鏡。
吾應樂修斷,懷恨與彼戰,
似嗔煩惱心,唯能滅煩惱。
對滅煩惱方面不能退失,“吾應樂修斷”:我應該樂于修持斷煩惱的殊勝竅訣。在修持這個竅訣時,我一定要把煩惱當成一個真實的敵人。
修行人在世間中沒有真實的敵人,了義的敵人就是煩惱,就是非理作意、分別心。前面已經分析,煩惱怎樣隱藏在我們心中,任意傷害我,把我們引向無間地獄,怎樣像劊子手、獄卒等等,我們對煩惱已經有了深入的認知,産生了絕對不可能和煩惱繼續共存的決心,一定要斷除它,一定要發狠心下死手把煩惱徹底消滅。
“懷恨與彼戰”:要懷著把它徹底斷盡的決心,似乎是一種嗔恨心的心態和煩惱作戰。如果不帶這種嗔恨心,心軟了或想饒它一回,這對我們將是最大傷害。因爲我們如果放過煩惱,它絕對不可能利益我們,只有把它徹底連根摧毀才是正確的,否則留一點點煩惱在相續中,它就會逐漸壯大,給我們以毀滅性的打擊。爲什麼要“懷恨與彼戰”的原因就是這樣。
有些人就會想,懷著嗔恨心和它打仗是不是一種煩惱?前面不是說所有的煩惱都是所斷,都應該斷除?爲什麼這種煩惱我們要鼓勵?
下面回答:“似嗔煩惱心,唯能滅煩惱。”這種“懷恨與彼戰”的“恨”,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嗔恨,但實際上不是煩惱,不但不是煩惱,而且唯有這種堅定決心,才能滅煩惱,它是和智慧相應的善巧方便。所以我們在斷煩惱時,一定要下定決心連根鏟除,絕對不允許煩惱在我們相續中存在,因爲它是一切痛苦的來源。不但要遣除自己相續中的煩惱,而且要幫助衆生徹底遣除他們相續中的煩惱。煩惱不管在誰的相續中,都能讓衆生感受無窮無盡的傷害。但很多衆生還沒認識到這一點,沒有能力斷煩惱,所以,我首先通過修持斷除自相續當中的煩惱,然後再去幫助一切衆生斷除他們相續當中的煩惱。
菩薩修道成功之後,會變現很多化身,幫助衆生斷除煩惱。對于根性成熟的衆生,直接宣講斷煩惱之道;對于因緣還沒有成熟的衆生,就給他種下解脫的種子,慢慢培育,待他的根性成熟,種性蘇醒了,再教給他斷煩惱的方式。菩薩化身有針對個別所化的應化身,也有針對衆多根基成熟的衆生,比如說像法王如意寶、上師仁波切,他們就是通過大衆傳法的方式,教給弟子斷煩惱的方法,然後大批的弟子通過修持,泯滅了相續中的煩惱,這只是一方刹土的顯現而已。實際上,已經成就佛菩薩果位的聖者,在十方世界有無量化身,幫助衆生修持斷除煩惱之道。菩薩有這種自在,可以用衆多善巧方便度化衆生。雖然做度化衆生的事業,但相續中有了自在的功德,不會産生厭倦心,也不會有絲毫的痛苦。這是因爲在佛菩薩初發心遇到煩惱、對治煩惱時,沒有懈怠,沒有厭倦而堅持不懈。煩惱一旦斷除,就會有許多善巧方便,救度有情也會任運自成。
現在我們處在抉擇的關口,如果能堅持不懈的對治煩惱,就可以從煩惱中出離獲得自在。但如果在這個過程中退失了,那就變成了一般的凡愚衆生,我執的煩惱依舊熾盛。雖然現在不一定馬上墮惡趣,但墮惡趣的種子---我執煩惱在相續中不斷加強,墮惡趣將順利成章。如果從菩提心中退失,早晚必墮惡趣,反之堅持修持菩提心,就會像佛菩薩一樣身心自在、清淨,毫無勤作地度化衆生。
通過對比,我們應該知道,堅持不懈對治煩惱的確非常重要。今天的課就講到這裏。
《《入菩薩行論》第45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