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第63课▪P4

  ..续本文上一页什么东西。如果是佛陀讲话的话,(当然佛陀有这种智慧,佛陀的遍智就直接照见对方的根基意乐),所以他会相符对方的根基意乐去讲话。所以很多时候佛经、公案中记载:佛陀讲一次法,有时是一句话,就能够让弟子证悟初果或者阿罗汉果,这都是因为佛了知弟子的心意、根基、意乐的结果,当然这么高的标准我们是做不到的,菩萨虽有智慧神通也做不到像佛一样。但是作为一个平凡的修行者来讲,作为一个准备修菩萨道的菩萨来讲,这个方面还是应该多观察,多注意里面的一些技巧。如果我们通过试探、询问,了知对方的喜好、根基之后,也可以通过相合对方心意的方式去出言,以便于在说话的过程当中,引导对方趣向真正的正道,引向正确的方向,这就是说“出言当称意”。

  世界上有一些很会说话、善于察言观色的人,那么菩萨会不会变成这种喜欢察言观色、跟随不同人的喜好来说话的人?从表相上来看也许是一样的,但是因为发心不同,本质完全不一样。有些世间人巧言令色,说一些讨别人喜欢的话,带有一些自私的目的。但菩萨在讲话的时候,完全是以慈悲心、菩提心而引发,然后再去和别人讲话,所以发心不一样,他是为了利益对方、利益众生而去讲话。所以这样相合对方心意去讲话,完全是出于一种利他思想去做的,也是能够让对方安住在善道中的一种必要,所以完全不同。

  第二个就是“义明”,义明就是要把意义明确。为什么要义明呢?因为我们在讲话的时候,没有什么目的、或者意义不明、随便瞎扯闲聊,这是没必要的。我们说话,一定要把所说的意义突出来,一定要让意义很明确。只有意义明确了之后,这样的谈话才可能有意义,否则,这个谈话不一定会有什么重大的意义。所以此处要讲义明。

  然后第三“语相关”,语相关就是我们所谈的话,尽量和意义连贯、相扣,这些方面很明显。或者说我们在讲一些理证、教证,讲一些比喻、公案等等时,尽量地和意义完全相合,和它的顺序相关,这样去做的话,自己讲话的时候能够起到语言的作用。

  我们讲佛法的时候也是一样,所讲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应该把这个意义明确,别人听了之后,就知道这个颂词或一句话所表达的是这个意思。所讲的语言尽量和它的意义相关,以意义为中心去讲。所讲的公案、比喻、理证和意义也要有关系,像这样的话,菩萨讲的话都能够真实地利益众生。

  还有一个就是“悦意”,讲话的时候让听的人非常悦意,这是很重要的。会讲话的人,讲完之后对方很高兴,如果不会讲话的人,讲完之后对方会很不高兴。也有些人是前世的因缘,如果讲者本身和对方有一种前世的业缘,讲什么话对方都可能不一定高兴,和怨敌讲话,怎么讲对方可能都是不会满意的。还有一些人确实是说话的技巧不完备,所以讲完之后让对方不悦意。此处是说,尽量地让对方悦意。在修菩萨道过程当中,每一个菩萨都可能会有缺陷,有缺陷我们就要做到尽量好,带着一种让对方悦意的目的去讲话,可能要好一些。

  然后是“离贪嗔”,讲话的时侯如果带着贪心、嗔心,有时侯就变成绮语,或者因为有贪有嗔的原因,讲话也会变成罪业。所以我们在讲话的时侯,要尽量以慈悲心、以慈爱心去讲话,或者以利益众生的动机、修法的动机去讲话。不管和对方讲话也好,或者自己讲法也好,尽量离开贪心和嗔心,所以离贪嗔主要是指动机和意乐。

  然后是“柔和”。在讲话的时侯,不要经常说粗语,或者态度很僵硬,尽量讲柔和的语言。有很多菩萨、修行者,因为内心很柔和,所讲的话也很柔和,只要听过这些菩萨讲话的人,都觉得非常舒服,非常满意,所以说话要很柔和。但有些菩萨有必要通过粗暴的语言去调化众生的时侯,就要另当别论。从一般、普遍的情况来讲,众生都喜欢听柔和的语言,没有一个众生想听粗暴的语言,或者粗口、粗话等等,都是不喜欢听的。所以如果能够柔和地讲话,也就能够影响对方的心,能够利益众生。

  “调适中”,就说我们在讲话的时侯必须要适中。这个适中有很多种,上师讲义当中也讲了。比如说高低适中,你讲话的时侯声音太高了,太高了震耳朵、或者就像在发脾气、好像在骂人一样,像这样太高了也不行。然后太低的话,别人肯定听不到,你讲了半天,别人都不知道你在讲什么,这样浪费了别人和自己的时间,而且事情也没讲好,太低了也不行,高低要适中。还有快慢要适中。如果特别快,别人都没办法反应过来你讲什么。太快了不行,太慢了也不行。太慢了的话,你要表达的意思以正常的速度是两分钟表达完,如果太慢的话要十分钟。还有多少要适中,在讲话的时侯如果都是长篇大论,像这样讲得太多也没必要,太少了也表达不清楚,所以说多少要适中。

  当然这里面也分析了,有些前世有善业的人,说话的方式很善巧,天生就有这种福报的显现,这方面基本不需要学习。还有一些人没有先天优势的,在讲话的过程中,多多少少都有点缺陷,这就只有靠我们去改正、调整了。第一,我们的心态上要调整;第二要有智慧。如果一个人慢慢具足了智慧之后,他也会懂得怎么去控制讲话的多少、高低、急缓等问题,可以有一种掌控的能力。

  所以自己必须要首先具足智慧,有了智慧之后,语言就变成了绳索——《中观庄严论》讲:语言、名字,就象绳索一样,你要怎么用都行。你要用它去捆东西、捆这个、捆那个,逃生也可以,所以绳子就看你怎么去用它。那么语言也是一样的,如果你有了智慧,有了好的发心,那么语言也是随便你各个方面去使用,怎么使用它都有一个适度的量。

  一方面我们要尽量注重说话的技巧,一方面也要努力去提高自己的智慧、善心。当然,如果我们实在是经过努力了,但说话的技巧也不是改善得很明显,这就有一个原则,就是尽量做到真诚。虽然可能你讲得不是很清楚,或者讲话时有很多缺陷,但是你有一颗真诚的心,通过真诚的心去讲话,很多人都能够理解。所以我们如果其他方面做不到,就尽量做到真诚,这是很重要的。

  下面我们再看这个颂词:

  眼见有情时,诚慈而视之,

  念我依于彼,乃能成佛道。

  前面是讲语言方面该如何,这是讲我们的内心、我们的眼、我们的身体该怎么做,两个颂词合起来就是讲怎么样善行自己的身语意。第一个颂词主要侧重在语言方面;第二个颂词讲到了身体方面,“眼见有情”的这个“眼”,就是身体的部分。

  “眼见有情时,诚慈而视之”,这是我们的身体应该善行之事;“念我依于彼,乃能成佛道”,这就是我们的心应做之事。首先我们看颂词的字面意思:“眼见有情时”,当我们看到有情的时候,应该以慈悲的眼光,通过慈爱的、真挚的或者真诚的眼光,看着对方、看着众生。“念我依于彼”,内心当中应当作意:将来我依靠这些众生才能成就佛道的缘故,所以我自己内心当中应该对他们慈爱。此处说“眼见有情时,诚慈而视之”,我们看待有情的眼光应该柔和,应该带着慈爱心,就好象母亲看自己的儿女一样,母亲看儿女的眼光,都是非常慈爱的,儿女被母亲慈爱的眼光所注视着,在慈爱眼光当中生活,对儿女的心灵、对儿女的成长都有很大的帮助。如果众生在菩萨慈爱的眼光注视中去成长,对他的修行和觉悟也是有帮助的。

  所以,当菩萨看到众生,或者上师看到弟子时,对修菩萨道的菩萨来讲(有些是真正的菩萨,有些是准菩萨),此时应该如何对待,是应该注意的细节。因为有些时候,我们的眼神、看众生的方式等,都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去影响对方、感动对方,至少你以慈爱的眼光看着对方的话,他会认为你是善意的;如果你凶巴巴地看,或者斜瞟着对方看、瞪着对方看,俯看、甚至翻白眼看,这个众生就知道你可能对他很不友好,可能不怀好意,所以他自然而然就会跟你保持一段距离。所以对菩萨自己修行来讲,没有必要这样做。对于利他来讲,如果是这样众生会远离菩萨,即使他没有办法在身体的距离上远离你,从心的距离上他也会远离你。菩萨是以利益众生为目标的修行者,所以我们要尽量地让众生靠近菩萨,靠近了菩萨,菩萨才能利益众生,如果众生都离你而远去了,像这样的话,你可以说:哦,他的业力重。但是有的时候,我们要看是不是自己的问题,也许会是我们自己的原因。如果该发的善心也发了,该“诚慈而看众生”也看了,说话的方式也很注意了,自己该做的全部事情都做好了,对方还是对你保持距离的话,那可能是二者之间的因缘的的确确还没有成熟,倒是可以这样分析。如果自己平时都是凶巴巴地看众生,然后众生远离你的时候,你还说众生的业力重的话,可能就说不过去了。

  我们说菩萨要利益众生,首先是把众生拉到身边,所以在四摄法当中,为什么第一个是布施摄?为什么要爱语摄?这些方面都有关系的。通过布施,拉近和众生关系,通过爱语令众生欢喜(爱语有比较广的意思,也有专指的方面)。比如说前面第一个颂词当中讲到的:“当称意、义明语相关、悦意离贪嗔、柔和调适中”,都可以包括在爱语当中。如果你的语言很善巧,能够让众生欢喜,他就愿意听你讲什么,如果慢慢引向佛法,他也愿意听你讲佛法,不会有一种反感。因为喜欢听你讲话,被你感染了,被你摄受了。从菩萨道的角度来讲,爱语就是讲六度的修法。不管怎么样,都是需要通过善巧的方式去利益众生的。

  我们看众生的方式也是一样,如果我们看众生的时候,能够“诚慈而视之”,诚慈而视主要是发自内心的,第三句第四句(“念我依于彼,乃能成佛道”):如果我们内心当中想到,这个众生对我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依靠这个众生才能够成佛道。为什么我依靠众生才能够成佛道呢?因为发心的时候——怎么样才成菩提心?“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发心是为了利益他人,如果没有众生,没有这个张三、李四,没有你在街上碰到的这个人,没有你在电梯里碰到的这个人,没有这些众生,那么谁让你发菩提心呢?所以平时我们再再讲这个问题,最害怕就是笼统地说:一切众生我都要利益他,但是碰到单个众生的时候,就没办法落实。

  关键是,我们从宏观的角度来讲,一切众生都要利益,但是我们要落实的时候,是一个一个的众生,单个单个的众生,这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在看到每一个众生的时候,都要想:我依靠这个众生我发菩提心了,他对我有恩德。我依靠他才能成佛,所以说他对我有恩德。这个时候我的心态一变,我的眼光自然就变了,眼神变了,表情变了,说话的方式也变了,都会变的。

  发心是利益众生,依靠众生来发心,那么积累资粮也是一样。布施度:我们要布施,把东西布施给众生,没众生布施就不成立;持戒度:比如说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等,它也是依靠众生;安忍度:安忍众生给我的伤害;精进度:我要为了众生,精进地修法;然后就是禅定度:我们发起善心去修持禅定,修持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的四无量定,或者修持其余的定,都是这样的;智慧度:是怎样去辨别利益众生的方法,这些都是智慧,或者一切众生的本性、空性、智慧,这些都需要依靠众生。当然这里有些是直接和众生有关,有些是间接和众生有关。现在我要依靠一切众生,成佛的时候也是要利益众生的,所以我们初中后都要依靠众生,才能够成就佛道,才能够怎么怎么样。所以众生都是我的殊胜助缘,殊胜的积累资粮、功德的恩人,了知这个道理之后,我们的心态就会改变,改变之后,我们眼见众生就可以“诚慈而视之”了。

  重点在哪里呢?如果我们的内心能够安住慈悲的意乐,然后我们外在的表情也就会非常自然地、比较长时间地以这种方式去看众生,当然这个看只是表示待人接物的时候、和很多众生接触时候的表情、眼神等等,反正就是说,如果我们内心很贤善、很慈悲的话,那么我们平时在看众生的时候,在和众生接触、交往的时候,都能够处处以众生的利益为重,以利益对方为重。我们如果很慈善、很慈悲地去看众生,对方看到你这样温和地看着他,他也会对你表示一种善意,当这个善意返回到自己心中的时候,自己当然也会很快乐的。第二就说我们内心当中的慈善,有如光的折射,折射到外面返回来之后,能够帮助自己安住在这种善法的意乐当中。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不要要求别人先作改变,实际上是我们自己需要改变,如果我们自己作了改变之后,那么也能够去改变他人。因为我们毕竟是发了菩提心的人,我们应该主动。当然有的时候,如果对方对我表示善意,我也会对他表示善意,那么如果对方不对我表示善意,我就不对他表示善意,世间上的人也许是这样,但是我们不要忘了,我们学习的是《入菩萨行论》,《入行论》在这个地方并不只是教我们怎么去做人,怎么在社会当中去待人接物,不单单是这个意思。这个地方真正最直接的意思——它是对菩萨讲的,不是对一般世间人讲,当然世间人看到这个颂词也会有帮助,毫无疑问。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个里面最直接的对象是菩萨,既然是菩萨,就应该以菩萨的标准来作衡量。所以说我们既然是个菩萨,我们有时候要更主动地、通过更清净、更慈善的方式去接近众生。如果众生看到我的时候有一种漠然的态度,我们自己要主动“诚慈而视之”,我们要通过慈悲、慈爱的眼光去看众生,如果是这样的话,慢慢我们就可以去影响其他人了。否则如果自己都不改变,等到别人来改变自己——我们就看看,整个世间当中有多少是发了菩提心的人?有多少是修行者呢?我们要等待对方改变、环境改变,我们再改变,那是不行的。所以我们首先要改变,通过我们的改变尽量来影响其他环境中的人,首先是一个两个,然后是一群,然后是一切众生,我们慢慢地这样改变自己,最后我们可能就像阿弥陀佛一样,通过发愿,他最后可以成就一个这么广大、这么清净的国土,在他国土里的人都是被他影响的。所以说如果我们首先自己去改变,我们慢慢也能够像阿弥陀佛一样,影响到所有的众生。

  本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入菩萨行论》第63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