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时候生起嗔心,或者看到别人得到快乐的时候生起嗔心——我们发现这个地方怎么有个“嗔“字呢?随喜的对治应该是嫉妒,为什么此处讲一个“嗔”字?当然,在看到别人修善法、现前福报的时候,有时烦恼发展得很严重,的的确确是直接可以产生嗔心的。还有一种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嗔恨和嫉妒是有关联的。印度的无著菩萨有一个大乘《俱舍论》或者《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在这个集论当中,讲到贪、嗔、痴、嫉妒、骄傲这五毒的时候做了一个分析,贪、嗔、痴三个烦恼是很严重的,称为三毒。三毒后面有两毒,一个是嫉妒,一个是骄傲或者傲慢,它们两个的属性怎样?无著菩萨分析,和贪心相应的、或者贪心的一分,就是傲慢,傲慢实际上是贪心的一分。傲慢、贪著自己的功德,有一分的贪心在里面。但是从侧面来讲,贪的体性和傲慢的体性,不完全一致,所以可以分开。但是,这样的傲慢的确是贪心的一分。还有,我们说嫉妒是嗔心的一分,很严重它就是嗔恨,但是如果从一分和部分的角度来看,从侧面来讲,嫉妒就是和嗔心相应的,是嗔心一分。你看我们在分析嫉妒的时候,当别人拿奖的时候,当别人很快乐的时候,我们的心里很不舒服,实际上有轻微的嫉妒心和嗔心在里面,嫉妒是很不高兴、很不愉悦的状态,但里面就是有嗔心的成份,所以说它是嗔心的一分。因此说,颂词中的“嗔苦”,可以理解成嫉妒,也可以理解成嗔心。
当别人获得快乐的时候,我很不高兴,很不舒服,我们产生嫉妒、产生嗔恨心,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们再来分析这种状态:当我们在看到别人修法、别人安乐的时候,我们产生嫉妒、产生恶心,这对对方的财产、对对方已经获得的利益有没有损害?单从我们产生嫉妒心的侧面来讲,没任何损害。对他人没任何损害,那么我们自己能得到什么?我们产生嫉妒的时候,反正这个财富我也得不到,我再怎么嫉妒,也得不到别人已经获得的财富。而且,我生起嫉妒之后,它就直接让我的内心非常不舒服、不悦意,它就是个痛苦。所以说又何必呢?反正我生嗔心的时候,我也损害不了对方,通过生嫉妒,我也得不到财富。
我们观察之后,嗔心或者嫉妒最后给自己带来的:第一,只是痛苦,当下我就痛苦了,它的作用很明显。当我一生起嫉妒的时候,马上内心就是一种非常不舒服的状态,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或者心里就像虫子爬一样,反正就是让自己马上不舒服;第二,这样的嗔心当下引来了罪业。因为嗔心也好,嫉妒也好,都属于五毒,嗔心属于五毒之一,嫉妒也属于五毒之一,所以它本身就是一种罪业。在我非常痛苦的状态之下,又给我带来了罪业,而且这个罪业会延伸到后世。也就是说,嗔恨和嫉妒一产生的当下就不舒服,当下就很痛苦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呢,单单是不舒服还没有完,又种下了以后我们再再受痛苦的因。以缘起法则的自然规律来看,并不是生起一念嗔心、一念嫉妒,你就收获一念的痛苦,果报也会辗转广大的,所以说后面讲“苦更增”,不单单是当下这种痛苦,而且后世的苦是更加增长的。这样分析下来,有什么必要去产生嫉妒呢?我们产生嫉妒带来什么呢?什么都没有带来,对自己没有利益,对他人也没有利益;对今生的安乐、后世的安乐都没有利益,而且对修行是个大障碍。它对我们修持菩萨道是个大障碍,不单是修菩萨道,即便修小乘的教法都修不成。小乘是以对治三毒、五毒为基础的一种修法,如果我们不去调伏自己的嗔恨心,再再地产生嫉妒烦恼,那怎么可以和正道相应呢?是没办法和正法相应的。
这个颂词帮助我们从正面反面分析:从正面的今生来世,反面的今生来世,然后从正面对修行的作用,反面对修行的负作用,方方面面做了全面的考察。我们就会发现,的的确确嫉妒心对我们来讲没有什么好处,而随喜的修法从方方面面都是对我们有利的,对众生有利、对修行有利,百利而无一害。
分析之后我们就会觉得:嫉妒的的确确是没有来由的一个烦恼心,那么平常我们还去保持它、诱发它,就没必要了。当然,只说不好还不行,到底怎样去对治它?对治的时侯,我们要从正面和反面两方面来分析颂词,当我们分析完了,我们就知道了这的确不好。还有就是从菩萨道、菩提心的侧面来讲,因为我们发菩提心是愿一切众生快乐的,发心是为利他成正等菩提。我们愿众生离苦得乐,获得究竟菩提,这是我们发的愿,我们愿众生获得快乐。所以从本来来讲,我应该负责让一切众生都获得快乐,应该由我自己来做,但是现在不依靠我的努力,没靠我的帮助,众生自己已经获得快乐了,我应该高兴才是,对不对?那么我看到别人已经获得安乐的时侯反而很不高兴,那为什么?这个从道理上也讲不通,是没办法在正面上安立的。
平时我们讲:我是愿众生快乐的,但我们在发愿的时侯,就不能只是笼统地发愿“我愿一切众生快乐”,因为虽然发了愿,愿一切众生快乐,但是落实到单个众生的时侯,如果是单个众生他获得快乐、单个众生修行善法的时侯,凭什么我就不高兴了?这很不好。所以我们在修行的时侯,就应该把修行落实到有选择性的个体上面,刚开始的时侯我们首先缘自己的亲友们——父母啊、亲友啊,然后缘中等的人,愿他们修行善法。因为我们知道因果规律是善法得到快乐,修出世间善法的因,能够得到出世间善法的果,所以当我们见到别人修善法——别人在皈依、在发菩提心、在修持出世间善法的时侯,我们应该知道他修了这种善法,应该可以获得快乐,我们应该乐于见到别人获得这样快乐的因。在别人获得果的时侯,我们要想:他前世修了福报,所以今生当中获得了这样的快乐,的的确确非常好、很善妙,因为这是我乐于见到的。所以说,如果我们能够对这些人——尤其最后能够对我们的竞争对手、怨敌、看不惯的人,他们在得到安乐、得到善法的时侯,我们也能够产生欢喜心的话,那么基本上我们内心就没有什么不能够修随喜的了,都可以修随喜。
这方面我们就知道了修持这种善法,在第七品和第八品中还要讲通过修随喜对治嫉妒的方法,后面我们可以再去广大地学习。那么不单是这样,实际上在菩萨道的修行当中也好,或者在世间善法当中也好,还是在小乘修法当中也好,这个随喜的修法或者善法,都是能够给自己和他人的心态上或者身心上,带来快乐的一种殊胜的正因。
所以,我们自己要好好去观察这个颂词,仔仔细细去揣摩这个颂词当中的启发,然后就是发愿来落实,下定决心修持随喜的修法,尽量地去扭转习气。关建是第一个我们认识到它的必要性之后,我们要下定决心:我一定要修持随喜的修法。下定决心之后,第二步比较困难,就是要落实了——在平时的修行过程当中,在生活过程当中,在和人交往的时侯要落实。所以我们首先把这个修法串习得非常熟悉,串习得非常纯熟,纯熟之后,当我们遇到随喜的对境时——当然这种对境可能很多,我们经常看到别人获得快乐的时刻,比如说世间举行奥运会的时侯,看到别人拿奖牌、拿金牌了,或者其他国家的人拿金牌了,实际上他都是一种快乐,他拿到金牌很快乐,这个时侯我们也可以用这修法来对治嫉妒,他得到快乐的时侯,我也乐于见到,这样我们就可以尽量减少因嫉妒其他国家选手得金牌带来的痛苦。实际上我们安住在这种修法时,也可以避免自己造下一些不必要的业,或者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痛苦,这方面实际上我们的对境应该是很多的。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就不完美,或者我们相续当中的烦恼很多,所以说在这个阶段当中,我们修持随喜、对治嫉妒的素材应该是不缺的。如果我们本身内心当中有很多的烦恼、嫉妒的话,我们就会经常遇到能够引发我们嫉妒的因素,当我们遇到的时侯,我们就用这种修法去对治,慢慢它就会成功,就让我们安住在一种纯粹的、善业的修行状态当中,这就非常好了。下面讲第三个科判:
三、善行自己之事。
那么我们应该要善行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善行就是应该善巧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颂词当中讲:
出言当称意,义明语相关,
悦意离贪嗔,柔和调适中。
颂词讲到了和别人谈话的方式:第一“出言当称意”,应该要符合对方的心意或者根机来说话;第二“义明”,我们在说一个问题的时侯,应该把名、意义很明确地表达出来,这是义明;第三个是“语相关”,我们所说的话语应该和所表达的意义相关、相扣;然后是“悦意”,尽量地让对方欢喜、让对方悦意;“离贪嗔”,指我们讲话的动机,最好是离开贪心和离开嗔恨心;“柔和”,我们在说话的时侯,声音要尽量柔和;“调适中”,就是不管是高低也好,还是多少也好,应该有个适度。这里讲到我们在说话时的一些善巧和技巧。
一个菩萨在讲话的时侯,第一,要有一个比较好的发心,第二,应该有一种智慧摄持。有些人讲话天生讲得好,有些人可能先天讲话的技巧不是很具足,但是通过后天的训练,比如去学习一些讲话的技巧,慢慢也能让自己越讲越好。历史上有这样的例子,好像是英国近代的一个国王,以前说话经常结结巴巴,通过系统的训练之后,最后可以发表很好的演讲。还有很多人,刚开始说话的时侯不行,后面通过自已的努力训练,也可以把话讲得很好。那么作为一个菩萨来讲,有没有必要在方面去努力啊?实际上这是修行的一部分,我们也应该注意自己的说话,尽量让自己所说的话更加有意义,这些方面应该去调整。
颂词“出言当称意”中“称意”的意思,就是看对方的喜好,或者看对方的根基、意乐去讲话。世间人讲话的时候,他可以试探对方的一些喜好,在了知对方喜好之后,就顺着对方的意乐去讲,最后就可以达到他的目的。作为一个菩萨来讲,说话的时候也要知道对方的根基意乐——到底对方对哪个方面有兴趣,喜欢…
《《入菩萨行论》第63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