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63課▪P3

  ..續本文上一頁的時候生起嗔心,或者看到別人得到快樂的時候生起嗔心——我們發現這個地方怎麼有個“嗔“字呢?隨喜的對治應該是嫉妒,爲什麼此處講一個“嗔”字?當然,在看到別人修善法、現前福報的時候,有時煩惱發展得很嚴重,的的確確是直接可以産生嗔心的。還有一種原因是什麼呢?就是嗔恨和嫉妒是有關聯的。印度的無著菩薩有一個大乘《俱舍論》或者《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在這個集論當中,講到貪、嗔、癡、嫉妒、驕傲這五毒的時候做了一個分析,貪、嗔、癡叁個煩惱是很嚴重的,稱爲叁毒。叁毒後面有兩毒,一個是嫉妒,一個是驕傲或者傲慢,它們兩個的屬性怎樣?無著菩薩分析,和貪心相應的、或者貪心的一分,就是傲慢,傲慢實際上是貪心的一分。傲慢、貪著自己的功德,有一分的貪心在裏面。但是從側面來講,貪的體性和傲慢的體性,不完全一致,所以可以分開。但是,這樣的傲慢的確是貪心的一分。還有,我們說嫉妒是嗔心的一分,很嚴重它就是嗔恨,但是如果從一分和部分的角度來看,從側面來講,嫉妒就是和嗔心相應的,是嗔心一分。你看我們在分析嫉妒的時候,當別人拿獎的時候,當別人很快樂的時候,我們的心裏很不舒服,實際上有輕微的嫉妒心和嗔心在裏面,嫉妒是很不高興、很不愉悅的狀態,但裏面就是有嗔心的成份,所以說它是嗔心的一分。因此說,頌詞中的“嗔苦”,可以理解成嫉妒,也可以理解成嗔心。

  當別人獲得快樂的時候,我很不高興,很不舒服,我們産生嫉妒、産生嗔恨心,能夠給我們帶來什麼?我們再來分析這種狀態:當我們在看到別人修法、別人安樂的時候,我們産生嫉妒、産生惡心,這對對方的財産、對對方已經獲得的利益有沒有損害?單從我們産生嫉妒心的側面來講,沒任何損害。對他人沒任何損害,那麼我們自己能得到什麼?我們産生嫉妒的時候,反正這個財富我也得不到,我再怎麼嫉妒,也得不到別人已經獲得的財富。而且,我生起嫉妒之後,它就直接讓我的內心非常不舒服、不悅意,它就是個痛苦。所以說又何必呢?反正我生嗔心的時候,我也損害不了對方,通過生嫉妒,我也得不到財富。

  我們觀察之後,嗔心或者嫉妒最後給自己帶來的:第一,只是痛苦,當下我就痛苦了,它的作用很明顯。當我一生起嫉妒的時候,馬上內心就是一種非常不舒服的狀態,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樣,或者心裏就像蟲子爬一樣,反正就是讓自己馬上不舒服;第二,這樣的嗔心當下引來了罪業。因爲嗔心也好,嫉妒也好,都屬于五毒,嗔心屬于五毒之一,嫉妒也屬于五毒之一,所以它本身就是一種罪業。在我非常痛苦的狀態之下,又給我帶來了罪業,而且這個罪業會延伸到後世。也就是說,嗔恨和嫉妒一産生的當下就不舒服,當下就很痛苦這是第一個;第二個呢,單單是不舒服還沒有完,又種下了以後我們再再受痛苦的因。以緣起法則的自然規律來看,並不是生起一念嗔心、一念嫉妒,你就收獲一念的痛苦,果報也會輾轉廣大的,所以說後面講“苦更增”,不單單是當下這種痛苦,而且後世的苦是更加增長的。這樣分析下來,有什麼必要去産生嫉妒呢?我們産生嫉妒帶來什麼呢?什麼都沒有帶來,對自己沒有利益,對他人也沒有利益;對今生的安樂、後世的安樂都沒有利益,而且對修行是個大障礙。它對我們修持菩薩道是個大障礙,不單是修菩薩道,即便修小乘的教法都修不成。小乘是以對治叁毒、五毒爲基礎的一種修法,如果我們不去調伏自己的嗔恨心,再再地産生嫉妒煩惱,那怎麼可以和正道相應呢?是沒辦法和正法相應的。

  這個頌詞幫助我們從正面反面分析:從正面的今生來世,反面的今生來世,然後從正面對修行的作用,反面對修行的負作用,方方面面做了全面的考察。我們就會發現,的的確確嫉妒心對我們來講沒有什麼好處,而隨喜的修法從方方面面都是對我們有利的,對衆生有利、對修行有利,百利而無一害。

  分析之後我們就會覺得:嫉妒的的確確是沒有來由的一個煩惱心,那麼平常我們還去保持它、誘發它,就沒必要了。當然,只說不好還不行,到底怎樣去對治它?對治的時侯,我們要從正面和反面兩方面來分析頌詞,當我們分析完了,我們就知道了這的確不好。還有就是從菩薩道、菩提心的側面來講,因爲我們發菩提心是願一切衆生快樂的,發心是爲利他成正等菩提。我們願衆生離苦得樂,獲得究竟菩提,這是我們發的願,我們願衆生獲得快樂。所以從本來來講,我應該負責讓一切衆生都獲得快樂,應該由我自己來做,但是現在不依靠我的努力,沒靠我的幫助,衆生自己已經獲得快樂了,我應該高興才是,對不對?那麼我看到別人已經獲得安樂的時侯反而很不高興,那爲什麼?這個從道理上也講不通,是沒辦法在正面上安立的。

  平時我們講:我是願衆生快樂的,但我們在發願的時侯,就不能只是籠統地發願“我願一切衆生快樂”,因爲雖然發了願,願一切衆生快樂,但是落實到單個衆生的時侯,如果是單個衆生他獲得快樂、單個衆生修行善法的時侯,憑什麼我就不高興了?這很不好。所以我們在修行的時侯,就應該把修行落實到有選擇性的個體上面,剛開始的時侯我們首先緣自己的親友們——父母啊、親友啊,然後緣中等的人,願他們修行善法。因爲我們知道因果規律是善法得到快樂,修出世間善法的因,能夠得到出世間善法的果,所以當我們見到別人修善法——別人在皈依、在發菩提心、在修持出世間善法的時侯,我們應該知道他修了這種善法,應該可以獲得快樂,我們應該樂于見到別人獲得這樣快樂的因。在別人獲得果的時侯,我們要想:他前世修了福報,所以今生當中獲得了這樣的快樂,的的確確非常好、很善妙,因爲這是我樂于見到的。所以說,如果我們能夠對這些人——尤其最後能夠對我們的競爭對手、怨敵、看不慣的人,他們在得到安樂、得到善法的時侯,我們也能夠産生歡喜心的話,那麼基本上我們內心就沒有什麼不能夠修隨喜的了,都可以修隨喜。

  這方面我們就知道了修持這種善法,在第七品和第八品中還要講通過修隨喜對治嫉妒的方法,後面我們可以再去廣大地學習。那麼不單是這樣,實際上在菩薩道的修行當中也好,或者在世間善法當中也好,還是在小乘修法當中也好,這個隨喜的修法或者善法,都是能夠給自己和他人的心態上或者身心上,帶來快樂的一種殊勝的正因。

  所以,我們自己要好好去觀察這個頌詞,仔仔細細去揣摩這個頌詞當中的啓發,然後就是發願來落實,下定決心修持隨喜的修法,盡量地去扭轉習氣。關建是第一個我們認識到它的必要性之後,我們要下定決心:我一定要修持隨喜的修法。下定決心之後,第二步比較困難,就是要落實了——在平時的修行過程當中,在生活過程當中,在和人交往的時侯要落實。所以我們首先把這個修法串習得非常熟悉,串習得非常純熟,純熟之後,當我們遇到隨喜的對境時——當然這種對境可能很多,我們經常看到別人獲得快樂的時刻,比如說世間舉行奧運會的時侯,看到別人拿獎牌、拿金牌了,或者其他國家的人拿金牌了,實際上他都是一種快樂,他拿到金牌很快樂,這個時侯我們也可以用這修法來對治嫉妒,他得到快樂的時侯,我也樂于見到,這樣我們就可以盡量減少因嫉妒其他國家選手得金牌帶來的痛苦。實際上我們安住在這種修法時,也可以避免自己造下一些不必要的業,或者産生一些不必要的痛苦,這方面實際上我們的對境應該是很多的。因爲這個世界本來就不完美,或者我們相續當中的煩惱很多,所以說在這個階段當中,我們修持隨喜、對治嫉妒的素材應該是不缺的。如果我們本身內心當中有很多的煩惱、嫉妒的話,我們就會經常遇到能夠引發我們嫉妒的因素,當我們遇到的時侯,我們就用這種修法去對治,慢慢它就會成功,就讓我們安住在一種純粹的、善業的修行狀態當中,這就非常好了。下面講第叁個科判:

  叁、善行自己之事。

  那麼我們應該要善行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善行就是應該善巧地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頌詞當中講:

  出言當稱意,義明語相關,

  悅意離貪嗔,柔和調適中。

  頌詞講到了和別人談話的方式:第一“出言當稱意”,應該要符合對方的心意或者根機來說話;第二“義明”,我們在說一個問題的時侯,應該把名、意義很明確地表達出來,這是義明;第叁個是“語相關”,我們所說的話語應該和所表達的意義相關、相扣;然後是“悅意”,盡量地讓對方歡喜、讓對方悅意;“離貪嗔”,指我們講話的動機,最好是離開貪心和離開嗔恨心;“柔和”,我們在說話的時侯,聲音要盡量柔和;“調適中”,就是不管是高低也好,還是多少也好,應該有個適度。這裏講到我們在說話時的一些善巧和技巧。

  一個菩薩在講話的時侯,第一,要有一個比較好的發心,第二,應該有一種智慧攝持。有些人講話天生講得好,有些人可能先天講話的技巧不是很具足,但是通過後天的訓練,比如去學習一些講話的技巧,慢慢也能讓自己越講越好。曆史上有這樣的例子,好像是英國近代的一個國王,以前說話經常結結巴巴,通過系統的訓練之後,最後可以發表很好的演講。還有很多人,剛開始說話的時侯不行,後面通過自已的努力訓練,也可以把話講得很好。那麼作爲一個菩薩來講,有沒有必要在方面去努力啊?實際上這是修行的一部分,我們也應該注意自己的說話,盡量讓自己所說的話更加有意義,這些方面應該去調整。

  頌詞“出言當稱意”中“稱意”的意思,就是看對方的喜好,或者看對方的根基、意樂去講話。世間人講話的時候,他可以試探對方的一些喜好,在了知對方喜好之後,就順著對方的意樂去講,最後就可以達到他的目的。作爲一個菩薩來講,說話的時候也要知道對方的根基意樂——到底對方對哪個方面有興趣,喜歡…

《《入菩薩行論》第63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