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自己可能觉得很好,但是在看到他人在做功德、善法时,我们的内心如果产生嫉妒,就不会这么高兴、欢喜了,尤其在竞争的对手出现的时候,如果我的竞争对手也在做这个功德,有时自己就难免产生嫉妒心。
此处生起的随喜乐是“依他德”,而且是“安享”。安享有很多不同的侧面,其中一个意思是我们自己很平静地去随喜他,如果真正看到别人的功德,我们要很自然地去随喜。还有一种意思,就是不需要很多的劳作,我们就能够轻松地安住在快乐中,这也是一种善巧方便。
实际上,随喜心是打破嫉妒的,如果我们不掌握修行的方法,没有真正地安住在随喜的状态,我们是没有办法安享随喜乐的。但是,一旦我们的内心对于随喜已经成为一种自然之后,对他人积功累德、修行善法自然而然能够产生随喜,的确是不费事情、不需要成本就可以享受快乐。不是说我们要花200元钱,通过去某个游乐场,依靠各种器械才能生起快乐;也不是说花了多少钱,到电影院去看电影,然后才很高兴;或者要通过其他方式和价钱,才能让自己欢喜。随喜的安乐,的确是几乎不要什么成本。
我们有了这样一种理念或者修行的时候,就是内心的一个转变,如果我们的内心有了转变之后,就可以安享快乐了,它是一种非常轻松、非常自然,也不需要成本、不需要劳作、可以很自然获得快乐的方式。而且这种快乐是完全无罪的快乐,第七品会讲到,这是一种无罪的快乐,没有什么罪业,非常清净。
所以说,有这种好事情,为什么不去做呢?以前不这样做,是因为我们不了知这个原理。现在我们学习《入行论》的必要之一,就是通过学习《入行论》的颂词,来了知其中的差别而改变旧理念。如果我们按照自己在轮回中固有的思维模式,当看到别人(尤其是自己的怨敌、自己看不顺眼的人),去做功德、修善法,或者获得安乐的时候,自己很自然产生出一种嫉妒心,而且有时我们还觉得这个嫉妒心也没什么不对、不好,过去是这种情况。
现在,我们通过佛菩萨的教言来观察,实际上我们在看到他们功德的时候,应该产生一种欢喜。如果产生这样的欢喜心,对我们来讲就可以安享随喜乐。这种快乐,的的确确是非常珍贵的,超胜世间一切珍宝的价值,是我们内心中的一种无价之宝。这样的宝物,会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相续中,跟随我们的心不断地流转。其他的宝物,保存几年、几十年,我们经常都会提心吊胆,担心会不会被别人偷走,或者遗失。但是内心一旦获得随喜的宝物,它就会一直跟随我们,有了这种宝物之后,我们就可以随时安享随喜的快乐。
通过方方面面的观察,我们可以说,对一个修行人来讲,这种随喜的快乐,的确是应该拥有的。世间电视上在打广告的时候,就说这个产品值得你拥有,怎么怎么样,其实我们真正分析,拥有这些东西的必要性不是特别大,当然有些喜欢享受的人,就觉得值得拥有。真正每一个人都值得拥有的东西,就是这样一种欢喜的心态、随喜他人功德的心态。对自己和他人修善法,都有一种欢喜的心态,这是非常珍贵的,而且永远不会过时。不管你是一个年轻人也好,老年人也好,只要拥有一种随喜的心态,它都会随时给我们带来殊胜的安乐。所以“一切行为喜,此喜价难估”,的的确确是这样的。后面我们讲随喜的功德和不随喜的过失,颂词当中就讲到:
如是今无损,来世乐亦多,
反之因嗔苦,后世苦更增。
第一句、第二句讲到了随喜的安乐和功德,第三句、第四句从反方面讲,如果没有这种随喜,对今生,对后世都会带来一种痛苦。“如是今无损”,如是地进行随喜的话(“今”,就是现世的意思),那么对现世当中的我们没有损害,而且对来世是“乐亦多”,也会给我们的来世带来很多的安乐。“反之因嗔苦”,那么反过来,如果我不随喜,产生嗔恨、产生嫉妒,那么今世当中因嗔而苦,“后世苦更增”,后世我们的痛苦会更加地增长,字面意思就是这样的。
那么我们再进一步去分析,什么是“今无损”呢?我们从几方面来观察,首先“今无损”,当然就是指我们随喜的心,对现在的我们来讲是无损的,直接从无损的字面理解,对我们没有什么损害,没有什么损失,这个叫无损。如果进一步,从另外一个侧面来看,实际上无损是一种快乐的意思。
首先从无损害角度来讲,那么对谁无损害呢?对我们的身心、财富都没有什么损害。当我们见到其他众生修善法的时候,见到其他的人得到安乐的时候,如果我们的内心当中产生一种随喜的心,这时候我们就看一下,这对于我们的财富有没有损失呢?见到别人快乐的时候,我内心很高兴,对现有的财富来讲,没有丝毫的损失。对我的身体有损失吗?没有,对我的善根也没有损失。所以,即生当中不会对我们的受用有任何的损失、任何的衰败。所以说,我们为什么不这样去随喜呢?
如果说,当我们看到别人快乐的时候、别人在修善法的时候,我一随喜:好了,我的财富因为我的随喜,一下子就损失了3000元钱,损失了一套房子,如果是这样的话,当然我就要考虑了,就要去观察分析随喜的成本怎么样,如果成本太高,代价太大,有可能我就不去做随喜了。但是当我发起很强烈的随喜念头的时候,对我的身心,对我的财产并没有丝毫的损失。这就是我们可以去产生随喜的一个理由。
还有,在我们做随喜的时候,也没有损失我们的快乐。而且从“无损”的字面上来看,我们就说第二个意思吧,这个无损就是快乐的意思,今世快乐,来世也快乐。为什么说当我们随喜的时候,我们就会快乐呢?因为我们看字面的意思,“随喜”是跟随别人的善法而生欢喜,跟随别人的快乐而生欢喜,随喜本身就是一种欢喜、一种快乐。所以说我们一次生起欢喜心,我们得到的是快乐,那么我们第二次生起随喜心,又是快乐。我生十次是快乐,生一百次是快乐,我们从早到晚能生起随喜心,就全是快乐。所以说我们为什么这么观察“今无损”的意思,就是讲,不单单对我们的财富没有什么损害,而且能够通过这个随喜,的的确确给我们带来新的愉悦——内心当中非常高兴、非常欢喜。所以“今无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观察,直接一生随喜心的时候,马上就得到快乐了,当下就得到快乐了,就是这样的。
所以从第二个根据来看“今无损”的时候,我们是完全可以去参与随喜的修行的,因为对我们现有的财富、资源没有什么损失,而且一随喜,马上当下就带来快乐,只要我们随喜的一念成功了,只要我一成功随喜的心念,带来的马上就是一种快乐,它就是这么快的作用,它就是有这个作用,所以说现今无损。
我们再来看看,后世怎么样——“来世乐亦多”。为什么当我们生起一念随喜的时候,除了当下快乐之外,随喜这个修法还能够给我的来世带来快乐,是什么原因?因为随喜是一种善法,不单单是一种善法,而且是很清净的善法。这里面没有烦恼、没有嫉妒、没有其他烦恼,它就是一种清净的善法。如果我对一个众生的善法,能产生随喜,我就能够通过随喜获得这样的善业,那么对十个众生,对一百个众生,对一切众生的善行、对一切众生的快乐,都能够随喜的话,随喜的所缘、对境越广大,获得的善根就越深厚,那么善根越深厚,来世带来的果——快乐也就越多。所以说“来世乐亦多”,是因为它本身是很清净的善法,通过缘起的法则来观察的时候,如是的因,就是如是的果。所以说我们如是的在今生当中,造了大量随喜的善业,那么这个善业一旦成熟之后,我们就会在来世当中获得很多快乐。我们在学习因果规律的时候就知道,业因果是“未做不遇,已做不失”,还有一个就是“增长广大”。所以我们现在生起一念随喜,那么在后世的时候,是不是就收成一念的快乐呢?不是这样的,它会增长很多倍,在来世它可以辗转地去增长、成熟这种快乐,所以说“来世乐亦多。”
不单单是从世俗的层面来讲“今无损,来世乐亦多”,而且从菩萨道角度来讲,随喜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殊胜的、圆满成佛资粮的修法。要让这种善法清净、增长圆满,障碍是什么?当然就是种种烦恼。其中有一种烦恼叫嫉妒,这个嫉妒的烦恼可以让我们迷失本性,让我们没有办法行持清净的善法和正道,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修持随喜的心,它就可以成功地把这个嫉妒的烦恼彻底根除。通过菩提心摄受的善根非常广大,它能够直接成为成佛的因,在佛的很多功德法中,有些就是通过专门修持随喜的功德带来的。所以我们说,这种随喜的修法,按照世俗的语言来讲,一本万利也好,或者一本亿利也好,怎么形容都不为过,就是说几乎不需要什么资本,一本万利,或者无本万利也可以讲,当然这样讲有点落于世俗的嫌疑,但不管怎样我们要把这个问题描绘清楚,也可以借用一些大家比较熟悉的概念。
在世间当中,如果投资一分钱,可以来带来一万元的回报,这种事我们肯定马上挤破头抢着去做。现在我们说,随喜的善法就有这种功能。我们不了知就算了,如果了知有这样一种法,那一定要做。随喜不单是纯粹给我们带来福报、带来功德(当然功德我们也要,它是我们得到安乐的因),还有就是它可以摧毁我们修道当中嫉妒这种障碍,能够把嫉妒的障碍成功地摧毁掉,帮助我们修持清净的菩萨道,这样当然我们就更加要去做了。不管是从修法的角度,还是从得到功德的角度来讲,我们都要去做。这就是帮助我们如实地认清:随喜的的确确就是有这种功能、有这样的能力、功德。那么知道了为什么不做呢?一定要做。了知了它的功德利益之后,我们就要投入到修持随喜的行列中去。
我们讲了随喜正面的功德之后,再讲反方面的一种过失。“反之因嗔苦,后世苦更增”,我不修随喜会怎么样?不修随喜,就会“反之因嗔苦”。如果在看到别人修善法…
《《入菩萨行论》第63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