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自己可能覺得很好,但是在看到他人在做功德、善法時,我們的內心如果産生嫉妒,就不會這麼高興、歡喜了,尤其在競爭的對手出現的時候,如果我的競爭對手也在做這個功德,有時自己就難免産生嫉妒心。
此處生起的隨喜樂是“依他德”,而且是“安享”。安享有很多不同的側面,其中一個意思是我們自己很平靜地去隨喜他,如果真正看到別人的功德,我們要很自然地去隨喜。還有一種意思,就是不需要很多的勞作,我們就能夠輕松地安住在快樂中,這也是一種善巧方便。
實際上,隨喜心是打破嫉妒的,如果我們不掌握修行的方法,沒有真正地安住在隨喜的狀態,我們是沒有辦法安享隨喜樂的。但是,一旦我們的內心對于隨喜已經成爲一種自然之後,對他人積功累德、修行善法自然而然能夠産生隨喜,的確是不費事情、不需要成本就可以享受快樂。不是說我們要花200元錢,通過去某個遊樂場,依靠各種器械才能生起快樂;也不是說花了多少錢,到電影院去看電影,然後才很高興;或者要通過其他方式和價錢,才能讓自己歡喜。隨喜的安樂,的確是幾乎不要什麼成本。
我們有了這樣一種理念或者修行的時候,就是內心的一個轉變,如果我們的內心有了轉變之後,就可以安享快樂了,它是一種非常輕松、非常自然,也不需要成本、不需要勞作、可以很自然獲得快樂的方式。而且這種快樂是完全無罪的快樂,第七品會講到,這是一種無罪的快樂,沒有什麼罪業,非常清淨。
所以說,有這種好事情,爲什麼不去做呢?以前不這樣做,是因爲我們不了知這個原理。現在我們學習《入行論》的必要之一,就是通過學習《入行論》的頌詞,來了知其中的差別而改變舊理念。如果我們按照自己在輪回中固有的思維模式,當看到別人(尤其是自己的怨敵、自己看不順眼的人),去做功德、修善法,或者獲得安樂的時候,自己很自然産生出一種嫉妒心,而且有時我們還覺得這個嫉妒心也沒什麼不對、不好,過去是這種情況。
現在,我們通過佛菩薩的教言來觀察,實際上我們在看到他們功德的時候,應該産生一種歡喜。如果産生這樣的歡喜心,對我們來講就可以安享隨喜樂。這種快樂,的的確確是非常珍貴的,超勝世間一切珍寶的價值,是我們內心中的一種無價之寶。這樣的寶物,會一直存在于我們的相續中,跟隨我們的心不斷地流轉。其他的寶物,保存幾年、幾十年,我們經常都會提心吊膽,擔心會不會被別人偷走,或者遺失。但是內心一旦獲得隨喜的寶物,它就會一直跟隨我們,有了這種寶物之後,我們就可以隨時安享隨喜的快樂。
通過方方面面的觀察,我們可以說,對一個修行人來講,這種隨喜的快樂,的確是應該擁有的。世間電視上在打廣告的時候,就說這個産品值得你擁有,怎麼怎麼樣,其實我們真正分析,擁有這些東西的必要性不是特別大,當然有些喜歡享受的人,就覺得值得擁有。真正每一個人都值得擁有的東西,就是這樣一種歡喜的心態、隨喜他人功德的心態。對自己和他人修善法,都有一種歡喜的心態,這是非常珍貴的,而且永遠不會過時。不管你是一個年輕人也好,老年人也好,只要擁有一種隨喜的心態,它都會隨時給我們帶來殊勝的安樂。所以“一切行爲喜,此喜價難估”,的的確確是這樣的。後面我們講隨喜的功德和不隨喜的過失,頌詞當中就講到:
如是今無損,來世樂亦多,
反之因嗔苦,後世苦更增。
第一句、第二句講到了隨喜的安樂和功德,第叁句、第四句從反方面講,如果沒有這種隨喜,對今生,對後世都會帶來一種痛苦。“如是今無損”,如是地進行隨喜的話(“今”,就是現世的意思),那麼對現世當中的我們沒有損害,而且對來世是“樂亦多”,也會給我們的來世帶來很多的安樂。“反之因嗔苦”,那麼反過來,如果我不隨喜,産生嗔恨、産生嫉妒,那麼今世當中因嗔而苦,“後世苦更增”,後世我們的痛苦會更加地增長,字面意思就是這樣的。
那麼我們再進一步去分析,什麼是“今無損”呢?我們從幾方面來觀察,首先“今無損”,當然就是指我們隨喜的心,對現在的我們來講是無損的,直接從無損的字面理解,對我們沒有什麼損害,沒有什麼損失,這個叫無損。如果進一步,從另外一個側面來看,實際上無損是一種快樂的意思。
首先從無損害角度來講,那麼對誰無損害呢?對我們的身心、財富都沒有什麼損害。當我們見到其他衆生修善法的時候,見到其他的人得到安樂的時候,如果我們的內心當中産生一種隨喜的心,這時候我們就看一下,這對于我們的財富有沒有損失呢?見到別人快樂的時候,我內心很高興,對現有的財富來講,沒有絲毫的損失。對我的身體有損失嗎?沒有,對我的善根也沒有損失。所以,即生當中不會對我們的受用有任何的損失、任何的衰敗。所以說,我們爲什麼不這樣去隨喜呢?
如果說,當我們看到別人快樂的時候、別人在修善法的時候,我一隨喜:好了,我的財富因爲我的隨喜,一下子就損失了3000元錢,損失了一套房子,如果是這樣的話,當然我就要考慮了,就要去觀察分析隨喜的成本怎麼樣,如果成本太高,代價太大,有可能我就不去做隨喜了。但是當我發起很強烈的隨喜念頭的時候,對我的身心,對我的財産並沒有絲毫的損失。這就是我們可以去産生隨喜的一個理由。
還有,在我們做隨喜的時候,也沒有損失我們的快樂。而且從“無損”的字面上來看,我們就說第二個意思吧,這個無損就是快樂的意思,今世快樂,來世也快樂。爲什麼說當我們隨喜的時候,我們就會快樂呢?因爲我們看字面的意思,“隨喜”是跟隨別人的善法而生歡喜,跟隨別人的快樂而生歡喜,隨喜本身就是一種歡喜、一種快樂。所以說我們一次生起歡喜心,我們得到的是快樂,那麼我們第二次生起隨喜心,又是快樂。我生十次是快樂,生一百次是快樂,我們從早到晚能生起隨喜心,就全是快樂。所以說我們爲什麼這麼觀察“今無損”的意思,就是講,不單單對我們的財富沒有什麼損害,而且能夠通過這個隨喜,的的確確給我們帶來新的愉悅——內心當中非常高興、非常歡喜。所以“今無損”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觀察,直接一生隨喜心的時候,馬上就得到快樂了,當下就得到快樂了,就是這樣的。
所以從第二個根據來看“今無損”的時候,我們是完全可以去參與隨喜的修行的,因爲對我們現有的財富、資源沒有什麼損失,而且一隨喜,馬上當下就帶來快樂,只要我們隨喜的一念成功了,只要我一成功隨喜的心念,帶來的馬上就是一種快樂,它就是這麼快的作用,它就是有這個作用,所以說現今無損。
我們再來看看,後世怎麼樣——“來世樂亦多”。爲什麼當我們生起一念隨喜的時候,除了當下快樂之外,隨喜這個修法還能夠給我的來世帶來快樂,是什麼原因?因爲隨喜是一種善法,不單單是一種善法,而且是很清淨的善法。這裏面沒有煩惱、沒有嫉妒、沒有其他煩惱,它就是一種清淨的善法。如果我對一個衆生的善法,能産生隨喜,我就能夠通過隨喜獲得這樣的善業,那麼對十個衆生,對一百個衆生,對一切衆生的善行、對一切衆生的快樂,都能夠隨喜的話,隨喜的所緣、對境越廣大,獲得的善根就越深厚,那麼善根越深厚,來世帶來的果——快樂也就越多。所以說“來世樂亦多”,是因爲它本身是很清淨的善法,通過緣起的法則來觀察的時候,如是的因,就是如是的果。所以說我們如是的在今生當中,造了大量隨喜的善業,那麼這個善業一旦成熟之後,我們就會在來世當中獲得很多快樂。我們在學習因果規律的時候就知道,業因果是“未做不遇,已做不失”,還有一個就是“增長廣大”。所以我們現在生起一念隨喜,那麼在後世的時候,是不是就收成一念的快樂呢?不是這樣的,它會增長很多倍,在來世它可以輾轉地去增長、成熟這種快樂,所以說“來世樂亦多。”
不單單是從世俗的層面來講“今無損,來世樂亦多”,而且從菩薩道角度來講,隨喜可以說是一種非常殊勝的、圓滿成佛資糧的修法。要讓這種善法清淨、增長圓滿,障礙是什麼?當然就是種種煩惱。其中有一種煩惱叫嫉妒,這個嫉妒的煩惱可以讓我們迷失本性,讓我們沒有辦法行持清淨的善法和正道,但是如果我們能夠修持隨喜的心,它就可以成功地把這個嫉妒的煩惱徹底根除。通過菩提心攝受的善根非常廣大,它能夠直接成爲成佛的因,在佛的很多功德法中,有些就是通過專門修持隨喜的功德帶來的。所以我們說,這種隨喜的修法,按照世俗的語言來講,一本萬利也好,或者一本億利也好,怎麼形容都不爲過,就是說幾乎不需要什麼資本,一本萬利,或者無本萬利也可以講,當然這樣講有點落于世俗的嫌疑,但不管怎樣我們要把這個問題描繪清楚,也可以借用一些大家比較熟悉的概念。
在世間當中,如果投資一分錢,可以來帶來一萬元的回報,這種事我們肯定馬上擠破頭搶著去做。現在我們說,隨喜的善法就有這種功能。我們不了知就算了,如果了知有這樣一種法,那一定要做。隨喜不單是純粹給我們帶來福報、帶來功德(當然功德我們也要,它是我們得到安樂的因),還有就是它可以摧毀我們修道當中嫉妒這種障礙,能夠把嫉妒的障礙成功地摧毀掉,幫助我們修持清淨的菩薩道,這樣當然我們就更加要去做了。不管是從修法的角度,還是從得到功德的角度來講,我們都要去做。這就是幫助我們如實地認清:隨喜的的確確就是有這種功能、有這樣的能力、功德。那麼知道了爲什麼不做呢?一定要做。了知了它的功德利益之後,我們就要投入到修持隨喜的行列中去。
我們講了隨喜正面的功德之後,再講反方面的一種過失。“反之因嗔苦,後世苦更增”,我不修隨喜會怎麼樣?不修隨喜,就會“反之因嗔苦”。如果在看到別人修善法…
《《入菩薩行論》第63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