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第62課
我們繼續學習“平時行爲寂靜”的科判。前面頌詞宣講了要自主身心,表情盡量處于平和狀態等獲得寂靜的一些教誡。下面進一步進行宣講:
移座勿隨意,至發大音聲,
開門勿粗暴,常喜寂靜行。
水鷗貓盜賊,無聲行隱蔽,
故成所欲事,能仁如是行。
當我們移動桌子、椅子等時,不要隨意發出很大的聲響;平時開門、關門時,動作也不要粗暴,要經常喜歡行持寂靜的行爲。比如就像水鷗、貓和盜賊,他們在行動時都是沒有明顯的響動,在極爲隱蔽情況下,成辦自己所欲之事,行菩薩道的菩薩也應該如是行持。這兩個頌詞的主題與科判“平時行爲寂靜”的意義完全相合,所以我們也要從這個角度來理解此頌詞。
移動座位時不要隨便發出大音聲或開門時不粗暴,這都與菩薩平常寂靜的行爲息息相關。如果平時在移動東西時根本就不觀察,什麼是應理的,什麼是不應理的,隨便發出大的動靜,或者開門使勁敲、砸,關門也很用力等粗暴的行爲,都是不符合行爲寂靜的方式。雖然有些人性格天生內向寂靜,有些人大手大腳,不注意平時的細節,但作爲菩薩,必須要求平時修行過程中乃至于這些細節都應注意。
菩薩有一個廣大的目標就是要成佛利益有情,這就需要心胸要寬廣,志向要廣大,但真正行持的時候,不僅需要菩薩的心要很寂靜很調柔,行爲也必須很寂靜很調柔。下面我們觀察分析下它的必要性是什麼。
從世間來講,行爲隨便是讓人看不慣的。如果一個人隨便移動東西、製造很多噪音,或者開關門時聲音和動作很粗暴,都會影響到別人的情緒和心態,讓人感覺不舒服。世間人尚且不喜歡這樣的行爲,何況修持菩薩道的菩薩呢?菩薩時時刻刻想著利益衆生,所以影響衆生的事情,當然是不能做的。
從修行的角度來講,如果隨便發出很大的嘈雜聲也會影響別人。比如在寺廟裏面修行,必須要有寂靜的環境;看書或聽法、打坐都要有寂靜的氛圍,如果在這樣的氛圍中隨便發出聲音就會影響別人修行。很多人在一起聽法時,自己要注意盡量不要發出大的聲音,不管是咳嗽或是打噴嚏,最好用東西捂住,不要讓聲音傳得很遠、顯得很大,我們應該考慮到:雖然有些方面是不可控製的,但盡量把它減到最低程度。聽法時,也不要隨便翻口袋、塑料袋等,這樣發出聲音也會影響別人聽法;隨便交談也會影響到別人修法,本來別人正在認真地聽法時,突然一個人講話,他的注意力就會轉移過來,聽聞正法就很可能中斷,就沒有聽聞、思維法義。這不單單是自己和另一個人的簡單問題了,你自己沒有聽,對方沒有聽,周圍很多人被你吸引也沒有聽法。一個人講話,實際上會影響很多人中斷相續中正法的連接,這有很大的過失。又比如別人打坐時,你發出嘈雜的聲音,讓別人沒有辦法專心安住所緣觀修,這也是不如理的做法。這樣的比喻有很多,如在城市裏住的樓上樓下,門與門之間隔得很近,如果平時的行爲不注意,有可能給別人造成困擾,讓人感覺不舒服。作爲一個菩薩,要利益衆生,如果經常性故意發出很大的動靜就說明我們的相續比較粗暴,已經影響到了別人,是不好的。
另一種必要性,就是在修持菩薩行的過程中要觀修法義,我們觀察就會了知,如果要更多、更深廣地去緣法義時,什麼樣的心態比較容易觀修呢?在內心很煩躁、很亂時,想認真仔細地緣法義而深入觀察是很難做到的,但是如果心處于寂靜、平和的狀態時,更容易緣法義而觀修。所以爲什麼要“常喜寂靜行”,實際上和我們平時能夠經常緣正法觀修有很大的必要性。打坐時,如果我們的心能夠寂靜,法義就容易現前。下坐之後,在日常生活中,爲了讓我們的修行融入生活,也需要保持一個相對寂靜的狀態。
在身心寂靜的狀況下,所緣法義就比較容易現前,不管是觀察止惡修善的法義,還是觀修菩提心、空性慧、修寂止、修禅定,就容易取舍與行持;心不寂靜會被很多妄念幹擾而無法行持,如果經常處于不寂靜的狀況,法義很難真正融入相續中。經常保持寂靜,相對而言更容易和正法相應。
“常喜寂靜行”看起來和利益衆生沒有關系,和修持菩提心和空性見也似乎沒有什麼關系,但是菩薩的修行就要落實在這些細微的地方。除了打坐、上座觀修甚深的法義外,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注意這些細節並落實(也就是說,如果平時行爲很寂靜,再把這種寂靜帶到上座修行時),那我們的心就更加容易寂靜;如果平時我們的心非常不寂靜,坐下來觀修馬上就想讓心寂靜,這是是很難實現的。
所以,座上座下有很大的聯系,平時行爲很寂靜,上座修法就容易和法相應,如果平時很散亂、粗暴,而不知收斂這種粗暴心和行爲,一下子上座就沒辦法和正法相應的,要花很多時間來調整,當調整得差不多時,時間也就到了,又開始回到散亂的環境或者粗暴的狀態中,這樣怎麼能調伏我們的心呢?這是非常困難的。
此處說的寂靜行,只是把搬動桌椅板凳和開門、關門作爲例子告訴我們:日常的一切行爲都應保持寂靜。佛陀對出家人走路應有的威儀都有很嚴格的規定:眼睛怎麼看、走路的姿勢和速度、禁止大跑大跳的行爲等,原因也和這有關系。如果在日常行住坐臥都能夠保持規範的話,那麼在調心時,真正開始觀修法義時,就更容易和正法相應。
如果菩薩的行爲很寂靜也能夠讓其他人生起信心。在上師的講記中講了關于舍利子尊者的故事:他在還沒有正式接觸正法之前,先是被馬勝比丘的寂靜的行爲所吸引,然後觀察:這麼好的行爲到底修的是什麼法?依止的是哪位善知識?才會使身心如此地調柔、寂靜?舍利子尊者問後得知馬勝比丘依止的是覺悟者佛陀,講的勝法是“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俱舍論》中記載有這個公案,馬勝比丘只是講了一句“諸法因緣生”的偈頌,因爲舍利子尊者是利根者,一聽當下就證初果。後來舍利子尊者給目犍連尊者講了叁遍,目犍連才證了初果,最後他們到佛面前出家獲得阿羅漢果。
佛陀的兩大弟子之一舍利弗,他最初值遇佛法,顯現上也是被一個修行者非常完美的威儀所打動。現在這種行爲也適用很多人,當然每個人的興趣愛好不一樣的,有些人喜歡比較隨意,而大多數的人也會因爲一個人的行爲看起來讓人舒服而容易對他産生好感。以前上師編纂的《智海浪花》中,就有很多修行者最初進入佛門的故事,他們就是看到了佛教修行人或出家人寂靜、如法的威儀從而産生興趣和信心。
菩薩要接引衆生就要讓自己身心寂靜,以此作爲接引他人入佛門的因緣,讓衆生生起歡喜心。尤其現在這個時代,人們的行爲越來越隨意,雖然不管哪個時代衆生的煩惱都很強,但相對而言,古代人的行爲還是比較收斂的,因爲民衆心裏有種道德規範,現在由于社會風氣的影響,衆生都喜歡大跑、大笑等大動作。如果在嘈雜環境中,有人的行爲特別寂靜,就像汙濁的空氣中有了一陣清風,感覺非常不一樣,通過這種清新的風,讓人們對正法、對修行者、對修行的法要産生信心。
所以,菩薩在利益衆生、給衆生宣講正法時,可以利用顯示神通等一切方法調化衆生,有時身體的寂靜也是可用的方法。因爲很多人看到修行者行爲寂靜柔和,很容易對他和他所修行的法門産生興趣,這也不失爲一種接引衆生趨入正法修行的善巧方便。雖然這樣的行爲只能接引一部分衆生,他們依此因緣而趨入正道,但是哪怕只是對一個衆生有利益也值得去做,何況這樣做對菩薩本身修行有利。所以,一方面對本身有利,一方面也能夠通過這種方式接引衆生,那菩薩何樂而不爲?肯定會去做的。“常喜寂靜行”對于菩薩自利利他、安住法義方面都有很大的利益。
下面講相關比喻,“水鷗貓盜賊”。“水鷗”如河鷗或海鷗,它們以捕魚爲生,經常在海面或河面上捕魚,在捕魚時,它沒有震動翅膀飛行而是慢慢地,悄悄地滑行在水面上,突然下水把魚抓上來,通過這樣的方式成辦自己所欲之事。再比如貓捉老鼠是天性,不管吃還是不吃,就有這樣的習氣。貓在抓老鼠時,行走時悄無聲息,有時爲了等老鼠可以趴在一個地方長時間不動,靜靜地等待老鼠的出現。它們是通過無聲、隱蔽的方式來成就自己所欲之事。第叁個是盜賊,他們偷東西時不可能大呼小叫地去做,如果這樣就是強盜而不是盜賊了,盜賊總是毫無聲息、悄悄地潛藏在所偷東西的旁邊,然後伺機下手。他的行爲是非常隱蔽的,夜晚入室的盜賊盡量讓聲音最小,走路的方式、穿的鞋子,都是讓聲音盡量不發出來,爲了讓自己的行爲更加隱蔽,平時都要訓練。古代的小偷都要穿夜行衣,就是和夜幕顔色相同的非常隱蔽的黑衣服,再加上輕手輕腳,穿的鞋子也不容易發出聲音,而且專門走黑暗的地方,這些都有講究。另外,現在在火車上、公交上的小偷,他們也很刻意隱藏自己的行爲,除非是一些訓練有素的警察,一般的人根本看不出來。水鷗、貓、盜賊都是通過隱蔽的行爲和方式來成辦所欲之事。
“能仁如是行”,和上述保持寂靜有相似的地方,但前面幾乎都是造罪業(水鷗抓魚、貓抓老鼠、盜賊偷東西)。菩薩所行持的行爲是和它們相反的、利益有情的大事業。這些動物在成辦事情的時候,都是非常寂靜,能仁要成辦利益有情、成就菩薩等大事情,也應該如是而行。“能仁”是佛的一種名號,“釋迦”就是能仁的意思。“能仁”有時是指佛,此處是指修持佛道的諸菩薩們。如果修菩薩道的能仁們、菩薩們能夠如是地寂靜行持,也能夠成就自己所欲之事。清淨業障、生起善心、行持善行或者是達到某種證悟,乃至最終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佛果,如此一切所欲之事都是通過自己身語意行持寂靜的方式實現的。因此我們平時的行爲要寂靜,尤其要刻意地通過訓練讓自己的行爲越來越寂靜,這樣我們的神智才會越來越清楚,所…
《《入菩薩行論》第62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