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受干扰,这对菩萨道的修行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摄义的含义。
丑四、作意功德:
奋战诸烦恼,虽生多害苦,
然应轻彼苦,力克贪嗔敌,
制惑真勇士,余唯弑尸者。
我们和烦恼作战一定会产生很多苦害,但我们应该轻视这种苦害,而力克贪心、嗔心等敌人。“制惑”就是能调伏烦恼,如果能够制伏烦恼,这个人就是真正的勇士;如果不能调伏烦恼,虽在战场上杀死敌人也只是“弑尸者”——杀尸体的人,谈不上真正的英雄。第四品讲调伏烦恼也有类似的颂词。调伏烦恼是真勇士,其他不算是真勇士。这是提前告诉我们:在调伏烦恼的过程中,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真正和烦恼作战的时侯,还会遇到很多的伤害。
我们在奋战诸烦恼的过程中,在和烦恼作殊死搏斗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伤害和痛苦:比如来自内心的一种痛苦,来至外界的痛苦,乃至来自非人、魔王波旬等的伤害都会遇到,怎么体现的呢?比如我们内心的自私自利、贪欲和嗔恨心都很自在,盘踞在我们心中的时间非常长,长期处于霸主的地位。现在我们要去挑战它,这个调伏烦恼的善心力量是新生的,本来是和佛性相应的,潜力很大,但在当前的显现上,这个善心、决心、信心的力量还很弱,还没有发展壮大起来,就如抗日战争初期,虽然中国军队有广大人民作为后盾,潜力非常强大,但装备力量很弱;而日本国土面积小,基础肯定相对薄弱,但在显现上他们的军队装备强大、训练有素。所以刚开始作战的时候,中国军队累战累败,一退再退,最后大半个中国都被占领了。中国军队肯定会遇到很多伤害,但是因为他们有很强的潜力和后盾,有不言败、不放弃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力,力量逐渐强大,在长久的消耗战中,慢慢占了上风,最后通过内因外缘获得了胜利。
我们和烦恼作战的过程也一样,善心的潜力很大,也有很好的基础,就是佛性。而烦恼属于客尘,它和实相是不相应的,但就当前情况而言,因为烦恼存在的时间很长,经过很长时间的“训练”,力量很强大,而善心虽然基础好,但毕竟从来没有训练过,所以在作战初期的力量对比很悬殊。就是说,刚开始对治烦恼的时候,遭受打击、违缘、损害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首先要把形势认清楚。我们要知道:坚持观修、坚持对治,最终一定会获得胜利。虽然我们有基础,但是刚开始就放弃了,或者遇到打击就完全溃败,最终还是没办法取得胜利。
奋战诸烦恼会产生多害苦:比如贪欲心的力量是很强大的,要对治贪欲,就要知道什么是贪欲——不管是人是物还是名,我们对很喜欢的东西,就有一种想获得、占有的心态,认为如果得到了它,我会非常快乐、非常安全。我们早就习惯了这种心态,而要让我们不贪,就相当于强迫让我们抛弃很喜欢的东西,已经到手的东西不要去拥有,可想而知我们内心有多不愿意,这个时候就会产生所谓的伤害。
在对治烦恼的过程中会有伤害,我们就觉得受不了。很多人觉得修佛法这么困难,要干脆放弃所喜欢的东西,慢慢就不愿意修行佛法了,这就叫产生了害苦。有多少贪心,放弃的痛苦就有多少,有多少种类、数量都会有相同的苦出现。
嗔恨心也一样,以前发怒时觉得自己很英雄、很勇敢,如果要求你不能发火,不能生嗔心,也不能对对方怎样,这时就觉得很难受。为什么修安忍这么困难?因为它的的确确和我们长期以来养成的性格完全相反,我们习惯了这个套路,习惯了这种模式,现在让我们从反方面去克制,当然非常困难了,这个时候也会产生多害苦。愚痴心表现如睡惯懒觉,现在让我们早起也会觉得很痛苦,这是和烦恼作战中痛苦的一种体现。
不单是内心的痛苦,有时痛苦可能来自于外部,比如我们修忍辱可能会有人说:这人没有骨气,遇到打击不敢说话,不敢还手,当缩头乌龟,外界的压力很大。正准备安忍时,有人说些煽风点火的话,怂恿我们去报复,有时我们就克制不住了。伤害、违缘会来自种种方面。
修佛法是和我们心中固有的习惯作对抗。观察当前在轮回中的人,我和他们之所以成为轮回众生,是因为他们的习性和我是相似、相近的,所以我的想法习惯和其他人都是同类。一旦我要修持佛法对治烦恼和习性作斗争的时候,因为和绝大多数人的习惯不一样了,就好象站在了众人的对立面,可想而知:众人看到我们修行佛法会投以奇怪的目光,或者不理解我们的修行方式和理念,其实这很正常。整个环境就是这样:绝大多数人不修行,个人的言行举止和众人完全不一样就会被视为异类,这种情况会出现,此类害苦、损害也会出现。遇到这些情况怎么办?此处讲“然应轻彼苦”。
我们应该清楚,这些痛苦都会出现,但我们要轻视它们——“力克嗔等敌”。不管现在怎么痛苦,我们调伏贪欲心、嗔心就是要克服这种伤害、调伏自己的习性,想方设法摧毁贪欲、嗔恨等烦恼仇敌。如果通过长时间战斗,能把贪心、嗔心调伏了,这就是真勇士。其他勇士不是真勇士,只是杀尸体的人而已,为什么呢?因为在战场上杀死敌人或怨敌,不管你杀不杀,最后他自己都会自然死亡,所以你把他杀了,就相当于杀尸体一样,不算真正的勇士。而烦恼不是如此,你不杀它,它不会自己死亡,会万寿无疆。所以能把隐藏在内部的、力量非常强大的烦恼调伏了,可称为真正的勇士。
调伏烦恼的人就是拥有真正神通的人。能调伏自己的相续、调伏自己的烦恼,这是真勇士也是具真神通者。这个功德是非常大的,我们要作意这个功德啊。在遇到痛苦的时候,应该去斗争。按世间的话来讲,在战略上要轻视它:要知道烦恼就是个客尘,就是一种虚妄分别念;在战术上要重视它:该调伏就要调伏,烦恼生起之后要重视它,然后想怎样去调伏、制定调伏的方法,或者平时多学习、多训练、多串习,培养对治力。
第一个烦恼产生就对付,第二个烦恼产生又对付;贪心产生的时候要去对治,嗔心产生的时候也要去对治。我们在战略上要轻视它,在战术上要重视它,每一个烦恼都认认真真去对待,如果这样做了,我们就可以在调伏烦恼的战争中,最终立于不败之地,获得最究竟的成功。
苦害有诸德,厌离除骄慢,
悲悯生死众,羞恶乐行善。
颂词告诉我们苦害也有很多功德。前面提到,有些痛苦已经伤害了自己,没有任何利益,我们很厌烦痛苦,想要永远离开痛苦。但在佛菩萨智慧眼里,苦害其实具有两面性,任何东西都是双刃剑,苦害也是双刃剑,它可以伤害我们,让我们感受很大的一种痛苦;但苦害也有功德,到底有什么功德呢?这个地方讲第一是厌离,就是会让我们产生厌离心;第二是除骄慢,能够打破我们的骄慢心;第三是悲悯生死众,让我们对飘流在轮回中的生死众生产生悲悯心;第四是羞恶,就是对恶业产生一种想断除、厌恶或羞于造恶业的心态;第五乐善行,痛苦会让我们对修善法产生真正的兴趣。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从哪些方面体现它的功德。
第一个功德的体现是:帮助我们产生厌离心。为什么呢?假如我们的生活、身体或者方方面面都心想事成的话,我们就想不到轮回有什么可厌离的,觉得很舒服,很快乐,就不会想到出离的必要。如果遭遇痛苦,就会让我们发现轮回的真相。虽然我们也许只是在众多的安乐中受了一点点苦,但是这点苦有可能会变成我们认真思考人生、思考轮回的一种契机,就好像是一个突破口,从此开始思考人生。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王宫做太子的时候,父王非常疼爱他,把太子的衣食、宫殿、妻子等照顾得很好,但佛陀在出四门游玩的时候,看到了病人、老人、死人,通过观察就觉得轮回的自性就是如此,离不开生老病死的痛苦,总有一天会老,总有一天会病,总有一天会死,就开始对轮回产生厌离心,想要解脱轮回。
其实我们现在也是一样,通过思索轮回的痛苦,可以产生厌离心。我们自己会感受痛苦,对感受不到的痛苦就通过思维的方式体会。佛菩萨在《大圆满前行》、《广论》等经论中,对我们看不到的地狱、饿鬼、天人、修罗的痛苦或者某些看不到的旁生痛苦、自己没有体会到的人的痛苦等一系列痛苦都有宣说,都要去思维;或者我们思维已经感受到的痛苦,这样就可以产生一种对轮回的正确认识,之后我们会想:怎样才能摆脱现状?才能从这种痛苦中解脱?
最要命的,就是整个轮回都充满了痛苦。在轮回中,并不存在这个地方有苦而其他地方没有苦的现象。比如我们可能认为富人的生活更好一点,或者美国等其他国家非常好,没有生痛苦的对境。如果真是这样,脱苦只要摆脱当前的环境就足够了,我们生到天界去,或者想方设法移民到富裕的国家去,那就没有痛苦了,其实并非如此。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不同痛苦。天人非常安乐,其实也有痛苦,经论中对这些情况介绍得非常清楚。而且,这种痛苦的自性并不是一生一世,如果只是苦一生一世,我咬牙坚持过来,后世能安乐也可以。但是,只要我们没有离开轮回,不管再转生多少世,都是在痛苦的圈子当中,都是在苦的自性当中没办法脱离。这就是最要命的:这个痛苦是反复的、周而复始的痛苦,你怎么挣扎都没办法摆脱。了知它的自性,就能够让我们彻底对轮回失去兴趣,彻底厌离轮回,就想怎么才能摆脱这种痛苦的环境,所以这时就产生了厌离心。有了厌离心就好办了,有了之后,我们就会思维:有没有出离之道?这时佛陀告诉我们有出离之道,以获得涅槃或者以解脱苦因的方式来出离,引导我们去修法。所以痛苦能够帮助我们产生厌离心。
很多人入佛门的因缘,是遭受了很大的打击或走投无路,有人就怀疑学佛的人都是受到什么打击才学佛的,走投无路的人才去出家。我们可以这样回答:其实不止有穷人、走投无路的人学佛,还有很多知识分子、成功人士也在学佛。即便是走投无路、受到打击而入佛门,这也不是丢脸的事情,因为毕竟通过痛苦的因缘,让我们认识到了轮回的自性,让我们真想要摆脱它。这个地方讲苦害让我们厌离,苦害让我们清醒,有了苦害之后,我们就会思考怎么改变,怎么摆脱这种困境,最后想到去修法。
第二是“除骄慢”。有些人财富多很骄慢,身体很好很骄慢,地位很高很骄慢,如果这个时候被痛苦打击了,比如破产了或者生了很重的病,一下子从高位上掉下来了,这个时候就能遣除自己的骄慢心,感到自己还是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骄慢的人看不到自己的实际情况,就好像飞在空中一样没有脚踏实地,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实际的情况。遭到痛苦就好像从天上落到了地上,这时就知道自己到底是谁了。每个众生的业惑都是非常深重的,相续中充满了痛苦烦恼,如果处在骄慢的状态,就会对这些真相视而不见;遭受痛苦,他就会反观自己的实际状态,遣除傲慢心,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其实这也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清净自心的方法。
第三是“悲悯生死众”。作为大乘修行人,要具有很强烈的慈悲心,那么怎样对其他众生产生这样的慈悲心呢?思考痛苦就可以。比如发菩提心的时候我们发愿解救众生的苦难,怎样解救他们呢?我们就要思维地狱等众生是怎样痛苦的,种种痛苦思维到位,这时就可以产生一种悲悯心;或者自己感受到切肤之痛,就知道别人生病也是这样痛苦,别人遇到打击也是如是痛苦,了知痛苦之因后,对其他众生的悲悯心就能够真实生起。思维轮回痛苦有两个明显作用:一是帮助自己对整个轮回产生厌离心;二是利益众生、生起悲心。
第四、第五是“羞恶乐善行”。我们经常遭受痛苦打击,就会坚信业果不虚,知道如果想要摆脱痛苦,就不能够造恶业,因为所有痛苦都是恶业形成的,也就不是停留在口头上取舍业果了。其实以前我们对于业果方面的认知,只是浮于表面,停在口头上,现在自己真正承受痛苦,就会对恶业产生痛苦产生很强烈的认同,就会想:要摆脱这种痛苦,我必须终止恶业,对造恶业产生一种羞愧心,羞于作恶的心态就会产生。
最后一种是“乐善行”,如果想获得快乐,就必须修善法,善法和安乐之间,是一种正因果的关系。所以羞恶和乐善行,就是苦害对修道能够产生的一种很大功德和功效。
我们要正确面对苦害,让苦害能够转为修道之用。菩萨道中,有很多痛苦转为道用的修法,把我们认为唯恐避之不及的违缘、障碍都能够转为修道之用。对于苦害,平常人的想法是怎样避免,不要让自己受到,遇到就拼命反击——如受到辱骂就会回骂、生嗔心,其实是想努力摆脱这种不安全感、痛苦而反抗、挣扎。对修道者来讲,怎样面对这样的痛苦呢?其实这种痛苦对修道是有帮助的,如果我们进行负面思维,痛苦的伤害会更深;如果进行如理思维:第一,苦害对我们的伤害程度能够减低,第二,苦害本身可以成为修道的一种助缘,变成功德的显现。如果能够转为道用,遇到苦害、违缘、不高兴都能作为修道的助缘,成为我们积累善根、积累资粮的因。如果能够这样,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能如理如实地修行佛法。如果能够这样思维,苦害对我们其实也有很大的功德,作意功德而让我们安忍。
本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入菩萨行论》第73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