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第72课
下面开始学习第二个科判:
庚二(遮破嗔彼)分二:一、遮破于令遭不幸者生嗔;二、遮破于障碍所欲者生嗔。
一是要遮止对令自己遭受不幸的人生嗔心;二是遮破于障碍所欲者所生的嗔心,对此前面也分析了生嗔的两大因素(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
辛一(遮破于令遭不幸者生嗔)分三:一、破嗔于我造四罪者;二、破嗔于亲友造四罪者;三、破嗔于怨敌作四善者。
第一是对我造四种罪或者造四种违缘(就是“历苦遭轻蔑,闻受粗鄙语”)。第二是对我的亲友制造和前面相同的四种违缘。第三是“破嗔于怨敌作四善者”,就是对我的怨敌作出让他感受安乐等四类事情,对于这些情况要修安忍。
壬一(破嗔于我造四罪者)分二:一、破嗔令我痛苦者;二、破嗔轻侮我等三者。
癸一(破嗔令我痛苦者)分三:一、忍受痛苦之安忍;二、定思正法之安忍;三、忍耐作害者之安忍。
令我痛苦者也分了三类情况:第一是让我痛苦、忍受痛苦;第二是定思正法,思维正法如是甚深的安忍;第三是忍耐作害怨敌的安忍。
第一个科判是“忍受痛苦之安忍”,分四个不同的侧面:
子一(忍受痛苦之安忍)分四:一、作意轮回之自性;二、作意出离之因;三、以修习观察安忍;四、作意功德。
首先,作意“轮回的自性是痛苦”,如是而安忍;第二,作意“苦是出离轮回的因”,如是而安忍;第三,通过不断串习来观察安忍;第四,思维作意安忍的功德,如是而修持安忍。
首先讲第一个科判:
丑一、作意轮回之自性:
乐因何其微,苦因极繁多
这个颂词就是让我们了知轮回的自性。一般说来,谁令我痛苦,我就容易产生嗔心——“嗔令我痛苦者”。既然要忍受痛苦,就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观察:其实,痛苦就是轮回的自性,在轮回中没有痛苦是绝对不可能的。
谁给我们造成了痛苦?很多情况之下,我们会说张三让我痛苦、李四让我痛苦,或者是某个团体让我痛苦……我们很容易把生起痛苦之因推到其他有情身上。当然,从某种角度来讲,他们也是其中的一个因,但绝对不是主因,主因就是我们自己造了流转轮回的业,从而导致了自己在轮回中流转,这是总业,至于在轮回当中我伤害了张三、伤害了李四,由此引得他对我作出打击等令我痛苦的事情,这是差别业。如此分析前因后果之后,就会发现很多痛苦都是自己的因素造成的。但这并非分析的重点,我们主要分析轮回的自性。
轮回到底有什么样的自性呢?“乐因何其微,苦因极繁多。”乐因很少、苦因很多。什么是乐因?什么是苦因?从浅层次的标准来看,乐因无外乎就是拥有资具:诸如钱财、房产等等;苦因就是贫穷,没有粮食没有衣服等等。引起苦乐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善业和恶业。真正来讲,乐因少是因为我们的善业很少,苦因多是因为我们的恶业很多。从漂流轮回的整个过程来看,我们所造善业微乎其微,因此感受的安乐就少;所造罪业则极其繁多,因此感受痛苦就多,程度就重。既然乐因很少、苦因很多,就已经决定了轮回的自性,轮回一定是苦多乐少,在轮回中感受痛苦是必然的。
我们了知痛苦就是轮回的自性之后,遇到痛苦的时候便不应产生嗔恨心。确实也不能诿过于他人,根本原因是在于自己——以恶业感召而沉陷轮回。如果不愿感受痛苦,唯有修持出离轮回之道、修持善法。这里所宣讲的平息嗔恨、修持安忍的善法,其实就是出离轮回的修法之一。
乐因少、苦因多的原因何在呢?因为无始以来,我执烦恼就是主宰我们漂流轮回的根本因。因为我执具有自私自利的作意,众生为了自己的安乐不择手段地做利自害他的事情。所以,当我们真正要去做利他的善法时,就会发现因缘很难全部具备。比如想要去放生、守戒,障碍很多,有时来自于外部,有时来自于自相续的烦恼,总之要修一个善法很困难。一方面很难遇到或生起修法的因缘;另一方面,修善法往往要经历长时期思想斗争才能下定决心,或者很容易疲倦厌烦,而且障碍违缘非常多,种种原因导致了我们成办善业非常困难。反之,造苦因则完全不同:倘若要做一个罪业,因缘一下子就具足了。比如杀生罪业的四个条件:对境、作意、方便、究竟就很容易具足,偷盗、邪淫、妄语也是这样。总之,我们造恶因的时候,外部的因缘很顺,自己内心也很愿意做,要实施、圆满所有支分也非常容易;而修善法就完完全全相反了。由此可知:为什么轮回众生乐因少而苦因多,为什么修解脱道、修出离道这么困难了。
在这种状况下,如果不再多加精进努力,还是一如既往,想修持善法、获得解脱是非常困难的。其实这也是轮回的自性。我们为什么会养成这种不断流转的自性呢?就是因为流转的因缘太容易具足了,我们已经习惯了流转的方式。相续中本来就具足很多烦恼的种子,再加上自身还具有意乐。由于无始以来就串习造作恶业,所以就会觉得戒杀难而杀生易、戒盗难而偷盗易、戒淫难而邪淫易……作恶业很顺利,反之作善业就觉得有很多障碍。
此外,就整个社会环境而言,造作恶业、同流合污的人多,客观上导致作恶业容易遇到顺缘,很容易被赞叹,而修持善法反而要受到别人的讽刺、挖苦、误解和白眼。内外种种因缘,致使众生乐因很少、苦因很多。身处轮回,必然要感受很多痛苦,这是轮回的自然规律。了知之后就应该安忍;要出离轮回,必须付出很多努力。
轮回是随顺我们的习性和惯性思维的,如同顺水行舟,不加什么功用而自然趋于下流。修持善法则正好相反:由于众生相续中坚固的烦恼习气和种子很多,善法种子很少——虽有些通过修持重新开始积聚,但力量很弱,要对抗我们无始以来养成的巨大轮回惯性,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修善法对治烦恼相当于逆水行舟,要付出很大的功用而且还不能放松,一放松马上就顺流而下了。轮回是顺着习气来的,修解脱道是逆着习气走的。
我们可以观察今世的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的行为、思维、语言已经养成某种惯性了,倘若突然要去改变它,就会非常困难。如同吸烟成瘾的人,突然戒烟会觉得很难受,因为是反其习性而行。终止业已习惯的行为,就会令人觉得非常难受,吸烟如此,吸毒如此,生活习性亦如此。我们在轮回当中感受诸如此类的痛苦,也是很自然的。因此,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尽量去安忍,修持安忍的善法。
丑二、作意出离之因:
无苦无出离,故心应坚忍。
苦行伽那巴,无端忍烧割,
吾今求解脱,何故反畏怯?
痛苦其实也不是坏事,它能够作为生起出离心的一种因缘。此处分为两段:第一段是前两句“无苦无出离,故心应坚忍”,意思是如果有苦就容易出离,没有苦就很难出离,所以我们的心应该坚忍痛苦。第二段的意思是:世间很多人做无谓的苦行,他们都能够忍受痛苦,我们作为作求解脱道的人,为什么不能忍受痛苦呢?
首先我们看第一段:“无苦无出离,故心应坚忍”。痛苦是轮回的自性,很多不修学佛法的人,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想要去躲避它、绕开它。有人通过努力能暂时离苦,有人虽然一直在痛苦中,但总有一种出苦的希望:认为“我再奋斗那么三五年,可能就可以离开痛苦了”。由于不愿意面对轮回自性是痛苦的事实,所以依然迷失在轮回中。
佛陀教导我们的四谛法,第一个就是要知苦。必须了知我们所处轮回就是痛苦的自性。因为轮回很苦的缘故,所以想要脱离轮回、脱离这种自性,不愿意再受苦而希求解脱。可见,痛苦是帮助我们对轮回生起厌离心,是促我们醒悟、提醒我们修出离道的一剂良药。“故心应坚忍”,所以我们的心要坚忍。
坚忍分为两种情况:世间人所说的坚忍,忍的是一种轮回的痛苦。为什么娑婆世界叫堪忍世界?因为众生对轮回中的很多苦觉得可以忍受,觉得在轮回中有安乐可寻,所以对其他痛苦可以忍耐。佛法中的坚忍,是指在修道过程中不被出现的痛苦打倒,不因遇到违缘而放弃修持善法。两种坚忍的概念截然不同。众生在轮回中已经习惯了安忍一些痛苦,但就没有想到还有一个出离的状态。修行人知道要出离轮回,然后安忍出离过程中所遇到的痛苦。
我们要通过观察痛苦去修安忍。这里所说的痛苦有两种:一种痛苦是对我们人道众生而言,是已经感受到的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等痛苦;还有一些是现在我们没有感受到的,比如说地狱、饿鬼、天道的痛苦等等,需要通过佛的教言去观想、去思维。观察思维之后就知道,轮回都是痛苦的自性,所以要想方设法从轮回中出离。为出离轮回的缘故,我们要忍受当下的痛苦,要作意痛苦是出离之因。我们为出离而忍受痛苦的能力越强,遇到痛苦因缘的时候,就更加能够忍受而不产生嗔恨心。
苦行伽那巴,无端忍烧割
“苦行”是讲苦行者,“伽那巴”是一个叫伽那扎巴的地方的人。颂词中描述了他们如何自残、忍受痛苦。
第一个是苦行者。印度很多苦行者为了得到梵天的果位,为了得到大自在天王妃、天女的随侍、欢喜,在一日乃至数日当中绝食,或者焚烧、割断自己的身体,或者忍受其他很多痛苦,希望以此得到天女的欢心,加持他获得某种成就,这是苦行者忍受痛苦的情况。
另一个是伽那巴。有个地方叫伽那扎巴,伽那巴就是指这个地方的人。在这个地区,人与人之间用兵器互相打击和“无端忍烧割”,用这样的方式发泄愤怒、博得一个英雄的名字。“无端”意为没有什么必要。不管是苦行者为了得到自在天王妃的欢心和加持,或是伽那巴为了琐事互相砍击,他们令身体忍受兵器互击、焚烧割断等痛苦,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行为没有丝毫的意义。有时就是为了争一口气,争一口气到底有什么用?没有任何用!有时是为…
《《入菩萨行论》第72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