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72課

  《入菩薩行論》第72課

  下面開始學習第二個科判:

  庚二(遮破嗔彼)分二:一、遮破于令遭不幸者生嗔;二、遮破于障礙所欲者生嗔。

  一是要遮止對令自己遭受不幸的人生嗔心;二是遮破于障礙所欲者所生的嗔心,對此前面也分析了生嗔的兩大因素(強行我不欲或撓吾所欲)。

  辛一(遮破于令遭不幸者生嗔)分叁:一、破嗔于我造四罪者;二、破嗔于親友造四罪者;叁、破嗔于怨敵作四善者。

  第一是對我造四種罪或者造四種違緣(就是“曆苦遭輕蔑,聞受粗鄙語”)。第二是對我的親友製造和前面相同的四種違緣。第叁是“破嗔于怨敵作四善者”,就是對我的怨敵作出讓他感受安樂等四類事情,對于這些情況要修安忍。

  壬一(破嗔于我造四罪者)分二:一、破嗔令我痛苦者;二、破嗔輕侮我等叁者。

  癸一(破嗔令我痛苦者)分叁:一、忍受痛苦之安忍;二、定思正法之安忍;叁、忍耐作害者之安忍。

  令我痛苦者也分了叁類情況:第一是讓我痛苦、忍受痛苦;第二是定思正法,思維正法如是甚深的安忍;第叁是忍耐作害怨敵的安忍。

  第一個科判是“忍受痛苦之安忍”,分四個不同的側面:

  子一(忍受痛苦之安忍)分四:一、作意輪回之自性;二、作意出離之因;叁、以修習觀察安忍;四、作意功德。

  首先,作意“輪回的自性是痛苦”,如是而安忍;第二,作意“苦是出離輪回的因”,如是而安忍;第叁,通過不斷串習來觀察安忍;第四,思維作意安忍的功德,如是而修持安忍。

  首先講第一個科判:

  醜一、作意輪回之自性:

  樂因何其微,苦因極繁多

  這個頌詞就是讓我們了知輪回的自性。一般說來,誰令我痛苦,我就容易産生嗔心——“嗔令我痛苦者”。既然要忍受痛苦,就要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觀察:其實,痛苦就是輪回的自性,在輪回中沒有痛苦是絕對不可能的。

  誰給我們造成了痛苦?很多情況之下,我們會說張叁讓我痛苦、李四讓我痛苦,或者是某個團體讓我痛苦……我們很容易把生起痛苦之因推到其他有情身上。當然,從某種角度來講,他們也是其中的一個因,但絕對不是主因,主因就是我們自己造了流轉輪回的業,從而導致了自己在輪回中流轉,這是總業,至于在輪回當中我傷害了張叁、傷害了李四,由此引得他對我作出打擊等令我痛苦的事情,這是差別業。如此分析前因後果之後,就會發現很多痛苦都是自己的因素造成的。但這並非分析的重點,我們主要分析輪回的自性。

  輪回到底有什麼樣的自性呢?“樂因何其微,苦因極繁多。”樂因很少、苦因很多。什麼是樂因?什麼是苦因?從淺層次的標准來看,樂因無外乎就是擁有資具:諸如錢財、房産等等;苦因就是貧窮,沒有糧食沒有衣服等等。引起苦樂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呢?就是善業和惡業。真正來講,樂因少是因爲我們的善業很少,苦因多是因爲我們的惡業很多。從漂流輪回的整個過程來看,我們所造善業微乎其微,因此感受的安樂就少;所造罪業則極其繁多,因此感受痛苦就多,程度就重。既然樂因很少、苦因很多,就已經決定了輪回的自性,輪回一定是苦多樂少,在輪回中感受痛苦是必然的。

  我們了知痛苦就是輪回的自性之後,遇到痛苦的時候便不應産生嗔恨心。確實也不能诿過于他人,根本原因是在于自己——以惡業感召而沈陷輪回。如果不願感受痛苦,唯有修持出離輪回之道、修持善法。這裏所宣講的平息嗔恨、修持安忍的善法,其實就是出離輪回的修法之一。

  樂因少、苦因多的原因何在呢?因爲無始以來,我執煩惱就是主宰我們漂流輪回的根本因。因爲我執具有自私自利的作意,衆生爲了自己的安樂不擇手段地做利自害他的事情。所以,當我們真正要去做利他的善法時,就會發現因緣很難全部具備。比如想要去放生、守戒,障礙很多,有時來自于外部,有時來自于自相續的煩惱,總之要修一個善法很困難。一方面很難遇到或生起修法的因緣;另一方面,修善法往往要經曆長時期思想鬥爭才能下定決心,或者很容易疲倦厭煩,而且障礙違緣非常多,種種原因導致了我們成辦善業非常困難。反之,造苦因則完全不同:倘若要做一個罪業,因緣一下子就具足了。比如殺生罪業的四個條件:對境、作意、方便、究竟就很容易具足,偷盜、邪淫、妄語也是這樣。總之,我們造惡因的時候,外部的因緣很順,自己內心也很願意做,要實施、圓滿所有支分也非常容易;而修善法就完完全全相反了。由此可知:爲什麼輪回衆生樂因少而苦因多,爲什麼修解脫道、修出離道這麼困難了。

  在這種狀況下,如果不再多加精進努力,還是一如既往,想修持善法、獲得解脫是非常困難的。其實這也是輪回的自性。我們爲什麼會養成這種不斷流轉的自性呢?就是因爲流轉的因緣太容易具足了,我們已經習慣了流轉的方式。相續中本來就具足很多煩惱的種子,再加上自身還具有意樂。由于無始以來就串習造作惡業,所以就會覺得戒殺難而殺生易、戒盜難而偷盜易、戒淫難而邪淫易……作惡業很順利,反之作善業就覺得有很多障礙。

  此外,就整個社會環境而言,造作惡業、同流合汙的人多,客觀上導致作惡業容易遇到順緣,很容易被贊歎,而修持善法反而要受到別人的諷刺、挖苦、誤解和白眼。內外種種因緣,致使衆生樂因很少、苦因很多。身處輪回,必然要感受很多痛苦,這是輪回的自然規律。了知之後就應該安忍;要出離輪回,必須付出很多努力。

  輪回是隨順我們的習性和慣性思維的,如同順水行舟,不加什麼功用而自然趨于下流。修持善法則正好相反:由于衆生相續中堅固的煩惱習氣和種子很多,善法種子很少——雖有些通過修持重新開始積聚,但力量很弱,要對抗我們無始以來養成的巨大輪回慣性,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修善法對治煩惱相當于逆水行舟,要付出很大的功用而且還不能放松,一放松馬上就順流而下了。輪回是順著習氣來的,修解脫道是逆著習氣走的。

  我們可以觀察今世的自己,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的行爲、思維、語言已經養成某種慣性了,倘若突然要去改變它,就會非常困難。如同吸煙成瘾的人,突然戒煙會覺得很難受,因爲是反其習性而行。終止業已習慣的行爲,就會令人覺得非常難受,吸煙如此,吸毒如此,生活習性亦如此。我們在輪回當中感受諸如此類的痛苦,也是很自然的。因此,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要盡量去安忍,修持安忍的善法。

  醜二、作意出離之因:

  無苦無出離,故心應堅忍。

  苦行伽那巴,無端忍燒割,

  吾今求解脫,何故反畏怯?

  痛苦其實也不是壞事,它能夠作爲生起出離心的一種因緣。此處分爲兩段:第一段是前兩句“無苦無出離,故心應堅忍”,意思是如果有苦就容易出離,沒有苦就很難出離,所以我們的心應該堅忍痛苦。第二段的意思是:世間很多人做無謂的苦行,他們都能夠忍受痛苦,我們作爲作求解脫道的人,爲什麼不能忍受痛苦呢?

  首先我們看第一段:“無苦無出離,故心應堅忍”。痛苦是輪回的自性,很多不修學佛法的人,想方設法、千方百計地想要去躲避它、繞開它。有人通過努力能暫時離苦,有人雖然一直在痛苦中,但總有一種出苦的希望:認爲“我再奮鬥那麼叁五年,可能就可以離開痛苦了”。由于不願意面對輪回自性是痛苦的事實,所以依然迷失在輪回中。

  佛陀教導我們的四谛法,第一個就是要知苦。必須了知我們所處輪回就是痛苦的自性。因爲輪回很苦的緣故,所以想要脫離輪回、脫離這種自性,不願意再受苦而希求解脫。可見,痛苦是幫助我們對輪回生起厭離心,是促我們醒悟、提醒我們修出離道的一劑良藥。“故心應堅忍”,所以我們的心要堅忍。

  堅忍分爲兩種情況:世間人所說的堅忍,忍的是一種輪回的痛苦。爲什麼娑婆世界叫堪忍世界?因爲衆生對輪回中的很多苦覺得可以忍受,覺得在輪回中有安樂可尋,所以對其他痛苦可以忍耐。佛法中的堅忍,是指在修道過程中不被出現的痛苦打倒,不因遇到違緣而放棄修持善法。兩種堅忍的概念截然不同。衆生在輪回中已經習慣了安忍一些痛苦,但就沒有想到還有一個出離的狀態。修行人知道要出離輪回,然後安忍出離過程中所遇到的痛苦。

  我們要通過觀察痛苦去修安忍。這裏所說的痛苦有兩種:一種痛苦是對我們人道衆生而言,是已經感受到的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等痛苦;還有一些是現在我們沒有感受到的,比如說地獄、餓鬼、天道的痛苦等等,需要通過佛的教言去觀想、去思維。觀察思維之後就知道,輪回都是痛苦的自性,所以要想方設法從輪回中出離。爲出離輪回的緣故,我們要忍受當下的痛苦,要作意痛苦是出離之因。我們爲出離而忍受痛苦的能力越強,遇到痛苦因緣的時候,就更加能夠忍受而不産生嗔恨心。

  苦行伽那巴,無端忍燒割

  “苦行”是講苦行者,“伽那巴”是一個叫伽那紮巴的地方的人。頌詞中描述了他們如何自殘、忍受痛苦。

  第一個是苦行者。印度很多苦行者爲了得到梵天的果位,爲了得到大自在天王妃、天女的隨侍、歡喜,在一日乃至數日當中絕食,或者焚燒、割斷自己的身體,或者忍受其他很多痛苦,希望以此得到天女的歡心,加持他獲得某種成就,這是苦行者忍受痛苦的情況。

  另一個是伽那巴。有個地方叫伽那紮巴,伽那巴就是指這個地方的人。在這個地區,人與人之間用兵器互相打擊和“無端忍燒割”,用這樣的方式發泄憤怒、博得一個英雄的名字。“無端”意爲沒有什麼必要。不管是苦行者爲了得到自在天王妃的歡心和加持,或是伽那巴爲了瑣事互相砍擊,他們令身體忍受兵器互擊、焚燒割斷等痛苦,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行爲沒有絲毫的意義。有時就是爲了爭一口氣,爭一口氣到底有什麼用?沒有任何用!有時是爲…

《《入菩薩行論》第72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