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得到暫時的勢力、暫時的成就……最終也沒什麼用。
“吾今求解脫,何故反畏怯?”:我今天開始求解脫、求出離輪回,這實在是所有事情中最殊勝的行爲。爲了無意義的事,苦行者和伽那巴能夠忍受焚燒割裂身體等等苦行,現在我作爲一個具有偉大、清淨目標的修行者,爲什麼畏懼一些小小的痛苦?因此,對于這些痛苦實際上應該是可以忍受的。
在修道過程中,即使怨敵對我們辱罵、打擊,應該也可以毫無疑問地做到正視和忍受,並保持相續中的慈愛心和向道修善的決心。我們應該把痛苦作意成能夠出離的心,如果能夠如是善巧地作意,痛苦就不會成爲修道的逆緣。“作意出離之因”這一部分向我們宣說了輪回的真實情況,也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輪回的自性、生起出離心。
假如我們沈溺在輪回所謂的快樂假象中,尚未認識到輪回是痛苦的自性,此時有怨敵來打罵我們,就可以讓我們清醒並深刻反思,進而認識到輪回還有諸多的痛苦。如果是這樣,便知道正是怨敵幫助我們認識了輪回、幫助我們修解脫道,不僅不嗔恨反而應該心生感激。
不管是認識輪回的自性,還是認識到怨敵是在幫助我們,作爲一個修善法的人,或以痛苦作爲生出離心的助伴,或作爲對衆生産生慈悲心的助伴,只要能做到這一點都可以。
下面講第叁個科判:以修習觀察安忍。修習,就是串習的意思,修行就是反複地串習。下面就講到了串習的比喻,反複串習安忍,是可能逐漸生起安忍境界的。安忍的境界可以從小到大、從淺而深逐漸串習,由此可令我們的相續最終能夠安忍很大的痛苦。
醜叁(以修習觀察安忍)分叁:一、略說;二、廣說;叁、攝義。
寅一、略說:
久習不成易,此事定非有,
漸習小害故,大難亦能忍。
“久習不成易,此事定非有”:通過長久串習最後依然無法變得容易,這種事情在世間中是沒有的。同理,在修安忍的時候,逐漸從安忍小的傷害開始,最後很大的傷害也能夠忍受。
這裏從攝義的角度、以總說的方式告訴我們:其實很多東西我們不能忍受,主要是因爲沒有習慣。如果通過很長時間的串習習慣之後,則我們的忍受力可以提高很多。心的本性具有巨大的潛力,心量可以非常之大,我們可以把心力拓展得很完美。現在我們覺得忍受不了,主要是未曾訓練的緣故。如果經過訓練,最終我們也可以像忍辱仙人一樣:即便歌利王來割截身體,不但不生嗔心,反而生起無比強烈的慈悲心。這種境界,其實我們經過長時間堅持反複串習也是能夠達到的,不串習當然沒辦法達到。
這個道理也可用世間的經驗來說明:世間人做事也是熟能生巧,最後能把事情做得非常隨心所欲。從難轉易的原因就在于長久串習。世間有“叁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說法,“狀元”指的是在行業中出類拔萃的佼佼者,每一行都可以做得很好。比如說學當木匠,剛開始你可能連鋸子都不懂怎麼拿,很難把木板整齊地鋸下來,但只要跟師傅學,不放棄,長期串習熟練之後,做木匠就會得心應手了。
再以開車爲例:剛開始不懂怎麼開車,覺得很難駕駛,但通過學習從不會到會,再經過長時間實踐,幾年之後,技術會變得很好,會覺得駕車很容易。爲什麼?久習的緣故。很長時間去習慣它,事情就會變得容易。
練書法也是一樣。有些人毛筆字寫得很漂亮,可對于一般人而言,寫起來就橫不像橫、豎不像豎,很難看。可是,如果能夠長時間堅持,很多技巧掌握之後,便漸漸覺得寫毛筆字很容易。以前無論如何都寫不好的字,現在能夠寫得漂亮、工整,甚至可以隨心所欲:想寫成什麼樣子,手一動就顯現成這樣子。
所以說“久習不成易,此事定非有”,世間萬法都是一樣。看似不容易、做不到的事情,只要方法正確、不斷地串習,最終都會變得非常容易。這個道理同樣適用于修習安忍的善法,安忍看起來非常困難,正如同一個從來沒學開車的人,看到其他高手車開得那麼好,覺得簡直不可思議;同樣,沒學安忍的時候,看到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身體竟然能夠忍受,覺得簡直不可思議。其實,只要我們願意去做,“漸習小害”(大的方面可能忍不了,來一個人把我們的手或耳朵砍掉,想要我們不産生嗔恨很困難。)從小處做起,逐漸學會在雞毛蒜皮的小事上忍讓、包容,反複地串習這些安忍,讓自己的心漸漸變得柔軟、廣闊,到了某個程度的時候,更大的心量就會生起,中度的傷害也可以忍受:別人在大庭廣衆中辱罵自己或者扇幾個耳光,也能忍受,最後可以達到像忍辱仙人那樣,被歌利王割截身體也能忍受——“大難亦能忍”。
當然,修習安忍和世間學駕駛、學書法還不一樣。安忍畢竟是很大的善法,按照緣起的規律,果越殊勝廣大,所需的因緣越多,可能准備的時間就越長。所以,我們不能認爲修習安忍和學習駕駛一樣簡單,叁個月就能學成。這個不一定,有可能要好幾年、十幾年乃至好幾生。盡管如此,但安忍的善法太殊勝廣大了,所以不管怎麼樣,我們內心都應該保持對安忍的強烈向往之心,要發願生生世世修持安忍直至修成。從身邊的小事開始忍受,學會寬容,逐漸習慣之後,我們的心量開始變得深廣,大難慢慢也可以忍受。這方面是以略說、總說的方式來宣說的。
事實上,心是有爲法,通過因緣可以改變,這是我們值得慶幸的一件事。如果我們去訓練、去串習,心就可以逐漸由弱變強。諸佛、大德通過他們實修成就了安忍,爲我們做了真實不虛的證明。
下面講第二廣說。
寅二、廣說:
蛇及蚊虻噬,饑渴等苦受,
乃至疥瘡等,豈非見慣耶?
在世間當中,人們會受到蛇、蚊虻等的咬噬,還會遭遇饑渴等苦受,乃至于感受身上生疥瘡等痛苦,對于這些,我們不是已經司空見慣了嗎?既然對這些痛苦我們能夠習慣、進而忍受,其實也可以逐漸忍受怨敵的傷害。
比如:人們最初或許會覺得害怕一些事物,如有些人怕蛇,看到蛇就覺得非常恐怖。可是,假如他某天爲生活、形勢所迫,不得已到了一個有很多蛇的環境中,剛開始看到蛇自然就躲得很遠,但在這種環境中呆久了,慢慢習慣了,就敢離蛇很近,最後甚至可以摸蛇、抓蛇、把蛇作爲寵物。我們看到眼鏡蛇覺得非常恐怖,但有人能把眼鏡蛇作爲寵物來養,看了這個報道就覺得很難想象。這就說明一旦習慣之後,恐怖感就會慢慢消除,乃至于最後絲毫無存。
此外,諸如被蛇、蚊虻叮咬等等世間小苦,習慣了最後就可以忍受。以忍受饑渴爲例:一般來說,如果一頓或者一天不吃飯,我們就會覺得忍受不了,但是,如果在某種環境當中爲形勢所迫,那麼從最初一頓不吃、兩頓不吃,乃至後來幾天不吃,也會覺得可以忍受。同理,我們也可以逐漸忍受炎熱、寒冷。
再以忍受疼痛爲例:生病的時候,開始會覺得連疥瘡這類的小病痛都無法忍耐,然而如果病的時間很長了,對疼痛的忍受力也會由弱變強,最後很強的疼痛也可以忍受,原因就在于已經司空見慣了。
這一段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最初覺得很可怕的東西,如果經過長時間的接觸,就可以接受、忍受。我們修習忍辱、安忍也是如此,剛開始的時候一些小小的痛苦都忍受不了,但如果習慣之後,大的痛苦也可以忍受。還有一層意思就是,我們對于蛇、蚊虻乃至于饑渴、疥瘡等等沒有意義的痛苦尚且能夠忍受,那麼對于修習安忍這種具有意義的痛苦就更加應該忍受,而且通過串習最後也確實能夠忍受。
現在的世間人生活壓力都很大。要賺錢養家,還有小孩子要上學;要貸款買房,然後拼命賺錢還房貸等等,看起來壓力確實大。其實,如果習慣以後,壓力雖未減弱,但忍受力卻慢慢提高了。既然這些輪回痛苦我們都能忍受,那麼,對于修習安忍的痛苦也逐漸可以習慣忍受。何況安忍的修法和忍受世間的壓力,本質上完全不同:一個有巨大的意義,一個則沒有什麼實義。如果對于世間的痛苦都能夠忍受,那麼對于更有意義的出世間的修法,爲什麼不能夠忍受呢?應該去忍受,而且也可以忍受。
故于寒暑風,病縛捶打等,
不宜太嬌弱,若嬌反增苦。
因此,當我們面對寒、暑、風、疾病、束縛、捶打等痛苦的時候,不能夠過于怯弱,過于怯弱反而增加痛苦。這裏告訴我們,能否忍受痛苦的關鍵在于心力的強弱,如果心力很弱,隨之而來的痛苦感覺就會加強;如果心力很強,面對同樣的困難、痛苦,也會覺得可以忍受,沒什麼大不了的。
做生意的人要起早貪黑;工人要忍受生産環境的高溫;農民要忍受嚴寒酷暑;有些人會遭遇疾病、束縛、毆打等危難。當面對這些痛苦的時候,首先我們的心不能軟弱。這些情況出現的時候,本身就對我們的身心造成了痛苦,如果心再軟弱的話,雖然客觀上痛苦並未增強,但在感受中痛苦就更爲強大了,自己更沒辦法戰勝了。所以對于痛苦,我們不能過于嬌弱。只要心是強壯的,忍受力是很強的,不管是寒冷、捶打都可以忍受。世間中鍛煉身體的人,一方面固然是通過鍛煉令身體免疫力增加,在鍛煉過程中,心的承受力同時也在增加。由于身心的抵抗力都增加了,所以對于寒暑等惡劣條件就可以去接受。我們在修行佛法的過程中也是一樣的,遇到逆境、違緣的時候,心不能怯弱。
凡夫人修行必然會有這樣那樣的違緣障礙,關鍵是我們的心要堅強,要想到諸佛菩薩曾這樣修持,想到堅持下去就可以最終戰勝種種煩惱,可以獲得很多安樂。這樣如理思維清楚之後,我們就逐漸願意去面對、去串習,漸漸地遇到痛苦就不會感覺非常難以忍受。
其實,很多修行人,即使還沒有得到聖者果位,但是只要串習了很長時間的安忍再回頭與剛開始學佛相比,就會發現忍受痛苦的能力大大加強了。的確如此,我們通過訓練、通過串習,安忍就逐漸變得容易起來。這說明我們心的忍受力在不斷地增強,我們的修行在不斷地進步。這樣的修行下去,最終我們可以到達叁地——安忍波若蜜多到彼岸的果位。那時安忍的違緣、違品就不可能戰勝它了,到成佛的時候,安忍的功德就徹徹底底到達了圓滿。我們通過不斷地串習、慢慢去做了之後,這些功德也是可以得到的。如果了知了這個功德,卻因爲畏難等原因而不肯去做,那麼最後還是沒辦法前進,沒辦法獲得真實的覺悟,只能沈溺在輪回中忍受痛苦。
真正觀察之後就會發現,修行正法所經曆的痛苦和漂流輪回的痛苦根本無法相比。輪回有地獄的痛苦、餓鬼的痛苦、旁生的痛苦、生老病死的痛苦……痛苦是非常多的。修持正法的痛苦有多少呢?雖然也有一些,但是和輪回痛苦相比較起來,修法所生的痛苦時間短、狀況輕。按理來說,我們是可以忍受修法痛苦的,但有時衆生因不明事理,反而覺得修法痛苦而選擇放棄修法。這實在是不明智的選擇,我們學習安忍品之後就會有清醒的認識。相信通過學習佛菩薩所宣講的智慧,經過理性的觀察,最終會堅強我們修習安忍的決心。
本課就講到這裏。
《《入菩薩行論》第72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