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空有无碍观(超定法师)▪P4

  ..续本文上一页由思慧而修慧;依闻、思、修而得现证慧;得现证慧,即实现解脱的目的。正见是闻慧,正思惟是思慧;依正思惟而发的正语、正业、正命,也属思慧;正勤遍通一切;正念、正定是修慧;它是依正见为导,与慧学相应,能发无漏慧的。因之,八圣道在佛法德目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然而,八圣道何以称为中道?这是针对一般的人生观而开示的。情本的人生,根源于情识妄执,一是纵我的乐行,扩张无限的私我,已获得暂时的满足。二是偏向克己的苦行,以石压草的办法,企图达到个己的解脱。依释尊锐智的透视,这些极端的行为,二者同是此路不通,不可能获得个己的超脱和社会的改善;唯有以智为导,不偏不倚的中道正行,才能改善人生,完成人生理想。八圣道,以正见为主导者,一切身心行为都以正见为眼目,以智慧为万行的先导。正见为本的德行,在修道历程上,它是最初,也是最后,贯彻始终的。正因八圣道吻合「以智化情」「以智导行」的原则,不落于情本的苦乐二边,所以称之为中道行。

  3、六波罗密的中道

  中道的正行是多方面的,三学、四谛、八圣道等,这些法门是通大小乘的,约证悟的深浅和发心的大小而区分为大小乘。这里约大乘菩萨行──六波罗密,概述中道德性。梵语波罗密,译云到彼岸。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此六项德性,是菩提资粮,自利利他的正行,能够引导行者到达彼岸,解脱成佛。于此,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般若(智慧)波罗密、般若为诸佛母,一切善行之所依止;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乃因般若故,藉般若为导,而到达彼岸。上列的布施等五种善行,是世间所共的善法,假定不以般若为导,仅是有漏善法,人天福乐之因,不成菩提资粮的。如成佛之道偈颂云:「三轮处处着,是施名世间;三轮空相应,出世波罗密。」即是说,不具般若空慧,执着有能施的我,所施的人和施物—三轮不空,取着我相、法相,是不能出离三界,趣入佛道的;唯有通达我法皆空的无相慧;抱着「我应灭度一切众生,而无ㄧ众生实灭度者」的无我精神,修习一切善法,始能完成无上菩提。故此,经说:「五度如盲,般若是导」;「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4、缘起支的中道

  复次,佛说缘起法,离有、无、ㄧ、异、断、常之二边,亦称为中道。如杂阿含经说:「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迦旃延!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者,则不生世间有见。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这是离有无二边,正见缘起的中道。又同经云:「若见言命即是身,彼梵行者所无有;若复见言命异身异,梵行者所无有。于此二边,心所不随,正向中道。………贤圣出世如实不颠倒正见,谓缘生老死………无明缘行。」这是不落一异的中道。另有不断不常的中道,如云:「自作自觉,则堕常见;他作他觉,则堕断见。义说、法说、离此二边,处于中道说法,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以上经文,值得注意的是佛每提及中道时,其内容总是指缘起法。盖缘起观可以离有无、一异、断常的二边戏论故。

  佛法不是思辩的知识论,一切甚深理论,无非是古圣先贤修证后的觉音。阐述正理,旨在树立正见,把握人生正道,据之以为修学的指南。如八圣道的正见,摄导一切善行而为菩提资粮,成佛正因。而正见之内容即包含四谛,缘起等诸甚深理,由闻、思、修而引发的无漏现证慧。扩充言之,缘起性空观,真如法界观,五重唯识观等都是正见的内容;空有无碍观,尤为中道实践重要的一环。

  总括中道的内容,缘起法,侧重悟理方面的中道;八圣道支(含摄六波罗密等),侧重行的中道。在理论方面,观察诸法缘起相,业果谛宝,宛然而有,不起断见、无见;即于如幻的缘起现象。洞达其自性空,不起常见、有见。如是不落二边,是谓中道。在德行的实践,基于「以智导行」,「以智化情」的正觉原则,修一切善法──三学、六度、八圣道,皆不落情本的苦乐二边。无论是理的、行的,二者同是中道的内容,贯彻自利利他的一切正行,为修佛学法所不可缺的。

  5、悟证层次的问题

  末了,畧说悟证的层次。从初发心修行,积集菩提资粮,直到究竟成佛,大乘唯识学划分为五位:(一)、资粮位:为趋向无上菩提、修六度、四摄法,是入佛道之资粮故;此位又分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心。(二)、加行位:为急于证入见道圣位,加功用行,修(名、义、自性、差别)四寻思观,四如实智;即暖、顶、忍、世第一的四善根位,(三)、通达位:登地菩萨,无漏智生,断分别起烦恼所知二障的种子,照见二空真理故。(四)、修习位:为断俱生起二障,继续修无分别智,以期究竟转依;此位经十阶段,修十波罗密多,断十重障,证十真如。(五)、究竟位:二障种子永断,圆见二空理,证菩提涅槃二果,获得究竟转依──成佛。其它三论宗,立五十二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与唯识宗畧同。菩提资粮的积集是渐次的,不论修五重唯识观,或是八不中道观,在资粮不足,未获现证慧之时,是不能悟入真理的。唯识与中观同说证无生忍、悟唯识性,在于初地;而见道悟入空性,仍须继续前进。依般若空慧修习自利利他的无边功德,迨于事理无碍,福智圆满,方为究竟成佛。

  关于悟证问题,在佛教中有渐悟与顿悟之争。依大乘经论的原意,渐悟与顿悟二说是可以会通的。依渐悟义说,从初发心,亲近善士,听闻正法,积集福智二资粮,修空有无碍观,当功夫醇熟之际,即证入法性,见诸法真理。纵令证悟,尚非完成,必经见道而修道,而后圆满佛果。上列的唯识五位,即诠示这一意义。约顿悟说,由渐次修道,无漏慧发,于剎那间,豁然觉悟;约证悟的一剎那言故称顿悟。如实而说,主张顿悟者,是不能否定悟前之修习的;顿悟后,还得继续进修。禅宗的顿悟说,安立三关,与此相合;惟道生之主张比较特殊。唯识五位说,似主渐悟,但约见道的一剎那,依然是顿悟;禅宗虽力倡顿悟,而三关的过程,则又与渐悟符合。据此,成佛之前的各阶位都在修学过程中;所不同的是开悟前是缘修,仅是闻思修的有漏慧;开悟后是性修,与无漏慧相应的。故此,佛法的正常道是:从渐修而顿悟,再依顿悟而至圆修。

  空有无碍的正观,在修证的历程上,应是贯彻而前后的;修二谛圆融观,开悟时即证真俗不二之理。不过约众生根器利钝的差别,可有圆悟二谛,和先见性空,后见缘起的不同。智度论说:「慧眼无所见,而无所不见。」即是说利根者的圆悟,其般若慧开发时,即悟缘起而性空,性空而缘起,二谛并观而无碍。另一类的悟证却是渐次的,如云:「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唯识学也同样以为:先见眞如,后见縁起;二智的获得是先根本智而后得智。天台宗也有:从假入空,从空出假之说。又如禅宗的描述开悟的过程:三十年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三十年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再三十年,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由此看来,从凡入圣的次第,通常是先观縁起,藉縁起现象而见毕竟空;觉证毕竟空,始彻悟縁起,契入空有无碍的中道。虽然圣境微妙,非凡情可测,但根据经论所示,我们在说明上,理解上,不妨作如是信解。

  六、结论

  佛陀教海,深广无涯,对于初学之人,难免望洋兴叹,不得其门而入之感。我们想对全盘佛法有广泛而深刻的体认,应从竖的和横的两方面,同时并进,才能了解佛教的真面目。换句话说,教理与教史的研究,必须兼顾,才不至于为种种烟雾所困扰。如所周知,一种思想的产生,必须有它的渊源和时代背景;它的出现影响当时思想界,亦为时代思潮所影响。我们对该种思想如何产生,之后又如何进展、演变,其间的各阶段过程都是不容忽视的。比如佛教为何出现印度,时代社会背景如何?怎样又从原始佛教分裂为部派佛教?再而从部派佛教演进为中观、瑜伽的大乘佛教?最后发展成本体论为主流的真常佛教?这是一个庞大而错综复杂的大论题,不是本文所能阐述的,这里仅能粗畧地揭橥佛法特质而已。

  佛法是全人类的,它能适应不同的时空,为任何阶层人士所需,给予我人生命落实而永恒的安顿力。生存在这世界的每个人,他的思想与行为均有赖佛法的陶冶和启迪,以迈上康庄、安稳、幸福的境域。惟佛教经论汗牛充栋,其深度与广度非人人所能认知的。假定不愿暗中摸索,浪费珍贵的生命力;或为避免误入歧途的危险起见,吸取历代先贤,以其毕生的精力,从三藏教海的探索与履践,融会贯通而获得的成果,择其精要,把握核心,以为我人思想行为的方针,那是十分必要的。

  佛教之所以为佛教,一定有它不共于其他宗教和一般学说的特质,此特质为何?扼要言之,不外是縁起性空,性空縁起的这句话。说来似是平淡无奇,但其中却含有无尽宝藏,佛教一切甚深理与广大行,均从此开展出来。縁起性空的思想,起源于佛说阿含,盈育于阿毘昙,完成于圣龙树的论典。佛教学说发展至此,光芒四射,完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直探释尊本怀而光大之。

  大乘佛教,从教史上看,它是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的延续和开展;从教理看,它是根源于佛说,且更能充份表现佛教无我救世的精神。大乘佛教之内容如何?可以甚深理与广大行二门概括之。甚深理为证悟之所依,亦为广大行之所本;而广大行又为圆悟眞理,究竟成佛之阶梯。二者有相辅相成之用。今日各门科学的研究,有理论的与实用的两大目标。学者综合各种现象,求其原理原则,而施之于事实情境上,以实用证明理论,同时亦依理论获得实用之目的。佛法亦然,正法眼藏所诠的,无非是佛陀超卓大智,观察宇宙人生,剖析、归纳万别千差的现象,而获得的结论;古圣先贤依此仙人道,证入于涅槃。

  以上各节将縁起性空的甚深理,以及符合中道的八圣道、六度等的广大行,粗枝大叶地提过,倘若能够把握此一精义,即已捉住佛法大纲;进而于日常生活中思惟观照,身体力行,则距离佛道不远了。

  处在这邪说横行、罪恶层出不穷的时代,人们一味追求物欲的满足,忽畧智慧的开发,品格的陶冶,丧心病狂地以发泄兽性为乐!殊不知欲望无穷,而满足欲望的物质有限;且欲乐的享受如搔痒处,愈搔愈痒,永远不能获得眞正的福乐。现实的社会,多数人生活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彷徨歧路上,陷入苦痛、絶望的泥沼而不能自拔。究其原因,乃自然科学发展迅速,人文社会科学无法迎头赶上,而形成的失调现象。当此人类罪恶蔓延,危机四伏的动乱世纪,正是树法幢、击法鼓、作狮子吼的好时机。如何运用人生正理,发挥释迦的本怀,把握佛法重心,从甚深理的信解,发为实际行动,践履广大的中道行,以维系世道人心,救世救人,乃为正信佛子努力追求的目标,也是时代社会所需要于佛教的。

  

《空有无碍观(超定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