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由思慧而修慧;依聞、思、修而得現證慧;得現證慧,即實現解脫的目的。正見是聞慧,正思惟是思慧;依正思惟而發的正語、正業、正命,也屬思慧;正勤遍通一切;正念、正定是修慧;它是依正見爲導,與慧學相應,能發無漏慧的。因之,八聖道在佛法德目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然而,八聖道何以稱爲中道?這是針對一般的人生觀而開示的。情本的人生,根源于情識妄執,一是縱我的樂行,擴張無限的私我,已獲得暫時的滿足。二是偏向克己的苦行,以石壓草的辦法,企圖達到個己的解脫。依釋尊銳智的透視,這些極端的行爲,二者同是此路不通,不可能獲得個己的超脫和社會的改善;唯有以智爲導,不偏不倚的中道正行,才能改善人生,完成人生理想。八聖道,以正見爲主導者,一切身心行爲都以正見爲眼目,以智慧爲萬行的先導。正見爲本的德行,在修道曆程上,它是最初,也是最後,貫徹始終的。正因八聖道吻合「以智化情」「以智導行」的原則,不落于情本的苦樂二邊,所以稱之爲中道行。
3、六波羅密的中道
中道的正行是多方面的,叁學、四谛、八聖道等,這些法門是通大小乘的,約證悟的深淺和發心的大小而區分爲大小乘。這裏約大乘菩薩行──六波羅密,概述中道德性。梵語波羅密,譯雲到彼岸。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此六項德性,是菩提資糧,自利利他的正行,能夠引導行者到達彼岸,解脫成佛。于此,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般若(智慧)波羅密、般若爲諸佛母,一切善行之所依止;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乃因般若故,藉般若爲導,而到達彼岸。上列的布施等五種善行,是世間所共的善法,假定不以般若爲導,僅是有漏善法,人天福樂之因,不成菩提資糧的。如成佛之道偈頌雲:「叁輪處處著,是施名世間;叁輪空相應,出世波羅密。」即是說,不具般若空慧,執著有能施的我,所施的人和施物—叁輪不空,取著我相、法相,是不能出離叁界,趣入佛道的;唯有通達我法皆空的無相慧;抱著「我應滅度一切衆生,而無ㄧ衆生實滅度者」的無我精神,修習一切善法,始能完成無上菩提。故此,經說:「五度如盲,般若是導」;「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4、緣起支的中道
複次,佛說緣起法,離有、無、ㄧ、異、斷、常之二邊,亦稱爲中道。如雜阿含經說:「世人顛倒,依于二邊,若有、若無……。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者,則不生世間有見。迦旃延!如來離于二邊說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這是離有無二邊,正見緣起的中道。又同經雲:「若見言命即是身,彼梵行者所無有;若複見言命異身異,梵行者所無有。于此二邊,心所不隨,正向中道。………賢聖出世如實不顛倒正見,謂緣生老死………無明緣行。」這是不落一異的中道。另有不斷不常的中道,如雲:「自作自覺,則墮常見;他作他覺,則墮斷見。義說、法說、離此二邊,處于中道說法,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以上經文,值得注意的是佛每提及中道時,其內容總是指緣起法。蓋緣起觀可以離有無、一異、斷常的二邊戲論故。
佛法不是思辯的知識論,一切甚深理論,無非是古聖先賢修證後的覺音。闡述正理,旨在樹立正見,把握人生正道,據之以爲修學的指南。如八聖道的正見,攝導一切善行而爲菩提資糧,成佛正因。而正見之內容即包含四谛,緣起等諸甚深理,由聞、思、修而引發的無漏現證慧。擴充言之,緣起性空觀,真如法界觀,五重唯識觀等都是正見的內容;空有無礙觀,尤爲中道實踐重要的一環。
總括中道的內容,緣起法,側重悟理方面的中道;八聖道支(含攝六波羅密等),側重行的中道。在理論方面,觀察諸法緣起相,業果谛寶,宛然而有,不起斷見、無見;即于如幻的緣起現象。洞達其自性空,不起常見、有見。如是不落二邊,是謂中道。在德行的實踐,基于「以智導行」,「以智化情」的正覺原則,修一切善法──叁學、六度、八聖道,皆不落情本的苦樂二邊。無論是理的、行的,二者同是中道的內容,貫徹自利利他的一切正行,爲修佛學法所不可缺的。
5、悟證層次的問題
末了,畧說悟證的層次。從初發心修行,積集菩提資糧,直到究竟成佛,大乘唯識學劃分爲五位:(一)、資糧位:爲趨向無上菩提、修六度、四攝法,是入佛道之資糧故;此位又分十住、十行、十回向──叁十心。(二)、加行位:爲急于證入見道聖位,加功用行,修(名、義、自性、差別)四尋思觀,四如實智;即暖、頂、忍、世第一的四善根位,(叁)、通達位:登地菩薩,無漏智生,斷分別起煩惱所知二障的種子,照見二空真理故。(四)、修習位:爲斷俱生起二障,繼續修無分別智,以期究竟轉依;此位經十階段,修十波羅密多,斷十重障,證十真如。(五)、究竟位:二障種子永斷,圓見二空理,證菩提涅槃二果,獲得究竟轉依──成佛。其它叁論宗,立五十二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與唯識宗畧同。菩提資糧的積集是漸次的,不論修五重唯識觀,或是八不中道觀,在資糧不足,未獲現證慧之時,是不能悟入真理的。唯識與中觀同說證無生忍、悟唯識性,在于初地;而見道悟入空性,仍須繼續前進。依般若空慧修習自利利他的無邊功德,迨于事理無礙,福智圓滿,方爲究竟成佛。
關于悟證問題,在佛教中有漸悟與頓悟之爭。依大乘經論的原意,漸悟與頓悟二說是可以會通的。依漸悟義說,從初發心,親近善士,聽聞正法,積集福智二資糧,修空有無礙觀,當功夫醇熟之際,即證入法性,見諸法真理。縱令證悟,尚非完成,必經見道而修道,而後圓滿佛果。上列的唯識五位,即诠示這一意義。約頓悟說,由漸次修道,無漏慧發,于剎那間,豁然覺悟;約證悟的一剎那言故稱頓悟。如實而說,主張頓悟者,是不能否定悟前之修習的;頓悟後,還得繼續進修。禅宗的頓悟說,安立叁關,與此相合;惟道生之主張比較特殊。唯識五位說,似主漸悟,但約見道的一剎那,依然是頓悟;禅宗雖力倡頓悟,而叁關的過程,則又與漸悟符合。據此,成佛之前的各階位都在修學過程中;所不同的是開悟前是緣修,僅是聞思修的有漏慧;開悟後是性修,與無漏慧相應的。故此,佛法的正常道是:從漸修而頓悟,再依頓悟而至圓修。
空有無礙的正觀,在修證的曆程上,應是貫徹而前後的;修二谛圓融觀,開悟時即證真俗不二之理。不過約衆生根器利鈍的差別,可有圓悟二谛,和先見性空,後見緣起的不同。智度論說:「慧眼無所見,而無所不見。」即是說利根者的圓悟,其般若慧開發時,即悟緣起而性空,性空而緣起,二谛並觀而無礙。另一類的悟證卻是漸次的,如雲:「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唯識學也同樣以爲:先見眞如,後見縁起;二智的獲得是先根本智而後得智。天臺宗也有:從假入空,從空出假之說。又如禅宗的描述開悟的過程:叁十年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叁十年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再叁十年,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由此看來,從凡入聖的次第,通常是先觀縁起,藉縁起現象而見畢竟空;覺證畢竟空,始徹悟縁起,契入空有無礙的中道。雖然聖境微妙,非凡情可測,但根據經論所示,我們在說明上,理解上,不妨作如是信解。
六、結論
佛陀教海,深廣無涯,對于初學之人,難免望洋興歎,不得其門而入之感。我們想對全盤佛法有廣泛而深刻的體認,應從豎的和橫的兩方面,同時並進,才能了解佛教的真面目。換句話說,教理與教史的研究,必須兼顧,才不至于爲種種煙霧所困擾。如所周知,一種思想的産生,必須有它的淵源和時代背景;它的出現影響當時思想界,亦爲時代思潮所影響。我們對該種思想如何産生,之後又如何進展、演變,其間的各階段過程都是不容忽視的。比如佛教爲何出現印度,時代社會背景如何?怎樣又從原始佛教分裂爲部派佛教?再而從部派佛教演進爲中觀、瑜伽的大乘佛教?最後發展成本體論爲主流的真常佛教?這是一個龐大而錯綜複雜的大論題,不是本文所能闡述的,這裏僅能粗畧地揭橥佛法特質而已。
佛法是全人類的,它能適應不同的時空,爲任何階層人士所需,給予我人生命落實而永恒的安頓力。生存在這世界的每個人,他的思想與行爲均有賴佛法的陶冶和啓迪,以邁上康莊、安穩、幸福的境域。惟佛教經論汗牛充棟,其深度與廣度非人人所能認知的。假定不願暗中摸索,浪費珍貴的生命力;或爲避免誤入歧途的危險起見,吸取曆代先賢,以其畢生的精力,從叁藏教海的探索與履踐,融會貫通而獲得的成果,擇其精要,把握核心,以爲我人思想行爲的方針,那是十分必要的。
佛教之所以爲佛教,一定有它不共于其他宗教和一般學說的特質,此特質爲何?扼要言之,不外是縁起性空,性空縁起的這句話。說來似是平淡無奇,但其中卻含有無盡寶藏,佛教一切甚深理與廣大行,均從此開展出來。縁起性空的思想,起源于佛說阿含,盈育于阿毘昙,完成于聖龍樹的論典。佛教學說發展至此,光芒四射,完成了完整的思想體系,直探釋尊本懷而光大之。
大乘佛教,從教史上看,它是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的延續和開展;從教理看,它是根源于佛說,且更能充份表現佛教無我救世的精神。大乘佛教之內容如何?可以甚深理與廣大行二門概括之。甚深理爲證悟之所依,亦爲廣大行之所本;而廣大行又爲圓悟眞理,究竟成佛之階梯。二者有相輔相成之用。今日各門科學的研究,有理論的與實用的兩大目標。學者綜合各種現象,求其原理原則,而施之于事實情境上,以實用證明理論,同時亦依理論獲得實用之目的。佛法亦然,正法眼藏所诠的,無非是佛陀超卓大智,觀察宇宙人生,剖析、歸納萬別千差的現象,而獲得的結論;古聖先賢依此仙人道,證入于涅槃。
以上各節將縁起性空的甚深理,以及符合中道的八聖道、六度等的廣大行,粗枝大葉地提過,倘若能夠把握此一精義,即已捉住佛法大綱;進而于日常生活中思惟觀照,身體力行,則距離佛道不遠了。
處在這邪說橫行、罪惡層出不窮的時代,人們一味追求物欲的滿足,忽畧智慧的開發,品格的陶冶,喪心病狂地以發泄獸性爲樂!殊不知欲望無窮,而滿足欲望的物質有限;且欲樂的享受如搔癢處,愈搔愈癢,永遠不能獲得眞正的福樂。現實的社會,多數人生活沒有理想,沒有目標,彷徨歧路上,陷入苦痛、絶望的泥沼而不能自拔。究其原因,乃自然科學發展迅速,人文社會科學無法迎頭趕上,而形成的失調現象。當此人類罪惡蔓延,危機四伏的動亂世紀,正是樹法幢、擊法鼓、作獅子吼的好時機。如何運用人生正理,發揮釋迦的本懷,把握佛法重心,從甚深理的信解,發爲實際行動,踐履廣大的中道行,以維系世道人心,救世救人,乃爲正信佛子努力追求的目標,也是時代社會所需要于佛教的。
《空有無礙觀(超定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