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空有无碍观(超定法师)▪P3

  ..续本文上一页之意。自性,即本源、本质、本来如此之谓。在我人意识直觉中,不能透彻现象存在的时间性,不明诸法相续和合的缘起性,而泛起有ㄧ原始的,根本的,或素朴的实在感。这种根深蒂固,牢不可破的妄执,是谓与生俱来的自性执。另ㄧ类知识比较充分的玄学者,经过理性的考察,从现象界缜密的推论中,多少看出相续与和合的缘起性,但受了无始熏染的自性见的影响,从现象到本体,仍然坚持事物的本源是不变的、自成的、真实的。这是分别所起的自性执。哲学上所认知的实在、本体、本元,以及佛教学派中的萨婆多,大乘唯识学和真常唯心系的自性论,皆是根源于自性论而出现的不同型态。

  依萨婆多部的看法,统摄诸法不外假有和实有两种。世间的事物,依时间的前后形成相续相,依空间的相待性假立和合相,这是属于假有无自性的一类。然而分析此相续与和合的现象,到达无可再分的最终单元—极微物和剎那心,是实有自性的。他主张藉五蕴和合的我是假,但假我所依的五蕴,不能不是实有。换句话说,现象界的事物是假,现象背后之本质,却非真实不可。他这种假必依实的见解,虽然也是接受佛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法印,但经他们再推究的结果,发觉相续假(无常)与和合假(无我),彼等所依的原质,确是实有不变的。

  大乘的唯识学系,承袭部派佛教经部师现在实有论,主张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在现行与种子的转化中,其自性是实有不变的。所谓「自性缘起论」,色生色,贪生贪,有漏生有漏,是他的思想之ㄧ。约徧计执与依他起而言,徧计执属假名安立,自性无所有;依他起为自相安立,是实有自性的。依实立假,假必依实,假法是空,实法不可空。若果一切法都无自性,则世出世法无所依傍,不能建立生死流转与涅槃还灭。这是虚妄唯识学对空有的见解。

  另一派真常唯心论者,建立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作为诸法本体。它具足无边称性功德,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的实体,决不可说为空;可以空的是客尘杂染的虚妄心。楞严经云:「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木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明心性一切心而无自体。」虽然在形式上与前述的萨婆多部,唯识学派之说略异,而主张诸法本源实有自性,基本原则是一样的。

  根据性空学系的思想,缘起与自性,二者是不容并存的;凡是缘起法即无自性,是自性有即不从缘起。假定既承认诸法从缘起,又不肯放弃自性的执见,实在是极端的矛盾而不可思议的。中论云:「众缘中有法,是事则不然,性从众缘出,即名为作法。性若是作者,云何有此义?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即是说,诸法从众缘而有,是则无自性。因为法既从众缘现起,即属所作性。假若主张法有自性,就不是所作。如前所述,自性是自有的、自成的、自己规定自己的;而缘起则为所作的,待它而有的。二者形同水火,势不两立,怎可承认缘起又容自性的存在?佛说无常、无我的缘起论,而归结到自性空寂,即为勘破自性的迷执,廓清众生谬误的根源-戏论。不顾佛法基本原则的自性论者,舍此正途不走,各色各样的歧见也就纷然而起了。

  综合的说,缘起是无自性的,无自性故名空;空与缘起的关系是相顺相成的,依空故能缘起,是缘起故自性空。自性论者看来则不然,空与缘起是相反不能并存的。其主要关键在于他们以空为没有,缘起是有—自性有。空只不过破执的方便,目的在于显真性;妄执空,法性不空。若一切皆空,则破坏业果谛宝—缘起,众生的流转与圣者的还灭都无从建立。在性空论者看来恰恰相反,依于空故,才能缘起;是缘起的,自性毕竟空。空与缘起,有互相发明之用,决非截然的二法。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那里是如自性论者所了解的,仅限于否定一面而已!色与空,相容不悖,色当体即空,非空不成色。「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不得成」,即充分证成此义。故以一切皆空为破坏世出世间诸法,实是自性见的作祟,浅智者的看法。

  然则性空论者执空为诸法最终实在,万化之本元吗?不也!「大圣说空说,为离诸见故,若复着有空,诸佛所不化。」龙树菩萨的「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祇是确定诸法可生可灭,可有可无的可能性;犹如一片空地,可建筑楼房,而单有此空地并不能成为一栋楼房。当知抽象的「空」,是不会有现象生起的,必须有缘众的凑合—缘起,才有生灭的现象。比方说,明镜能照物,但若缺众缘—光线、人物等条件,即显不出镜的功用。所以空乃缘起本性,以无自性为义。从缘起显性空,依性空明缘起,二者不即不离,不可视为同一体,也不可当作差别体,盖自性论者的「一」「异」见,是不合空有无碍之中道义的。

  总之,自性空,缘起有,把握这基本原则,分别、抉择空有,决不把空当成虚无,将有作实体解;即缘起现象而知本体自性空,即本体自性空而不碍缘起如幻有。如此才不落于自性生灭、有无、一异、断常的异端,才能契合于缘起性空的中道义。

  五、中道的实践

  1、总说

  总摄全盘佛法,不外乎理论与实践二门。理论乃实践之指标,实践则为到达目的桥梁。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如鸟之两翼,人之足与目,不可偏废。见理愈精深,行之愈真切;行之愈真切,则悟理越发圆正。有理论而无实践,即如数他财宝,画饼充饥,于己则一无所有;反之,有实践而无正理为依据,盲修瞎炼,难免误入歧途。是以教观相资,解行并重,才是修学佛法安稳之道。

  关于实践之行门,佛教各宗重点各异,如天台的一心三观,华严的四重法界观,唯识的四寻思观,三论的八不中道观,净土的五种正行,禅宗的二入四行等。追溯原始佛教,释尊开导的,主要有世间善法-五戒、十善、三福行;出世善法-四谛、十二缘起、三学、八圣道;以及大乘佛教的六度、四摄等。约修行过程而言,悟道之前称缘修,悟道以后称性修;约趣向菩提资粮而言,一是福德行,一是智慧行。依般若慧悟入毕竟空,证得无生法忍,而后更藉般若空慧,摄导万行,达到事理无碍,福慧圆满的境地,即是佛道的完成。

  上来所述,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不祇是理论而已,乃关涉佛法修证核心的问题,也即是中道正观以及悟证所透露的消息。是故性空学者以中道实践,即是依缘起的事修为基础,而体证甚深的空理,务期达到空有无碍的境界。尽管说诸法毕竟空,但对于人生趋向正觉的德行,如三学、八正道、六度、四摄等,绝非可以废弃的。盖毕竟空中,而善恶因果,缘起宛然,天堂、地狱、凡夫、圣人,地位悬殊。那些抹煞缘起事相,陷于不落因果的邪见论者,乃凡外之恶取空,非中观的性空义。龙树菩萨说:「若信戒无基,忆想取一空,是邪空。」否定一切的空见是最危险不过的,所以古德有「宁起有见如须弥,不起无见如芥子许」之诫。

  根据阿含经所示,修习中观,要先对缘起因果,生死还灭的道理,有了深刻信解,然后从缘起存在的当体洞悉其性空。如佛对须深说:「不问汝知不知,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意谓:中道的实践,有其不可躐等的次第,要先对众生生死缘起的因果必然性,有确切的正见,然后观缘起法的本质,生无所来,灭无所至,而契入法性空寂。故此,依缘起无常,无我的事实,契证缘起空寂性,乃是修习解脱道必然的历程。纵然中观师一发心即观八不中道,而性空却不是离缘起别立;不生不灭的空观,奠基于缘起因果之上。否则,抹煞缘起而空谈,便落空见外道了。

  2、八支圣道的中道

  在佛法修行德目中,最普遍而最切要的是八支圣道。如何从现实苦迫、缺陷的人生,增进福慧,净化身心,达到究竟圆满的安乐境地?如何解脱迷妄?扭转情本的人生,过着正觉的生活?一言以蔽之,端赖不苦不乐的中道的实践。如转*轮经云:「在此诸欲乐中,耽着欲乐者,乃下劣凡夫,为非圣无意义之事。虽然,以自身所求之苦为苦,亦为非圣无意义之事也。离此二边之中道,方依于如来而证悟,此即开眼、开知,至于寂静、证悟、正觉、涅槃之道。比丘!于何名为依于如来所悟之中道?即此八支之圣道也。」这是何等明确、中肯之开示!

  八支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正见,包括知善恶、知业报、知前生与后世、知凡夫与圣人的世间正见,以及通达缘起,四谛的觉慧。正思维,是对前之正见所见的,作更深入的正确思惟;又译作正志,是勇于为善,勇于求真,迈向涅槃目标的强烈意志。正语,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之谓;也即是契合正法的语言与文字。正业,指不杀、不盗、不(邪)淫,合法的身业。正命,合法的经济生活,约在家众而言,是合法的职业。合理取财,不浪费,不悭吝;出家众,则依施主的信施而生活。前之正见、正思惟二支,是纯正的见解思想,为趋向理想的方针;后之正语、正业、正命三支,为依正见、正思惟而引发的清静行为。二者如人有足有目,能够引导我们顺利抵达目的地。其次,正勤是背恶向善的努力,向于离欲,向于涅槃的精进。此支贯通于一切德目,如离毁犯而持戒的努力,离五欲五盖而修定的努力,离邪僻妄执而得正见、正思的努力,都属于正勤。正念,是以出离心,菩提心为导向,摄心不乱;从正见、正思惟得来的。正定,是与念慧相应,向于涅槃的圣定,如一般说的不净观,数息观、四禅定,以及大乘佛教的各种止观法门。

  八圣道的实践,含摄着修道的全部过程,如正见、正思维,即增上慧学之内容;正语、正业、正命、卽增上戒学的内容;正念、正定、卽增上定(心)学的内容。(约定慧相应之意义言,此二支是定也是慧。)正勤则变遍通于三学。约修学之阶梯言,修道的历程,自始至终不外是智慧的修习,由闻慧而思慧,…

《空有无碍观(超定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