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空有無礙觀(超定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之意。自性,即本源、本質、本來如此之謂。在我人意識直覺中,不能透徹現象存在的時間性,不明諸法相續和合的緣起性,而泛起有ㄧ原始的,根本的,或素樸的實在感。這種根深蒂固,牢不可破的妄執,是謂與生俱來的自性執。另ㄧ類知識比較充分的玄學者,經過理性的考察,從現象界缜密的推論中,多少看出相續與和合的緣起性,但受了無始熏染的自性見的影響,從現象到本體,仍然堅持事物的本源是不變的、自成的、真實的。這是分別所起的自性執。哲學上所認知的實在、本體、本元,以及佛教學派中的薩婆多,大乘唯識學和真常唯心系的自性論,皆是根源于自性論而出現的不同型態。

  依薩婆多部的看法,統攝諸法不外假有和實有兩種。世間的事物,依時間的前後形成相續相,依空間的相待性假立和合相,這是屬于假有無自性的一類。然而分析此相續與和合的現象,到達無可再分的最終單元—極微物和剎那心,是實有自性的。他主張藉五蘊和合的我是假,但假我所依的五蘊,不能不是實有。換句話說,現象界的事物是假,現象背後之本質,卻非真實不可。他這種假必依實的見解,雖然也是接受佛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法印,但經他們再推究的結果,發覺相續假(無常)與和合假(無我),彼等所依的原質,確是實有不變的。

  大乘的唯識學系,承襲部派佛教經部師現在實有論,主張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在現行與種子的轉化中,其自性是實有不變的。所謂「自性緣起論」,色生色,貪生貪,有漏生有漏,是他的思想之ㄧ。約徧計執與依他起而言,徧計執屬假名安立,自性無所有;依他起爲自相安立,是實有自性的。依實立假,假必依實,假法是空,實法不可空。若果一切法都無自性,則世出世法無所依傍,不能建立生死流轉與涅槃還滅。這是虛妄唯識學對空有的見解。

  另一派真常唯心論者,建立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作爲諸法本體。它具足無邊稱性功德,在凡不減在聖不增的實體,決不可說爲空;可以空的是客塵雜染的虛妄心。楞嚴經雲:「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木葉縷結,诘其根元,鹹有體性,縱令虛空亦有名貌,何況清淨妙明心性一切心而無自體。」雖然在形式上與前述的薩婆多部,唯識學派之說略異,而主張諸法本源實有自性,基本原則是一樣的。

  根據性空學系的思想,緣起與自性,二者是不容並存的;凡是緣起法即無自性,是自性有即不從緣起。假定既承認諸法從緣起,又不肯放棄自性的執見,實在是極端的矛盾而不可思議的。中論雲:「衆緣中有法,是事則不然,性從衆緣出,即名爲作法。性若是作者,雲何有此義?性名爲無作,不待異法成。」即是說,諸法從衆緣而有,是則無自性。因爲法既從衆緣現起,即屬所作性。假若主張法有自性,就不是所作。如前所述,自性是自有的、自成的、自己規定自己的;而緣起則爲所作的,待它而有的。二者形同水火,勢不兩立,怎可承認緣起又容自性的存在?佛說無常、無我的緣起論,而歸結到自性空寂,即爲勘破自性的迷執,廓清衆生謬誤的根源-戲論。不顧佛法基本原則的自性論者,舍此正途不走,各色各樣的歧見也就紛然而起了。

  綜合的說,緣起是無自性的,無自性故名空;空與緣起的關系是相順相成的,依空故能緣起,是緣起故自性空。自性論者看來則不然,空與緣起是相反不能並存的。其主要關鍵在于他們以空爲沒有,緣起是有—自性有。空只不過破執的方便,目的在于顯真性;妄執空,法性不空。若一切皆空,則破壞業果谛寶—緣起,衆生的流轉與聖者的還滅都無從建立。在性空論者看來恰恰相反,依于空故,才能緣起;是緣起的,自性畢竟空。空與緣起,有互相發明之用,決非截然的二法。心經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那裏是如自性論者所了解的,僅限于否定一面而已!色與空,相容不悖,色當體即空,非空不成色。「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不得成」,即充分證成此義。故以一切皆空爲破壞世出世間諸法,實是自性見的作祟,淺智者的看法。

  然則性空論者執空爲諸法最終實在,萬化之本元嗎?不也!「大聖說空說,爲離諸見故,若複著有空,諸佛所不化。」龍樹菩薩的「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祇是確定諸法可生可滅,可有可無的可能性;猶如一片空地,可建築樓房,而單有此空地並不能成爲一棟樓房。當知抽象的「空」,是不會有現象生起的,必須有緣衆的湊合—緣起,才有生滅的現象。比方說,明鏡能照物,但若缺衆緣—光線、人物等條件,即顯不出鏡的功用。所以空乃緣起本性,以無自性爲義。從緣起顯性空,依性空明緣起,二者不即不離,不可視爲同一體,也不可當作差別體,蓋自性論者的「一」「異」見,是不合空有無礙之中道義的。

  總之,自性空,緣起有,把握這基本原則,分別、抉擇空有,決不把空當成虛無,將有作實體解;即緣起現象而知本體自性空,即本體自性空而不礙緣起如幻有。如此才不落于自性生滅、有無、一異、斷常的異端,才能契合于緣起性空的中道義。

  五、中道的實踐

  1、總說

  總攝全盤佛法,不外乎理論與實踐二門。理論乃實踐之指標,實踐則爲到達目的橋梁。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如鳥之兩翼,人之足與目,不可偏廢。見理愈精深,行之愈真切;行之愈真切,則悟理越發圓正。有理論而無實踐,即如數他財寶,畫餅充饑,于己則一無所有;反之,有實踐而無正理爲依據,盲修瞎煉,難免誤入歧途。是以教觀相資,解行並重,才是修學佛法安穩之道。

  關于實踐之行門,佛教各宗重點各異,如天臺的一心叁觀,華嚴的四重法界觀,唯識的四尋思觀,叁論的八不中道觀,淨土的五種正行,禅宗的二入四行等。追溯原始佛教,釋尊開導的,主要有世間善法-五戒、十善、叁福行;出世善法-四谛、十二緣起、叁學、八聖道;以及大乘佛教的六度、四攝等。約修行過程而言,悟道之前稱緣修,悟道以後稱性修;約趣向菩提資糧而言,一是福德行,一是智慧行。依般若慧悟入畢竟空,證得無生法忍,而後更藉般若空慧,攝導萬行,達到事理無礙,福慧圓滿的境地,即是佛道的完成。

  上來所述,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不祇是理論而已,乃關涉佛法修證核心的問題,也即是中道正觀以及悟證所透露的消息。是故性空學者以中道實踐,即是依緣起的事修爲基礎,而體證甚深的空理,務期達到空有無礙的境界。盡管說諸法畢竟空,但對于人生趨向正覺的德行,如叁學、八正道、六度、四攝等,絕非可以廢棄的。蓋畢竟空中,而善惡因果,緣起宛然,天堂、地獄、凡夫、聖人,地位懸殊。那些抹煞緣起事相,陷于不落因果的邪見論者,乃凡外之惡取空,非中觀的性空義。龍樹菩薩說:「若信戒無基,憶想取一空,是邪空。」否定一切的空見是最危險不過的,所以古德有「甯起有見如須彌,不起無見如芥子許」之誡。

  根據阿含經所示,修習中觀,要先對緣起因果,生死還滅的道理,有了深刻信解,然後從緣起存在的當體洞悉其性空。如佛對須深說:「不問汝知不知,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意謂:中道的實踐,有其不可躐等的次第,要先對衆生生死緣起的因果必然性,有確切的正見,然後觀緣起法的本質,生無所來,滅無所至,而契入法性空寂。故此,依緣起無常,無我的事實,契證緣起空寂性,乃是修習解脫道必然的曆程。縱然中觀師一發心即觀八不中道,而性空卻不是離緣起別立;不生不滅的空觀,奠基于緣起因果之上。否則,抹煞緣起而空談,便落空見外道了。

  2、八支聖道的中道

  在佛法修行德目中,最普遍而最切要的是八支聖道。如何從現實苦迫、缺陷的人生,增進福慧,淨化身心,達到究竟圓滿的安樂境地?如何解脫迷妄?扭轉情本的人生,過著正覺的生活?一言以蔽之,端賴不苦不樂的中道的實踐。如轉*輪經雲:「在此諸欲樂中,耽著欲樂者,乃下劣凡夫,爲非聖無意義之事。雖然,以自身所求之苦爲苦,亦爲非聖無意義之事也。離此二邊之中道,方依于如來而證悟,此即開眼、開知,至于寂靜、證悟、正覺、涅槃之道。比丘!于何名爲依于如來所悟之中道?即此八支之聖道也。」這是何等明確、中肯之開示!

  八支聖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勤、正念、正定。正見,包括知善惡、知業報、知前生與後世、知凡夫與聖人的世間正見,以及通達緣起,四谛的覺慧。正思維,是對前之正見所見的,作更深入的正確思惟;又譯作正志,是勇于爲善,勇于求真,邁向涅槃目標的強烈意志。正語,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之謂;也即是契合正法的語言與文字。正業,指不殺、不盜、不(邪)淫,合法的身業。正命,合法的經濟生活,約在家衆而言,是合法的職業。合理取財,不浪費,不悭吝;出家衆,則依施主的信施而生活。前之正見、正思惟二支,是純正的見解思想,爲趨向理想的方針;後之正語、正業、正命叁支,爲依正見、正思惟而引發的清靜行爲。二者如人有足有目,能夠引導我們順利抵達目的地。其次,正勤是背惡向善的努力,向于離欲,向于涅槃的精進。此支貫通于一切德目,如離毀犯而持戒的努力,離五欲五蓋而修定的努力,離邪僻妄執而得正見、正思的努力,都屬于正勤。正念,是以出離心,菩提心爲導向,攝心不亂;從正見、正思惟得來的。正定,是與念慧相應,向于涅槃的聖定,如一般說的不淨觀,數息觀、四禅定,以及大乘佛教的各種止觀法門。

  八聖道的實踐,含攝著修道的全部過程,如正見、正思維,即增上慧學之內容;正語、正業、正命、卽增上戒學的內容;正念、正定、卽增上定(心)學的內容。(約定慧相應之意義言,此二支是定也是慧。)正勤則變遍通于叁學。約修學之階梯言,修道的曆程,自始至終不外是智慧的修習,由聞慧而思慧,…

《空有無礙觀(超定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