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土法门的
究极旨趣,故今列为净土六经之首。
第二经《佛说无量寿经》,二卷,三国曹魏嘉平四年(252)西域康僧铠译,历来为净土三经之一。此经梵文本现存,有藏文译本,现存汉文异译本有后汉支娄迦谶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东吴支谦译《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唐菩提流志译《无量寿如来会》(《大宝积经》第五会)、北宋法贤译《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四种,以康僧铠译本流传最广,文字亦最简练,故选用此本。五种现存译本文字虽不无出入,但基本内容大体相同,皆述阿弥陀佛往昔因行、所发大愿、所创建的极乐净土之种种功德庄严,及众生往生的条件。宋王日休、清魏源、现代夏莲居,曾各自会集诸译本。
第三经《佛说阿弥陀经》,简称《阿弥陀经》,姚秦鸠摩罗什译。述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之清净庄严,一至七日持名念佛一心不乱,乃至凡发愿者皆得往生等,为“净土三经”中译文最简洁流丽、诵读最多者。此经现存三种译本,唐玄奘译本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第四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亦为净土三经之一,南朝刘宋畺良耶舍译。叙述释迦牟尼佛应舍卫国频婆娑罗王后韦提希夫人之请,入宫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种方法。此经藏文大藏经缺译。
第五经《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为《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之一段。述大势至菩萨遵佛旨意,自说当初以如子忆母之心念佛,净念相继而入无生忍、证得圆通的法门,虽然简短,而开示念佛三昧的修法极其精要。
以上五经,近代称为净土五经,多有印行。净土行人于此五经,应该经常读诵,熟悉经中的弥陀本愿及净土庄严,熏染自心,增强信愿。
第六经《般舟三昧经》,支娄迦谶译于东汉光和二年(179)。汉译本现存四种,本书所选译本乃文字最简练者。此经虽非专述往生净土,而为有关弥陀经典中的最早文献,详述念佛三昧之具体修法,古今依之修行者甚众,当今亦颇有人修般舟三昧,宜列入净土经典。
第七《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出其所译《小无量寿经》。说“往生咒”及持诵此咒的利益。
中编净土论,选古今关于净土法门的论文十二种。
一、《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又称《往生论》,古印度世亲菩萨造,北魏菩提流支译。为唯一印度撰述的净土释经论,依《无量寿经》撰偈,赞叹极乐净土之庄严,阐说修习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五念门”,劝人往生西方,历来为净土宗所重,与《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合称三经一论。
二、《略论安乐净土义》,北魏昙鸾法师撰,略称《安乐净土义》。设六个问答,解释安乐净土非属三界,列举彼国种种依正庄严,往生者三辈九品之分别及胎生者之相,解释胎生者的四种疑惑,明示下品往生十念相续之念佛法。
三、《净土十疑论》,隋智大师说。就净土法门举出十项疑难,一一加以解答。如:因何求生净土?何以必须偏生西方?具缚凡夫何以得生?为何往生即得不退?为何不求生兜率净土?为何即得带业往生?十万亿刹如何能到?修何行必定往生?等等。
四、《净土生无生论》,明传灯法师撰。依天台宗圆教义理,分十门阐明往生净土生而无生、无生而生之奥义。与智之《净土十疑论》、唐飞锡之《念佛三昧宝王论》合称净土三论。
五、《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明蕅益大师撰。以圆顿见地,对该经旨趣作了详尽的阐释,强调往生的关键是信愿,往生品位的高低决定于持名念佛之深浅,指示依圆教见“理持”之要。后世认为此乃《阿弥陀经》疏钞中最佳者。
六、《劝发菩提心文》,清省庵大师撰。分辨发菩提心之邪正、真伪、大小、偏圆八相,及发心之十种因缘,强调以菩提心求生净土,词旨恳切,感人肺腑。
七、《念佛着魔辩》,清省庵大师撰。揭示念佛也可能着魔的三种原因,指示欲免魔事,须通达教理,亲近善友,常须自我觉察。
八、《净土决疑论》,民国印光大师撰。设与禅宗上座的问答,深入辨析,破斥一些禅宗人对净土法门的误解和疑惑,引经据典,引证历代大德,论证净土法门之殊胜。
九、《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印光大师撰。论述净土法门之圆顿玄妙,普被上、中、下三根。
十、《净土法门实似论》,佛日撰。从现代佛学角度,论述净土法门似浅实深、似显实密、似消极实积极,及似易实难、似难实易。
十一、《净土今说》,据当代张澄基教授《佛学今诠》中之一节摘编,从当代西方人的视角,解说净土法门的真实旨趣,解释了现代人对它的一些误解。
十二、《大势至圆通章释义》,佛日撰。对《楞严经大势至圆通章》的念佛法门作了详细阐释。
附录唐善导大师之《临终正念诀》及民国弘一大师之《人生最后一段大事》,说明净土行人临终时应注意的问题。
下编《念佛诀要》,选取经论中及古今大德有关念佛的要言,分类编排,原供笔者自用,今奉献于读者,以供参考。其中有些说法,似乎矛盾,然人根千差,修持亦不宜拘泥于一法。
净土宗主张的净土法门,亦非一律,大概而言,可分为两大流。一流以昙鸾、善导为代表,其极端则为日本净土真宗,强调他力接引,以深信切愿专修持名念佛为主;另一流以东晋慧远、永明延寿、莲池、蕅益等为代表,主张自他二力结合,万善齐修归净土,重视教理,将台贤二宗圆教教理应用于解释净土教义及念佛,教净双修,或禅净双修。近代以来又趋向教、禅、净、密融通而修,代表人物为黄念祖居士。
笔者认为:两大流宜结合,随机可有所侧重。有条件、根器好者,应依修学佛法的通途,通达教理乃至开圆解,深发菩提心,力行菩萨道,万善齐修,虽以念佛为主,亦不妨兼修教、禅、律、密,念佛方法,也不一定限于持名一行,应修“理持”、实相念佛,争取证入理一心,以印光大师所谓“现生预入圣流,临终直登上品”为目标。没有条件如此修者,宜依善导流,主要在强化信愿上着眼,修持名念佛一行,争取证入事一心,现世常作已往生想,临终决定往生。
净土法门虽然殊胜,也可能出偏差。若只知往生西方离苦长乐,而不明净土法门的全面及往生所需资粮,或则过分欣净厌秽,渴求尽快往生,可能导致自私,不顾家庭、社会,不修净业三福,一味外求而不得佛法的般若智慧,在社会生活中消极灰色,人格亦不超凡,导致世人对佛教的误解及外道的攻击,临终亦容易烦恼现前,障碍往生,极端者甚至可能自杀以求早日生西。是故,弘扬净宗,应在圣道门的基础上建立净土门,以人间佛教发达人生、利乐众生的人天正道为本,以四谛、十二因缘、三法印等佛法的般若智为导。
又,虽然说净土法门乃诸乘诸宗的归宿,但它也只能摄化有缘,不可能普被群机。佛教也不能只有一个净土宗。不信、不喜净土法门者,亦非不能学佛,佛法中还有许多法门,足以度化各种人。求往生净土而不乐西方净土者,可以随愿求生东方不动佛土、药师佛土,及兜率天弥勒净土、空行净土、时轮金刚净土等;不愿往生他佛净土而愿入生死中行菩萨道者,其精神亦值得钦敬,可依《般若》,唯识修学大乘;不喜考虑后世而求现前解脱者,可修禅宗;志在即身成就者,可修学密法;乃至唯求健康长寿、发财升官等世俗利益者,佛法也有许多方便法门摄化他们。但无论信受与否,了解净土法门的旨趣、阿弥陀佛的本愿及极乐世界的庄严,对于深解佛法,对于人间净土的建设,都有宝贵的启迪意义。甚至仅知阿弥陀佛的名号,在生死之际、轮回途中,也有不可思议的摄受力、加持力,此乃值得庆幸之事。
陈 兵
2013年元月于四川大学竹林村
上编 净土经咒
一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①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②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③。”
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虚空界尽,我礼乃尽,而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
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各以出过辩才天女①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所有尽法界、虚空…
《净土经论·念佛诀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