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經論·念佛訣要▪P2

  ..續本文上一頁土法門的

  究極旨趣,故今列爲淨土六經之首。

  第二經《佛說無量壽經》,二卷,叁國曹魏嘉平四年(252)西域康僧铠譯,曆來爲淨土叁經之一。此經梵文本現存,有藏文譯本,現存漢文異譯本有後漢支婁迦谶譯《無量清淨平等覺經》、東吳支謙譯《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唐菩提流志譯《無量壽如來會》(《大寶積經》第五會)、北宋法賢譯《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四種,以康僧铠譯本流傳最廣,文字亦最簡練,故選用此本。五種現存譯本文字雖不無出入,但基本內容大體相同,皆述阿彌陀佛往昔因行、所發大願、所創建的極樂淨土之種種功德莊嚴,及衆生往生的條件。宋王日休、清魏源、現代夏蓮居,曾各自會集諸譯本。

  第叁經《佛說阿彌陀經》,簡稱《阿彌陀經》,姚秦鸠摩羅什譯。述阿彌陀佛西方淨土之清淨莊嚴,一至七日持名念佛一心不亂,乃至凡發願者皆得往生等,爲“淨土叁經”中譯文最簡潔流麗、誦讀最多者。此經現存叁種譯本,唐玄奘譯本名《稱贊淨土佛攝受經》。

  第四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簡稱《觀經》,亦爲淨土叁經之一,南朝劉宋畺良耶舍譯。敘述釋迦牟尼佛應舍衛國頻婆娑羅王後韋提希夫人之請,入宮講述觀想阿彌陀佛的身相和極樂淨土莊嚴的十六種方法。此經藏文大藏經缺譯。

  第五經《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爲《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五之一段。述大勢至菩薩遵佛旨意,自說當初以如子憶母之心念佛,淨念相繼而入無生忍、證得圓通的法門,雖然簡短,而開示念佛叁昧的修法極其精要。

  以上五經,近代稱爲淨土五經,多有印行。淨土行人于此五經,應該經常讀誦,熟悉經中的彌陀本願及淨土莊嚴,熏染自心,增強信願。

  第六經《般舟叁昧經》,支婁迦谶譯于東漢光和二年(179)。漢譯本現存四種,本書所選譯本乃文字最簡練者。此經雖非專述往生淨土,而爲有關彌陀經典中的最早文獻,詳述念佛叁昧之具體修法,古今依之修行者甚衆,當今亦頗有人修般舟叁昧,宜列入淨土經典。

  第七《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出其所譯《小無量壽經》。說“往生咒”及持誦此咒的利益。

  中編淨土論,選古今關于淨土法門的論文十二種。

  一、《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又稱《往生論》,古印度世親菩薩造,北魏菩提流支譯。爲唯一印度撰述的淨土釋經論,依《無量壽經》撰偈,贊歎極樂淨土之莊嚴,闡說修習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回向“五念門”,勸人往生西方,曆來爲淨土宗所重,與《無量壽經》《觀經》《阿彌陀經》合稱叁經一論。

  二、《略論安樂淨土義》,北魏昙鸾法師撰,略稱《安樂淨土義》。設六個問答,解釋安樂淨土非屬叁界,列舉彼國種種依正莊嚴,往生者叁輩九品之分別及胎生者之相,解釋胎生者的四種疑惑,明示下品往生十念相續之念佛法。

  叁、《淨土十疑論》,隋智大師說。就淨土法門舉出十項疑難,一一加以解答。如:因何求生淨土?何以必須偏生西方?具縛凡夫何以得生?爲何往生即得不退?爲何不求生兜率淨土?爲何即得帶業往生?十萬億刹如何能到?修何行必定往生?等等。

  四、《淨土生無生論》,明傳燈法師撰。依天臺宗圓教義理,分十門闡明往生淨土生而無生、無生而生之奧義。與智之《淨土十疑論》、唐飛錫之《念佛叁昧寶王論》合稱淨土叁論。

  五、《佛說阿彌陀經要解》,明蕅益大師撰。以圓頓見地,對該經旨趣作了詳盡的闡釋,強調往生的關鍵是信願,往生品位的高低決定于持名念佛之深淺,指示依圓教見“理持”之要。後世認爲此乃《阿彌陀經》疏鈔中最佳者。

  六、《勸發菩提心文》,清省庵大師撰。分辨發菩提心之邪正、真僞、大小、偏圓八相,及發心之十種因緣,強調以菩提心求生淨土,詞旨懇切,感人肺腑。

  七、《念佛著魔辯》,清省庵大師撰。揭示念佛也可能著魔的叁種原因,指示欲免魔事,須通達教理,親近善友,常須自我覺察。

  八、《淨土決疑論》,民國印光大師撰。設與禅宗上座的問答,深入辨析,破斥一些禅宗人對淨土法門的誤解和疑惑,引經據典,引證曆代大德,論證淨土法門之殊勝。

  九、《淨土法門普被叁根論》,印光大師撰。論述淨土法門之圓頓玄妙,普被上、中、下叁根。

  十、《淨土法門實似論》,佛日撰。從現代佛學角度,論述淨土法門似淺實深、似顯實密、似消極實積極,及似易實難、似難實易。

  十一、《淨土今說》,據當代張澄基教授《佛學今诠》中之一節摘編,從當代西方人的視角,解說淨土法門的真實旨趣,解釋了現代人對它的一些誤解。

  十二、《大勢至圓通章釋義》,佛日撰。對《楞嚴經大勢至圓通章》的念佛法門作了詳細闡釋。

  附錄唐善導大師之《臨終正念訣》及民國弘一大師之《人生最後一段大事》,說明淨土行人臨終時應注意的問題。

  下編《念佛訣要》,選取經論中及古今大德有關念佛的要言,分類編排,原供筆者自用,今奉獻于讀者,以供參考。其中有些說法,似乎矛盾,然人根千差,修持亦不宜拘泥于一法。

  淨土宗主張的淨土法門,亦非一律,大概而言,可分爲兩大流。一流以昙鸾、善導爲代表,其極端則爲日本淨土真宗,強調他力接引,以深信切願專修持名念佛爲主;另一流以東晉慧遠、永明延壽、蓮池、蕅益等爲代表,主張自他二力結合,萬善齊修歸淨土,重視教理,將臺賢二宗圓教教理應用于解釋淨土教義及念佛,教淨雙修,或禅淨雙修。近代以來又趨向教、禅、淨、密融通而修,代表人物爲黃念祖居士。

  筆者認爲:兩大流宜結合,隨機可有所側重。有條件、根器好者,應依修學佛法的通途,通達教理乃至開圓解,深發菩提心,力行菩薩道,萬善齊修,雖以念佛爲主,亦不妨兼修教、禅、律、密,念佛方法,也不一定限于持名一行,應修“理持”、實相念佛,爭取證入理一心,以印光大師所謂“現生預入聖流,臨終直登上品”爲目標。沒有條件如此修者,宜依善導流,主要在強化信願上著眼,修持名念佛一行,爭取證入事一心,現世常作已往生想,臨終決定往生。

  淨土法門雖然殊勝,也可能出偏差。若只知往生西方離苦長樂,而不明淨土法門的全面及往生所需資糧,或則過分欣淨厭穢,渴求盡快往生,可能導致自私,不顧家庭、社會,不修淨業叁福,一味外求而不得佛法的般若智慧,在社會生活中消極灰色,人格亦不超凡,導致世人對佛教的誤解及外道的攻擊,臨終亦容易煩惱現前,障礙往生,極端者甚至可能自殺以求早日生西。是故,弘揚淨宗,應在聖道門的基礎上建立淨土門,以人間佛教發達人生、利樂衆生的人天正道爲本,以四谛、十二因緣、叁法印等佛法的般若智爲導。

  又,雖然說淨土法門乃諸乘諸宗的歸宿,但它也只能攝化有緣,不可能普被群機。佛教也不能只有一個淨土宗。不信、不喜淨土法門者,亦非不能學佛,佛法中還有許多法門,足以度化各種人。求往生淨土而不樂西方淨土者,可以隨願求生東方不動佛土、藥師佛土,及兜率天彌勒淨土、空行淨土、時輪金剛淨土等;不願往生他佛淨土而願入生死中行菩薩道者,其精神亦值得欽敬,可依《般若》,唯識修學大乘;不喜考慮後世而求現前解脫者,可修禅宗;志在即身成就者,可修學密法;乃至唯求健康長壽、發財升官等世俗利益者,佛法也有許多方便法門攝化他們。但無論信受與否,了解淨土法門的旨趣、阿彌陀佛的本願及極樂世界的莊嚴,對于深解佛法,對于人間淨土的建設,都有寶貴的啓迪意義。甚至僅知阿彌陀佛的名號,在生死之際、輪回途中,也有不可思議的攝受力、加持力,此乃值得慶幸之事。

  陳 兵     

  2013年元月于四川大學竹林村

  上編 淨土經咒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唐罽賓國叁藏般若奉诏譯

  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①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爲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②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衆生。十者,普皆回向③。”

  善財白言:“大聖!雲何禮敬,乃至回向?”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如對目前,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佛。虛空界盡,我禮乃盡,而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是乃至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禮乃

  盡。而衆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複次,善男子!言稱贊如來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刹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各以出過辯才天女①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贊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于法界,無不周遍。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贊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贊歎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複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者,所有盡法界、虛空…

《淨土經論·念佛訣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