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性以后,应该对我们有所启发。这些是我自己的显现,其他还有很多种显现。我们不能执着自己眼前的这个显现,为什么?因为还有很多种啊!也许你十分肯定地说:“这是好人……”不一定,还有人认为这是坏人呢。所以好和坏不是绝对的。净和污也一样。你认为清净,但有人认为不清净。所以都是没有绝对性的,大家就要明白这个道理。你真正明白了,以后就不会按自己的观点、想法去做事,因为这不一定都是正确的。
为什么强调要“信佛”?这叫信佛!其实大部分人都没有真正信佛啊。最究竟的胜义谛是佛的境界、佛的所见,那才是最究竟的。我们要相信这个,不能相信自己的见闻觉知。但是,我们都是相信自己的见闻觉知的,所以根本谈不上什么信佛。
为什么说在名言中、在世俗谛上是存在的?因为在眼耳鼻舌身识面前是实有、事实存在的。但是,这都不是真正的正量。除此之外,还有圣者的境界。所以不能只相信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知所觉。这些在胜义谛上不存在,是什么意思?不是什么也没有。在胜义谛上,就不同于我们这些世间人所知所觉的这些了。
辰二(无有根据)分二:一、无有现量根据;二、无有比量根据。
前文主要是说明对方的比喻不合理。下面开始分析,你们的见解是没有根据的。
己一、无有现量根据:
若识皆不见,则明或不明,
犹如石女媚,说彼亦无义。
“若识皆不见,则明或不明”:在胜义当中,自识、他识一切识都见不到,不成立。若是有所见的话,可以说,但是没有啊,有吗?你见到的,他见到的,还是谁见到的?都没有现量见到。你们在胜义谛上安立这样一个心识,但胜义谛上也没有这样的一个所见啊!没有现量见到,就不存在,若是不存在,还辩论什么啊?说“明”或“不明”的差别,这都是无有意义的。
“犹如石女媚,说彼亦无义”:既然自识、他识等一切识皆不见,那还争论“是自明”或“不是自明”这些,都是无有实际意义的。犹如说石女的女儿娇媚不娇媚一样。世界上不可能有石女的女儿,所以谈论石女的女儿娇媚不娇媚,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其实,一切法都是没有实质性、没有恒常性的。所以,说这个好或不好、美或不美……有什么用啊?美和丑也是观待的,没有绝对的美,也没有绝对的丑;好和坏也是观待的,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不好。在世间,都是平等的,好也没有什么,坏也是这样。没有永远的好,也没有永远的坏。所以,大家要明白这样一个真理,这样你就不会太执着这些显现。
哪有(实质的、恒常的)啊?亲人变成了敌人,敌人又变成了亲人了。今天是亲人,到明天就变成仇人了,无常嘛,也可以说实际就是假象嘛。若是在外境上事实存在,任何人在任何时候看都是一样的,亲人就是亲人,仇人就是仇人,但不是啊!都是由自己的分别心假立的,其实都是平等的。净与不净也一样,也是由自己的分别心假立的。哪有净,哪有不净?都是一样的。今天你认为清净的,也许到明天又变得不清净了;今天你判断这是不清净的,也许到明天又变了,对你来说又是清净的了。
大家就要明白这些,而且还要把这些落实到生活、工作中。其实用不着这么多逻辑,不用通过这么多逻辑去抉择,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也能说明这些道理。
好比有一所房子,今天你把它视为自己的家了,这叫我所执。有“我”就有我所执。它变成我所执的东西了,这时别人不能随便出入,也不能随便动屋里的东西。如果他人随便进你的屋子,你的心里就会很不高兴,很不满意,甚至会骂他,可能还会想尽一切办法去伤害他。即使你允许他进来,如果他随随便便乱碰你的东西,你肯定会很生气,很不乐意,甚至会无法忍受,就会骂他。再过几天,这间房子卖给别人了,不是你自己的了。这时你没有把它视为“我”的家,它没有变成你的“我所”。你就会在那里袖手旁观,谁进都可以,不会对你产生不好的影响,随便进。在房子里面,别人碰这个摸那个,你也不会生气,甚至心里还有点儿高兴呢。因为是别人的嘛,和自己没有关系了。你看,是同样一所房子、一个空间,为什么前后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就是执着!
对人也是这样的。今天你把他(她)视为自己的家人、亲人了,他(她)若是不回来或者在外面喝酒,你觉得这是天大的事啊,肯定会很痛苦。都是自找的!有什么痛苦的?他(她)也不是你一个人的。但是,你就把他(她)视为自己的了——“我的”,这个人就成为了“我所有”,这就是我执和我所执嘛!过两天分手了,你们两人没有任何关系了。这个时候,他(她)回家或不回家,在外面喝酒或不喝酒,都没有关系。你看,同样的一个人,但是前后的差异来自于什么?就是执着!
“这是我的家”,不是绝对性的;“这是我的亲人”,也不是绝对性的。你要明白这个。这就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和合而灭。也可以说是缘来缘去,来了就是来了,去了就是去了。如果明白了这些,你就不会受影响,这叫随缘。来了我也接受,来了也行;走了我也不挽留,因为强留不了。有的人考虑这个考虑那个,还到处找这个人卜卦,找那个人算命,这些都没有用。该来的一定会来,不该来的不会来的;该走一定会走,不该走不会走的;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该是你的不会是你的。在这个过程当中不要患得患失。人为什么烦恼、痛苦?就是患得患失。这都是徒劳无益的,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我现在弘法利生也是这样,在我的内心深处是一切随缘的。有就有,没有就没有;能成就成,不能成就不成,没有什么。有时候在表法上,可能有高兴不高兴,同意不同意。在内心深处,也不能说一点不动心,不动摇,但我是不会执着的。这都是缘分的事、福报的事。每个人的缘分不同,每个人的福报不同。谁也控制不了谁,谁也左右不了谁,要么是通过业力而走,要么是通过愿力而走。一般的众生都是通过业力,被业力牵引,谁也没有自由。那些大成就者就通过愿力,也不是想怎样就怎样的,都是有愿力的,不是随便的。
我们学习中观,就要学会放下,不要以自己的一些概念、一些想法一意孤行。谁都有个性,有些人个性特别强,这不是什么功德,这是过失。在学佛的道路上,这是很大的过失;在修行的道路上,这是成就最大的障碍。就要放下我执我见,没有真正成就之前,不能自以为是、自作聪明、自作主张。
大家仔细观察观察自己,尤其是到关键的时候,都是自作主张,自以为是的。所谓的修行人、学佛人也是,尤其是遇到一些对境的时候,都是心慌意乱、手忙脚乱的。这个时候要淡定!比如说有病了,找中医西医,找这个那个……你真正有病了,是要治疗的,但是你要看自己的缘分在哪里。知道自己的缘分在哪里,就要稳定。有的人心不定,东抓西抓,东跑西颠,这样就更乱了。
所以,任何时候都要学会稳重,要做到稳重。尤其作为一个修行人,更要这样。还有人心里不稳定,吃着碗里的还看着锅里的,都是这样的。其实遇到对境的时候,想超越就要通过自己心的力量。什么意思?就是通过自己坚定的信念。否则,很难的。
其实我们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分别、执着这个好那个坏,这个对那个错,这样那样……可以说,这些就犹如谈论石女的女儿姿态娇媚与否一样,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人就是因为妄想太多了。
己二、无有比量根据:
诸法无自性,这是佛现量见的,是通过根本慧定现量见的。我们虽然无法现量见,但通过观察量去观察,也可以无误地了知这样一个真理。这叫比量见。
唯识宗最终所安立的自证自明的心识,既不是现量见的所取境,也不是比量见的所取境,是没有根据的。
若无自证分,心识怎忆念?
心境相连故,能知如鼠毒。
“若无自证分,心识怎忆念”:这是对方的观点。对方说:我们可以忆念一些过去的认知,也可以说是过去的一些心识,比如以前感觉过的一些快乐或所谓的痛苦及一些事情等。因为自知自明,所以才可以忆念;如果没有自证分,怎么能知道、忆念以前的一些心识呢?
下面是中观的回答。
“心境相连故,能知如鼠毒”:心识和外境是互相联系的。怎么忆念呢?不是因为自知自明而忆念,而是想到以前经历过的一些境的同时,知道当时的意念或认知,这叫忆念。好比一个人在冬季的时候被老鼠咬伤了,咬伤的同时已经中毒了,但是他当时没有察觉到。等到春季的时候,听到打雷的声音,毒性开始发作,身体开始疼痛了,这时就想起了冬季被老鼠咬伤的情境,他通过这个情境就想到:噢,当时我可能中毒了,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
这里用比喻来说明。当时中毒了,但是他不知道,这说明没有自知自明。后来怎么知道的,怎么忆念的?当毒性发作,开始疼痛的时候,他就想到被老鼠咬伤的景象,这是过去自己经历的外境。同时接着就想:哦,那个时候中毒了。这样才觉察、忆念起当时的心识,就是当时的那种认知。也就是,先想到外境,外境和心是有联系的,同时忆念过去的那个认知、那个心识,这不是自证自明的。
辰三、破除妨害遮破:
心通远见他,近故心自明。
然涂炼就药,见瓶不见药。
“心通远见他,近故心自明”:对方又提出:有禅定的人就有他心通,以此能知道他人的内心,能看到地下或远处的东西。既然如此,怎么能不知道自己呢?怎么能不明自己呢?既然远处的毛发都能看到,那么近处的柱子怎么能看不到呢?
“然涂炼就药,见瓶不见药”:中观辩驳:不一定。将炼成的药涂抹在眼睛上,也能一清二楚地看到山外、房外以及地下的物质,但他看不到抹在眼睛上的眼药。按照你的理由,远的东西都能看到,那离自己最近的、自己眼睛上抹的眼药也应该能看见吧,但是看不到啊!所以这也是不一定的。
见闻与觉知,于此不遮除。
此处所遮者,苦因执谛实。
对方又说:若是这样,连自证自明的心识都没有了,一切能取所取都没有了,这样就什么也没有了,这不就是断灭嘛!
中观辩驳:不是。在世俗谛上,我们不遮破眼所见、耳所闻等这些见闻觉知,这在名言上属于世俗谛。在抉择胜义谛的时候,在究竟上,你们说是实有的、存在的,我们要遮破这个观点。如果认为在胜义谛上是实有的,这就是执着!这样就会生烦恼,就会痛苦。执着是烦恼的根、痛苦的根。我们就要遮破这样的观点和见解。
前述都是真相唯识宗和中观派之间的辩论,下文开始是假相唯识宗和中观之间的辩论。
寅二、遮破境心非二之有实:
幻境非心外,亦非全无异,
若实怎非异,非异则非实。
“幻境非心外,亦非全无异”:假相唯识宗认为,显现幻境之众形相并不是这颗心以外的外境,但也不完全是心,就是假相。
接着中观对此进行遮破。
“若实怎非异,非异则非实”:这个观点很容易遮破。若是实有存在的话,或者和心一体,或者和心是他体,即心之外的另一种实有法。只能以这两种方式存在,没有第三种情况。若不是心,也不是心之外的他法,那就变成无为法了,这样就是非实有,就是不存在的了。
丑三、结合时义:
幻境非实有,能见心亦然。
你们唯识宗的观点,就是如幻如梦的所取境虽然不是实有,但是可以为所见。
既然外境虽然不是实有,但是也可以当做所见。同样,心识也不是实有,但在名言中也可以为能见。二者是同样的道理。若存在,就都存在;若不存在,就都不存在。胜义谛上都不存在,世俗谛上都可以安立。
其实无论是假相唯识宗还是真相唯识宗,他们究竟的胜义谛是远离能取所取的自证自明的心识,但这是不能成立的。若是成立,或者通过现量见到,或者通过比量见到。但是,通过现量没有见到,通过比量也没见到,没有任何依据证明它存在。这都是他们自己安立、假立的法,没有别的。所以就要以这样的方式去遮破,没有别的办法。他们不明白因为空性才显现的道理。
无论是假相唯识宗还是真相唯识宗,在抉择胜义谛的时候,尤其在抉择“自证自明的心识是实有的”这个观点上,二者都是统一的。所以,中观遮破的时候,也会一起这样进行遮破。
好的,今天就讲到这里!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