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性以後,應該對我們有所啓發。這些是我自己的顯現,其他還有很多種顯現。我們不能執著自己眼前的這個顯現,爲什麼?因爲還有很多種啊!也許你十分肯定地說:“這是好人……”不一定,還有人認爲這是壞人呢。所以好和壞不是絕對的。淨和汙也一樣。你認爲清淨,但有人認爲不清淨。所以都是沒有絕對性的,大家就要明白這個道理。你真正明白了,以後就不會按自己的觀點、想法去做事,因爲這不一定都是正確的。
爲什麼強調要“信佛”?這叫信佛!其實大部分人都沒有真正信佛啊。最究竟的勝義谛是佛的境界、佛的所見,那才是最究竟的。我們要相信這個,不能相信自己的見聞覺知。但是,我們都是相信自己的見聞覺知的,所以根本談不上什麼信佛。
爲什麼說在名言中、在世俗谛上是存在的?因爲在眼耳鼻舌身識面前是實有、事實存在的。但是,這都不是真正的正量。除此之外,還有聖者的境界。所以不能只相信自己的所見所聞,所知所覺。這些在勝義谛上不存在,是什麼意思?不是什麼也沒有。在勝義谛上,就不同于我們這些世間人所知所覺的這些了。
辰二(無有根據)分二:一、無有現量根據;二、無有比量根據。
前文主要是說明對方的比喻不合理。下面開始分析,你們的見解是沒有根據的。
己一、無有現量根據:
若識皆不見,則明或不明,
猶如石女媚,說彼亦無義。
“若識皆不見,則明或不明”:在勝義當中,自識、他識一切識都見不到,不成立。若是有所見的話,可以說,但是沒有啊,有嗎?你見到的,他見到的,還是誰見到的?都沒有現量見到。你們在勝義谛上安立這樣一個心識,但勝義谛上也沒有這樣的一個所見啊!沒有現量見到,就不存在,若是不存在,還辯論什麼啊?說“明”或“不明”的差別,這都是無有意義的。
“猶如石女媚,說彼亦無義”:既然自識、他識等一切識皆不見,那還爭論“是自明”或“不是自明”這些,都是無有實際意義的。猶如說石女的女兒嬌媚不嬌媚一樣。世界上不可能有石女的女兒,所以談論石女的女兒嬌媚不嬌媚,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其實,一切法都是沒有實質性、沒有恒常性的。所以,說這個好或不好、美或不美……有什麼用啊?美和醜也是觀待的,沒有絕對的美,也沒有絕對的醜;好和壞也是觀待的,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不好。在世間,都是平等的,好也沒有什麼,壞也是這樣。沒有永遠的好,也沒有永遠的壞。所以,大家要明白這樣一個真理,這樣你就不會太執著這些顯現。
哪有(實質的、恒常的)啊?親人變成了敵人,敵人又變成了親人了。今天是親人,到明天就變成仇人了,無常嘛,也可以說實際就是假象嘛。若是在外境上事實存在,任何人在任何時候看都是一樣的,親人就是親人,仇人就是仇人,但不是啊!都是由自己的分別心假立的,其實都是平等的。淨與不淨也一樣,也是由自己的分別心假立的。哪有淨,哪有不淨?都是一樣的。今天你認爲清淨的,也許到明天又變得不清淨了;今天你判斷這是不清淨的,也許到明天又變了,對你來說又是清淨的了。
大家就要明白這些,而且還要把這些落實到生活、工作中。其實用不著這麼多邏輯,不用通過這麼多邏輯去抉擇,舉幾個生活中的例子也能說明這些道理。
好比有一所房子,今天你把它視爲自己的家了,這叫我所執。有“我”就有我所執。它變成我所執的東西了,這時別人不能隨便出入,也不能隨便動屋裏的東西。如果他人隨便進你的屋子,你的心裏就會很不高興,很不滿意,甚至會罵他,可能還會想盡一切辦法去傷害他。即使你允許他進來,如果他隨隨便便亂碰你的東西,你肯定會很生氣,很不樂意,甚至會無法忍受,就會罵他。再過幾天,這間房子賣給別人了,不是你自己的了。這時你沒有把它視爲“我”的家,它沒有變成你的“我所”。你就會在那裏袖手旁觀,誰進都可以,不會對你産生不好的影響,隨便進。在房子裏面,別人碰這個摸那個,你也不會生氣,甚至心裏還有點兒高興呢。因爲是別人的嘛,和自己沒有關系了。你看,是同樣一所房子、一個空間,爲什麼前後有這麼大的差異呢?就是執著!
對人也是這樣的。今天你把他(她)視爲自己的家人、親人了,他(她)若是不回來或者在外面喝酒,你覺得這是天大的事啊,肯定會很痛苦。都是自找的!有什麼痛苦的?他(她)也不是你一個人的。但是,你就把他(她)視爲自己的了——“我的”,這個人就成爲了“我所有”,這就是我執和我所執嘛!過兩天分手了,你們兩人沒有任何關系了。這個時候,他(她)回家或不回家,在外面喝酒或不喝酒,都沒有關系。你看,同樣的一個人,但是前後的差異來自于什麼?就是執著!
“這是我的家”,不是絕對性的;“這是我的親人”,也不是絕對性的。你要明白這個。這就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和合而滅。也可以說是緣來緣去,來了就是來了,去了就是去了。如果明白了這些,你就不會受影響,這叫隨緣。來了我也接受,來了也行;走了我也不挽留,因爲強留不了。有的人考慮這個考慮那個,還到處找這個人蔔卦,找那個人算命,這些都沒有用。該來的一定會來,不該來的不會來的;該走一定會走,不該走不會走的;該是你的就是你的,不該是你的不會是你的。在這個過程當中不要患得患失。人爲什麼煩惱、痛苦?就是患得患失。這都是徒勞無益的,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我現在弘法利生也是這樣,在我的內心深處是一切隨緣的。有就有,沒有就沒有;能成就成,不能成就不成,沒有什麼。有時候在表法上,可能有高興不高興,同意不同意。在內心深處,也不能說一點不動心,不動搖,但我是不會執著的。這都是緣分的事、福報的事。每個人的緣分不同,每個人的福報不同。誰也控製不了誰,誰也左右不了誰,要麼是通過業力而走,要麼是通過願力而走。一般的衆生都是通過業力,被業力牽引,誰也沒有自由。那些大成就者就通過願力,也不是想怎樣就怎樣的,都是有願力的,不是隨便的。
我們學習中觀,就要學會放下,不要以自己的一些概念、一些想法一意孤行。誰都有個性,有些人個性特別強,這不是什麼功德,這是過失。在學佛的道路上,這是很大的過失;在修行的道路上,這是成就最大的障礙。就要放下我執我見,沒有真正成就之前,不能自以爲是、自作聰明、自作主張。
大家仔細觀察觀察自己,尤其是到關鍵的時候,都是自作主張,自以爲是的。所謂的修行人、學佛人也是,尤其是遇到一些對境的時候,都是心慌意亂、手忙腳亂的。這個時候要淡定!比如說有病了,找中醫西醫,找這個那個……你真正有病了,是要治療的,但是你要看自己的緣分在哪裏。知道自己的緣分在哪裏,就要穩定。有的人心不定,東抓西抓,東跑西顛,這樣就更亂了。
所以,任何時候都要學會穩重,要做到穩重。尤其作爲一個修行人,更要這樣。還有人心裏不穩定,吃著碗裏的還看著鍋裏的,都是這樣的。其實遇到對境的時候,想超越就要通過自己心的力量。什麼意思?就是通過自己堅定的信念。否則,很難的。
其實我們每天從早到晚都在分別、執著這個好那個壞,這個對那個錯,這樣那樣……可以說,這些就猶如談論石女的女兒姿態嬌媚與否一樣,沒有任何實際意義。人就是因爲妄想太多了。
己二、無有比量根據:
諸法無自性,這是佛現量見的,是通過根本慧定現量見的。我們雖然無法現量見,但通過觀察量去觀察,也可以無誤地了知這樣一個真理。這叫比量見。
唯識宗最終所安立的自證自明的心識,既不是現量見的所取境,也不是比量見的所取境,是沒有根據的。
若無自證分,心識怎憶念?
心境相連故,能知如鼠毒。
“若無自證分,心識怎憶念”:這是對方的觀點。對方說:我們可以憶念一些過去的認知,也可以說是過去的一些心識,比如以前感覺過的一些快樂或所謂的痛苦及一些事情等。因爲自知自明,所以才可以憶念;如果沒有自證分,怎麼能知道、憶念以前的一些心識呢?
下面是中觀的回答。
“心境相連故,能知如鼠毒”:心識和外境是互相聯系的。怎麼憶念呢?不是因爲自知自明而憶念,而是想到以前經曆過的一些境的同時,知道當時的意念或認知,這叫憶念。好比一個人在冬季的時候被老鼠咬傷了,咬傷的同時已經中毒了,但是他當時沒有察覺到。等到春季的時候,聽到打雷的聲音,毒性開始發作,身體開始疼痛了,這時就想起了冬季被老鼠咬傷的情境,他通過這個情境就想到:噢,當時我可能中毒了,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
這裏用比喻來說明。當時中毒了,但是他不知道,這說明沒有自知自明。後來怎麼知道的,怎麼憶念的?當毒性發作,開始疼痛的時候,他就想到被老鼠咬傷的景象,這是過去自己經曆的外境。同時接著就想:哦,那個時候中毒了。這樣才覺察、憶念起當時的心識,就是當時的那種認知。也就是,先想到外境,外境和心是有聯系的,同時憶念過去的那個認知、那個心識,這不是自證自明的。
辰叁、破除妨害遮破:
心通遠見他,近故心自明。
然塗煉就藥,見瓶不見藥。
“心通遠見他,近故心自明”:對方又提出:有禅定的人就有他心通,以此能知道他人的內心,能看到地下或遠處的東西。既然如此,怎麼能不知道自己呢?怎麼能不明自己呢?既然遠處的毛發都能看到,那麼近處的柱子怎麼能看不到呢?
“然塗煉就藥,見瓶不見藥”:中觀辯駁:不一定。將煉成的藥塗抹在眼睛上,也能一清二楚地看到山外、房外以及地下的物質,但他看不到抹在眼睛上的眼藥。按照你的理由,遠的東西都能看到,那離自己最近的、自己眼睛上抹的眼藥也應該能看見吧,但是看不到啊!所以這也是不一定的。
見聞與覺知,于此不遮除。
此處所遮者,苦因執谛實。
對方又說:若是這樣,連自證自明的心識都沒有了,一切能取所取都沒有了,這樣就什麼也沒有了,這不就是斷滅嘛!
中觀辯駁:不是。在世俗谛上,我們不遮破眼所見、耳所聞等這些見聞覺知,這在名言上屬于世俗谛。在抉擇勝義谛的時候,在究竟上,你們說是實有的、存在的,我們要遮破這個觀點。如果認爲在勝義谛上是實有的,這就是執著!這樣就會生煩惱,就會痛苦。執著是煩惱的根、痛苦的根。我們就要遮破這樣的觀點和見解。
前述都是真相唯識宗和中觀派之間的辯論,下文開始是假相唯識宗和中觀之間的辯論。
寅二、遮破境心非二之有實:
幻境非心外,亦非全無異,
若實怎非異,非異則非實。
“幻境非心外,亦非全無異”:假相唯識宗認爲,顯現幻境之衆形相並不是這顆心以外的外境,但也不完全是心,就是假相。
接著中觀對此進行遮破。
“若實怎非異,非異則非實”:這個觀點很容易遮破。若是實有存在的話,或者和心一體,或者和心是他體,即心之外的另一種實有法。只能以這兩種方式存在,沒有第叁種情況。若不是心,也不是心之外的他法,那就變成無爲法了,這樣就是非實有,就是不存在的了。
醜叁、結合時義:
幻境非實有,能見心亦然。
你們唯識宗的觀點,就是如幻如夢的所取境雖然不是實有,但是可以爲所見。
既然外境雖然不是實有,但是也可以當做所見。同樣,心識也不是實有,但在名言中也可以爲能見。二者是同樣的道理。若存在,就都存在;若不存在,就都不存在。勝義谛上都不存在,世俗谛上都可以安立。
其實無論是假相唯識宗還是真相唯識宗,他們究竟的勝義谛是遠離能取所取的自證自明的心識,但這是不能成立的。若是成立,或者通過現量見到,或者通過比量見到。但是,通過現量沒有見到,通過比量也沒見到,沒有任何依據證明它存在。這都是他們自己安立、假立的法,沒有別的。所以就要以這樣的方式去遮破,沒有別的辦法。他們不明白因爲空性才顯現的道理。
無論是假相唯識宗還是真相唯識宗,在抉擇勝義谛的時候,尤其在抉擇“自證自明的心識是實有的”這個觀點上,二者都是統一的。所以,中觀遮破的時候,也會一起這樣進行遮破。
好的,今天就講到這裏!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入菩薩行論》講記(九十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