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讲记(一百零一)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辛三(心念住)分二:一、意识不成立;二、五根识不成立。

  壬一、意识不成立:

  前面讲了,身抉择为空,受抉择为空。下面主要讲心抉择为空。

  意不住诸根,不住色与中,

  不住内或外,余处亦不得。

  “意”就是意识。我们都认为有意识,而且是实有,但意识也不是实有的。

  意识和六根、六尘,二者以一体的方式存在,这是不合理的。因为意识——所谓的心,应该是一个,但根有六个,色等这些境也有六个,所以不能说是意识。六根、六尘坏灭了或是不存在的时候,意识还是存在的。比如说耳根不存在的时候,意识还是存在的。如聋人,他没有耳根,但他有意识。再如盲人,他没有眼根,但他有意识。说明这些都不是心。色等六尘也是这样的。比如说即使没有色法,看不见东西,但意识也存在;即使听不见声音,意识也存在。色等六尘都没有的时候,意识还是存在,所谓的意识还可以有。由此可见,色等六尘这些都不是意识。

  意识和六根、六尘,二者以多体的方式存在,即通过眼、耳、鼻、舌、身、识这些六根而产生意识,这也不合理。我们在前面对此已经分析过了。只有六根和六尘有接触(相遇),才可以产生意识,但它们没有接触(相遇)。没有“触”,就没有“受”。没有这些感受,就不会产生意识。每一根、每一境都不能产生意识,它们都没有产生意识的能力,所以不可能有依六根、六尘产生意识的情况。

  通过分析可知,意识不能产生,没有产生就不会有存在了。

  六根和六尘无论是以聚合的方式,还是以单独的方式,都不能为意识。前面讲过,“聚”是虚幻的,没有实质,所以它也不能是意识。若它是意识,这个意识就是虚幻的,就不是实有。若是单独的方式,也不成立。六根中的每一根、六尘中的每一尘都不能为意识。即使六根、六尘坏灭了、不存在,意识仍然存在。所以不能把这些根尘视为意识。

  心不在心内,也不在身外,除此之外,他处也得不到心。

  我们经过观察,了知意识不存在。若是存在,应该在这些根尘当中存在,但是没有,这就是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这个分析是有必要的,这样进行分析以后,所得到的结论才是正确的,才是真实的,这叫做正见——正确的见解,所以需要分析。否则,仅笼统地去理解,模糊地去了知,似乎明白了,觉得知道了,但若进一步问你原因,就会变成一种疑惑。它不是真正的见,见是不会变的。

  非身非异身,非合亦非离,

  无少实性故,有情性涅槃。

  “非身非异身,非合亦非离”:心不是身,身也不是心。若心不是身,那是不是心之外的实有法?不是。为什么?若心是身之外的一种实有法,却可见不可得。身里身外都找不到这个心。在身外,你找不到心。这些物质,头啊,手啊,脚啊,都不是心。腿、腹部、脸、耳朵、鼻子都不是心。再从身内找,内脏、大肠、小肠、肝、胆、肺等都不是心。其中最可疑的,心脏是不是心?心脏也不是心,科学家最初研究时说心脏是心,后来推翻了这个观点。心脏可以没有,但是人还可以有意识。再看看大脑是不是心?大脑也不是心。虽然没有大脑,也可以有意识。这样,身内找不到心,身外也找不到心,就是没有心。我们现在不明白这样的真相,就觉得心在这里似的。这里哪有心啊?若你去寻找,找不到。心也不是与身混在一起。若离开身,另外也不存在心。

  “无少实性故”:我们已经进行了观察,心不是身,也不是身之外的实有法,不是跟身混在一起,也不是离开身有另外的心。心毫无实有。

  《宝积经》云:“迦叶,心内无有,外亦无有,二者亦无有且不得。迦叶,心无有色。无有所说。无有阻碍。非为所依,无有显现,无有有表,无有住处。迦叶,心者诸佛亦未见、不见、无见。”心不可得啊。心不能见到,不能听到,不能触摸到。以佛的智慧去寻找,也找不到心。过去、现在、未来三时当中都没有见到,都寻找不到心的自性啊。这里讲的是空性,心的本性是空的,这叫心。空怎么是心呢?心的本性是空的。没找到、没见到是什么意思?就是没找到实有的心,实成的心。

  “有情性涅槃”:众生本来即是涅槃的本性。

  一切显现、一切法都是心。心是空性,所以可以说心无处不在,也可以说无处在。站在空性的角度讲,心无处在,哪里都没有心,都不是心;从显现的角度讲,心无处不在,都是心。“怎么都是心?那我吃饭的时候,是不是吃心啊?”是!你是心的显现,你所吃的东西也是心之显现。就像我们看电影一样,虽然屏幕里的人吃的东西、穿的衣服都是虚幻的,但都可以显现。同样,一切都是心的显现,都可以互不混杂地安立。

  一切都是心的幻化和游舞,也就是心。就像大海和波浪似的,波浪的本性也是大海。同样,心的幻化也是心。没有明白的时候,可能很难理解。就像我们看魔术师表演一样,若是你知道了这里的奥秘,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若是不知道,就会觉得奇怪啊。同样的道理,你不明白的时候,会觉得很神奇,会有疑问:“怎么都是心呢?怎么都是心的幻化呢?怎么幻化的呀?”若是你真的明白了,一点都不神奇,很自然,很正常的。对魔术师自己来说,他演的这些太简单了,太平常了!同样,对一个明白的人来说,“都是心的幻化,都是心”这太简单了,太平常了,一点都不神奇,一点都不奇怪。所以,心无处不在,一切显现即是心。

  有人质疑:“这是不是唯心主义啊?”不是。心的自性是空的,唯心主义哪有这么高的见解?不会有的。

  心无处在,心无处不在,你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这叫见性。很多人都说:“我见性了,我已经可以了……”有没有见性,就看你是否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

   壬二、五根识不成立:

  离境先有识,缘何而生识?

  识境若同时,已生何待缘?

  识若后境起,缘何而得生?

  若认为:五根取五境而产生五识;若不取五境,不会产生五识。那么,是先有境还是先有识?比如,以眼识和色境为例。是先有眼识,还是先有色境?

  “离境先有识,缘何而生识”:若是先有眼识,然后才有色境,那眼识是怎么产生的啊?就堕入无因了。眼识的因——色境还没有产生的时候,它已经产生了,这样它就是无因而产生。若是不依靠自己的因而能产生,那一切时、一切处当中,一切法都能产生、能显现,这是不可能的。

  “识境若同时,已生何待缘”:若眼识和外面色境同时产生,这说明眼识没有观待它自己的因。为什么?若是观待,应先有因,然后通过因再产生果。应该先有色相外境,再产生眼识。但这二者是同时产生的。若二者同时产生,在因产生时,果自己也已经产生了。这样,果就没有观待自己的因了,还是无因而产生的。因和果是观待的,果观待因而产生,但是它们同时产生,所以没有观待。

  “识若后境起,缘何而得生”:若先产生境,后产生识,这也有无因的过失。比如,色相这个境先产生,取外境的眼识后产生。这样,识产生的时候,它的因——色相这个境已经灭了,成为无实有了,如同虚空。这样,它还是没有因。它是以什么因法而产生的?不能产生了。因为它的因(这个境)刚才已经灭了,没有了。

  若仔细观察,就是这样的,因果关系是不成立的。虽然在名言谛上可以安立,但这是假相,不是真实、实有。因果关系是由我们自己的分别念来安立的。所谓“这是因,这是果,通过因产生果……”这些联系就是我们的分别心来造作的,否则不会有的,事实上不会有的。如前面所讲,都是不应理的。

  在前、后、同时这三时当中,怎么安立都是不合理的。若是真正这样进行观察,都是假相。因果关系就是这样,也是假的。在世俗谛上,在众生的分别念面前,都是真实无欺的。但这不是胜义谛,也不是圣者的境界。在胜义谛上,在圣者的境界中,这都是假的,如幻如梦,如梦幻泡影,看似有,实际没有。

  众生肯定有分别念,在这些分别念面前有。众生执着这些,也一定会受影响。而菩萨知道是假相,他就不会执着,不执着就不会受影响,尤其是那些大菩萨。

  怎样都是不合理的。我们说通过六尘就可以产生六识,但经过仔细观察,都是不成立的。这样,心(意识)也是空性,没有自性。为什么呢?我们进行观察的时候,都没有经得起观察量的观察,统统都遮破了,最终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就是无自性、无实有,就是空性,这叫空性。

  这个空性不是什么也没有。前面讲,以胜义谛的观察量去观察,以究竟的智慧去分析的时候,丝毫也得不到。佛讲了,不用说轮回,涅槃也是空的,不可得。在这个世界上,即使有比涅槃更殊胜的法,也是空的。这是站在本体空性的角度而讲的。这时就要很肯定地这样说,事实真相也是这样的。有人质疑:“若是这样,这些显现是不是都断灭了,都没有了?而且,我们不是还要建立大光明吗?”没有关系,这一点都不矛盾。对此,我们可以无有过失、无有矛盾地建立和说明。

  辛四(法念住)分二:一、诸法成立无生之理;二、遣除于彼之诤论。

  壬一、诸法成立无生之理:

  法念住,即善恶等一切法皆是空性,都不可得。

  善恶一切法没有实实在在的生。没有实实在在的生就没有实实在在的灭。此处先讲没有实实在在的生,所用的方法、观察量也很简单。

  故应不能知,诸法实有生。

  依“前、后、同时均不能产生”这一理证,可通达一切诸法并非实有产生。

  心识、眼识等在内的一切法若要实实在在地生,就必须要靠因缘。若要靠因缘,就必须要安立因果关系。但…

《《入菩萨行论》讲记(一百零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