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講記(一百零一)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辛叁(心念住)分二:一、意識不成立;二、五根識不成立。

  壬一、意識不成立:

  前面講了,身抉擇爲空,受抉擇爲空。下面主要講心抉擇爲空。

  意不住諸根,不住色與中,

  不住內或外,余處亦不得。

  “意”就是意識。我們都認爲有意識,而且是實有,但意識也不是實有的。

  意識和六根、六塵,二者以一體的方式存在,這是不合理的。因爲意識——所謂的心,應該是一個,但根有六個,色等這些境也有六個,所以不能說是意識。六根、六塵壞滅了或是不存在的時候,意識還是存在的。比如說耳根不存在的時候,意識還是存在的。如聾人,他沒有耳根,但他有意識。再如盲人,他沒有眼根,但他有意識。說明這些都不是心。色等六塵也是這樣的。比如說即使沒有色法,看不見東西,但意識也存在;即使聽不見聲音,意識也存在。色等六塵都沒有的時候,意識還是存在,所謂的意識還可以有。由此可見,色等六塵這些都不是意識。

  意識和六根、六塵,二者以多體的方式存在,即通過眼、耳、鼻、舌、身、識這些六根而産生意識,這也不合理。我們在前面對此已經分析過了。只有六根和六塵有接觸(相遇),才可以産生意識,但它們沒有接觸(相遇)。沒有“觸”,就沒有“受”。沒有這些感受,就不會産生意識。每一根、每一境都不能産生意識,它們都沒有産生意識的能力,所以不可能有依六根、六塵産生意識的情況。

  通過分析可知,意識不能産生,沒有産生就不會有存在了。

  六根和六塵無論是以聚合的方式,還是以單獨的方式,都不能爲意識。前面講過,“聚”是虛幻的,沒有實質,所以它也不能是意識。若它是意識,這個意識就是虛幻的,就不是實有。若是單獨的方式,也不成立。六根中的每一根、六塵中的每一塵都不能爲意識。即使六根、六塵壞滅了、不存在,意識仍然存在。所以不能把這些根塵視爲意識。

  心不在心內,也不在身外,除此之外,他處也得不到心。

  我們經過觀察,了知意識不存在。若是存在,應該在這些根塵當中存在,但是沒有,這就是通過分析得出的結論。這個分析是有必要的,這樣進行分析以後,所得到的結論才是正確的,才是真實的,這叫做正見——正確的見解,所以需要分析。否則,僅籠統地去理解,模糊地去了知,似乎明白了,覺得知道了,但若進一步問你原因,就會變成一種疑惑。它不是真正的見,見是不會變的。

  非身非異身,非合亦非離,

  無少實性故,有情性涅槃。

  “非身非異身,非合亦非離”:心不是身,身也不是心。若心不是身,那是不是心之外的實有法?不是。爲什麼?若心是身之外的一種實有法,卻可見不可得。身裏身外都找不到這個心。在身外,你找不到心。這些物質,頭啊,手啊,腳啊,都不是心。腿、腹部、臉、耳朵、鼻子都不是心。再從身內找,內髒、大腸、小腸、肝、膽、肺等都不是心。其中最可疑的,心髒是不是心?心髒也不是心,科學家最初研究時說心髒是心,後來推翻了這個觀點。心髒可以沒有,但是人還可以有意識。再看看大腦是不是心?大腦也不是心。雖然沒有大腦,也可以有意識。這樣,身內找不到心,身外也找不到心,就是沒有心。我們現在不明白這樣的真相,就覺得心在這裏似的。這裏哪有心啊?若你去尋找,找不到。心也不是與身混在一起。若離開身,另外也不存在心。

  “無少實性故”:我們已經進行了觀察,心不是身,也不是身之外的實有法,不是跟身混在一起,也不是離開身有另外的心。心毫無實有。

  《寶積經》雲:“迦葉,心內無有,外亦無有,二者亦無有且不得。迦葉,心無有色。無有所說。無有阻礙。非爲所依,無有顯現,無有有表,無有住處。迦葉,心者諸佛亦未見、不見、無見。”心不可得啊。心不能見到,不能聽到,不能觸摸到。以佛的智慧去尋找,也找不到心。過去、現在、未來叁時當中都沒有見到,都尋找不到心的自性啊。這裏講的是空性,心的本性是空的,這叫心。空怎麼是心呢?心的本性是空的。沒找到、沒見到是什麼意思?就是沒找到實有的心,實成的心。

  “有情性涅槃”:衆生本來即是涅槃的本性。

  一切顯現、一切法都是心。心是空性,所以可以說心無處不在,也可以說無處在。站在空性的角度講,心無處在,哪裏都沒有心,都不是心;從顯現的角度講,心無處不在,都是心。“怎麼都是心?那我吃飯的時候,是不是吃心啊?”是!你是心的顯現,你所吃的東西也是心之顯現。就像我們看電影一樣,雖然屏幕裏的人吃的東西、穿的衣服都是虛幻的,但都可以顯現。同樣,一切都是心的顯現,都可以互不混雜地安立。

  一切都是心的幻化和遊舞,也就是心。就像大海和波浪似的,波浪的本性也是大海。同樣,心的幻化也是心。沒有明白的時候,可能很難理解。就像我們看魔術師表演一樣,若是你知道了這裏的奧秘,就沒有什麼可奇怪的了;若是不知道,就會覺得奇怪啊。同樣的道理,你不明白的時候,會覺得很神奇,會有疑問:“怎麼都是心呢?怎麼都是心的幻化呢?怎麼幻化的呀?”若是你真的明白了,一點都不神奇,很自然,很正常的。對魔術師自己來說,他演的這些太簡單了,太平常了!同樣,對一個明白的人來說,“都是心的幻化,都是心”這太簡單了,太平常了,一點都不神奇,一點都不奇怪。所以,心無處不在,一切顯現即是心。

  有人質疑:“這是不是唯心主義啊?”不是。心的自性是空的,唯心主義哪有這麼高的見解?不會有的。

  心無處在,心無處不在,你真正明白了這個道理,這叫見性。很多人都說:“我見性了,我已經可以了……”有沒有見性,就看你是否真正明白了這個道理。

   壬二、五根識不成立:

  離境先有識,緣何而生識?

  識境若同時,已生何待緣?

  識若後境起,緣何而得生?

  若認爲:五根取五境而産生五識;若不取五境,不會産生五識。那麼,是先有境還是先有識?比如,以眼識和色境爲例。是先有眼識,還是先有色境?

  “離境先有識,緣何而生識”:若是先有眼識,然後才有色境,那眼識是怎麼産生的啊?就墮入無因了。眼識的因——色境還沒有産生的時候,它已經産生了,這樣它就是無因而産生。若是不依靠自己的因而能産生,那一切時、一切處當中,一切法都能産生、能顯現,這是不可能的。

  “識境若同時,已生何待緣”:若眼識和外面色境同時産生,這說明眼識沒有觀待它自己的因。爲什麼?若是觀待,應先有因,然後通過因再産生果。應該先有色相外境,再産生眼識。但這二者是同時産生的。若二者同時産生,在因産生時,果自己也已經産生了。這樣,果就沒有觀待自己的因了,還是無因而産生的。因和果是觀待的,果觀待因而産生,但是它們同時産生,所以沒有觀待。

  “識若後境起,緣何而得生”:若先産生境,後産生識,這也有無因的過失。比如,色相這個境先産生,取外境的眼識後産生。這樣,識産生的時候,它的因——色相這個境已經滅了,成爲無實有了,如同虛空。這樣,它還是沒有因。它是以什麼因法而産生的?不能産生了。因爲它的因(這個境)剛才已經滅了,沒有了。

  若仔細觀察,就是這樣的,因果關系是不成立的。雖然在名言谛上可以安立,但這是假相,不是真實、實有。因果關系是由我們自己的分別念來安立的。所謂“這是因,這是果,通過因産生果……”這些聯系就是我們的分別心來造作的,否則不會有的,事實上不會有的。如前面所講,都是不應理的。

  在前、後、同時這叁時當中,怎麼安立都是不合理的。若是真正這樣進行觀察,都是假相。因果關系就是這樣,也是假的。在世俗谛上,在衆生的分別念面前,都是真實無欺的。但這不是勝義谛,也不是聖者的境界。在勝義谛上,在聖者的境界中,這都是假的,如幻如夢,如夢幻泡影,看似有,實際沒有。

  衆生肯定有分別念,在這些分別念面前有。衆生執著這些,也一定會受影響。而菩薩知道是假相,他就不會執著,不執著就不會受影響,尤其是那些大菩薩。

  怎樣都是不合理的。我們說通過六塵就可以産生六識,但經過仔細觀察,都是不成立的。這樣,心(意識)也是空性,沒有自性。爲什麼呢?我們進行觀察的時候,都沒有經得起觀察量的觀察,統統都遮破了,最終得到的結論是什麼?就是無自性、無實有,就是空性,這叫空性。

  這個空性不是什麼也沒有。前面講,以勝義谛的觀察量去觀察,以究竟的智慧去分析的時候,絲毫也得不到。佛講了,不用說輪回,涅槃也是空的,不可得。在這個世界上,即使有比涅槃更殊勝的法,也是空的。這是站在本體空性的角度而講的。這時就要很肯定地這樣說,事實真相也是這樣的。有人質疑:“若是這樣,這些顯現是不是都斷滅了,都沒有了?而且,我們不是還要建立大光明嗎?”沒有關系,這一點都不矛盾。對此,我們可以無有過失、無有矛盾地建立和說明。

  辛四(法念住)分二:一、諸法成立無生之理;二、遣除于彼之诤論。

  壬一、諸法成立無生之理:

  法念住,即善惡等一切法皆是空性,都不可得。

  善惡一切法沒有實實在在的生。沒有實實在在的生就沒有實實在在的滅。此處先講沒有實實在在的生,所用的方法、觀察量也很簡單。

  故應不能知,諸法實有生。

  依“前、後、同時均不能産生”這一理證,可通達一切諸法並非實有産生。

  心識、眼識等在內的一切法若要實實在在地生,就必須要靠因緣。若要靠因緣,就必須要安立因果關系。但…

《《入菩薩行論》講記(一百零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