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講記(一百零二)

  入行論講記102[智慧品]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己叁(破除所斷實執)分叁:一、總說;二、遮破能立;叁、宣說能害。

  庚一、總說:

  心境實有宗,理極難安立。

  實有宗認爲外境、意識都是實有的。若要依理證安立這個觀點,非常困難。在前面已經分析過,無論是外境還是內心,最終都是虛妄、無自性的,這樣很難安立。無論是精神還是物質都是無實有、如夢如幻的,都是虛假、不可靠的。

  庚二(遮破能立)分二:一、相互依存故不成立;二、破彼遣過之回答。

  辛一、相互依存故不成立:

  若境由識成,依何立識有?

  若識由境成,依何立所知?

  “若境由識成,依何立識有”:若問:外境實有,且通過心識成立,這是誰了知的呢?答:就是心識了知的。若問:心識實有,心識事實存在,這又是誰了知的?沒有誰知道。既然沒有依據,誰也不知道,這個心識就是不存在的,不是實有的。外境也不是實有的,因爲心識若是實有的,依它可以了知,可以作爲依據。但心識不存在,外境怎麼存在呢?

  “若識由境成,依何立所知”:有外境就一定有心識,因爲有所取就一定有能取。既然心識實有,這是通過外境知道的,以外境可以作爲依據,那麼外境實有,這又是誰知道的?可見,要靠實有的心識才能成立外境實有,而實有的心識要靠實有的外境才能安立,二者互相觀待,互相依存,最後都不成立。若是依存、觀待的話,也不是事實存在了。比如前面講過的“左右”觀待的例子。

  心境相待有,二者皆無實,

  無子則無父,無父誰生子?

  無子也無父,如是無心境。

  “心境相待有,二者皆無實”:心識和外境二者相互觀待,由一者而推出另一者存在,如果其中一者不成立,另一者也不成立,這樣就都不成立。觀待法就是如此。

  一切法都是觀待法,所以沒有絕對性的。了知這個真理,對我們非常有幫助。只要是觀待而成立、安立的,就不是絕對。在生活中我們怎樣運用呢?

  什麼事都沒有絕對的,都是觀待。所謂“好人”與“壞人”,“善”與“惡”等,都是觀待,沒有絕對的,沒有一定的。所以,大家不能太執著,要放下。“必須要如何如何……”這都是我們的分別,都是自己的執著,其實沒有這些。

  就要明白一切都是觀待,沒有絕對,“善”“惡”“好”“不好”都沒有絕對的。對你來說是“好”,對其他人來說不一定好;對你來說是“清淨”的,對其他人來說不一定是清淨的。

  下面是通過比喻而說明:

  “無子則無父,無父誰生子”:若沒有兒子,就沒有父親;若沒有父親,誰生兒子啊?父與子二者是互相觀待的。若問:先有父還是先有子?很多人一定會說:“是先有父親,再有兒子。”難道父親不是兒子?兒子不是父親生的嗎?是父親生的呀。先有父親,說不通;先有兒子,也說不通。這是觀待法,觀待父親安立兒子,觀待兒子安立父親。爲什麼稱“父親”?他生兒子了,所以他是父親。爲什麼稱“兒子”呢?他是由父親來生的,所以成兒子了。

  “無子也無父,如是無心境”:最終父與子二者均不存在,同樣,外境和心識也終歸無有,都不存在,都不是實有。

  辛二、破彼遣過之回答:

  如芽從種生,因芽知有種,

  由境所生識,何不知有境?

  這是對方的觀點。

  對方說:比如苗芽從種子中生,通過苗芽可以了知種子的存在。若是沒有種子,不會有苗芽。通過苗芽,就可以了知有種子。同樣,心識是通過外境而生的,通過意識,可以了知有外境的存在。

  這是對方打的比喻。

  由彼異芽識,雖知有芽種,

  然心了境時,憑何知有識?

  對方的比喻不成立,二者不同。

  通過苗芽可以了知種子存在,但這不是苗芽知道的,而是苗芽之外的心識知道的。心識通過苗芽的産生,可以了知種子的存在。你們說,通過意識可以了知對境,這是憑借什麼而了知的呢?誰知道的啊?既不能說是心識自己知道的,也不能說是另外的一個心識知道的。

  以心識知道苗芽的産生,並以此可以去推測和了知有種子的存在。若說意識是由外境産生的,若有意識,外境就可以成立。但是,這個實有的意識是誰見到的?誰知道意識是實有的?沒有啊!若是有,就可以知道意識是實有的,並能推測肯定有實有的外境。但是,沒有見到的,沒有知道的。

  對苗芽的産生,這是有知道的。知道苗芽産生了,通過苗芽能推知肯定有種子。但是,存在實有的意識,這是誰知道的?若是知道存在實有的意識,就可以推測肯定有外境的存在。但這個是沒有的,不合理,不存在。無論是對境還是心識,都不是實有的。若承許實有的話,很難安立,不可能有結果,不可能成立。前面已經對此詳細分析過,很徹底地抉擇過,所以大家都應該明白了。

  庚叁(宣說能害)分叁:一、由因建立空性;二、由果建立空性;叁、成立之攝義。

  辛一(由因建立空性)分二:一、真實無生建立空性;二、名言中由因生建立空性。

  壬一(真實無生建立空性)分叁:一、破無因生;二、破常因生;叁、攝義。

  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方法、邏輯抉擇空性,抉擇萬法無有自性的真理。在此處由因建立空性。

  “無生”,這個生不是實有,不觀察的時候看似有産生,但是若仔細觀察,真正以智慧去分析的話,這都不是實有的。

  若是有生,則有自生、他生、自他生、無因生幾種情況。首先講無因生。

  癸一、破無因生:

  世人亦能見,一切能生因,

  如蓮根莖等,差別前因生。

  順世等外道都認爲,萬法無因而生,自然成立。他們在經中說:“日升河水向下流,豌豆圓形刺尖長,孔雀翎豔等諸法,誰亦未作自性成。”

  現在社會上也有很多人持這種觀念,如“人死如燈滅”就是屬于無因生的觀點。實際上,有因才有果,若因不斷,果是不會斷掉的。

  我們不用勝義谛的觀察量,先通過世俗谛的觀察量來觀察。

  “世人亦能見,一切能生因”:除了持邪見的人以外,一般世人都認爲有因有果,果是從自己的因而生的。世間也現量見到這一實相,即先有因再産生果。如農民種地,若不承許“由因生果”,那農民種地就沒有意義了。有因有果,通過因可以産生果,所以農民要種地,可以實現自己的願望。

  “如蓮根莖等,差別前因生”:這是比喻。如蓮花的根、莖、形狀和顔色等都不同,這些差別完全是由各不相同的因導致的。因各不相同,産生的果也各不相同。

  比如我們種花。開始時就是種子,種子上有很多各不相同的因,所以花長出後,根、莖、形狀、顔色都各不相同,爲什麼這樣?因上有各不相同的因,所以果上也産生了各不相同的果。

  又如我們人類。這麼多人都不一樣,出生地、出生時間、因緣、父母等都不一樣。爲什麼有這麼多的不同?有各不相同的因,所以有各不相同的果。即使是在同一個出生地、同一個時間裏,由同一對父母所生的兒女,也是不相同的啊。即使是雙胞胎,長相、想法也不一樣,命運也不同,一個一生一帆風順,一個一生坎坷不斷;一個快樂,一個痛苦。爲什麼?因爲有不同的因緣。

  在座各位此時在一個大殿裏,在同一個時間內相聚,這也是有因緣的。但是每個人的感受、想法都不同,包括坐姿、表情也不同。這是爲什麼?因爲有不同的因緣,所以有不同的結果。假如都是無因而生,就不可能有這樣的差異,應該長相都一樣;心情也一樣,都樂著;表情也一樣,都笑眯眯的。但不是這樣啊!

  所以,佛講“如是因,如是果”,自造自受。既有共業,也有個業。今天大家能在此相聚,這裏有共業,但是每個人自己也有自己的個業,所以感受都不一樣。有的內心快樂,有的不快樂;有的內心清淨,有的不清淨。這麼多人聽我說法,都有不同的反應。有些內心很喜悅,越聽越想聽,愛不釋手的感覺;有些心裏厭煩,甚至開始看表了,心裏想:怎麼還不結束呢?

  每個人對我的看法也是如此。也許是因業或自己的因緣而産生了這樣一個人,而你們的看法肯定各有差異。有的覺得莊嚴,有的覺得不莊嚴;有的覺得清淨,有的覺得不清淨;有的認爲是好人,有的認爲是壞人。這都是爲什麼?緣分不同啊,這裏面有很多不同的因緣,所以就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顯現。

  誰作因差別?由昔諸異因。

  何故因生果?從昔因力故。

  “誰作因差別?由昔諸異因”:果上爲什麼有差別?說明因上有差別。因上爲什麼有差別?作爲因的法也有它自己的因。觀待它的因,它就是果;觀待它的果,它就是因。它可以如何如何,這是由往昔不同的因而來。它有它的因,它的因上有差異,所以所産生的它也是不同的。

  如果我們想改變命運或改變生活狀態,若僅在表面上做一些,是沒有用的。如果想改變,就要從因上入手,那就不一樣了。多結善緣,多種善根,這樣將來的命運、生活就會好。這是在因上改變,在果上是很難改變的。

  若想改變果,先改變因。我們有一些痛苦或不如意的事情,這也不是無緣無故的,是有因緣的。現在我們要改變它的因緣。父子之間也好,夫妻之間也罷,結的緣分都不同,所以有的能和睦相處、互相利益,有的卻反目成仇、互相傷害。雖然是一家人,但是成爲仇人了;雖然是一家人,但是互相傷害。怎麼沒傷害呢?讓你煩惱,讓你痛苦,這叫傷害。除此之外,哪還有什麼傷害啊!這是結的緣不好,結的是惡緣。我們曾經肯定種過惡因,結過惡緣,所以今天才有這樣的結果。

  現在要改變,要將惡緣變成善緣,所以彼此之間要包容,要用真誠…

《《入菩薩行論》講記(一百零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