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讲记(一百零二)

  入行论讲记102[智慧品]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己三(破除所断实执)分三:一、总说;二、遮破能立;三、宣说能害。

  庚一、总说:

  心境实有宗,理极难安立。

  实有宗认为外境、意识都是实有的。若要依理证安立这个观点,非常困难。在前面已经分析过,无论是外境还是内心,最终都是虚妄、无自性的,这样很难安立。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都是无实有、如梦如幻的,都是虚假、不可靠的。

  庚二(遮破能立)分二:一、相互依存故不成立;二、破彼遣过之回答。

  辛一、相互依存故不成立:

  若境由识成,依何立识有?

  若识由境成,依何立所知?

  “若境由识成,依何立识有”:若问:外境实有,且通过心识成立,这是谁了知的呢?答:就是心识了知的。若问:心识实有,心识事实存在,这又是谁了知的?没有谁知道。既然没有依据,谁也不知道,这个心识就是不存在的,不是实有的。外境也不是实有的,因为心识若是实有的,依它可以了知,可以作为依据。但心识不存在,外境怎么存在呢?

  “若识由境成,依何立所知”:有外境就一定有心识,因为有所取就一定有能取。既然心识实有,这是通过外境知道的,以外境可以作为依据,那么外境实有,这又是谁知道的?可见,要靠实有的心识才能成立外境实有,而实有的心识要靠实有的外境才能安立,二者互相观待,互相依存,最后都不成立。若是依存、观待的话,也不是事实存在了。比如前面讲过的“左右”观待的例子。

  心境相待有,二者皆无实,

  无子则无父,无父谁生子?

  无子也无父,如是无心境。

  “心境相待有,二者皆无实”:心识和外境二者相互观待,由一者而推出另一者存在,如果其中一者不成立,另一者也不成立,这样就都不成立。观待法就是如此。

  一切法都是观待法,所以没有绝对性的。了知这个真理,对我们非常有帮助。只要是观待而成立、安立的,就不是绝对。在生活中我们怎样运用呢?

  什么事都没有绝对的,都是观待。所谓“好人”与“坏人”,“善”与“恶”等,都是观待,没有绝对的,没有一定的。所以,大家不能太执著,要放下。“必须要如何如何……”这都是我们的分别,都是自己的执着,其实没有这些。

  就要明白一切都是观待,没有绝对,“善”“恶”“好”“不好”都没有绝对的。对你来说是“好”,对其他人来说不一定好;对你来说是“清净”的,对其他人来说不一定是清净的。

  下面是通过比喻而说明:

  “无子则无父,无父谁生子”:若没有儿子,就没有父亲;若没有父亲,谁生儿子啊?父与子二者是互相观待的。若问:先有父还是先有子?很多人一定会说:“是先有父亲,再有儿子。”难道父亲不是儿子?儿子不是父亲生的吗?是父亲生的呀。先有父亲,说不通;先有儿子,也说不通。这是观待法,观待父亲安立儿子,观待儿子安立父亲。为什么称“父亲”?他生儿子了,所以他是父亲。为什么称“儿子”呢?他是由父亲来生的,所以成儿子了。

  “无子也无父,如是无心境”:最终父与子二者均不存在,同样,外境和心识也终归无有,都不存在,都不是实有。

  辛二、破彼遣过之回答:

  如芽从种生,因芽知有种,

  由境所生识,何不知有境?

  这是对方的观点。

  对方说:比如苗芽从种子中生,通过苗芽可以了知种子的存在。若是没有种子,不会有苗芽。通过苗芽,就可以了知有种子。同样,心识是通过外境而生的,通过意识,可以了知有外境的存在。

  这是对方打的比喻。

  由彼异芽识,虽知有芽种,

  然心了境时,凭何知有识?

  对方的比喻不成立,二者不同。

  通过苗芽可以了知种子存在,但这不是苗芽知道的,而是苗芽之外的心识知道的。心识通过苗芽的产生,可以了知种子的存在。你们说,通过意识可以了知对境,这是凭借什么而了知的呢?谁知道的啊?既不能说是心识自己知道的,也不能说是另外的一个心识知道的。

  以心识知道苗芽的产生,并以此可以去推测和了知有种子的存在。若说意识是由外境产生的,若有意识,外境就可以成立。但是,这个实有的意识是谁见到的?谁知道意识是实有的?没有啊!若是有,就可以知道意识是实有的,并能推测肯定有实有的外境。但是,没有见到的,没有知道的。

  对苗芽的产生,这是有知道的。知道苗芽产生了,通过苗芽能推知肯定有种子。但是,存在实有的意识,这是谁知道的?若是知道存在实有的意识,就可以推测肯定有外境的存在。但这个是没有的,不合理,不存在。无论是对境还是心识,都不是实有的。若承许实有的话,很难安立,不可能有结果,不可能成立。前面已经对此详细分析过,很彻底地抉择过,所以大家都应该明白了。

  庚三(宣说能害)分三:一、由因建立空性;二、由果建立空性;三、成立之摄义。

  辛一(由因建立空性)分二:一、真实无生建立空性;二、名言中由因生建立空性。

  壬一(真实无生建立空性)分三:一、破无因生;二、破常因生;三、摄义。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法、逻辑抉择空性,抉择万法无有自性的真理。在此处由因建立空性。

  “无生”,这个生不是实有,不观察的时候看似有产生,但是若仔细观察,真正以智慧去分析的话,这都不是实有的。

  若是有生,则有自生、他生、自他生、无因生几种情况。首先讲无因生。

  癸一、破无因生:

  世人亦能见,一切能生因,

  如莲根茎等,差别前因生。

  顺世等外道都认为,万法无因而生,自然成立。他们在经中说:“日升河水向下流,豌豆圆形刺尖长,孔雀翎艳等诸法,谁亦未作自性成。”

  现在社会上也有很多人持这种观念,如“人死如灯灭”就是属于无因生的观点。实际上,有因才有果,若因不断,果是不会断掉的。

  我们不用胜义谛的观察量,先通过世俗谛的观察量来观察。

  “世人亦能见,一切能生因”:除了持邪见的人以外,一般世人都认为有因有果,果是从自己的因而生的。世间也现量见到这一实相,即先有因再产生果。如农民种地,若不承许“由因生果”,那农民种地就没有意义了。有因有果,通过因可以产生果,所以农民要种地,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

  “如莲根茎等,差别前因生”:这是比喻。如莲花的根、茎、形状和颜色等都不同,这些差别完全是由各不相同的因导致的。因各不相同,产生的果也各不相同。

  比如我们种花。开始时就是种子,种子上有很多各不相同的因,所以花长出后,根、茎、形状、颜色都各不相同,为什么这样?因上有各不相同的因,所以果上也产生了各不相同的果。

  又如我们人类。这么多人都不一样,出生地、出生时间、因缘、父母等都不一样。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不同?有各不相同的因,所以有各不相同的果。即使是在同一个出生地、同一个时间里,由同一对父母所生的儿女,也是不相同的啊。即使是双胞胎,长相、想法也不一样,命运也不同,一个一生一帆风顺,一个一生坎坷不断;一个快乐,一个痛苦。为什么?因为有不同的因缘。

  在座各位此时在一个大殿里,在同一个时间内相聚,这也是有因缘的。但是每个人的感受、想法都不同,包括坐姿、表情也不同。这是为什么?因为有不同的因缘,所以有不同的结果。假如都是无因而生,就不可能有这样的差异,应该长相都一样;心情也一样,都乐着;表情也一样,都笑眯眯的。但不是这样啊!

  所以,佛讲“如是因,如是果”,自造自受。既有共业,也有个业。今天大家能在此相聚,这里有共业,但是每个人自己也有自己的个业,所以感受都不一样。有的内心快乐,有的不快乐;有的内心清净,有的不清净。这么多人听我说法,都有不同的反应。有些内心很喜悦,越听越想听,爱不释手的感觉;有些心里厌烦,甚至开始看表了,心里想:怎么还不结束呢?

  每个人对我的看法也是如此。也许是因业或自己的因缘而产生了这样一个人,而你们的看法肯定各有差异。有的觉得庄严,有的觉得不庄严;有的觉得清净,有的觉得不清净;有的认为是好人,有的认为是坏人。这都是为什么?缘分不同啊,这里面有很多不同的因缘,所以就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显现。

  谁作因差别?由昔诸异因。

  何故因生果?从昔因力故。

  “谁作因差别?由昔诸异因”:果上为什么有差别?说明因上有差别。因上为什么有差别?作为因的法也有它自己的因。观待它的因,它就是果;观待它的果,它就是因。它可以如何如何,这是由往昔不同的因而来。它有它的因,它的因上有差异,所以所产生的它也是不同的。

  如果我们想改变命运或改变生活状态,若仅在表面上做一些,是没有用的。如果想改变,就要从因上入手,那就不一样了。多结善缘,多种善根,这样将来的命运、生活就会好。这是在因上改变,在果上是很难改变的。

  若想改变果,先改变因。我们有一些痛苦或不如意的事情,这也不是无缘无故的,是有因缘的。现在我们要改变它的因缘。父子之间也好,夫妻之间也罢,结的缘分都不同,所以有的能和睦相处、互相利益,有的却反目成仇、互相伤害。虽然是一家人,但是成为仇人了;虽然是一家人,但是互相伤害。怎么没伤害呢?让你烦恼,让你痛苦,这叫伤害。除此之外,哪还有什么伤害啊!这是结的缘不好,结的是恶缘。我们曾经肯定种过恶因,结过恶缘,所以今天才有这样的结果。

  现在要改变,要将恶缘变成善缘,所以彼此之间要包容,要用真诚…

《《入菩萨行论》讲记(一百零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