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8)观去来品(1)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8)观去来品(1)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中观根本慧论》。

  全论分三:一、首义;二、论义;三、末义。

  甲一(论义)分三:一、顶礼句;二、论义正文;三、随念恩德之顶礼。

  乙二(论义正文)分二:总品关联、分品关联。

  丙二(分品关联)共分二十七品:

  一、观因缘品;二、观去来品;三、观六情品;四、观五阴品;五、观六种品;六、观染染者品;七、观三相品;八、观作作者品;九、观本住品;十、观燃可燃品;十一、观本际品;十二、观苦品;十三、观行品;十四、观和合品;十五、观有无品;十六、观缚解品;十七、观业品;十八、观我法品;十九、观时品;二十、观因果品;二十一、观成坏品;二十二、观如来品;二十三、观颠倒品;二十四、观四谛品;二十五、观涅槃品;二十六、观十二因缘品;二十七、观邪见品。

    丁二(观去来品)分二:一、经部关联;二、品关联。

  戊一、经部关联。

  佛在经中讲,“妙力伏,色法无来亦无去。”这是以色法为例,色法无来亦无去,其他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受想行识叫做五蕴,五蕴是总结性的叫法,它包括一切法。五蕴、十八界或十二处这三者都包括一切法,都是一个总结性的说法,这些在《俱舍论》里有详细的说明。既然都是同样的意义,为什么要分三个词呢?这是应众生的根基而说的。有的众生喜欢复杂的,佛对这种根性的众生讲十八界;有的喜欢简略的,佛对这种根性的众生讲五蕴;有的是中等根性的,既不喜欢特别复杂,也不喜欢特别简单,佛对这种根性的众生讲了十二处。

  “一切法没有来也没有去”,这很容易遮破。来去是种假立,外境上没有实实在在的来,也没有实实在在的去。我们现在在实修中心,从这里到寺院大殿是“去”;管家在寺院大殿,从寺院大殿到实修中心是“来”。我们换到寺院大殿的位置,从寺院大殿到实修中心是“去”,寺院管家从实修中心到寺院大殿则是“来”。所谓来去,只是在两个方向上互相假立的名称,实际上在外境上没有实实在在的来去。如果有实实在在的来去,在哪里都应该不变,来就是来,去就是去;来不是去,去不是来。若是去,对任何人而言肯定都是去,不能对方说是“来”,因为来去是实有的。如果对我们而言是去,但对对方而言是来,这叫观待。观待我们是去,观待对方的人是来,都是观待的、假立的。若是有实实在在的来去,来就是来,去就是去,谁都知道是来还是去。但是,对他人来说,我们在往某个方向走的时候,他人不会知道是去还是来,所以这都是假立的。来去不是实有,来去是观待而假立的。

  佛在经中讲,一切法无来亦无去。这是在胜义谛上讲的,以胜义谛的智慧量进行观察的时候是无来无去。如果没有以胜义谛的智慧量进行观察,来去是存在的。这种存在是一种假立,是经不起观察的。当我们不观察的时候,来去事实存在,但这是在名言上、在世俗量面前存在的。当我们进行观察的时候,来去在胜义谛上是不存在的。那到底它是存在还是不存在?也可以说不存在,也可以说存在。若说存在,是以缘起的形式存在;若说不存在,是没有以实成的形式存在。实成是前后不变的,恒常的。来去是前后变化的,所以它不是实成。如果在世俗谛上存在,是缘起;如果在胜义谛上存在,是实成。缘起和实成相违。

  现在是抉择空性,抉择空性就是抉择缘起。但是我们现在把一切法都视为实成了。我们不知道前后有变化,不知道刹那当中在变。我们认为,七点半从那里出发的这个人与八点钟到达此处的这个人是同一个人,我们不知道他已经变了。其实,若对这个人进行观察,他根本没有来过,因为他在从那边出发的第一个刹那的时候,就已经灭了。去也是如此。假设张三七点半从这边出发,八点钟到那边。虽然我们不知道他的变化,其实他在刹那中变化,出发时的张三与到达的张三已经不一样了。如果这边出发的张三和那边到达终点的张三是同一个人,他从这边出发的时候,那边的他也应该在出发,那边的他到达终点了,这边出发的这个人应该也到终点。为什么?因为二者是一个啊。若不一样,就不是一个人了,一个是正在这边出发的张三,一个是到那边终点的张三。

  我们不知道这种变化,都视为实有了。实成法是不能变的,且只能独立存在,不能有他法。因为若是在胜义谛上存在的,就是实成。如果是实成,就不是观待的,不是相对的。既然不是观待的,是独立的,就不能有他法。因为若是有他法,就有自他的观待,就成为观待法了,观待自才能成为他,观待他才能成为自,自他是观待而安立的。如果不能有他法,唯独只能有他一个,那就是断灭。

  来去是观待而安立的,观待来而成立去,观待去而成立来。没有去就没有来,没有来就没有去。如同左右,没有左,哪有右?没有右,哪有左?这是观待,我们是这样假立的,在胜义谛上没有来去。因为来去不是实成,所以在胜义谛上肯定找不到,肯定不存在。

  在胜义谛上,空也是空的,空性也不存在。没有堕落于任何一边叫“中”,中观也是空性,空性就是这样的,空也是空的。空也不是实有,也不是实成。为什么说“空空”?这个时候不可喻、不可言,无法言说,因为言语和思想绝对是有分别的,没办法,不能说话了。空也空,那就还是有一个空,但是没办法,现在就得这样抉择了。应成派为什么说“我没有承许”呢?因为一承许就落入边了。《入中论》里讲了十六种空性,胜义谛也是空,空性也是空,真如也是空,没有不空的。十法界的一切法都是空,轮涅一切法都是空,没有不空的,空也空。

  我们有时候讲真如或如来藏,有的人也许会有疑惑:这些与外道讲的神我和主物有什么区别啊?二者不同,如来藏是空性的,但是“神我”是实有的。实际上没有实有,只有空性。若不是空性的,那就是实成。外道没有讲到空性,若是讲到空性的神我,那就可以成立。如果我今天承许神我,但这个神我若是指大空性,那就没有问题,谁也没办法遮破。此时,如来藏和神我意义相同,只是名称不同而已。但是,外道不讲空性,他们讲不了大空性,他讲的神我、天主等就是实成。若是我承许天主的存在,但它是指大空性,这就没有问题。但外道承许的这个天主不是大空性,而是一个究竟的实有、实成,那就有过患了。诸法的究竟实相、胜义谛是远离一切戏论的,一切戏论都可以含摄在八边里,远离八边戏论也就是远离一切戏论,这叫大空性,除此之外没有大空性。若是把大空性称作天主,没有问题。轮涅一切法都是从大空性中显现的,因为是空性,所以可以显现。轮涅(染净)一切法从大空性中产生。因为是空性,所以有这些显现;若不是空性,就不能有显现。现在我们讲的如来藏就是指远离八边戏论的大空性。若是代表大空性,怎么称呼都行,称呼其为如来藏、天主、神我或自在天等都可以,都不是实成,都是空性。

  空性不是什么也没有,空性是有,这个有叫缘起。一切是空性,一切也是缘起。只要是缘起法,就是变化的、观待而假立的。变化、不可靠,这是一切缘法的自性,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今天我们破来去,来去不是实有的,不可靠是正常的。如果某人说要来,但没有来,你就烦恼伤心;某人说今天要去,但没有去成,又烦恼痛苦。这都是不明真相,其实不可靠是正常的,因为都是观待假立的法,哪里有什么实实在在的?要明白这个道理。

  一切都很正常,能去正常,不能去也正常,能来正常,不能来也是正常。因为来去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和合而灭,主要看因缘。若能来的因缘和合,就能来;不能来的因缘和合了,就不能来;能去的因缘和合了,就能去成;不能去的因缘和合了,就不能去。一切的显现都是自自然然。

  在前一品讲不生不灭,在这一品讲不来不去。有的人可能有困惑,“若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是不是没有生死,没有来去了?但是我从汉地到这里,难道这不是来吗?某某人从这里到那里,难道这不是去吗?怎么没有来去呢?”其实,这里没有说“没有来去”,而是说“来去不是实成”。来去会变,来去是不可靠的,所以别太执着,不要把它视为实有、实在。它不实在,说来不一定能来,说去不也一定能去成,一切都随缘吧!这样心态自然就放下了,没有什么患得患失,就来来,该去去,就OK了。

  我们现在的状态是,不该去的时候还想去,去不成还烦恼;不该来的时候希望来,不能来就烦恼。错了。该来的时候一定会来,不该来的时候不会来的;该去的时候一定能去成,不该去的时候肯定去不成。你心里不要太在意。既然来了,就是这个缘,所以把心态放下。因为因缘和合而生,来要随缘,既然来的这个因缘和合了,来了也不要后悔,不要再去顾虑那么多。去也是如此,尽管不想去,但是没办法,既然去了,心态就要放下,因为去的因缘和合了。为什么要讲“无来无去”呢?真的,一切都自自然然。

  佛无论讲因果还是讲空性,讲的都是诸法的实相真理,就是一个自然状态、原本的状态,没有别的。一讲因果,就觉得复杂;一讲空性,就觉得深奥。没有啊!讲的都是宇宙人生的一个自然规律,一个原本的状态。它本来就是这样的,就是一个自然的规则。

  佛为什么说自己不是神,所讲的也不是神话?就是这个意思。什么叫佛?佛找到了真相,让众生也明白这个真相,所以佛不是神,佛法也不是神话。佛就是位科学家,他发现了宇宙人生的实相和真理,然后公布给大家,让大家明白诸法的实相真理。为什么说佛法是超越的?佛法是科学,它是高等科学;佛法是哲学,它是高等哲学。之…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8)观去来品(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