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以称为“高等”,因为现在的科学、哲学达不到佛法的高度。现在的科学家、哲学家们也都在探索宇宙人生的真相和真理,但是直到现在还没有达到究竟。
佛法所讲的三世因果、缘起性空等道理,这是谁也遮破不了、推翻不了的。两千五百多年来,到现在没有人能够推翻,没有人能够遮破,再以后的将来也不会有的。这是诸法的究竟实相,是宇宙人生的究竟真理,谁能推翻真相,谁能遮破这个究竟真理?佛说,外在的任何鬼、魔都破坏不了佛法,包括外道的导师们也无法能够推翻或破坏这个教法。那为什么佛法还有隐没的时候?为什么佛法还有被破坏的时候?佛讲了:不是我,相似我,就会破坏佛法。我们这些学佛人,尤其是我们这些讲经说法的人,没有明白真正的佛法,也没有宣讲真正的佛法。这些学佛人,始终就是盲修瞎练,没有真正学佛法。这些讲经说法的人始终就是自作聪明、鹦鹉学舌,都只是在表面、在字面上下功夫,根本没有懂得真正的意义。若是这样,佛法就会慢慢隐没,这叫破坏佛法、破坏佛教。
鬼神虽然有神通,但是通过神通也不能推翻真理,不能破坏真相。那些天魔、外道导师也很聪明,也有很多的理论、逻辑,但是再聪明、再尖锐的逻辑推理也无法推翻真理,无法破坏真相,所以佛当时非常从容自信。为什么佛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佛已经证得了诸法的实相真理,谁能推翻呢?佛现量见到了轮涅一切法的究竟实相,能没有自信吗?尽管在世上有很多的学说,佛为什么敢说这句话?因为他内心的觉性、智慧已经达到了最究竟、最圆满。
现在很多人认为:空性就什么都没有了,也不用取舍因果了。佛讲空性,但不是断灭因果,讲空性也是在讲因果,讲因果也是在讲空性。若要真正懂得因果究竟上的关系,就要懂得空性。
一切法都是空性,因为都是变化的,都是虚假的、不可靠的,都是无常的。世事无常,一切都是假相。虚假是什么意思?不可靠、没有实质性的叫虚假。无常就是变化的,在刹那当中生灭,其实就是没有生灭。这些是佛在经中讲的。前文是经部关联。
戊二、品关联。
前面顶礼句中讲“不生亦不灭,不来亦不去,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现在要详细的抉择,展开来宣讲,这就是品关联。
后面的每一品都要抉择经部关联和品关联。二十七品都是如此,都抉择佛《般若经》的内容,也是这部论典前面的顶礼句中间接所讲的它的内容。顶礼句间接讲了此论的四法,四法之“内容”指什么?内容就是大空性,诸法的究竟实相,即远离八边的大空性。下面每一品都如此,抉择的都是空性。此处也是,不来亦不去,这也是在讲空性。
(品关联)分二:一、广说理证;二、以理摄义。
己一(广说理证)分三:一、遮破所立;二、遮破能立;三、以观察之理遮破。
庚一(遮破所立)分二:一、观察作业而破;二、观察作者而破。
辛一、观察作业而破:
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
“去者”指能去之人;“去”指所去之行为、过程,所去之法(去法);“去时”指去的作业。能去的人进行所去行为的动作、过程时,脚在地面上正在跨越的这个动作就是作业。这三者中,主要是作业,也就是去时,即一个人要去一个地方,去的过程中的那个动作。
我们主要以三时进行遮破。过去的叫“已去”,未来的叫“未去”,现在的叫“正去”,以这三个方面进行观察、遮破。
已去的不去,因为它是已经过去的,所以它不是去;未去的不去,因为它现在还尚未生起,没有做去的动作,所以它不是去。已去不是去,未去不是去,对方也承认这二者。
但是对方还认为:现在正在行走时,脚正在踩踏着某处,这个动作、状态就是去时,就是正在去。现在对此进行观察。
除了已去和未去,没有正在去,这个逻辑在前面已经讲过。只有过去、未来,没有现在;只有已生、未生,没有正在生;同样,只有已去、未去,没有正在去。
但是很多人都不明白:怎么没有正在去呢?你看那个人不是正在走吗?不是正在往那边去吗?那是以我们的分别心假立的。其实,这在宏观世界里看确实有,但站在微观世界里看没有。
从这里出发去向那边,在前面的路上一步一步地走,我们可以拿相机把他照下来,你看,这个时候的状态是静止的,只有他。也许你认为“这个状态就是正在去,此前是已去,此后是未去,这个静止的状态应该是存在的吧?”这不是去,去应该是动作,不能是这样一种静止的状态。
他的两只脚,左脚在前,右脚在后,这样走的时候,当下它是已去,还有未去,它还没有去。那么,这个脚踩踏的某处是不是正在去啊?不是。这个脚底也有很多的微尘,前步的微尘是已去,后步的微尘是未去,这样一观察,只有已去和未去,没有正在去。
若没有仔细去分析和观察,就会大概、笼统地认为:哦,这是正在走、正在去。生灭也是如此。其实一仔细观察,没有生灭。但是我们可以笼统地这样说:在生,在灭,在生,在灭……。宏观世界中,在我们眼耳鼻舌身面前有这些境界,但是这不等于有,因为还有微观世界,更微观的世界就是菩萨和佛的智慧。现在科学家所讲的微观世界,还不是真正彻底、究竟的微观。究竟的微观上,就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那就是空性了。现在科学家们也在讲夸克等极微,但是再怎么分析,也讲不到空性;即使能推测到空,但是他也讲不了“空而不空”的道理。他讲不到,也很难讲,因为他的微观世界也许还没有达到究竟的程度上。
通过仔细观察,没有正在去。已去肯定不是去,若已去是去,就会无穷地去,他没有不去的时候。未去不是去,若未去是去,那么一切法都是去了,世上就只有去法,没有他法了。小乘的有实宗认为有“正在去”。其实“正在去”是一个粗大的宏观世界里的法,是存在于佛法里所讲的一个粗物的世界里,若再仔细进行观察,没有正在去。如同我们前面所讲过的,我们认为“花正在开”,这是虚假的,花只有已开、未开,没有正在开。同理,没有正在去。
没有去,遮破了去,来也就没有了。
“动处则有去,此去时之动。非已去未去,是故去时去。
如果对方认为:何处有脚步提放的动作,彼处则应该有去的行为。也就是说,仅仅某补特伽罗正在行走时的这种跨越,叫去时。这里是存在动作的。这种动作既不是以前已去,也不是未去。因此,正在跨越去往他方的动作中存在去法。
“动处则有去,此去时之动”:“动”指正在动作。正在做那样的动作,那叫去。“此去时”指那个动作,脚踩踏或跨越的那些动作,那就是去。
“非已去未去,是故去时去”:已去的不是正在进行的这个动作,未去的也不是正在进行的动作,二者都不是。正在做的那个动作称为“去”,所以就是“去时去”。那个动作、那种状态是去、去时,所以成立“去时在去”、“去时是去”。
这是对方的观点。
云何于去时,而当有去法。若离于去法,去时不可得。
此处讲的是去时去,其实这个去时和去是一个,不是两个。这个去时当中没有去,若是这样的话,去时没有去法,没有去法的就不是去时。
去的行为仅此一次,除此之外,不存在其它的去法。若是在去时当中没有去法,就不是去时。如果将第一个所谓的“去时”的动词及第二个所谓的“去”的动词,均合并于去时当中,则去时与去就会成为同一个含义,就是一个意思,“去时”和“去”二者只不过在名称上有所不同而已,实际是一个。如果这样,就只能成立所谓的“去时”,除此之外,所谓“去”的说法就不合理。
“云何于去时,而当有去法”:怎么能在“去时”当中,而使去法能合理地以自性而成立为有呢?其原因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观察。
“若离于去法,去时不可得”:首先,不存在去法的去时毫无道理,因为去时中所包含的动词含义不存在的缘故。现在去时中没有去,“不去”和“去”两个动词,但二者含义是一个,所以就不成立“去中去”,去时中没有去。若去时中没有去,去时没有去法,没有去法的去时那也不是去。
若言去时去,彼者于去时,应成无去法,去时有去故。
“若言去时去”:如果有人说“在去时中去”。
“彼者于去时,应成无去法,去时有去故”:他已经将去时中的动词与去法合为一体,则去时中的去法就会成为空无或者无有。因为去时自身无有去法,所以去时中动词的含义也是空无。既然去的行为仅有一次,也就不可能属于去时。那么,又怎么可能在去时中去呢?
若去时有去,则有二种去,一谓为去时,二谓去时去。
若有二去法,则有二去者,以离于去者,去法不可得。
“若去时有去,则有二种去”:如果承许去时当中有去,则有两个去的行为了。
“一谓为去时,二谓去时去”:去时与去二者中都包含去的行为,则应有两种去法。其一,乃为在有去法的道路上去的那个使“去时”的命名能够成立的去法;其二,乃为在去时中所有的去法本身。
“若有二去法,则有二去者”:如果同时存在两个行为,那么肯定进行这两个行为的人也应该有两个,即有两个去者。
“以离于去者,去法不可得”:因为没有两个这样的去者,所以这个去也是不成立的。既然所依的去者不存在,则其依者去法也不可能得到。
以上从三个方面对“去时去”的观点进行了观察和遮破,去的当中没有去。其实,在本品第一个偈颂中,已经对“去时中去”进行了遮破。但是对方又做这种跨越的动作,认为“这是去,去时当中去”,所以对这个观点又进行了观察和遮破。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8)观去来品(1)》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