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根本慧論》講記(8)觀去來品(1)▪P2

  ..續本文上一頁所以稱爲“高等”,因爲現在的科學、哲學達不到佛法的高度。現在的科學家、哲學家們也都在探索宇宙人生的真相和真理,但是直到現在還沒有達到究竟。

  佛法所講的叁世因果、緣起性空等道理,這是誰也遮破不了、推翻不了的。兩千五百多年來,到現在沒有人能夠推翻,沒有人能夠遮破,再以後的將來也不會有的。這是諸法的究竟實相,是宇宙人生的究竟真理,誰能推翻真相,誰能遮破這個究竟真理?佛說,外在的任何鬼、魔都破壞不了佛法,包括外道的導師們也無法能夠推翻或破壞這個教法。那爲什麼佛法還有隱沒的時候?爲什麼佛法還有被破壞的時候?佛講了:不是我,相似我,就會破壞佛法。我們這些學佛人,尤其是我們這些講經說法的人,沒有明白真正的佛法,也沒有宣講真正的佛法。這些學佛人,始終就是盲修瞎練,沒有真正學佛法。這些講經說法的人始終就是自作聰明、鹦鹉學舌,都只是在表面、在字面上下功夫,根本沒有懂得真正的意義。若是這樣,佛法就會慢慢隱沒,這叫破壞佛法、破壞佛教。

  鬼神雖然有神通,但是通過神通也不能推翻真理,不能破壞真相。那些天魔、外道導師也很聰明,也有很多的理論、邏輯,但是再聰明、再尖銳的邏輯推理也無法推翻真理,無法破壞真相,所以佛當時非常從容自信。爲什麼佛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佛已經證得了諸法的實相真理,誰能推翻呢?佛現量見到了輪涅一切法的究竟實相,能沒有自信嗎?盡管在世上有很多的學說,佛爲什麼敢說這句話?因爲他內心的覺性、智慧已經達到了最究竟、最圓滿。

  現在很多人認爲:空性就什麼都沒有了,也不用取舍因果了。佛講空性,但不是斷滅因果,講空性也是在講因果,講因果也是在講空性。若要真正懂得因果究竟上的關系,就要懂得空性。

  一切法都是空性,因爲都是變化的,都是虛假的、不可靠的,都是無常的。世事無常,一切都是假相。虛假是什麼意思?不可靠、沒有實質性的叫虛假。無常就是變化的,在刹那當中生滅,其實就是沒有生滅。這些是佛在經中講的。前文是經部關聯。

    戊二、品關聯。

  前面頂禮句中講“不生亦不滅,不來亦不去,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現在要詳細的抉擇,展開來宣講,這就是品關聯。

  後面的每一品都要抉擇經部關聯和品關聯。二十七品都是如此,都抉擇佛《般若經》的內容,也是這部論典前面的頂禮句中間接所講的它的內容。頂禮句間接講了此論的四法,四法之“內容”指什麼?內容就是大空性,諸法的究竟實相,即遠離八邊的大空性。下面每一品都如此,抉擇的都是空性。此處也是,不來亦不去,這也是在講空性。

  (品關聯)分二:一、廣說理證;二、以理攝義。

  己一(廣說理證)分叁:一、遮破所立;二、遮破能立;叁、以觀察之理遮破。

  庚一(遮破所立)分二:一、觀察作業而破;二、觀察作者而破。

  辛一、觀察作業而破:

  已去無有去,未去亦無去,離已去未去,去時亦無去。

  “去者”指能去之人;“去”指所去之行爲、過程,所去之法(去法);“去時”指去的作業。能去的人進行所去行爲的動作、過程時,腳在地面上正在跨越的這個動作就是作業。這叁者中,主要是作業,也就是去時,即一個人要去一個地方,去的過程中的那個動作。

  我們主要以叁時進行遮破。過去的叫“已去”,未來的叫“未去”,現在的叫“正去”,以這叁個方面進行觀察、遮破。

  已去的不去,因爲它是已經過去的,所以它不是去;未去的不去,因爲它現在還尚未生起,沒有做去的動作,所以它不是去。已去不是去,未去不是去,對方也承認這二者。

  但是對方還認爲:現在正在行走時,腳正在踩踏著某處,這個動作、狀態就是去時,就是正在去。現在對此進行觀察。

  除了已去和未去,沒有正在去,這個邏輯在前面已經講過。只有過去、未來,沒有現在;只有已生、未生,沒有正在生;同樣,只有已去、未去,沒有正在去。

  但是很多人都不明白:怎麼沒有正在去呢?你看那個人不是正在走嗎?不是正在往那邊去嗎?那是以我們的分別心假立的。其實,這在宏觀世界裏看確實有,但站在微觀世界裏看沒有。

  從這裏出發去向那邊,在前面的路上一步一步地走,我們可以拿相機把他照下來,你看,這個時候的狀態是靜止的,只有他。也許你認爲“這個狀態就是正在去,此前是已去,此後是未去,這個靜止的狀態應該是存在的吧?”這不是去,去應該是動作,不能是這樣一種靜止的狀態。

  他的兩只腳,左腳在前,右腳在後,這樣走的時候,當下它是已去,還有未去,它還沒有去。那麼,這個腳踩踏的某處是不是正在去啊?不是。這個腳底也有很多的微塵,前步的微塵是已去,後步的微塵是未去,這樣一觀察,只有已去和未去,沒有正在去。

  若沒有仔細去分析和觀察,就會大概、籠統地認爲:哦,這是正在走、正在去。生滅也是如此。其實一仔細觀察,沒有生滅。但是我們可以籠統地這樣說:在生,在滅,在生,在滅……。宏觀世界中,在我們眼耳鼻舌身面前有這些境界,但是這不等于有,因爲還有微觀世界,更微觀的世界就是菩薩和佛的智慧。現在科學家所講的微觀世界,還不是真正徹底、究竟的微觀。究竟的微觀上,就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那就是空性了。現在科學家們也在講誇克等極微,但是再怎麼分析,也講不到空性;即使能推測到空,但是他也講不了“空而不空”的道理。他講不到,也很難講,因爲他的微觀世界也許還沒有達到究竟的程度上。

  通過仔細觀察,沒有正在去。已去肯定不是去,若已去是去,就會無窮地去,他沒有不去的時候。未去不是去,若未去是去,那麼一切法都是去了,世上就只有去法,沒有他法了。小乘的有實宗認爲有“正在去”。其實“正在去”是一個粗大的宏觀世界裏的法,是存在于佛法裏所講的一個粗物的世界裏,若再仔細進行觀察,沒有正在去。如同我們前面所講過的,我們認爲“花正在開”,這是虛假的,花只有已開、未開,沒有正在開。同理,沒有正在去。

  沒有去,遮破了去,來也就沒有了。

  “動處則有去,此去時之動。非已去未去,是故去時去。

  如果對方認爲:何處有腳步提放的動作,彼處則應該有去的行爲。也就是說,僅僅某補特伽羅正在行走時的這種跨越,叫去時。這裏是存在動作的。這種動作既不是以前已去,也不是未去。因此,正在跨越去往他方的動作中存在去法。

  “動處則有去,此去時之動”:“動”指正在動作。正在做那樣的動作,那叫去。“此去時”指那個動作,腳踩踏或跨越的那些動作,那就是去。

  “非已去未去,是故去時去”:已去的不是正在進行的這個動作,未去的也不是正在進行的動作,二者都不是。正在做的那個動作稱爲“去”,所以就是“去時去”。那個動作、那種狀態是去、去時,所以成立“去時在去”、“去時是去”。

  這是對方的觀點。

   雲何于去時,而當有去法。若離于去法,去時不可得。

  此處講的是去時去,其實這個去時和去是一個,不是兩個。這個去時當中沒有去,若是這樣的話,去時沒有去法,沒有去法的就不是去時。

  去的行爲僅此一次,除此之外,不存在其它的去法。若是在去時當中沒有去法,就不是去時。如果將第一個所謂的“去時”的動詞及第二個所謂的“去”的動詞,均合並于去時當中,則去時與去就會成爲同一個含義,就是一個意思,“去時”和“去”二者只不過在名稱上有所不同而已,實際是一個。如果這樣,就只能成立所謂的“去時”,除此之外,所謂“去”的說法就不合理。

  “雲何于去時,而當有去法”:怎麼能在“去時”當中,而使去法能合理地以自性而成立爲有呢?其原因可以從以下叁方面加以觀察。

  “若離于去法,去時不可得”:首先,不存在去法的去時毫無道理,因爲去時中所包含的動詞含義不存在的緣故。現在去時中沒有去,“不去”和“去”兩個動詞,但二者含義是一個,所以就不成立“去中去”,去時中沒有去。若去時中沒有去,去時沒有去法,沒有去法的去時那也不是去。

  若言去時去,彼者于去時,應成無去法,去時有去故。

  “若言去時去”:如果有人說“在去時中去”。

  “彼者于去時,應成無去法,去時有去故”:他已經將去時中的動詞與去法合爲一體,則去時中的去法就會成爲空無或者無有。因爲去時自身無有去法,所以去時中動詞的含義也是空無。既然去的行爲僅有一次,也就不可能屬于去時。那麼,又怎麼可能在去時中去呢?

  若去時有去,則有二種去,一謂爲去時,二謂去時去。

  若有二去法,則有二去者,以離于去者,去法不可得。

  “若去時有去,則有二種去”:如果承許去時當中有去,則有兩個去的行爲了。

  “一謂爲去時,二謂去時去”:去時與去二者中都包含去的行爲,則應有兩種去法。其一,乃爲在有去法的道路上去的那個使“去時”的命名能夠成立的去法;其二,乃爲在去時中所有的去法本身。

  “若有二去法,則有二去者”:如果同時存在兩個行爲,那麼肯定進行這兩個行爲的人也應該有兩個,即有兩個去者。

  “以離于去者,去法不可得”:因爲沒有兩個這樣的去者,所以這個去也是不成立的。既然所依的去者不存在,則其依者去法也不可能得到。

  以上從叁個方面對“去時去”的觀點進行了觀察和遮破,去的當中沒有去。其實,在本品第一個偈頌中,已經對“去時中去”進行了遮破。但是對方又做這種跨越的動作,認爲“這是去,去時當中去”,所以對這個觀點又進行了觀察和遮破。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中觀根本慧論》講記(8)觀去來品(1)》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