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根本慧論》講記(8)觀去來品(1)

  《中觀根本慧論》講記(8)觀去來品(1)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中觀根本慧論》。

  全論分叁:一、首義;二、論義;叁、末義。

  甲一(論義)分叁:一、頂禮句;二、論義正文;叁、隨念恩德之頂禮。

  乙二(論義正文)分二:總品關聯、分品關聯。

  丙二(分品關聯)共分二十七品:

  一、觀因緣品;二、觀去來品;叁、觀六情品;四、觀五陰品;五、觀六種品;六、觀染染者品;七、觀叁相品;八、觀作作者品;九、觀本住品;十、觀燃可燃品;十一、觀本際品;十二、觀苦品;十叁、觀行品;十四、觀和合品;十五、觀有無品;十六、觀縛解品;十七、觀業品;十八、觀我法品;十九、觀時品;二十、觀因果品;二十一、觀成壞品;二十二、觀如來品;二十叁、觀顛倒品;二十四、觀四谛品;二十五、觀涅槃品;二十六、觀十二因緣品;二十七、觀邪見品。

    丁二(觀去來品)分二:一、經部關聯;二、品關聯。

  戊一、經部關聯。

  佛在經中講,“妙力伏,色法無來亦無去。”這是以色法爲例,色法無來亦無去,其他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色受想行識叫做五蘊,五蘊是總結性的叫法,它包括一切法。五蘊、十八界或十二處這叁者都包括一切法,都是一個總結性的說法,這些在《俱舍論》裏有詳細的說明。既然都是同樣的意義,爲什麼要分叁個詞呢?這是應衆生的根基而說的。有的衆生喜歡複雜的,佛對這種根性的衆生講十八界;有的喜歡簡略的,佛對這種根性的衆生講五蘊;有的是中等根性的,既不喜歡特別複雜,也不喜歡特別簡單,佛對這種根性的衆生講了十二處。

  “一切法沒有來也沒有去”,這很容易遮破。來去是種假立,外境上沒有實實在在的來,也沒有實實在在的去。我們現在在實修中心,從這裏到寺院大殿是“去”;管家在寺院大殿,從寺院大殿到實修中心是“來”。我們換到寺院大殿的位置,從寺院大殿到實修中心是“去”,寺院管家從實修中心到寺院大殿則是“來”。所謂來去,只是在兩個方向上互相假立的名稱,實際上在外境上沒有實實在在的來去。如果有實實在在的來去,在哪裏都應該不變,來就是來,去就是去;來不是去,去不是來。若是去,對任何人而言肯定都是去,不能對方說是“來”,因爲來去是實有的。如果對我們而言是去,但對對方而言是來,這叫觀待。觀待我們是去,觀待對方的人是來,都是觀待的、假立的。若是有實實在在的來去,來就是來,去就是去,誰都知道是來還是去。但是,對他人來說,我們在往某個方向走的時候,他人不會知道是去還是來,所以這都是假立的。來去不是實有,來去是觀待而假立的。

  佛在經中講,一切法無來亦無去。這是在勝義谛上講的,以勝義谛的智慧量進行觀察的時候是無來無去。如果沒有以勝義谛的智慧量進行觀察,來去是存在的。這種存在是一種假立,是經不起觀察的。當我們不觀察的時候,來去事實存在,但這是在名言上、在世俗量面前存在的。當我們進行觀察的時候,來去在勝義谛上是不存在的。那到底它是存在還是不存在?也可以說不存在,也可以說存在。若說存在,是以緣起的形式存在;若說不存在,是沒有以實成的形式存在。實成是前後不變的,恒常的。來去是前後變化的,所以它不是實成。如果在世俗谛上存在,是緣起;如果在勝義谛上存在,是實成。緣起和實成相違。

  現在是抉擇空性,抉擇空性就是抉擇緣起。但是我們現在把一切法都視爲實成了。我們不知道前後有變化,不知道刹那當中在變。我們認爲,七點半從那裏出發的這個人與八點鍾到達此處的這個人是同一個人,我們不知道他已經變了。其實,若對這個人進行觀察,他根本沒有來過,因爲他在從那邊出發的第一個刹那的時候,就已經滅了。去也是如此。假設張叁七點半從這邊出發,八點鍾到那邊。雖然我們不知道他的變化,其實他在刹那中變化,出發時的張叁與到達的張叁已經不一樣了。如果這邊出發的張叁和那邊到達終點的張叁是同一個人,他從這邊出發的時候,那邊的他也應該在出發,那邊的他到達終點了,這邊出發的這個人應該也到終點。爲什麼?因爲二者是一個啊。若不一樣,就不是一個人了,一個是正在這邊出發的張叁,一個是到那邊終點的張叁。

  我們不知道這種變化,都視爲實有了。實成法是不能變的,且只能獨立存在,不能有他法。因爲若是在勝義谛上存在的,就是實成。如果是實成,就不是觀待的,不是相對的。既然不是觀待的,是獨立的,就不能有他法。因爲若是有他法,就有自他的觀待,就成爲觀待法了,觀待自才能成爲他,觀待他才能成爲自,自他是觀待而安立的。如果不能有他法,唯獨只能有他一個,那就是斷滅。

  來去是觀待而安立的,觀待來而成立去,觀待去而成立來。沒有去就沒有來,沒有來就沒有去。如同左右,沒有左,哪有右?沒有右,哪有左?這是觀待,我們是這樣假立的,在勝義谛上沒有來去。因爲來去不是實成,所以在勝義谛上肯定找不到,肯定不存在。

  在勝義谛上,空也是空的,空性也不存在。沒有墮落于任何一邊叫“中”,中觀也是空性,空性就是這樣的,空也是空的。空也不是實有,也不是實成。爲什麼說“空空”?這個時候不可喻、不可言,無法言說,因爲言語和思想絕對是有分別的,沒辦法,不能說話了。空也空,那就還是有一個空,但是沒辦法,現在就得這樣抉擇了。應成派爲什麼說“我沒有承許”呢?因爲一承許就落入邊了。《入中論》裏講了十六種空性,勝義谛也是空,空性也是空,真如也是空,沒有不空的。十法界的一切法都是空,輪涅一切法都是空,沒有不空的,空也空。

  我們有時候講真如或如來藏,有的人也許會有疑惑:這些與外道講的神我和主物有什麼區別啊?二者不同,如來藏是空性的,但是“神我”是實有的。實際上沒有實有,只有空性。若不是空性的,那就是實成。外道沒有講到空性,若是講到空性的神我,那就可以成立。如果我今天承許神我,但這個神我若是指大空性,那就沒有問題,誰也沒辦法遮破。此時,如來藏和神我意義相同,只是名稱不同而已。但是,外道不講空性,他們講不了大空性,他講的神我、天主等就是實成。若是我承許天主的存在,但它是指大空性,這就沒有問題。但外道承許的這個天主不是大空性,而是一個究竟的實有、實成,那就有過患了。諸法的究竟實相、勝義谛是遠離一切戲論的,一切戲論都可以含攝在八邊裏,遠離八邊戲論也就是遠離一切戲論,這叫大空性,除此之外沒有大空性。若是把大空性稱作天主,沒有問題。輪涅一切法都是從大空性中顯現的,因爲是空性,所以可以顯現。輪涅(染淨)一切法從大空性中産生。因爲是空性,所以有這些顯現;若不是空性,就不能有顯現。現在我們講的如來藏就是指遠離八邊戲論的大空性。若是代表大空性,怎麼稱呼都行,稱呼其爲如來藏、天主、神我或自在天等都可以,都不是實成,都是空性。

  空性不是什麼也沒有,空性是有,這個有叫緣起。一切是空性,一切也是緣起。只要是緣起法,就是變化的、觀待而假立的。變化、不可靠,這是一切緣法的自性,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今天我們破來去,來去不是實有的,不可靠是正常的。如果某人說要來,但沒有來,你就煩惱傷心;某人說今天要去,但沒有去成,又煩惱痛苦。這都是不明真相,其實不可靠是正常的,因爲都是觀待假立的法,哪裏有什麼實實在在的?要明白這個道理。

  一切都很正常,能去正常,不能去也正常,能來正常,不能來也是正常。因爲來去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和合而滅,主要看因緣。若能來的因緣和合,就能來;不能來的因緣和合了,就不能來;能去的因緣和合了,就能去成;不能去的因緣和合了,就不能去。一切的顯現都是自自然然。

  在前一品講不生不滅,在這一品講不來不去。有的人可能有困惑,“若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是不是沒有生死,沒有來去了?但是我從漢地到這裏,難道這不是來嗎?某某人從這裏到那裏,難道這不是去嗎?怎麼沒有來去呢?”其實,這裏沒有說“沒有來去”,而是說“來去不是實成”。來去會變,來去是不可靠的,所以別太執著,不要把它視爲實有、實在。它不實在,說來不一定能來,說去不也一定能去成,一切都隨緣吧!這樣心態自然就放下了,沒有什麼患得患失,就來來,該去去,就OK了。

  我們現在的狀態是,不該去的時候還想去,去不成還煩惱;不該來的時候希望來,不能來就煩惱。錯了。該來的時候一定會來,不該來的時候不會來的;該去的時候一定能去成,不該去的時候肯定去不成。你心裏不要太在意。既然來了,就是這個緣,所以把心態放下。因爲因緣和合而生,來要隨緣,既然來的這個因緣和合了,來了也不要後悔,不要再去顧慮那麼多。去也是如此,盡管不想去,但是沒辦法,既然去了,心態就要放下,因爲去的因緣和合了。爲什麼要講“無來無去”呢?真的,一切都自自然然。

  佛無論講因果還是講空性,講的都是諸法的實相真理,就是一個自然狀態、原本的狀態,沒有別的。一講因果,就覺得複雜;一講空性,就覺得深奧。沒有啊!講的都是宇宙人生的一個自然規律,一個原本的狀態。它本來就是這樣的,就是一個自然的規則。

  佛爲什麼說自己不是神,所講的也不是神話?就是這個意思。什麼叫佛?佛找到了真相,讓衆生也明白這個真相,所以佛不是神,佛法也不是神話。佛就是位科學家,他發現了宇宙人生的實相和真理,然後公布給大家,讓大家明白諸法的實相真理。爲什麼說佛法是超越的?佛法是科學,它是高等科學;佛法是哲學,它是高等哲學。之…

《《中觀根本慧論》講記(8)觀去來品(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