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死亡
对每一个人来说,死亡都非常重要,因为这是每个人不愿意面对却又必须面对的现实。在普通人眼里,死亡是一个黑暗的未知区域,充满了绝望、神秘、痛苦与哀伤。几乎所有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都感到惊慌失措、恐惧不安,这都是不了解死亡而造成的误会。若能对死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就可以消除恐惧,有备而战。
一、错误解读死亡,导致两个极端
人类对死亡,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有些人认为,人死了以后,就一切都结束了,最终归于尘土;有些人认为,人死了以后,会变成鬼;另外一些人认为,人死了以后,要么就是上天堂,要么就是下地狱……。但所有这些观点,都没有说清生命的真相,也无助于解决生死问题。
基于这些错误的生死观,世人也很容易走到两个极端:
第一个极端,是害怕死亡,在死亡面前彻底绝望,却不做任何准备。只是无可奈何、不知所措地听天由命,坐以待毙。又非常恐惧,听到这两个字都不开心,不想听、不想谈,一直在逃避。
西方很多科学家年轻的时候并没有信仰,甚至比较排斥宗教,但年纪大了以后,却慢慢向宗教靠拢,甚至变成虔诚的宗教徒。这都是因为人越老,越接近死亡,就越徘徊迷茫,越希望依靠某种东西来战胜死亡的恐惧,找到一个心灵的归宿。但除了佛法以外,真正能解读死亡的宗教却寥寥无几。
认为人死了以后,一切都结束了的人生观,是非常简单、表面、幼稚、消极、悲观的人生观,根本没有深入地去解读生命,就胡乱草率地下定义,其结果,必将深受其害。
大家可以想想,肉体不可能从其他地方来,这一点没有争议。但如果要否定前后世,必须要排除人的意识、神识或者灵魂来自于其他地方。我们的感官既看不见灵魂从哪里来、往哪里走,任何仪器也无法观察,又凭什么一口咬定人死了以后,灵魂和意识也从此就停止了呢?
学佛的人,要实事求是,以理服人,不能人云亦云,偏听偏信。要知道,生死是人生最重要的大事情。平常我们得一个小病,都很介意。面对生死的重大课题,更不能差之毫厘。在没有确凿的理由可以否定,又有那么多古今中外的事例可以证明灵魂与轮回存在的情况下,恐怕还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更稳妥一点吧!
另一个极端,认为死了以后一切都结束了,人出生的时候,没有上一世,自己是和肉体一起诞生、一起毁灭的。肉体死亡的时候,生命也就结束了,不会再有痛苦或幸福的感受。所以会毫无忌惮地杀盗淫妄,无恶不作。
虽然没有任何把握,却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地不把死亡当回事,认为死亡不可怕,随心所欲、无所顾忌,不做任何准备。这都是没有理由的愚蠢之举。
要知道,这种不怕死亡,只是因为骨子里认为死亡和自己还有很远的距离,感觉不到恐惧,所以是暂时、虚假的。真正死到临头,却不可能不害怕。可惜到了那时,再呼天抢地都没有用也来不及了。这种人并不是天不怕地不怕,在面临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或自己身患疾病的时候,他们都怕得要命,哭天抢地、狼狈不堪。那为什么现在不害怕死亡?只是因为不了解,所以不害怕。
常言道:初生牛犊不怕虎。刚刚生下的小牛犊,不会害怕老虎;不懂事的小孩,也不会害怕火焰。这都不是因为牛犊和婴儿很勇敢,而是因为无知。无知者无畏,不知道后果是什么,当然不会害怕。不害怕死亡的人的情况与此相同。
作为佛教徒,我们要避免走两个极端。如果能准确地认识死亡,对死亡的整个过程心知肚明,而且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死亡不但不可怕,而且还是一个提升的机会。
二、修行人眼里的死亡
修行人对待死亡,有三种态度:
上等的修行人,非常喜欢死亡。如米拉日巴在道歌唱道:死亡非死亡,瑜伽成小佛。对修行人而言,死亡并不是普通人概念当中象征着绝望、终结的死亡。每经历一次死亡,即使不一定能立即成佛,但自己的修行境界一定会有所提高,所以叫成小佛。
中等的修行人不会拒绝、害怕死亡,因为自己的修行已经有了一定的把握,知道怎样去面对,所以不会害怕。
下等的修行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不会有后悔心。虽然修行谈不上有多大的进步,但毕竟一生没有造作太多的罪业,并尽力行善修行了,所以无怨无悔,信心满怀。
三、死亡的本质
“死亡学(thanatology)”这个词,是由美国的罗斯威尔.帕克(Rosewell Park)在1912年提出,并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的,至今只有一百年的历史;藏传佛教死亡学的典籍——《西藏度亡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而讲述死亡的佛教经论,已经有了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尤其是在释迦牟尼佛即将圆寂的前一年,也即八十岁时宣讲的《时轮金刚》中,已经非常清晰地描述了死亡的过程。
在物质领域,西方科学有着令人兴奋的诸多成就;但生命的领域,却是西方科学几乎没有开垦的一块处女地,所以没有什么令人满意的答案。实际上,大脑相当于硬件,意识相当于软件。就像软件的信息、数据可以复制到另一个硬件当中一样,意识也可以移植到另一个大脑当中。也就是说,在人死了以后,生命仍然存在,并可以转移到另一个身体上,身体不过是精神的载体而已。不仅佛教这么认为,有两位以研究神经系统而曾获得诺贝尔奖的神经生理学家(查尔斯·谢林顿Charles Sherrington 和约翰·埃克尔斯John Eccles)也持这种观点。
其实,如果能多一些包容性,如果能有一点开放的态度,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大费周章地去研究,因为在佛教里面,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只需为我所用即可。但世人的傲慢心往往很重,只要与常识不符,且不是自己亲眼见到、亲耳听到或亲自研究得出的结论,就很难全盘接受。只有自己的推断与对方一致时,才肯予以采纳。这种固守陈规的态度,极大地约束了人类思想的进步。
全世界所有的书籍当中,最好的介绍认识死亡、面对死亡方法的书,就是《西藏度亡经》。目前这本书已经得到了西方学者的肯定。灌了顶以后,就可以学习。但在没有灌顶之前,最好不要自己偷学,我们还是要尊重密法的次第。不过,其中有一部分面对死亡的方法,是没有灌顶的人也可以参看、修学的。
简单而言,死亡可以说是一种周期性的生命现象。其周期性,表现在死了以后还要投生,生了以后终究会死的轮回周期。我们的意识就像发动机,可以启动一个生命的开始,也可以让一个生命停止。但究竟是怎样启动、停止的,一般人根本不知道。即便如此,我们的生命却永远都不会结束。即使成佛的时候,也是有生命的。当然,那是更高层面的生命。随着修行的提升,我们的生命梯级也会越来越高。当然,生命的现象,不是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本质,永远不会发生变化。但生命的现象,却会循环往复、轮转不止。
简单而言,生命的周期有三种。
第一种周期,是从我们还没有形成生命个体的时候开始。这时候,没有六道众生,没有任何生命。就像宇宙大爆炸的瞬间,还没有形成任何物质,时空的概念都不存在一样。这个阶段,也就是我们心的本性、佛性、如来藏、光明。
然后,就像在宇宙大爆炸之后,立即会形成最小的基本粒子,再凝聚成电子核、电子、原子、分子,最后形成山河大地等宇宙世界一样。从如来藏、光明当中,就出现了生命的能量,并继而形成生命的个体。关于这些详细过程,密宗里面讲得非常清楚。
在精卵结合之际,中阴身的意识进入受精卵。此时虽然是一个生命,但还没有身体的形状。随着胚胎的逐渐成熟,最后变成一个完整的身体。
在生命快速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对这个生命产生执著,之后便形成了八识当中的阿赖耶识,也即意识的基础。
在晚上进入深度睡眠的时候,我们仍然有呼吸、心跳、血液循环等等,这就说明,有一个动力的存在。这个动力,叫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就像海底的海水,不论海面如何波涛滚滚、浊浪滔天,海底深处却是如如不动的。而海面的海水,却会随着风浪的大小与海水的深浅而有不同程度的动摇。其中动摇的部分,就像我们的五种感官识和第六意识。
在阿赖耶识的基础上,会形成第七识——末那识。末那识,是梵文音译,意即执著、我执。有了执著以后,就开始形成真正的生命个体,形成眼耳鼻舌身等比较粗大的感官。所有的八识,达摩祖师在《破相论》中,称之为染心。而佛性光明,则叫净心。在任何时候,包括我们的生命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净心一直存在。
大爆炸的时候,是宇宙的毁灭。同样,在经历了无数生死,最后成佛,回归到最原始的如来藏光明的状态,是真正的回归大自然,回归内心的本来光明。
虽然山河大地也被称为自然,但它却有产生、演变、毁灭等跟随因缘的变化,所以不是真正的自然。名符其实的自然,就是我们内心当中的佛性,没有任何造作,没有任何变化。我们就是从大自然中诞生,然后轮回了无数次,总有一天,我们又会成佛,回到最原始的起点。这,就是最长的生命周期。在这个周期当中,我们完成了一个完整轮回的旅途,上至天堂、下至地狱,游历六道世界,最后又回到光明佛性的老家。
从这个角度来说,成佛其实也是一种死亡——轮回之旅的死亡。
第二种周期,是从我们死亡开始,经历中阴身、投生,然后是整个人生,直到死亡。这不是无数世的轮回,而仅仅是一生,几十年,最多一百年,这是中等长度的生命周期。一个周期结束了,立即会再次刷新,开始下一个周期。
第三种周期,是在二十四小时当中完成。没有精神压力,睡眠很好的人在睡着以后,就会进入深度睡眠。深度睡眠的意思,就是睡着了…
《慧灯之光十 正确认识死亡》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