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十 正確認識死亡

  

正確認識死亡

  對每一個人來說,死亡都非常重要,因爲這是每個人不願意面對卻又必須面對的現實。在普通人眼裏,死亡是一個黑暗的未知區域,充滿了絕望、神秘、痛苦與哀傷。幾乎所有人在面對死亡的時候,都感到驚慌失措、恐懼不安,這都是不了解死亡而造成的誤會。若能對死亡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就可以消除恐懼,有備而戰。

  一、錯誤解讀死亡,導致兩個極端

  人類對死亡,有各種各樣的解釋:有些人認爲,人死了以後,就一切都結束了,最終歸于塵土;有些人認爲,人死了以後,會變成鬼;另外一些人認爲,人死了以後,要麼就是上天堂,要麼就是下地獄……。但所有這些觀點,都沒有說清生命的真相,也無助于解決生死問題。

  基于這些錯誤的生死觀,世人也很容易走到兩個極端:

  第一個極端,是害怕死亡,在死亡面前徹底絕望,卻不做任何准備。只是無可奈何、不知所措地聽天由命,坐以待斃。又非常恐懼,聽到這兩個字都不開心,不想聽、不想談,一直在逃避。

  西方很多科學家年輕的時候並沒有信仰,甚至比較排斥宗教,但年紀大了以後,卻慢慢向宗教靠攏,甚至變成虔誠的宗教徒。這都是因爲人越老,越接近死亡,就越徘徊迷茫,越希望依靠某種東西來戰勝死亡的恐懼,找到一個心靈的歸宿。但除了佛法以外,真正能解讀死亡的宗教卻寥寥無幾。

  認爲人死了以後,一切都結束了的人生觀,是非常簡單、表面、幼稚、消極、悲觀的人生觀,根本沒有深入地去解讀生命,就胡亂草率地下定義,其結果,必將深受其害。

  大家可以想想,肉體不可能從其他地方來,這一點沒有爭議。但如果要否定前後世,必須要排除人的意識、神識或者靈魂來自于其他地方。我們的感官既看不見靈魂從哪裏來、往哪裏走,任何儀器也無法觀察,又憑什麼一口咬定人死了以後,靈魂和意識也從此就停止了呢?

  學佛的人,要實事求是,以理服人,不能人雲亦雲,偏聽偏信。要知道,生死是人生最重要的大事情。平常我們得一個小病,都很介意。面對生死的重大課題,更不能差之毫厘。在沒有確鑿的理由可以否定,又有那麼多古今中外的事例可以證明靈魂與輪回存在的情況下,恐怕還是甯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更穩妥一點吧!

  另一個極端,認爲死了以後一切都結束了,人出生的時候,沒有上一世,自己是和肉體一起誕生、一起毀滅的。肉體死亡的時候,生命也就結束了,不會再有痛苦或幸福的感受。所以會毫無忌憚地殺盜淫妄,無惡不作。

  雖然沒有任何把握,卻掩耳盜鈴、自欺欺人地不把死亡當回事,認爲死亡不可怕,隨心所欲、無所顧忌,不做任何准備。這都是沒有理由的愚蠢之舉。

  要知道,這種不怕死亡,只是因爲骨子裏認爲死亡和自己還有很遠的距離,感覺不到恐懼,所以是暫時、虛假的。真正死到臨頭,卻不可能不害怕。可惜到了那時,再呼天搶地都沒有用也來不及了。這種人並不是天不怕地不怕,在面臨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或自己身患疾病的時候,他們都怕得要命,哭天搶地、狼狽不堪。那爲什麼現在不害怕死亡?只是因爲不了解,所以不害怕。

  常言道:初生牛犢不怕虎。剛剛生下的小牛犢,不會害怕老虎;不懂事的小孩,也不會害怕火焰。這都不是因爲牛犢和嬰兒很勇敢,而是因爲無知。無知者無畏,不知道後果是什麼,當然不會害怕。不害怕死亡的人的情況與此相同。

  作爲佛教徒,我們要避免走兩個極端。如果能准確地認識死亡,對死亡的整個過程心知肚明,而且做好了充分的准備,死亡不但不可怕,而且還是一個提升的機會。

  二、修行人眼裏的死亡

  修行人對待死亡,有叁種態度:

  上等的修行人,非常喜歡死亡。如米拉日巴在道歌唱道:死亡非死亡,瑜伽成小佛。對修行人而言,死亡並不是普通人概念當中象征著絕望、終結的死亡。每經曆一次死亡,即使不一定能立即成佛,但自己的修行境界一定會有所提高,所以叫成小佛。

  中等的修行人不會拒絕、害怕死亡,因爲自己的修行已經有了一定的把握,知道怎樣去面對,所以不會害怕。

  下等的修行人在面對死亡的時候,不會有後悔心。雖然修行談不上有多大的進步,但畢竟一生沒有造作太多的罪業,並盡力行善修行了,所以無怨無悔,信心滿懷。

  叁、死亡的本質

  “死亡學(thanatology)”這個詞,是由美國的羅斯威爾.帕克(Rosewell Park)在1912年提出,並作爲一門學科來研究的,至今只有一百年的曆史;藏傳佛教死亡學的典籍——《西藏度亡經》,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而講述死亡的佛教經論,已經有了兩千五百多年的曆史。尤其是在釋迦牟尼佛即將圓寂的前一年,也即八十歲時宣講的《時輪金剛》中,已經非常清晰地描述了死亡的過程。

  在物質領域,西方科學有著令人興奮的諸多成就;但生命的領域,卻是西方科學幾乎沒有開墾的一塊處女地,所以沒有什麼令人滿意的答案。實際上,大腦相當于硬件,意識相當于軟件。就像軟件的信息、數據可以複製到另一個硬件當中一樣,意識也可以移植到另一個大腦當中。也就是說,在人死了以後,生命仍然存在,並可以轉移到另一個身體上,身體不過是精神的載體而已。不僅佛教這麼認爲,有兩位以研究神經系統而曾獲得諾貝爾獎的神經生理學家(查爾斯·謝林頓Charles Sherrington 和約翰·埃克爾斯John Eccles)也持這種觀點。

  其實,如果能多一些包容性,如果能有一點開放的態度,我們根本沒有必要大費周章地去研究,因爲在佛教裏面,這是衆所周知的常識,只需爲我所用即可。但世人的傲慢心往往很重,只要與常識不符,且不是自己親眼見到、親耳聽到或親自研究得出的結論,就很難全盤接受。只有自己的推斷與對方一致時,才肯予以采納。這種固守陳規的態度,極大地約束了人類思想的進步。

  全世界所有的書籍當中,最好的介紹認識死亡、面對死亡方法的書,就是《西藏度亡經》。目前這本書已經得到了西方學者的肯定。灌了頂以後,就可以學習。但在沒有灌頂之前,最好不要自己偷學,我們還是要尊重密法的次第。不過,其中有一部分面對死亡的方法,是沒有灌頂的人也可以參看、修學的。

  簡單而言,死亡可以說是一種周期性的生命現象。其周期性,表現在死了以後還要投生,生了以後終究會死的輪回周期。我們的意識就像發動機,可以啓動一個生命的開始,也可以讓一個生命停止。但究竟是怎樣啓動、停止的,一般人根本不知道。即便如此,我們的生命卻永遠都不會結束。即使成佛的時候,也是有生命的。當然,那是更高層面的生命。隨著修行的提升,我們的生命梯級也會越來越高。當然,生命的現象,不是生命的本質。生命的本質,永遠不會發生變化。但生命的現象,卻會循環往複、輪轉不止。

  簡單而言,生命的周期有叁種。

  第一種周期,是從我們還沒有形成生命個體的時候開始。這時候,沒有六道衆生,沒有任何生命。就像宇宙大爆炸的瞬間,還沒有形成任何物質,時空的概念都不存在一樣。這個階段,也就是我們心的本性、佛性、如來藏、光明。

  然後,就像在宇宙大爆炸之後,立即會形成最小的基本粒子,再凝聚成電子核、電子、原子、分子,最後形成山河大地等宇宙世界一樣。從如來藏、光明當中,就出現了生命的能量,並繼而形成生命的個體。關于這些詳細過程,密宗裏面講得非常清楚。

  在精卵結合之際,中陰身的意識進入受精卵。此時雖然是一個生命,但還沒有身體的形狀。隨著胚胎的逐漸成熟,最後變成一個完整的身體。

  在生命快速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會對這個生命産生執著,之後便形成了八識當中的阿賴耶識,也即意識的基礎。

  在晚上進入深度睡眠的時候,我們仍然有呼吸、心跳、血液循環等等,這就說明,有一個動力的存在。這個動力,叫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就像海底的海水,不論海面如何波濤滾滾、濁浪滔天,海底深處卻是如如不動的。而海面的海水,卻會隨著風浪的大小與海水的深淺而有不同程度的動搖。其中動搖的部分,就像我們的五種感官識和第六意識。

  在阿賴耶識的基礎上,會形成第七識——末那識。末那識,是梵文音譯,意即執著、我執。有了執著以後,就開始形成真正的生命個體,形成眼耳鼻舌身等比較粗大的感官。所有的八識,達摩祖師在《破相論》中,稱之爲染心。而佛性光明,則叫淨心。在任何時候,包括我們的生命還沒有出現的時候,淨心一直存在。

  大爆炸的時候,是宇宙的毀滅。同樣,在經曆了無數生死,最後成佛,回歸到最原始的如來藏光明的狀態,是真正的回歸大自然,回歸內心的本來光明。

  雖然山河大地也被稱爲自然,但它卻有産生、演變、毀滅等跟隨因緣的變化,所以不是真正的自然。名符其實的自然,就是我們內心當中的佛性,沒有任何造作,沒有任何變化。我們就是從大自然中誕生,然後輪回了無數次,總有一天,我們又會成佛,回到最原始的起點。這,就是最長的生命周期。在這個周期當中,我們完成了一個完整輪回的旅途,上至天堂、下至地獄,遊曆六道世界,最後又回到光明佛性的老家。

  從這個角度來說,成佛其實也是一種死亡——輪回之旅的死亡。

  第二種周期,是從我們死亡開始,經曆中陰身、投生,然後是整個人生,直到死亡。這不是無數世的輪回,而僅僅是一生,幾十年,最多一百年,這是中等長度的生命周期。一個周期結束了,立即會再次刷新,開始下一個周期。

  第叁種周期,是在二十四小時當中完成。沒有精神壓力,睡眠很好的人在睡著以後,就會進入深度睡眠。深度睡眠的意思,就是睡著了…

《慧燈之光十 正確認識死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