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四百论讲记(五十五)
现在讲的是“戊二、明无我甚深见之瑜伽”,这一科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己一、闻器之差别”前面已经讲完了,接下来讲第二部分。
己二、所说法之差别分三:一、明见为无我空之瑜伽;二、明法与非法道之差别;三、以此教诫于取舍处进止。
这里的所说法,就是无我甚深法。圣天菩萨通过三个方面帮助大家认识到无我甚深法。首先是阐明无我空;其次是阐明与无我空正见相应的正法之道,以及与颠倒我见相应的非法道的差别;最后教诫应进入正法之道,舍离非法之道。
庚一、明见为无我空之瑜伽分二:一、说见为无我空之自性;二、说证彼之胜用。
要明了无我空见,首先要明了无我空的自性,其次要明了无我空的殊胜作用。这样就会对无我空有个全面的认识。
辛一、说见为无我空之自性
《大般若经》中说:欲证声闻等果,也需修学般若。这是说求证声闻阿罗汉果,都需要空性见,当然缘觉果、佛果就更需要空性见了。内道与外道见解上最大的差别,是外道执著有我,内道宣说无我,修证内道的三乘菩提果,都需要空性见。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中也说:“求寂声闻由遍智,引导令趣最寂灭,诸乐饶益众生者,道智令成世间利。诸佛由具种相智,宣此种种众相法,具为声闻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这也是说,不管是声闻、缘觉、佛、菩萨,都是从般若母中出生的。由此圣天菩萨说:
空无我妙理,诸佛真境界,
能坏众恶见,涅槃不二门。
(唐译:
空无我妙理,诸佛真境界,
能怖众恶见,涅槃不二门。)
颂文直解
简略而说,空无我妙理,是进入涅槃不二门之道,能摧坏一切恶见,并且是诸佛的真正境界。
(唐译:求解脱的人,除了空观妙理之外,没有其余能够证得涅槃的方便;智者欲除掉一切恶见之垢,除此也没有其余的殊胜方便;修此空至究竟,就能证得无上的菩提之果。)
释义
本颂归纳出了空无我妙理的三个特点。这个偈颂非常重要,传承上师在讲到中观的重要性、般若的殊胜性,以及详细阐述三乘菩提都需依靠空性正见时,都会引用这个偈颂。
月称菩萨在《四百论广释》中对此作了解释,下面我边引用,边按照多昂丹碧尼玛尊者的注释,作适当的讲解。
首先月称菩萨解释了我与无我的含义。“所言我者,谓诸法体性不依仗他”,这句是认定所破法,不管是人我、法我,所谓的我,就是不依仗他法,能独自存在的体性,这也就是中观宗的理所破。“由无此故名为无我”,这句总说了无我。“此由法与补特伽罗之差别,分为二种,谓法无我与补特伽罗无我”,这句分别说了二种无我。
“所谓补特伽罗者,乃依于五蕴而假立,以此补特伽罗依于假立而说。若以五相观察五蕴,则彼了不可得。”此句宣说的是抉择补特伽罗无我之理,即补特伽罗完全是依各自相续的五蕴假立起来的,不说是在胜义谛中,连在名言谛中也没有独自存在的自相。按照《中论》,以五相观察五蕴(按照《入中论》,则是以七相来观察五蕴),即观察补特伽罗与五蕴是一体还是他体的关系等,就知道补特伽罗了不可得。“法者,即所谓蕴、界、处之诸法”,这句说了什么是法,也就是五蕴、十八界、十二生处,这就是缘起法。“是故,于彼诸法及补特伽罗,依仗各自的因与缘而生故,以及依于假立故”,这句说了法与补特伽罗,在总的仅依于假法方面,二者毫无差别。也就是说,不管是诸法还是补特伽罗,都没有独自的自性,纯粹是按照各自的因缘而相应产生的。比如蕴、界、处,都是按照各自因缘而和合产生的,而补特伽罗,也都是按照各自的身心相续而假立起来的。所以说法与补特伽罗,都是名言假立的缘起法、没有独自、自在成立的自性,在这一点上两者毫无差别,完全相同。“我之自体,无有依仗自己,而依仗他故”,这指出了总的抉择一切法空性之理。也就是说,之所以说一切法无自性、一切法无我、一切法自空,就是因为都不能依仗自己而存在,都需要依仗其他的法才可能存在,也就是说都要观待其它法才能假立起来的。“故建立补特伽罗与诸法无自性”,这句说明了,因为所依的有法有差别,而分开了二无我,但这也含摄在总的法无自性的空性中,也就是这二种无我的自性没有差别。也就是说,为什么分二无我呢?人无我所依的有法,是有情各自五蕴的相续,在这上面没有补特伽罗的存在,即人我空。而法无我的所依的有法,是除有情身心相续以外的一切蕴、界、处,包括了一切的有为法、无为法,一切的善法、恶法,一切的轮回法、涅槃法,一切的器世间法、有情世间法。这些法,不管是瓶子、柱子、山河大地、净土,或者说在基、道、果上的任何一个法,都没有自性的存在。这样就明白,补特伽罗与法,并不是说自性上有差别,而只是所依的有法上有差别。在不同的有法上抉择,结果都没有我,就称为人无我、法无我。总体而言,人无我空性也可以归属到法无我空性之中。因此二无我并没有差别,只是在所依的有法上有所不同,所以就分人无我、法无我。下面月称菩萨也会讲到,因为被众生的根机有所差别,所以也可以分为人无我与法无我,修三乘菩提的不同果位。
如是于基二无我正见,以总及别的方式抉择后,“以自性如实真见修习时”,这说明以证二无我的智慧作为正对治。“于法及补特伽罗二者,将永尽贪爱”,这句说明二我执为所断。“永尽贪爱是能证得涅槃之因”,这句指出,以从二所断中解脱的次第,获得大小乘的两种涅槃。所以《入中论》中也说:“无我为度生,由人法分二。”月称菩萨在《自释》中解释说:“谓佛世尊,为欲度脱诸众生故,说二无我。其中为度声闻独觉,说人无我故;为度菩萨证得一切种智故,说二无我。声闻独觉虽亦能见缘起缘性,然由彼等于法无我不圆满修,唯有断除三界所行烦恼方便,可立彼等圆满修习人无我义。”这与圣天菩萨在这个偈颂的意趣是完全一致的。
《四百论广释》中紧接着又说:“除无性见,更无少法,是能如是尽贪之因”,这里的无性,就是无自性、无我。这与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般若品》中所说相同:“唯空能对治,烦恼所知障。”这些都说明了,除了证得二无我智慧之外,就再也没有其他正对治烦恼障、所知障的殊胜方便了。
“故无自性为相无我,是无第二寂静之门趣涅槃城,此乃无等唯一之门。”这是说,总的大小乘的三种涅槃,都依仗证悟无我,所以佛宣说不二寂静门之道。如《般若摄颂》中说:“佛及声闻缘觉等,天及世间安隐法,皆从般若之所生,般若无增亦无减。”
“涅槃不二门”,是说这是进入涅槃不二的,也就是唯一的一道门。但大家知道,进入涅槃其实有三个门,即空、无相、无愿。那为什么又说空是唯一之门呢?这是因为,其中的空,也就是无我,是三个门中最重要之门。
龙树菩萨在《菩提资粮论》中,对三解脱门作了这样的解释:“无自性故空,已空何作相?诸相既寂灭,智者何所愿?”即诸法是以因缘而生,所以没有自性,这就叫做空;因为空的缘故,心就无有攀缘,就不会有相;没有相,就不会有愿。或者说,因为法是从因缘中产生的,所以这个法的自性即是无生,因为自性即是无生,所以这个法是空;因为这个法是空,所以这个法中没有相,没有相,所以称为无相;如果没有相,那么在这个法中,心就没有可以依靠之处,因为无依,所以在三界中,心无所愿。[1]
空无我妙理,同时也是“诸佛真境界”。《广释》中说:“所谓诸佛真境界者,是声闻、缘觉、无上正等正觉诸佛的境界。”就是说,这里诸佛也包括了声闻、缘觉在内,以此说明空无我妙理是总的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子之母。月称菩萨解释了这个原因,即:“住于其智慧差别之境故,称为诸佛真境界。”以此说明以证二无我的三种智慧差别,证得三种菩提,或者说三种涅槃。又说:“或者为了宣说一切圆满正等觉所住之境,均与法身无异,故说“诸佛真境界”。”以此说明圆满证悟究竟法无我,是胜尊圆满正觉的不共佛母。如《般若摄颂》云:“过现未来三世佛,遍十方界亦复然,皆从佛母般若生,众生心行无不摄。”《入中论》中也说:“离知真实义,余无除众垢,诸法真实义,无变异差别,此证真实慧,亦非有别异,故佛为众说,无等无别乘。”
空无我妙理的另一个作用是“能坏众恶见”。恶见是指常见、断见等应被遮遣的见。因为恶见是完全建立在这些被分别出来的相上,而在无我见中,无有一相可得,所以无我能彻底摧毁种种的恶见。…
《中观四百论讲记(五十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