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四百论讲记(五十五)▪P2

  ..续本文上一页

  

  辛二、说证彼之胜用分二:一、凡愚难证甚深空性;二、正明证彼之胜用。

  

  壬一、凡愚难证甚深空性

  

  

愚闻空法名,皆生大怖畏,

  

岂见大力者,怯弱不生畏。

  

  (唐译:

  

愚闻空法名,皆生大怖畏,

  

如见大力者,怯劣悉奔逃。)

  

  难词释义

  

  愚:指具有恶见者。

  

  怯弱:指怯弱的人。

  

  颂文直解

  

  如是无我之空法,愚者仅仅听到其名,也将生起怖畏,怎么可能见到怯弱者对大力士不生畏惧呢?也就是说,对于威力极深的法,诸不具智慧者,仅会产生恐惧,决定难以证悟。

  

  (唐译:具有恶见的愚者,听到空无我的名字,他们的恶见之命就会受到损害。就像胆小的人,听到老虎的名字,会被吓死。空理也一样,威力巨大,会使具恶见的人,听到名字就惊恐怖畏,命根自然损灭。)

  

  释义

  

  本颂前两句说明持恶见者害怕听到空无我的正见,后两句用力弱者自然害怕力强者的比喻进行说明。

  

  无我的见解威力强大,足以颠覆一切的平庸见解。这就像一个力量羸弱的人,自然会害怕一个力量强大的人一样。有的人胆子小,见到力量强大的老虎、狮子,就马上被吓得路都走不了。还有,一个身体虚弱的人,应该慢慢调理,不能一下子吃药性大的药,否则反而加重他的病情。和这些道理相同,对于持有恶见的愚者,直接教给他无我的法理,这只会让他产生畏惧,不能让他走上解脱之道。应该从暇满难得等四个外加行开始,逐渐引导他们归依三宝、信奉因果法则等等,在常见、断见等恶见逐渐减少,根机成熟后,再教给他们空无我的妙理。

  

  壬二、正明证彼之胜用分二:一、于自能证不共实相之胜用;二、于他任运生悲之胜用。

  

  癸一、于自能证不共实相之胜用分三:一、摧坏实执之胜用;二、具定解不可夺转之胜用;三、得无畏忍之胜用。

  

  自己证得了空无我的不共实相后,能对自己产生下面三个殊胜的作用:首先能摧坏实执,其次不会再被邪见所蛊惑,并且能获得无怖畏之安忍。这三种作用,是依次递进的。接下来一一讲解这三种殊胜作用。

  

  子一、摧坏实执之胜用

  

  

诸佛虽无心,说摧他论法,

  

而他论自坏,如野火焚薪。

  

  难词释义

  

  他论:外道所持诸法实有的邪论。

  

  颂文直解

  

  如是的无我实相,不偏堕于任何一法,是离一切边的空性法,导师佛并非为诤论而说。尽管如此,太阳升起时,黑暗自然就被遣除。以此空性的殊胜作用,一切其他说有、说无的邪分别,将如火烧薪柴般,都被无余烧尽。

  

  释义

  

  本颂前三句指出,空无我妙理能自然摧坏外道的实有恶见。最后一句用比喻进行说明。

  

  诸佛开演空无我妙理,目的是为了让众生从虚幻的境界中解脱出来,而并不是为了与外道辩论。就像烧火,目的是为了煮食物,不是为了烧掉木柴。但是木柴的自性,就是遇火即焚烧,因此在煮食物的时候,木柴也同时被烧掉了。火就如对诸法空无我的观照,煮食物就如修证涅槃,木柴就如同认为诸法实有的各种恶见。把比喻与意义对应起来的话,是说空性的火,在成熟涅槃之果的同时,也焚烧掉了各种邪见的木柴。

  

  《入中论》也作了相同的阐述:“论中观察非好诤,为解脱故显真理。”《自释》中解释说:“龙猛菩萨于中论中广为观察,当知非好诤论,为降伏他而说。《中论》观察显示真理者,谓念云何能使有情无倒通达真实而得解脱耶?故如是说。问曰:汝于论中岂非列举敌者所许而广破斥,故汝造论是为诤论,云何可说唯灭分别为所得果?答曰:此诸观察虽非为诤论而发,然由显示真实义时,他宗本性脆弱,自然不能建立,如近光明冥闇自息,故我等无咎。”这段内容刚刚学过,其中的意思大家应该比较熟悉。

  

  子二、具定解不可夺转之胜用

  

  

诸有悟正法,定不乐邪宗,

  

故我见此法,如同能灭门。

  

  (唐译:

  

诸有悟正法,定不乐邪宗,

  

为余出伪门,故显真空义。)

  

  难词释义

  

  正法:此处指空无我妙理。

  

  能灭门:能灭恶见之门,即能灭除恶见的方便。

  

  颂文直解

  

  所有已经悟入了犹如甘露一般甚深空性的正法之人,必定不会被其他见转变,而落入邪宗。是故,于甚深义获得定解后,我(也就是圣天菩萨)见此甚深的空性妙理,如同灭尽一切恶见戏论之门。

  

  (唐译:有了智慧,自然能简别真伪,遇到了此空性正法,自然就不会喜欢邪宗。所有的外道宗都建立了虚妄的法,远离正法,就像假伪之门,欺骗了有情,使有情失去巨大利益。所以我这里显示佛教真空之理,使外道徒趣向真实,远离虚妄。)

  

  释义

  

  本颂前两句讲了空无我妙理不会被恶见夺转,后两句进一步讲了空无我妙理能灭除一切恶见。

  

  悟入了空无我妙理,就能直接见到我是增益出来的,是虚妄的,具有欺骗性。因此,当他听到邪宗所讲的各种各样的我时,就能直接看到他们的错谬之处,根本不会被他们的见解迷惑。所以圣天菩萨赞叹空无我妙理,能摧毁一切邪见。

  

  我执是修行人最大的敌人。修行人要做的,就是把这个敌人找到,并且把它消灭掉。所以大家要精进地闻思《四百论》、《入中论》等讲空无我妙理的法。

  

  子三、得无畏忍之胜用

  

  

若知佛所说,真空无我理,

  

有亦无所欣,无亦无所怖。

  

  (唐译:

  

若知佛所说,真空无我理,

  

随顺不生欣,乖违无厌怖。)

  

  颂文直解

  

  如果有人住于佛的密意,即外、内的一切法在真实中无我,则对他说一切法有,他也不会欢喜,他听到一切法无,也不会怖畏。因为已经获得了无畏的安忍。

  

  (唐译:如果了知佛所教导的空无我理,就能断除了身见(我见)所起的烦恼,看世间犹如空洞的房屋,轮回中一切都仅是虚妄。这样遇到兴盛,不会欣喜,遇到衰损,不会厌弃,从而无忧无喜,泰然无畏。如果有身见,就会认为我会受损或者获益,这样遭遇衰损时,便生忧愁,遭遇兴盛时,则生欢喜,由此就有无穷的怖畏。所以有智之人应当断除我执。

  

  释义

  

  这里所说的“知”,不是说对空性泛泛地、一知半解的那种知,那种知连闻慧也没有生起,当然不会产生殊胜的作用。这里“知”,是说能住于空无我的见解中,也就是说,能以思慧,进行修习了。那么这个时候,只要他能住于空无我的正见中,就能看破一切的相,直接了知它们的虚幻不实。实执习气重的凡夫,听到说诸法有就很高兴,但是住于空无我见的人,知道所谓的有,都是虚假的,因此他听到说诸法有时,不会像凡夫那样欢喜。另外,少分知道空的凡夫,他的实执受到了威胁,因此会产生怖畏,但是住于空性见的人,已经是遍知,所以当听到诸法空时,他知道这是诸法的真相,因此一点也不会怖畏。

  

  或者说,住于空性见的人,知道一切法都是如梦如幻,本无自性,所以自然就不会对它们有希求心和厌恶心。这样,当他遇到顺境,得到好处时,他知道其实根本没有得到什么,所以不会欢喜;反过来说,当他遭遇挫折时,他知道其实一点也没有受到损失,所以也不会难受。那么这样的人,就能很轻松地走向涅槃城了。

  

  [1]《菩提资粮论》中对此颂的解释:“以缘生故法无自性,此名为空;以其空故心无攀缘,则是无相;离诸相故则无所愿。又若法从缘生,彼自性无生,以自性无生故,彼法是空;若法是空,彼中无相,相无有故,彼是无相;若无有相,彼中心无所依,以无依故,于三界中,心无所愿。”

  

《中观四百论讲记(五十五)》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