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词释义
色等:指八事中的色、香、味、触。
色体:指色、香、味、触之体。
风等:指地、水、火、风四大。
颂文直解
离开了色等八事,就没有丝毫的瓶体;同样,离开了风等四大种,也就没有它们积聚的色等之体。
释义
本颂前两句复述了前颂所讲无有瓶体之义,并以此为喻,在后两句证明了色体也不存在。
凡夫以为色等能聚集成瓶子等法,四大种又能聚集成色等,但在前颂中,已经否定了色等聚集成瓶子等法的可能性,那么与此相同,四大种也不可能聚集成色等。原因也完全一样,如果地、水、火、风都有自性的话,那么它们就不可能失去固有的自性。
接下来以火大为例,进一步阐述能造色的四大种也不可能积聚成色等之体。
癸二、察因色积聚而破能烧所烧
四大分为能造色的真四大,与粗大的假四大。本科第一个偈颂从假四大开始分析,后两个偈颂分析的是真四大。
暖即是火性,非暖如何烧,
故薪体为无,离此火非有。
难词释义
暖:即火的热性。
颂文直解
薪柴本属于坚固的地大,是所烧,但是在遇到火而燃烧后,薪柴已变成了火性的暖热,成了能烧的火大。反过来说,如果薪柴上没有暖热,火又怎么能烧起来呢?所以,没有所谓所烧的薪体。而没有了薪柴,当然也就没有能烧的火体。
释义
本颂第一句分析薪柴燃烧后成暖热,即与能烧之火一体,第二句分析薪柴与火异体,无法被燃烧,第三句得出无薪柴之体的结论,第四句进而得出无火的结论。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所烧与能烧。世亲菩萨在《俱舍论自释》中对此有明确的定义:“诸不炎炽所然(燃)之物名所烧薪,诸有光明极热炎炽能然(燃)之物名能烧火。”所烧的薪柴就是柴火、煤炭、天然气等燃料,它们被能烧之火点燃后,可以用来做烧水、煮饭等事。
大家仔细想一下,薪柴被点燃之后,它是否具有了暖热,也发出了大量热量?如果是的话,那么“暖即是火性”,暖热是火的世俗自性,凡是暖的部分,都归属于火。这样薪柴与火一体,应变成能烧之火,而不是被燃烧的所烧之物了。
反过来,如果说薪柴自性并不是暖热,与火是异体,这样薪柴就永远不可能发热,那怎么可能燃烧呢?所以说:“非暖如何烧?”
这样,既没有与火一体的薪柴,也没有与火异体的薪柴,这就意味着不可能有薪柴,所以说:“故薪体为无。”
而薪柴与火,是所烧与能烧的观待关系,缺少了所烧的薪柴,能烧的火又怎么能独立存在呢?所以说:“离此火非有。”
有人想:在燃烧的薪柴上的暖热是火大形成的火,暖热之外的木柴是其余三大形成的薪柴。它们是相杂而依存的关系,这样就不存在上面的非一非异的问题。但这也不应理。
余暖杂成故,如何不成火,
若余不成暖,不可说彼有。
(唐译:
余暖杂故成,如何不成火,
若余不成暖,由火法应无。)
难词释义
余:指薪柴上除火之外,由地、水、风三大组成的部分。
杂:混杂。
颂文直解
如果承许薪柴与火相杂而成暖热之体,则薪柴为何不成火?要么承许薪柴虽与火相杂,但没有暖热,这样就不可说薪柴上有火。
(唐译:如果地大等相杂了火大,因此成为暖热,则地大应成为火大,因为已被暖触所摄,就如实际的火大一样。如果相杂了火大而不成为暖热,则如米饭等经由火的烧煮而成的法也应成无有。)
释义
本颂前两句否定了薪柴能转成暖热,后两句否定了薪柴不能转成暖热。
“余暖杂成故”,是说火大之外的地、水、风三大,因为与火大相杂,而转变成暖热。这样的话,就导致“如何不成火”,也就是其余三大也都应变成火大了,因为已经转变成了火大的自性。
“若余不成暖”,是说其余三大虽然与火大相杂,但是这三大并没有转变成暖热,这样就“不可说彼有”。意思是不能说其余三大上有火大。
这样就把四大相互依存的这种情况也破掉了。
若火微无薪,应离薪有火,
火微有薪者,则无一极微。
(唐译:
若火微无薪,应离薪有火,
火微有薪者,应无火极微。)
颂文直解
如是,若许火极微无有薪柴,则应成离薪柴有火,这堕于无因,因此不成立。若许火极微中有薪柴,则应成无有火极微之自体。
(唐译:如果火极微存在于薪柴之外,则粗火不应从薪上燃起,这样的火,没有烧煮的作用,就如地、水、风三大。这违背了世间共识。反之,如果火极微与薪柴相合,则应如粗火,失去极微自性,根本没有火极微的存在。)
释义
本颂前两句否定火极微与薪柴异体,后两句否定火极微与薪柴一体。
“若火微无薪”,这是说火极微与粗大的薪柴是异体的话,那么显然“应离薪有火”,也就是火没有了薪柴也能一直烧下去,或者说,能看到薪柴放在炉膛里,火却烧在炉膛外的地方。这显然都违背了世间共见。
那么反过来看,就是“火微有薪者”,即火极微与薪柴合为一体,这样就“则无一极微”。原因是,薪柴是粗大的法,火极微如果能与粗大的薪柴相合,它必定是粗法,这说明所谓的火极微,实际并不存在。
这一科举的是火大的例子,其他三大都可以同理推知。这样大家知道了,所谓的能造色的四大种,根本不能聚合,没有能造色的功能。这样四大种所造成的器世界与有情的身体又是什么呢?大家好好去思考一下。
中观师所说的这些道理,不管是在证悟者前,还是在迷乱众生前,都平等地存在。只要大家闻思好这些观察的善妙方便,不断进行观察,就能一步步地看破实有、放下执著。
《中观四百论讲记(六十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