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事说,南海之帝叫倏,北海之帝叫忽。二人到中央之帝混沌那里去玩。混沌很热情地招待他们,他们就想着报答混沌。混沌没有七窍,于是他们就悄悄地为混沌开凿七窍,想使混沌变得能看能听能说。他们认为这样才能使得混沌变得更正常,更聪明。于是就每天凿一窍,七天后,凿完七窍,混沌却死了。这不就是“祸福无门,惟人自招”吗?万事万物有其自身的规律,为什么要妄自尊大地改变它呢?
我们如何能够把事业做得圆满成功呢?那就是我们应当考虑到事物生存发展的原则,遵循规律来做事业。比如我们做美容,就应当要知道自己的客户群体有什么需求,市场在哪里。只要满足客户的需求,按照市场规律来做,没有不成功的道理。又如同我要生产的是我现在所用的这块黑板,那么我就应当要考虑到什么样的人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用到它?它是不是方便书写?能不能干净地擦去字迹?它能够被反复利用多久等等。如果各种各样的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那么它自然会有市场。但是现在很多企业所考虑的都是怎样更快地捞回自己的成本,希望依靠剥削工人的绝对剩余价值来提高自己的利润,那么企业怎么可能成功呢?
我们曾经讨论过富士康的连续跳楼事件,如果不把员工当作获得利润的工具,又怎么会有这一系列的悲剧产生呢?怎么会引起现在的轩然大波呢?我们知道,该集团的设施、环境都是很好的,但是问题就出现在它的管理制度上。公司规定,在每天八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之外,如果加班时间越长,就能够得到越多的工资。很多工人,就会为了工资而拼命工作,长时间下来,心理压力就会很大,产生很多的心理问题。人并不是机器,不是加了油就能够持续转动下去的,他有感情、有血肉,有追求快乐的需求。在利益的强压之下,公司的利润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强势的保证,但是这种强压,却只是短期的,不可能持久。没有人性关怀的企业,不符合人类自身发展规律的企业,其最终命运大家可想而知。
我见到几个企业的顾问,我问他们:“你们是想把企业做大,还是做长?”现在许多企业所关心的都只是在多短的时间内,他们可以将自己的生意做到多大的规模。似乎在别人心目中,你的店开得越多,车子越高级,或者说,你拥有的资产越多,就说明你的价值越大。实际上,这是一个恶性的误导。你的企业在高速扩张的时候,你没有细想,你的管理是不是跟得上?市场是不是有那么多的需求?员工是不是愿意在你高速运转的企业中继续快乐地劳动?各种各样的问题都会出现,在决定扩大规模之前,你思考过吗?
90年代前期,史玉柱创立巨人集团,90年代中期因其名下的计算机与保健品业务而煊赫一时;同期,他高速发展自己的集团并在珠海筹建巨人大厦;1996年,巨人大厦资金告急,史玉柱将保健品方面的全部资金调往巨人大厦,保健品业务因资金“抽血”过量,再加上管理不善,迅速盛极而衰。仅一年以后,巨人集团名存实亡。他之所以在事业中所经历如此挫折,就是因为在企业高速发展时,一系列问题无法得到妥善解决。所以,我们需要思考,你是想将企业做大还是做长?做长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去发展,关注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思考、解决它们。人员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也许有的人才可以付高薪挖过来,但是,既然他可以为了金钱而转投于你,就可能因为同样的理由离开你。
我在深圳的一个总裁培训班里遇到一个新加坡的老太太。她在新加坡开了四家杂货店,我问她,这四家店,你花了多久建立起来?她回答说,四十年。每十年,她多开一家店。华人在新加坡做生意很少用贷款。很少去融资,他们的每一分钱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得来的,辛辛苦苦四十年,事业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现在许多人认为不会用银行的钱,不会去融资,这似乎是愚蠢的,但是你们知道吗,在贷款和融资的过程中隐含着多少的潜在危机呢?一旦银根紧缩或者遇到金融危机,那些依靠贷款或融资度日的企业可能会突然面临许多的问题。这就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能够用自己现有的资源或资金来做事情,这是最稳妥的。
有许多高速发展的企业都在一夜之间面临危机,这实际上是非常自然的一件事情。就像“月盈而亏”一样的自然,当你的企业在高速上升时,身处其中的人会感到飘飘然,他满心算计着资产在多少年内翻了多少番,并理所当然地假设明天会更好。但是明天怎么会更好呢?正像一个发狂的元帅不能够指挥战役一样,一个雄心啖啖的企业家是无法理智地看到成功背后的危机的。产业的高速发展之下包藏着许多浮躁的心灵,而浮躁如同迅速蔓延的瘟疫,感染了更多的人,甚至同样,感染到了我。我前几年发愿在短期之内完成香海禅寺的重修,想让这个包涵了使命与理想之地得到重光,但是我们没有那么多钱,于是我们只得向承包工程的人拖欠了余款,现在,从表面上看,我们的愿景基本完成,但是资金的问题至今没有彻底得到解决。这就是高速发展的祸端,需要警醒的头脑来面对和解决。所以我认为理想的生意,是通过你自己一步一步坚持不懈的努力,得到更好的、稳定的生活。
而收获自己的一份事业之后,切记不要与他人攀比,比较是没有尽头的。你有了一千万,可能别人有一个亿,总是有人会比你好的。五指生来有短长,你又何苦徒增烦恼呢?这世上既没有十全十美的好,也没有十分的坏,当你认定一项事业,听听知己朋友的意见,权衡比较之后,就坚持去做,总会得到自己的一份结果。这结果无论怎样,都是我们自己一手创造的,应当坦然接受。
前几年,我刚从普陀山佛学院来到嘉兴时,认识了许多杭州的朋友。当时我重建香海禅寺的工程刚刚开始,他们都不理解我,纷纷离开了我。他们对我说:“师父,既然你要做普法立身的事业,要做社会慈善的事业,那么何不直接去普渡,直接去施予,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建那么大的房子呢?”几年以后,直到我的工程基本完成,寺院初具规模时,他们才重新出现在了我的身边。他们终于明白,我所做的事情是正确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你无论做怎样的事情,都要有一个平台,没有平台,便没有人认识你;既然没有人认识你,又如何让别人来到这里学习、净化、改造、提升呢?我们必须清楚,在做事业的过程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而在事业中,决定“人”的来去聚散的最关键的一点还是文化。
无论是事业还是家庭,都需要一种“文化”,事业的文化帮助你凝聚人心,家庭的文化帮助你明白孝悌之道。拥有了和谐的文化的企业与家庭,必将得到各自所追求的福报。正如同托尔斯泰所说,“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这相似的幸福,便是来源于“文化”。
人活着,之所以会不快乐,就是因为把一样东西看得过于重要——“我”。我们最常关心的是,我见、我闻、我思、我想,而不去关注他人、关注自然,那么你何来的文化,何来的修为,能够做成事业、获得知音呢?所以如果你想学佛,最先要做的就是放下“我执”,不要执着于我的得失与悲欣,换一个角度去思考,这时,你的智慧就会得到高速地增长,你思考问题会更澄澈,达到的境界自然也不一样。人所有的错误都源于对自身的过度考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那么从哪个角度看是对的?哪个又是错的呢?
又如盲人摸象的故事。每一个人都以为自己所摸到的那一部分就是大象,每一个人都争执不下。他们可笑吗?他们偏执地相信自己的感觉,然而自己就一定是对的么?他人就一定是无知而愚昧的么?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况是不是经常出现呢?当我们遇到问题,第一个反应就是依靠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它,然而自己就一定掌握了真理吗?
心理学中有一种现象叫做“晕轮效应”,意思是,人往往会凭借自己的第一感觉来判断他人,而第一感觉的重要性,超过之后多次重复出现的行为所带来的印象。如果一个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聪慧的,即使他做了许多愚蠢的事情,别人也会想,是不是自己看错了,他应当是一个聪明人啊。这就是“我执”的后果,一旦“我”心建立印象与标准,后来就很难更改了。你是不是想过换一个角度来审视问题呢?有没有想过站在别人的立场来审视问题呢?
自然界中,狗依靠嗅觉来判别物体,蝙蝠依靠波来判别物体。那么人类呢?人类依靠自己的眼睛、耳朵、嘴、身体的触觉来判别物体。人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世界就是世界的实质,自己所感觉到的就是万物的本来面目。是这样吗?不是的。如果简单地依靠自己的五官和四肢就能够看清世界,那么你是看轻了这个复杂的世界了。我们所知的,只是依靠自己某一方面的经验所认识到的某一部分的世界,就像盲人的、只是摸到大象的局部一样。如果我们得病了,实际上也并不是因为某一个单独的原因所造成的,而是各种问题汇集起来,形成了一种病症。
所以如果想要养生,想要健康、快乐地活着,我们就要打造全面的幸福生活。心态要改变,生活环境要改变,你所追求事业的方式也应当要改变。当你周围的一切因素都得到改进时,那么自然而然,遇到一切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因此未来得什么样的果,全看你今天种什么样的因。要得到好的未来,现在就应当种好的因。如果今天你一再地损耗你的身体,凭什么企求未来能够身体康健呢?
二、家庭
人在世上活,所倚重的无非几样东西:健康,它是生命存在所祈望的基本要素,是生命活动得以延续的关键;事业,它是你安身立命的保障,它使你衣食无虞、实现人生价值;家庭,它是你的身心得以依靠的港湾,是伦理得以延续的基本因子,是社会关系构成的中枢神经。
在家庭中,作为父母的,最关注的问题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古希腊大贤…
《幸福的人生如何打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