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陀智,菩提心,笑伴人生路

  佛陀智,菩提心,笑伴人生路

  杨柳整理

  尊敬的各位同修:

  大家上午好!这是我第二次走进南通。昨天我来到这里,看到江水在桥下奔流,感到这里的每一个人心胸都像滚滚长江一般开阔,每一张笑脸都像浪花一样自然绽放。这里的企业家,坐拥大好环境,前途一定无可限量!今天受到金太阳集团的邀请,来到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些学佛的体会,希望能够与各位家人缔结佛缘。

  在开始今天的讲课之前,我想首先向大家提两个问题。第一,从生到死,我们在中间填写什么?第二,如何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拥有幸福和快乐?

  一、死生之道——以无尽智慧填写有限人生

  人生就是一道“填空题”。生与死的端点都是既定的,中间的留白由个体自己去填写。

  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国王弥达斯抓住了精灵西勒诺斯,他问精灵:“对人来说,什么是最妙的东西?”精灵木然呆立,一声不吭。直到最后,在国王的强逼下,他发出了刺耳的笑声:“可怜的浮生啊,无常与苦难之子,你为什么要逼我说出你最好不要听到的话呢?最好的东西是你根本得不到的,那就是不要降生,不要存在,成为虚无。不过对于你来说,还有次好的东西——立刻就死。”尼采根据西勒诺斯的话,推导出了命题的反面。他说,对于那些能够感知到悲剧存在的夙慧之人而言,“最坏的是立即要死,其次坏的是迟早要死。”

  对于我们来说,是不是正像尼采所说的一样呢?生死之道是人生的大苦,它不可以改变,那么我们所能做的,本来就已经很少。把握从生到死的过程,对于我们而言,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从降生开始,竞争就从来不曾消止。甚至在你投入母体的一刹那,就是因为你是十万亿个精子中最优秀的那一个,才得以与卵子结合,获得生的机会。及至走到今天,我们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残酷的竞争。我们如何找到一个道能够让我们立足于当下呢?这就需要我们从内在去进行反思。

  佛教的存在也和人生的存在一样,也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非常曲折,从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体悟得道、创立佛教,到现在已有2554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佛教是怎样在竞争中发展、融合,存在至今的呢?释迦牟尼的理念,所追求的是什么呢?是“解脱”,这就是人生最终极的智慧。

  很多人认为佛教是一种迷信,认为佛教信仰的是有神论,甚至是多神论。他们为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呢?就是因为寺庙中供奉着许多的佛像。其实在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不供佛像的。佛教只是作为类似学派的组织而存在,以理性为传承的基础。如果有要纪念释迦牟尼的活动,也只是供奉一个空的莲花座而已。又经过好几百年的发展,到了公元一世纪,在马鸣论师的发展下,佛教才真正形成了宗教的规制。

  供奉佛像和诸菩萨像,也只是为了以有像的形式来纪念和缅怀这些具有大智慧、大慈悲的先人。佛和菩萨所行的功德,他们修行的法门、留下的典籍,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因此,供奉他们,能够使我们以像观己,对照出自己的不足,以他们作为修行的榜样来学习。很多僧人之所以顶礼佛陀,那是因为他们真的信仰佛陀所修行的方法,信仰佛陀所宣说的真理,所以将他作为上师来膜拜。至于很多人拜佛的动机是出于寻求保佑,这一点虽然我不很赞成,但是由于佛菩萨他们的行迹中包括度人,也包括救苦寻声,所以为了寻求保佑而礼拜他们,也是可以理解的。

  《五灯会元录》中有一则丹霞烧佛的故事:丹霞天然禅师到处游方,有一次到了洛阳慧林寺时,正遇上大寒天气。丹霞就在殿上砍了一尊木佛来烤火。寺院的院主看见了大发脾气,说:“你怎么能烧我们庙里的木雕佛像呢

  ”丹霞用拄杖在火灰里拨了拨,说:“我烧木佛,是为了取得舍利子呀。”这个院主说:“你糊涂了吧,木头雕的佛像里怎么会有舍利子呢!”丹霞说:“啊!既然没有,那我就再取两尊木佛来烧吧。”

  我把这个故事说给大家听,不是让大家去寺庙里面把佛像都烧光,而是为了说明佛教的思想注重于“理”,而不注重于“象”。“象”是指事物的外在,事物的表象。“象”只是一种表征,而不是事物本身。因此《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那什么是“理”呢?就是指释迦牟尼传授给我们的道理。这种道理使我们快乐,使我们明白是非,使我们得到彻底的解脱。这才能把我们的人生引向光明的正道。

  释迦牟尼放弃了王位,转而追求人生的至理,说明在理性的王国中,有形而上的追求要比尘世的权位、金钱要重要得多。但是他也不是一下子就了悟,一下子就得道的。释迦牟尼出家以后,先后在好几个地方隐居。他曾经追随过一个名叫阿罗陀的先人学习苦行术。但是苦行术的果报只在三界之内,并不是究竟的,于是他又另择名师。后来他又在密林中禅定数息,修行了好几年,也没有成道的迹象。于是他把习得的东西全部放下,观照自己内心的念头,才最终找到了宇宙最终极的智慧。那么,佛陀在菩提树下打坐七七四十九天,最终悟到的是什么?就是 “缘起论”的思想。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也就是“缘起论”与“性空论”的思想。

  二、缘起性空——佛陀的无上正等正觉

  “缘起性空”的思想可以譬喻为佛教思想大厦的基石,所以我今天来给各位就这一思想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缘起”就是指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因一定的条件组合而产生的(“因缘而起”),一旦条件起了变化或不复存在,那么该事物也不复存在。就像种子要发芽,需要有水、土壤、阳光等等外因作为辅助。种子是主因,而水、土壤等就是众缘。种子的发芽,需要依靠这些条件,才能够成立。

  但是种子发芽以后会开花,开花以后花朵会枯萎,会结果,果子也会成熟,种子形成的植株也终有一天会坏灭。这种迁流变化的过程,这个不能永恒存在的事实,就叫做“性空”。我们的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至于结婚、事业,那更加是一个迁流变化的过程了。宇宙间的万物生来就有它们的自性。这个自性是什么?就是“空”。只有这个“空”才是根本的、究竟的,换句话说,它既是损毁万物的根本,也是生化万物的根本。

  有一个偈子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如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也就是说,只有依空法观物,这才是解脱人生苦痛的根本大法。

  既然人生就是这样一个变化的过程,那么我们应当怎么样去对待我们的人生呢?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往什么地方去,应该做怎样的取舍呢?这就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将“缘起”的道理告诉大家,大家就可以去思考:我们日常做事情,要做成它,需要怎样的因缘;你想要阻止坏事的发生,就要用智慧去切断它发生的因缘。看待事情不要总是只见结果而不见因缘。比如你身边一个人成功了,不要去嫉妒他、中伤他;相反的,应该祝福他,向他学习取经,看看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一个人失败了,也不要去诋毁他、践踏他,而要去帮助他,帮他一起分析他失败的原因,鼓励他重新站起来。这样,你就为自己的人生种下了福田。

  至于“性空”的道理,不是要大家不再精进。如果认为反正这个世界的本性就是空的,从此就一蹶不振了,这是“邪道”,不是“性空”的本意。“性空”是要大家珍惜现在所拥有的,要惜福,要珍惜人生有限的过程;但是同时你也要清醒地知道这个“有”毕竟只是假有,所以不要贪恋,不要执着,不要挂碍。万物怎样去,任它随流去。这才是积极的态度。

  在这里我想推荐大家看一部印度电影,叫做《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电影作为父母,作为老师,作为孩子,都有值得看,值得吸取、学习的地方。我为什么要推荐这部电影呢?因为我觉得这其中宣扬了一种“人性”的思想。这种“人性”是精进向上的,而不是堕落于物质世界、臣服于理论权威的淫威之下的。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沿着自己喜欢的方向去努力,但是往往迫于社会、家庭的压力,而不得不放弃自己,强迫自己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这就是大家感觉累、痛苦的原因。这部电影为我们构筑了一个追求理想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生存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与我们同样的压力,却给出了不同的人生答案。

  季羡林先生在《我的一生》当中提到,他在德国留学时,每天所在的地方,仅仅是宿舍、教室和实验室。星期天,实验室关门的时候,他就感到无处可去,不知道怎样打发这难过的星期天。为什么他能够在十几年间过着这样简单的生活?又是为什么他在今天能够成为一代大师而受到尊敬?这里的因缘,大家想过吗?这就是“信念”、“理想”,更简单地说,是出于他对于学术的“爱”,才能够做到这样的专注。即使他在实验室中加班到半夜两三点钟,他也会觉得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如果你不愿意做这些事情,那这种生活就是度日如年了。不喜欢,就没有热忱;没有热忱,就很难坚持;不能坚持,你就失败了。

  李开复先生在《世界因你而不同》一书中提到,他第一次到谷歌去应试高级主管的时候,本以为老板会很重视他,会西装革履,正襟危坐。但是当面试时间到的时候,总裁竟然踩着滑车从走廊一路滑进来。这样的童趣,令他大跌眼镜。而且在公司里,每一个桌子、每一面墙壁,都可以作为写字的白板随便写下讨论的创意和结果;甚至洗手间里都放着便笺纸。这是什么?这就是智慧的碰撞,灵感的捕捉。

  大家在管理企业时,不妨多问问自己,为什么我们的设计总是死气沉沉,为什么我们的业务就是局限在囹圄之中,为什么我们的管理让人无法开怀而感到死气沉沉呢?

  大家在工作中也可以问问自己,我们是不是每时每刻都在着意捕捉、积累自己思想的火花,是不是特别渴望得到知识呢?

  我总是认为,学习不需要什么特定的场合,只…

《佛陀智,菩提心,笑伴人生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