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陀智,菩提心,笑伴人生路

  佛陀智,菩提心,笑伴人生路

  楊柳整理

  尊敬的各位同修:

  大家上午好!這是我第二次走進南通。昨天我來到這裏,看到江水在橋下奔流,感到這裏的每一個人心胸都像滾滾長江一般開闊,每一張笑臉都像浪花一樣自然綻放。這裏的企業家,坐擁大好環境,前途一定無可限量!今天受到金太陽集團的邀請,來到這裏與大家分享一些學佛的體會,希望能夠與各位家人締結佛緣。

  在開始今天的講課之前,我想首先向大家提兩個問題。第一,從生到死,我們在中間填寫什麼?第二,如何在我們的生活中時時刻刻擁有幸福和快樂?

  一、死生之道——以無盡智慧填寫有限人生

  人生就是一道“填空題”。生與死的端點都是既定的,中間的留白由個體自己去填寫。

  有一個古老的傳說。國王彌達斯抓住了精靈西勒諾斯,他問精靈:“對人來說,什麼是最妙的東西?”精靈木然呆立,一聲不吭。直到最後,在國王的強逼下,他發出了刺耳的笑聲:“可憐的浮生啊,無常與苦難之子,你爲什麼要逼我說出你最好不要聽到的話呢?最好的東西是你根本得不到的,那就是不要降生,不要存在,成爲虛無。不過對于你來說,還有次好的東西——立刻就死。”尼采根據西勒諾斯的話,推導出了命題的反面。他說,對于那些能夠感知到悲劇存在的夙慧之人而言,“最壞的是立即要死,其次壞的是遲早要死。”

  對于我們來說,是不是正像尼采所說的一樣呢?生死之道是人生的大苦,它不可以改變,那麼我們所能做的,本來就已經很少。把握從生到死的過程,對于我們而言,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從降生開始,競爭就從來不曾消止。甚至在你投入母體的一刹那,就是因爲你是十萬億個精子中最優秀的那一個,才得以與卵子結合,獲得生的機會。及至走到今天,我們不知道經曆了多少次殘酷的競爭。我們如何找到一個道能夠讓我們立足于當下呢?這就需要我們從內在去進行反思。

  佛教的存在也和人生的存在一樣,也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非常曲折,從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體悟得道、創立佛教,到現在已有2554年。在這漫長的時間裏,佛教是怎樣在競爭中發展、融合,存在至今的呢?釋迦牟尼的理念,所追求的是什麼呢?是“解脫”,這就是人生最終極的智慧。

  很多人認爲佛教是一種迷信,認爲佛教信仰的是有神論,甚至是多神論。他們爲什麼得出這樣的結論呢?就是因爲寺廟中供奉著許多的佛像。其實在釋迦牟尼創立佛教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是不供佛像的。佛教只是作爲類似學派的組織而存在,以理性爲傳承的基礎。如果有要紀念釋迦牟尼的活動,也只是供奉一個空的蓮花座而已。又經過好幾百年的發展,到了公元一世紀,在馬鳴論師的發展下,佛教才真正形成了宗教的規製。

  供奉佛像和諸菩薩像,也只是爲了以有像的形式來紀念和緬懷這些具有大智慧、大慈悲的先人。佛和菩薩所行的功德,他們修行的法門、留下的典籍,都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因此,供奉他們,能夠使我們以像觀己,對照出自己的不足,以他們作爲修行的榜樣來學習。很多僧人之所以頂禮佛陀,那是因爲他們真的信仰佛陀所修行的方法,信仰佛陀所宣說的真理,所以將他作爲上師來膜拜。至于很多人拜佛的動機是出于尋求保佑,這一點雖然我不很贊成,但是由于佛菩薩他們的行迹中包括度人,也包括救苦尋聲,所以爲了尋求保佑而禮拜他們,也是可以理解的。

  《五燈會元錄》中有一則丹霞燒佛的故事:丹霞天然禅師到處遊方,有一次到了洛陽慧林寺時,正遇上大寒天氣。丹霞就在殿上砍了一尊木佛來烤火。寺院的院主看見了大發脾氣,說:“你怎麼能燒我們廟裏的木雕佛像呢

  ”丹霞用拄杖在火灰裏撥了撥,說:“我燒木佛,是爲了取得舍利子呀。”這個院主說:“你糊塗了吧,木頭雕的佛像裏怎麼會有舍利子呢!”丹霞說:“啊!既然沒有,那我就再取兩尊木佛來燒吧。”

  我把這個故事說給大家聽,不是讓大家去寺廟裏面把佛像都燒光,而是爲了說明佛教的思想注重于“理”,而不注重于“象”。“象”是指事物的外在,事物的表象。“象”只是一種表征,而不是事物本身。因此《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那什麼是“理”呢?就是指釋迦牟尼傳授給我們的道理。這種道理使我們快樂,使我們明白是非,使我們得到徹底的解脫。這才能把我們的人生引向光明的正道。

  釋迦牟尼放棄了王位,轉而追求人生的至理,說明在理性的王國中,有形而上的追求要比塵世的權位、金錢要重要得多。但是他也不是一下子就了悟,一下子就得道的。釋迦牟尼出家以後,先後在好幾個地方隱居。他曾經追隨過一個名叫阿羅陀的先人學習苦行術。但是苦行術的果報只在叁界之內,並不是究竟的,于是他又另擇名師。後來他又在密林中禅定數息,修行了好幾年,也沒有成道的迹象。于是他把習得的東西全部放下,觀照自己內心的念頭,才最終找到了宇宙最終極的智慧。那麼,佛陀在菩提樹下打坐七七四十九天,最終悟到的是什麼?就是 “緣起論”的思想。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也就是“緣起論”與“性空論”的思想。

  二、緣起性空——佛陀的無上正等正覺

  “緣起性空”的思想可以譬喻爲佛教思想大廈的基石,所以我今天來給各位就這一思想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緣起”就是指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因一定的條件組合而産生的(“因緣而起”),一旦條件起了變化或不複存在,那麼該事物也不複存在。就像種子要發芽,需要有水、土壤、陽光等等外因作爲輔助。種子是主因,而水、土壤等就是衆緣。種子的發芽,需要依靠這些條件,才能夠成立。

  但是種子發芽以後會開花,開花以後花朵會枯萎,會結果,果子也會成熟,種子形成的植株也終有一天會壞滅。這種遷流變化的過程,這個不能永恒存在的事實,就叫做“性空”。我們的人生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至于結婚、事業,那更加是一個遷流變化的過程了。宇宙間的萬物生來就有它們的自性。這個自性是什麼?就是“空”。只有這個“空”才是根本的、究竟的,換句話說,它既是損毀萬物的根本,也是生化萬物的根本。

  有一個偈子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如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也就是說,只有依空法觀物,這才是解脫人生苦痛的根本大法。

  既然人生就是這樣一個變化的過程,那麼我們應當怎麼樣去對待我們的人生呢?我們在生活中,應該往什麼地方去,應該做怎樣的取舍呢?這就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我將“緣起”的道理告訴大家,大家就可以去思考:我們日常做事情,要做成它,需要怎樣的因緣;你想要阻止壞事的發生,就要用智慧去切斷它發生的因緣。看待事情不要總是只見結果而不見因緣。比如你身邊一個人成功了,不要去嫉妒他、中傷他;相反的,應該祝福他,向他學習取經,看看他成功的原因是什麼。一個人失敗了,也不要去诋毀他、踐踏他,而要去幫助他,幫他一起分析他失敗的原因,鼓勵他重新站起來。這樣,你就爲自己的人生種下了福田。

  至于“性空”的道理,不是要大家不再精進。如果認爲反正這個世界的本性就是空的,從此就一蹶不振了,這是“邪道”,不是“性空”的本意。“性空”是要大家珍惜現在所擁有的,要惜福,要珍惜人生有限的過程;但是同時你也要清醒地知道這個“有”畢竟只是假有,所以不要貪戀,不要執著,不要挂礙。萬物怎樣去,任它隨流去。這才是積極的態度。

  在這裏我想推薦大家看一部印度電影,叫做《叁傻大鬧寶萊塢》。這部電影作爲父母,作爲老師,作爲孩子,都有值得看,值得吸取、學習的地方。我爲什麼要推薦這部電影呢?因爲我覺得這其中宣揚了一種“人性”的思想。這種“人性”是精進向上的,而不是墮落于物質世界、臣服于理論權威的淫威之下的。每個人都希望能夠沿著自己喜歡的方向去努力,但是往往迫于社會、家庭的壓力,而不得不放棄自己,強迫自己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這就是大家感覺累、痛苦的原因。這部電影爲我們構築了一個追求理想的人物形象,這個形象生存在現代社會中,面臨著與我們同樣的壓力,卻給出了不同的人生答案。

  季羨林先生在《我的一生》當中提到,他在德國留學時,每天所在的地方,僅僅是宿舍、教室和實驗室。星期天,實驗室關門的時候,他就感到無處可去,不知道怎樣打發這難過的星期天。爲什麼他能夠在十幾年間過著這樣簡單的生活?又是爲什麼他在今天能夠成爲一代大師而受到尊敬?這裏的因緣,大家想過嗎?這就是“信念”、“理想”,更簡單地說,是出于他對于學術的“愛”,才能夠做到這樣的專注。即使他在實驗室中加班到半夜兩叁點鍾,他也會覺得時間一晃就過去了。如果你不願意做這些事情,那這種生活就是度日如年了。不喜歡,就沒有熱忱;沒有熱忱,就很難堅持;不能堅持,你就失敗了。

  李開複先生在《世界因你而不同》一書中提到,他第一次到谷歌去應試高級主管的時候,本以爲老板會很重視他,會西裝革履,正襟危坐。但是當面試時間到的時候,總裁竟然踩著滑車從走廊一路滑進來。這樣的童趣,令他大跌眼鏡。而且在公司裏,每一個桌子、每一面牆壁,都可以作爲寫字的白板隨便寫下討論的創意和結果;甚至洗手間裏都放著便箋紙。這是什麼?這就是智慧的碰撞,靈感的捕捉。

  大家在管理企業時,不妨多問問自己,爲什麼我們的設計總是死氣沈沈,爲什麼我們的業務就是局限在囹圄之中,爲什麼我們的管理讓人無法開懷而感到死氣沈沈呢?

  大家在工作中也可以問問自己,我們是不是每時每刻都在著意捕捉、積累自己思想的火花,是不是特別渴望得到知識呢?

  我總是認爲,學習不需要什麼特定的場合,只…

《佛陀智,菩提心,笑伴人生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