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要心靜下來,渴望學習了,即刻就學習。學習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我們每個人每天擁有的時間都是一樣的,關鍵就在于你怎麼安排、利用你的時間。如果總是把時間浪費在無謂的事情上,那時間的流逝就是值得悲哀的。到了五六十歲、七八十歲,回首過往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什麼事情都沒有做成。因此,對待時間、對待人生、對待自己,你都應該要有明確的定位。當你沒有定位的時候,說的話都是人雲亦雲,做的事都是隨波逐流,到頭來也不過只是芸芸衆生中的一個,活過,卻不會留下痕迹。
“緣起性空”的思想也就是要求大家正確地面對這個世界上萬事萬物的存在規律,遵循著這種規律去做事,才能夠心想事成。
大家是做企業的,我推薦大家有空可以看看《叁國演義》。羅貫中所寫的《叁國演義》雖然是站在蜀漢的角度來品評一切,塑造了一系列平面人物,被曆代學者诟病爲“狀諸葛多智而近妖”,但是其中所反映的“人性”的規律還是很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劉備這樣一個寄人籬下,東奔西突的末代皇孫,憑借什麼可以擁有叁分天下,一壁江山呢?爲什麼他可以將臥龍、鳳雛統統收歸門下,爲什麼曹操曲意奉承而不成的關羽,卻那麼忠心于劉備呢?他求賢若渴,尊重人才的心是真誠的,行動是謙卑的,因而可以使人才徹底感服。
古話說:“君子假借于物。”你想要辦成事情,就要學會假借。假借什麼呢?借你事業成功的因緣。借人才,借環境,借輿論,借市場等等。一個光杆司令是不能夠成事的。就好像一堆亂石,一堆雜木,放在平地上是不會動的。那怎樣才能使它們動呢?當你改變它們的外形,使它們變成圓石和圓木的時候,稍一推動,它們自然就滾起來了;又或者借助推車、汽車來運載它們,它們也就能夠到達你所想要它們到達的地方了。具體到我們的公司,就應該要創立一種製度,製度背後是文化因素的推動,然後借由這種製度來使員工良好地實施起來,這就是“假借于物”的道理。
聯合國WHO組織曾經公布人類的健康准則,僅僅四點而已。分別是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道德健康,但是我們常常只能理解到第一點。我們不妨問問自己,自己的心靈是否是真正快樂的呢?我們能夠適應這個社會嗎?我們是否具有健康、積極的道德准則,符合道德律令呢?試想,如果你周圍的人,每天見面,就像是你欠他幾千塊錢一樣,這種人能夠與人和諧相處嗎?這種人就屬于心理不健康的範疇。心理不健康的人,很難處理好人際關系,觀點往往比較偏激,做事情就很難成功。
我在講課的時候,佛法本身講得很少,更多的是用生活中簡單的例子來觀照佛法。大家往往覺得佛法高深難解,但實際上,運用于生活中的佛法,卻可以是非常簡單的。看書就看書,寫文章就寫文章,一心一意,不起雜念,這就是修行。
但是在現實中,人們往往受到名利的驅策,所思所行都充滿了分別心。很多人都想成佛,可是又沒有辦法按照佛的智慧去思考。對待身邊的朋友,人家有錢就去巴結,沒有錢就瞧不起人家,這種分別心多麼重啊!佛教常說:“衆生平等,一切衆生皆具如來佛性。”也就是說,在人性的角度上看,無論是董事長還是打掃廁所的清潔工,都是平等的。只不過是分工不同罷了。其實不用說人,就是山河樹木也都是和我們一樣平等的。一味去分別的時候,佛性就消失了。
《華嚴經》中有這樣的一句話:“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叁千大千世界可以容納在一粒芥子之中,一粒芥子也可以自成爲一個華藏世界。宇宙中的“大”和“小”從來都只是對比的關系。
我們來看一個活動的投影:運行的宇宙。讓我們把距離一點一點地從現在的地方移開。一百米、一千米、一萬米、一萬萬米……,我們慢慢消失,我們的城市慢慢消失,直到我們的地球都消失爲一粒塵埃,在宇宙中只見到無數個光點,那個小小的就是地球。這個時候,你再來問問自己:“我是誰?”你還會用分別心來對待萬物、對待衆生嗎?
現在我們反過來做一個實驗,不斷地放大一片樹葉:一厘米、一毫米、一微米……我們看到的是什麼?細胞、細胞核、染色體……我們看到了核子和電子的運行。這副圖景和宇宙中的星雲圖像不像呢?
這就是目前的科學能夠讓我們見識到的華藏世界。
你說,稍微有一點成就就值得我們驕傲嗎?長相稍微莊嚴一點需要洋洋自得嗎?生命是無法想象的。佛教有一部經叫做《阿彌陀經》,它說,從我們的世界到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要經過十萬億個國土。這既可以說是無量劫的時空,也可以說僅僅是一個指甲蓋的距離。因爲小和大都是相對于個體而不斷變化的。
因此,佛教不斷地提請每一個個體注意“空性”,就是要求我們打破事物的表象探求它們的本質。
叁、八正道——捐棄煩惱的光明道路
前面我們講到了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由此産生了佛教“緣起性空”的思想。在他成佛以後,就開始在鹿野苑向弟子說法,史上稱爲“初轉*輪”,其內容主要是宣說“苦、集、滅、道”“四谛法”。接下來和大家分享的就是“道谛”中求得“慧解脫”的修行方法之一——“八正道”。
這裏的“道”是道路的意思,佛教中指的就是消除煩惱、求得解脫的方式方法。
“八正道”指的是“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念”這八種修行方式。
“八正道”既然是自我修證的法門,那麼實踐它就比知道它要重要得多。
我們經常說,知道是沒有力量的,相信並做到才有力量。否則就只是“所知障”而已。知道的越多,障礙就越大。我們做企業,與學者做學問不一樣,要把複雜的東西簡單化,簡單的東西可操作化;也就是說,把所知道的東西通過一定的方式運用起來。
先說“正見”。“正”就是不斜、不偏,中正平和。“見”就是認識,就是“知”(可訓爲“智”,亦即智慧)。所以,“正見”也就是正確的見解。如果我們的知見是正確的,那麼就能夠保持中正,正則通,通則達。如何確定一種見解是正確的呢?就是要看這種見解和宇宙長久運行的規則、事物長久存在的法則是否相一致。也就是說,這種見解一定是“正大光明”的。我上個月去日本時,考察了一個具有四百多年曆史的香道企業。他的香道在世界上是最頂級的,日本皇室中使用的就是他的香。我有一個朋友想要代理他們的香,但是他們對此不屑一顧。在他的理念裏,只是想著如何將這個品牌更好地、更長久地生存下去,根本就沒有想過要把他們的企業做得多大,要遍布多少地方,要銷售多少的量。他只是跟我的朋友說:“既然我們現在已經認識了,你可以先試著在中國銷售我們的香,如果市場好,那合作一段時間以後,你可以再考慮在中國的代理。”當我們想著要把企業做得多大時,就像一棵樹的樹冠長得非常大,但是它的根怎麼樣呢?只有根基牢固,它才可以經曆風雨雷電而不衰。一棵樹如果從小生長在這裏,那一次臺風一定是不會將它吹倒的,那些被臺風吹倒的都是被移植過來的樹。這些樹看上去樹冠已經很大,但是根系卻不夠深,因此風一吹就倒了。要創立一種企業文化,就要實實在在、一點一滴地積累,樹立一個長遠的目標,不要急功近利。
我們的見識常常會陷入錯誤當中而不自知,比如我們總是認爲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今天你一落座,是不是就在想“我”今天的位置好不好。大家在意的只是“我”的工作、“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等等。我們總是希望自己是永恒的、不滅的。其實,這就是最錯誤的見解。你仔細想一想,那些你認爲是你的,實際上真的是你嗎?你的頭發、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四肢、身體理所當然都被認爲是你自己吧?那麼那一根掉下來的頭發是你嗎?不是的,甚至你都已經無法分辨它是不是曾經屬于你。你的眼睛、鼻子、嘴巴,這些也都不是你啊!有一個故事說,古代有一個將軍去參加君王的宴席。席上他說,今天演奏古琴的仕女的手真是非常漂亮啊!君王于是就把美人的那一雙手砍了下來送給他。將軍大駭!他不是喜歡那雙手嗎?其實不是的,他喜歡的是手演奏的狀態,是一個過程,一個整體,而不是一雙鮮血淋淋的手。這種砍手相贈的做法,我們都覺得很可笑,那麼你現在那麼寶愛你自己的面子,認爲你自己永遠不會壞滅的識見,不是也很可笑嗎?佛學常說“我空”,就是從整體上、根本上來進行思考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這個道理。
禅宗有一句偈語:“橋流水不流。”這是一種什麼思想呢?大家可以思考一下。這句話看上去是非常荒誕的,但是對比橋的壞滅過程和水的壞滅過程來說,一百年以後,木橋不再,而水流依依,你說誰的遷流變化更加快呢?外在世界的真和假、有和無引起了種種爭辯,而將事物引入本質的識見、洞見空性的識見,才是究竟的、永恒的。
二說“正思維”。佛教所說的正思維就是要離開世俗的主觀分別,離開邪妄迷謬,用純正、究竟的般若來思考問題。起心動念一旦錯誤,那結果將是不可想象的。商場上有很多造假的例子。前些年有的商人整天都在想著發財,想著上市,就用了違法的方式集資,最後企業上市了,自己也锒铛入獄。人爬得越高,他所受到的關注就越多,就越應該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正向的思維來要求自己,不合法、不合理的事情就不能夠去做,想都不要去想。有句話說:“如果要讓一個人毀滅,那首先就要讓他發狂。”當他的思想産生了妄念、狂念的時候,他就離毀滅不遠了。佛教要求我們有“正思維”,其實就是要從源頭上來對治錯誤的行爲。這也是“緣起”思想的一種體現。
叁說“正語”。這就是要求我們用合適、良好的語言來修口業,遠離妄言、兩舌、绮語、惡口。在生活中,很多人往往忍不住要去議論別人,說別人的壞話。遇到這樣的情況應該怎麼辦呢?就像我們在《日誦警策文》當中讀到的:贊美人時,要高聲表達;批評人時,要咬住舌頭。經常把時間花在說長道短上的人,還能有什麼時間去思考,去實踐呢?我們前面說過,人生非常的短暫,把時間花在無聊的事情上面,那麼就不要再因爲自己的一事無成而去責怪別人、責怪社會了。很多時候,暴力爭端就是由一兩句惡口而引起的。所以,想指責別人的時候,就一定要忍住,多念幾句“阿彌陀佛”吧。
四說“正業”。身、口、意叁毒不染,言行清淨,這就是“正業”。修正業,而不要造業,這就是佛教對于佛子和居士的要求。其實,這也是各位在家人力所能及的事情。身不造殺盜淫,口不作妄绮語,意不染貪嗔癡,這就是在修行“正業”。當我們要求自己做到以上的准則時,事業可能毫無起色嗎?家庭可能雞飛狗跳嗎?不可能的!這樣看來,其實你身邊所有問題的起因還是在于你自己。我們應該多反思反思自己,而不要去指責別人。
五說“正命”。正命指的是正當的生活和謀生手段,勸人遠離不正當的職業。大家現在依靠自己的本事,安身立命,這就是在行“正命”。那麼在佛教看來什麼職業不是“正命”呢?比如搶劫、相命、自說功德等等,這些就不是正當的職業。很多人認爲佛教徒會施行神通,會給人家相命消災,這實在是一種誤解。我們在佛教的曆史上,不乏看到一些宣說神迹的故事。很多人就執迷于這些故事當中,認爲只要按照什麼神奇的法門,練個十年八年,就可以成佛。這是不可能的!我不否認有夙慧或現代科學無法解釋的異象存在,但是古代神僧的故事,往往不是旨在宣說神通,而是爲了說明僧寶心傳衣缽的智慧或者潛心修行的果位。很多人看到六祖頓悟的故事以後紛紛效仿,覺得漸悟實在是很癡愚的修行方式。豈知世間一切的頓悟都是建立在漸悟的基礎之上的,沒有前面大量的積累和辛苦的參悟,就不可能憑空得到果位。佛教中,常常有憑借智慧來進行預言的故事,這是高僧大德建立在參悟基礎之上所做出的推測,但是很多時候,他們都被神化了。“子不語怪力亂神”,站在迷信的角度上來看待佛教,這是我們所不主張的。
六說“正精進”。不斷鼓勵自己斷惡修善,努力修行,這就是“正精進”。在歌德《浮士德》的故事中,浮士德博士不斷地追尋更好的自己,追求漸進的理想,最後榮升天堂。著名的學者馮至先生就把這一曆程歸納爲是“止于至善”。我們努力精進,這和追求名聞利養是非常不同的。策勵精進的人無所求而終有大得,碌碌營求的人整日爲了名利奔波而最終喪失了色身,一無所有。佛教教人正精進就是要讓我們打開自己的心量,包容一切,奉獻一切,付出一切,止惡向善來進行修行。
七說“正念”。人往往很容易進入發呆的狀態當中,一個人在一天裏不知道要起多少念頭,這其中,十之八九的念頭都是荒唐的,不可能發生的,都是妄想紛飛。我們爲什麼看不住自己的念頭呢?因爲我們的心裏還沒有一個“正念”。當正念沒有填滿自己的心胸時,邪思妄念就會紛紛到來,擾亂我們的修行。佛教教人時時憶持佛法,可以抵製住正念,這實在是一個很好用的方法。當我們胡思亂想的時候,就念幾句“阿彌陀佛”控製住自己的妄念吧。這樣對于大家的學習、工作也都有好處。
八說“正定”。這指的是依正確的禅定方式來修行。正身端坐,心注一境,捐棄一切紛零散亂的念頭,向內覺察觀照,用佛的智慧來觀照自己,觀照人生,觀照世界,這就是正定。下午我會教大家禅修的具體入門方法。
今天上午的分享就到這裏,謝謝大家!
《佛陀智,菩提心,笑伴人生路》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