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要心静下来,渴望学习了,即刻就学习。学习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我们每个人每天拥有的时间都是一样的,关键就在于你怎么安排、利用你的时间。如果总是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事情上,那时间的流逝就是值得悲哀的。到了五六十岁、七八十岁,回首过往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什么事情都没有做成。因此,对待时间、对待人生、对待自己,你都应该要有明确的定位。当你没有定位的时候,说的话都是人云亦云,做的事都是随波逐流,到头来也不过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活过,却不会留下痕迹。
“缘起性空”的思想也就是要求大家正确地面对这个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存在规律,遵循着这种规律去做事,才能够心想事成。
大家是做企业的,我推荐大家有空可以看看《三国演义》。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虽然是站在蜀汉的角度来品评一切,塑造了一系列平面人物,被历代学者诟病为“状诸葛多智而近妖”,但是其中所反映的“人性”的规律还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刘备这样一个寄人篱下,东奔西突的末代皇孙,凭借什么可以拥有三分天下,一壁江山呢?为什么他可以将卧龙、凤雏统统收归门下,为什么曹操曲意奉承而不成的关羽,却那么忠心于刘备呢?他求贤若渴,尊重人才的心是真诚的,行动是谦卑的,因而可以使人才彻底感服。
古话说:“君子假借于物。”你想要办成事情,就要学会假借。假借什么呢?借你事业成功的因缘。借人才,借环境,借舆论,借市场等等。一个光杆司令是不能够成事的。就好像一堆乱石,一堆杂木,放在平地上是不会动的。那怎样才能使它们动呢?当你改变它们的外形,使它们变成圆石和圆木的时候,稍一推动,它们自然就滚起来了;又或者借助推车、汽车来运载它们,它们也就能够到达你所想要它们到达的地方了。具体到我们的公司,就应该要创立一种制度,制度背后是文化因素的推动,然后借由这种制度来使员工良好地实施起来,这就是“假借于物”的道理。
联合国WHO组织曾经公布人类的健康准则,仅仅四点而已。分别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道德健康,但是我们常常只能理解到第一点。我们不妨问问自己,自己的心灵是否是真正快乐的呢?我们能够适应这个社会吗?我们是否具有健康、积极的道德准则,符合道德律令呢?试想,如果你周围的人,每天见面,就像是你欠他几千块钱一样,这种人能够与人和谐相处吗?这种人就属于心理不健康的范畴。心理不健康的人,很难处理好人际关系,观点往往比较偏激,做事情就很难成功。
我在讲课的时候,佛法本身讲得很少,更多的是用生活中简单的例子来观照佛法。大家往往觉得佛法高深难解,但实际上,运用于生活中的佛法,却可以是非常简单的。看书就看书,写文章就写文章,一心一意,不起杂念,这就是修行。
但是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受到名利的驱策,所思所行都充满了分别心。很多人都想成佛,可是又没有办法按照佛的智慧去思考。对待身边的朋友,人家有钱就去巴结,没有钱就瞧不起人家,这种分别心多么重啊!佛教常说:“众生平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佛性。”也就是说,在人性的角度上看,无论是董事长还是打扫厕所的清洁工,都是平等的。只不过是分工不同罢了。其实不用说人,就是山河树木也都是和我们一样平等的。一味去分别的时候,佛性就消失了。
《华严经》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三千大千世界可以容纳在一粒芥子之中,一粒芥子也可以自成为一个华藏世界。宇宙中的“大”和“小”从来都只是对比的关系。
我们来看一个活动的投影:运行的宇宙。让我们把距离一点一点地从现在的地方移开。一百米、一千米、一万米、一万万米……,我们慢慢消失,我们的城市慢慢消失,直到我们的地球都消失为一粒尘埃,在宇宙中只见到无数个光点,那个小小的就是地球。这个时候,你再来问问自己:“我是谁?”你还会用分别心来对待万物、对待众生吗?
现在我们反过来做一个实验,不断地放大一片树叶:一厘米、一毫米、一微米……我们看到的是什么?细胞、细胞核、染色体……我们看到了核子和电子的运行。这副图景和宇宙中的星云图像不像呢?
这就是目前的科学能够让我们见识到的华藏世界。
你说,稍微有一点成就就值得我们骄傲吗?长相稍微庄严一点需要洋洋自得吗?生命是无法想象的。佛教有一部经叫做《阿弥陀经》,它说,从我们的世界到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要经过十万亿个国土。这既可以说是无量劫的时空,也可以说仅仅是一个指甲盖的距离。因为小和大都是相对于个体而不断变化的。
因此,佛教不断地提请每一个个体注意“空性”,就是要求我们打破事物的表象探求它们的本质。
三、八正道——捐弃烦恼的光明道路
前面我们讲到了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由此产生了佛教“缘起性空”的思想。在他成佛以后,就开始在鹿野苑向弟子说法,史上称为“初转*轮”,其内容主要是宣说“苦、集、灭、道”“四谛法”。接下来和大家分享的就是“道谛”中求得“慧解脱”的修行方法之一——“八正道”。
这里的“道”是道路的意思,佛教中指的就是消除烦恼、求得解脱的方式方法。
“八正道”指的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念”这八种修行方式。
“八正道”既然是自我修证的法门,那么实践它就比知道它要重要得多。
我们经常说,知道是没有力量的,相信并做到才有力量。否则就只是“所知障”而已。知道的越多,障碍就越大。我们做企业,与学者做学问不一样,要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简单的东西可操作化;也就是说,把所知道的东西通过一定的方式运用起来。
先说“正见”。“正”就是不斜、不偏,中正平和。“见”就是认识,就是“知”(可训为“智”,亦即智慧)。所以,“正见”也就是正确的见解。如果我们的知见是正确的,那么就能够保持中正,正则通,通则达。如何确定一种见解是正确的呢?就是要看这种见解和宇宙长久运行的规则、事物长久存在的法则是否相一致。也就是说,这种见解一定是“正大光明”的。我上个月去日本时,考察了一个具有四百多年历史的香道企业。他的香道在世界上是最顶级的,日本皇室中使用的就是他的香。我有一个朋友想要代理他们的香,但是他们对此不屑一顾。在他的理念里,只是想着如何将这个品牌更好地、更长久地生存下去,根本就没有想过要把他们的企业做得多大,要遍布多少地方,要销售多少的量。他只是跟我的朋友说:“既然我们现在已经认识了,你可以先试着在中国销售我们的香,如果市场好,那合作一段时间以后,你可以再考虑在中国的代理。”当我们想着要把企业做得多大时,就像一棵树的树冠长得非常大,但是它的根怎么样呢?只有根基牢固,它才可以经历风雨雷电而不衰。一棵树如果从小生长在这里,那一次台风一定是不会将它吹倒的,那些被台风吹倒的都是被移植过来的树。这些树看上去树冠已经很大,但是根系却不够深,因此风一吹就倒了。要创立一种企业文化,就要实实在在、一点一滴地积累,树立一个长远的目标,不要急功近利。
我们的见识常常会陷入错误当中而不自知,比如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今天你一落座,是不是就在想“我”今天的位置好不好。大家在意的只是“我”的工作、“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等等。我们总是希望自己是永恒的、不灭的。其实,这就是最错误的见解。你仔细想一想,那些你认为是你的,实际上真的是你吗?你的头发、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四肢、身体理所当然都被认为是你自己吧?那么那一根掉下来的头发是你吗?不是的,甚至你都已经无法分辨它是不是曾经属于你。你的眼睛、鼻子、嘴巴,这些也都不是你啊!有一个故事说,古代有一个将军去参加君王的宴席。席上他说,今天演奏古琴的仕女的手真是非常漂亮啊!君王于是就把美人的那一双手砍了下来送给他。将军大骇!他不是喜欢那双手吗?其实不是的,他喜欢的是手演奏的状态,是一个过程,一个整体,而不是一双鲜血淋淋的手。这种砍手相赠的做法,我们都觉得很可笑,那么你现在那么宝爱你自己的面子,认为你自己永远不会坏灭的识见,不是也很可笑吗?佛学常说“我空”,就是从整体上、根本上来进行思考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这个道理。
禅宗有一句偈语:“桥流水不流。”这是一种什么思想呢?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这句话看上去是非常荒诞的,但是对比桥的坏灭过程和水的坏灭过程来说,一百年以后,木桥不再,而水流依依,你说谁的迁流变化更加快呢?外在世界的真和假、有和无引起了种种争辩,而将事物引入本质的识见、洞见空性的识见,才是究竟的、永恒的。
二说“正思维”。佛教所说的正思维就是要离开世俗的主观分别,离开邪妄迷谬,用纯正、究竟的般若来思考问题。起心动念一旦错误,那结果将是不可想象的。商场上有很多造假的例子。前些年有的商人整天都在想着发财,想着上市,就用了违法的方式集资,最后企业上市了,自己也锒铛入狱。人爬得越高,他所受到的关注就越多,就越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正向的思维来要求自己,不合法、不合理的事情就不能够去做,想都不要去想。有句话说:“如果要让一个人毁灭,那首先就要让他发狂。”当他的思想产生了妄念、狂念的时候,他就离毁灭不远了。佛教要求我们有“正思维”,其实就是要从源头上来对治错误的行为。这也是“缘起”思想的一种体现。
三说“正语”。这就是要求我们用合适、良好的语言来修口业,远离妄言、两舌、绮语、恶口。在生活中,很多人往往忍不住要去议论别人,说别人的坏话。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办呢?就像我们在《日诵警策文》当中读到的:赞美人时,要高声表达;批评人时,要咬住舌头。经常把时间花在说长道短上的人,还能有什么时间去思考,去实践呢?我们前面说过,人生非常的短暂,把时间花在无聊的事情上面,那么就不要再因为自己的一事无成而去责怪别人、责怪社会了。很多时候,暴力争端就是由一两句恶口而引起的。所以,想指责别人的时候,就一定要忍住,多念几句“阿弥陀佛”吧。
四说“正业”。身、口、意三毒不染,言行清净,这就是“正业”。修正业,而不要造业,这就是佛教对于佛子和居士的要求。其实,这也是各位在家人力所能及的事情。身不造杀盗淫,口不作妄绮语,意不染贪嗔痴,这就是在修行“正业”。当我们要求自己做到以上的准则时,事业可能毫无起色吗?家庭可能鸡飞狗跳吗?不可能的!这样看来,其实你身边所有问题的起因还是在于你自己。我们应该多反思反思自己,而不要去指责别人。
五说“正命”。正命指的是正当的生活和谋生手段,劝人远离不正当的职业。大家现在依靠自己的本事,安身立命,这就是在行“正命”。那么在佛教看来什么职业不是“正命”呢?比如抢劫、相命、自说功德等等,这些就不是正当的职业。很多人认为佛教徒会施行神通,会给人家相命消灾,这实在是一种误解。我们在佛教的历史上,不乏看到一些宣说神迹的故事。很多人就执迷于这些故事当中,认为只要按照什么神奇的法门,练个十年八年,就可以成佛。这是不可能的!我不否认有夙慧或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异象存在,但是古代神僧的故事,往往不是旨在宣说神通,而是为了说明僧宝心传衣钵的智慧或者潜心修行的果位。很多人看到六祖顿悟的故事以后纷纷效仿,觉得渐悟实在是很痴愚的修行方式。岂知世间一切的顿悟都是建立在渐悟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前面大量的积累和辛苦的参悟,就不可能凭空得到果位。佛教中,常常有凭借智慧来进行预言的故事,这是高僧大德建立在参悟基础之上所做出的推测,但是很多时候,他们都被神化了。“子不语怪力乱神”,站在迷信的角度上来看待佛教,这是我们所不主张的。
六说“正精进”。不断鼓励自己断恶修善,努力修行,这就是“正精进”。在歌德《浮士德》的故事中,浮士德博士不断地追寻更好的自己,追求渐进的理想,最后荣升天堂。著名的学者冯至先生就把这一历程归纳为是“止于至善”。我们努力精进,这和追求名闻利养是非常不同的。策励精进的人无所求而终有大得,碌碌营求的人整日为了名利奔波而最终丧失了色身,一无所有。佛教教人正精进就是要让我们打开自己的心量,包容一切,奉献一切,付出一切,止恶向善来进行修行。
七说“正念”。人往往很容易进入发呆的状态当中,一个人在一天里不知道要起多少念头,这其中,十之八九的念头都是荒唐的,不可能发生的,都是妄想纷飞。我们为什么看不住自己的念头呢?因为我们的心里还没有一个“正念”。当正念没有填满自己的心胸时,邪思妄念就会纷纷到来,扰乱我们的修行。佛教教人时时忆持佛法,可以抵制住正念,这实在是一个很好用的方法。当我们胡思乱想的时候,就念几句“阿弥陀佛”控制住自己的妄念吧。这样对于大家的学习、工作也都有好处。
八说“正定”。这指的是依正确的禅定方式来修行。正身端坐,心注一境,捐弃一切纷零散乱的念头,向内觉察观照,用佛的智慧来观照自己,观照人生,观照世界,这就是正定。下午我会教大家禅修的具体入门方法。
今天上午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佛陀智,菩提心,笑伴人生路》全文阅读结束。